十年生死两茫茫(1 / 1)

苏东坡传 刘小川 1274 字 1个月前

时间如白驹过隙,苏轼在凤翔任职期满,于英宗治平二年(1065)回京。

英宗未继位时,久闻苏轼大名,此时想诏苏轼入翰林院,授知制诰(起草诏令)。这一职位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不仅可以长期待在皇帝身边,还有权参与朝廷的重大决策,位显而权重。更重要的是,宋朝历届宰相有许多是从这个职位上提拔的。

皇帝要破格提拔苏轼,宰相韩琦率先提出反对。他认为苏轼太过年轻,拔之过高,难服众议。对初登皇位的英宗来说,老宰相的意见无疑是重要的,于是破格提拔苏轼的计划暂时搁置。但英宗爱才,又想让苏轼修起居注(记录皇帝言行)。然而,韩琦亦认为不可,理由是修起居注与知制诰差异不大。

韩琦建议,朝廷应按规定进行考试,授予苏轼馆阁的职位。所谓馆阁,指集贤院、史馆、昭文馆,三馆主要负责校对书籍、编修国史、管理图书等。馆阁的职位有四等,最高为修撰,其次为直馆,再次为校理,最次为校勘、检讨等。

馆阁之职,最重文才,因而要获此职,必须经过文论考试。二月,苏轼循例参加馆阁考试,凭借两篇文论,以最高的“三等”入选,“得直史馆”。这个工作的主要职责是编修国史,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宫中收藏的珍本、手稿和名画。

苏轼这次回京,未能在仕途上大展宏图,但直史馆虽无实权,却也是文人向往的清要之职。苏轼大可以从中找到诗文、史学之趣,再加上能够和父亲、弟弟团聚,生活当是富足美满。

然而,人生之大不幸却突然降临到苏轼身上。这一年的五月二十八日,苏轼的爱妻王弗病故,时年二十六岁。而他们的儿子苏迈,尚不满七岁。

王弗乃眉山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品性纯良,兰质蕙心,于十五岁嫁给十八岁的苏轼。十多年间,夫妻二人情深意笃。她刚嫁到苏家时,正值苏家经济最为困难的时候,但她从无怨言,勤勉孝顺,深得全家喜爱。

作为妻子,王弗不仅全面照顾苏轼的生活起居,同时她也是苏轼在诗文和为人处世方面的贤内助。苏轼年轻时背书,偶有遗忘,王弗便在旁边提醒。每每这时,夫妻二人便相视而笑,苏轼的读书时光因而增添了许多欢乐。

苏轼到凤翔任职,王弗跟随而去。苏轼心无城府,性格直爽,对人无论亲疏都会真心相待,吐以肺腑之言,而遇到不喜之人、不喜之事,又从不加以掩饰,常常喜怒形于色。因此,王弗总是特别留意苏轼的日常行事,以免苏轼有所失误,被有心之人利用或者伤害。心思缜密的王弗和自然率真的苏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也相得益彰,互为弥补。

如此完美的佳侣良伴,却在年纪轻轻时就离开了人世。生有限,死无常,苏轼悲痛而又惶恐,对命运之神的安排一片茫然。

六月初六,在苏洵的定夺之下,苏家将王弗的灵柩暂时停放在汴京西郊,准备日后选择合适的时间再扶柩还乡,安葬于苏轼的母亲程氏的墓地之旁。

生活的考验远未停止。 王弗去世不到一年,即治平三年(1066)四月,苏洵又病殁于京城,享年五十七岁。当时,苏洵参与编写的《礼书》刚刚完成,而独自撰写的《易传》尚未写完。在他临终之际,苏轼、苏辙含泪表示,会继承父志。

短短几年时间,苏轼的母亲、妻子、父亲相继西去,疼爱他、理解他的人从他身边逐渐消失了。死亡,对苏轼的照面方式竟是如此残酷!

苏洵去世的消息传至朝野,惜才人士无不惋惜。宋英宗赠银一百两、绢一百匹,宰相韩琦、副相欧阳修各赠银三百两,其他官员所赠不一。苏轼皆辞不受,只请求英宗给父亲追授官爵,以了父亲心愿。英宗准奏,诰封苏洵为光禄寺丞,并下令以官船运其灵柩回乡安葬。

苏轼葬父亲和妻子于眉山之东,即今天的苏坟山。苏洵和夫人程氏,以及苏轼的夫人王弗均葬于此。青山绕陵墓,万松伴英灵。苏轼丁忧近三年,手栽松苗三万棵。他带着年幼的孩子常常待在那儿,躬身栽树培土,仰望蓝天白云。

王弗墓前的清风如泣如诉,仿佛述说着她的幽怨:她与苏轼,欢娱太少。而欢乐的时光也总是过得太快,十年一晃而过,他们只能阴阳两隔……

此后,去世的王弗频频走入苏轼的梦中,似乎要补上夫妻恩爱的好时光。苏轼总是细腻回应她,唯恐不够呵护。当又一个十年到来,苏轼那时任密州知州,现实凌乱艰难,梦里却常有柔情缠绕,令人难以割舍时却又戛然而止。梦醒后的苏轼,听着窗外凄厉的北风,深陷在无可奈何的情绪中,心情难以平复,于是披衣下床,提笔写下一首深情凄婉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阴阳隔天地,相爱至深的男女永无消息,这是人类永恒的绝望之一。想念亡人越深切,越能“触摸”到这种绝望。

苏轼对王弗的怀念,是不知不觉的,是倏然而至的——这更接近怀念的本质。他事先并无一个计划,要在亡妻的十年忌为她写点儿什么。伟大的艺术品,好像都跟意志没有关系。感觉慢慢积聚,便自发地寻到了喷发点:这个谜一般的漫长过程也许正好是艺术吸引人的奥秘所在。

苏轼此刻便提纯了普通人的深切感受。《江城子》语句平实,对应了日常生活的场景,短短七十个字说尽无穷思念,浓郁的哀伤,也展现出了苏轼和王弗之间凄婉而美丽的爱情。

熙宁八年(1075),苏轼和王弗生死别离已经十年。这十年里,苏轼有了新的夫人为他穿针引线,也有心灵相通的妾侍陪他踏雪寻梅,似乎王弗已经很遥远了。然而,即使苏轼不去刻意地想念王弗,可在心底的最深处,终究难以忘怀。曾经,王弗总是陪伴在他身边,听他吟诗,为他解忧。如今,一切都如烟似雾,只剩千里之外的那座孤坟。十年里,他满腹悲凉,却终究无法向王弗倾诉。王弗离开时,他是意气风发的青年,而今他已灰尘满面,两鬓如霜。他担心,纵然夫妻相逢,恐怕王弗也认不出他了。

寂静的夜里,苏轼在梦中又回到眉山。在他和王弗曾经共同生活的小屋窗口,他仿佛看见王弗正在梳妆打扮。但如今,再也没有欢笑萦绕耳旁,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洒下千行清泪。或许,以后他每年魂牵梦绕的地方,都会在月影斑驳、松枝摇曳的山冈……

苏轼这首《江城子》,自问世至今,打动过多少人,没人作过统计。但几千年来,世代传颂不绝,足见其影响之广。甚至可以说,在悼念亡人的作品中,再没有比这更哀婉、更感人至深的声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