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 酒干倘卖无(1 / 1)

1984年的第三届金像奖是相当传奇的一届。内地与台湾当时最大牌的女明星,均选择了在这一年登陆香港——《垂帘听政》的刘晓庆、《新蜀山剑侠》的林青霞。

无论是戏内还是戏外,刘晓庆与林青霞各自的故事都是上好的长篇小说素材。

单说这一年,刘晓庆正因背着小三的罪名陷入人民口水的汪洋大海,北影厂本已经宣布将“先进生产者”的荣誉称号授予她,却又给撸了下来。愤愤的她为自己辩护,开始在报刊上连载自传《我的路》,却又因为“不突出政治”、“狂妄骄傲”引发了更大的争议,反而更深地坠入舆论旋涡的中心。

正是在这本自传中,刘晓庆发出了她著名的感慨:“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做单身的名女人,难乎其难。”

很多年之后,刘晓庆公开感谢了三个男人,说“是他们让我成长了”。这三个男人里,有两个先后跟她有过数年的感情纠葛乃至婚姻,而第三位,就是李翰祥。

今人提及李翰祥,总难免将他与“风月片”联系起来,其实那只是他在20世纪70年代的尝试。早在20世纪50年代,李翰祥就已经是港台两地的票房冠军,亚洲最佳导演。梁朝伟、王菲在《天下无双》里唱的黄梅调,是他在60年代玩剩下的。

当然了,黄梅调影片也不是李翰祥的首创,启发他的是内地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主演的那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才是在香港经久不衰数十年的黄梅调电影真正的起源。

李翰祥原籍辽宁,二十多岁才南下香港。20世纪70年代末,年过半百的他心脏病恶化,健康出了大问题。在赴美动手术之前,他抱着万一的心态悄悄北上,原意只是想探亲访友以偿夙愿,没想到遇见了两个大人物:何厚铧的父亲何贤、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

他俩再加上香港影人苏诚寿,合力促成了李翰祥北上拍戏。

李翰祥与刘晓庆的渊源,始于《火烧圆明园》,终于《火烧阿房宫》。

20世纪70年代末,刘晓庆与陈冲联袂出演了内地第一部“青春偶像剧”《小花》。她在这部戏里的出色表现不只为她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也彻底打动了北上与内地合作拍片的李翰祥,钦点她出演《火烧圆明园》及其续集《垂帘听政》中的慈禧一角。

20世纪90年代,“过气”已久的李翰祥受到如日中天的刘晓庆邀请,为她投资制作的电视剧《火烧阿房宫》重拾导筒。

昔日大导演提携后辈,现今大明星回报前辈。如果一切到此结束,这本该是一段佳话。只是,两人这段缘分的结尾却远不够美好。年事已高的李翰祥最终因过度劳累倒在了《火烧阿房宫》的片场,再也没有站起来。

他的骤然逝去令刘晓庆伤心之余,更加伤神——这一巨大变故令《火烧阿房宫》差点烂尾。刘晓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这部戏拍成了,却因为无法追回李翰祥生前挪用的数百万片款,到最后不得不大伤感情地与他的儿子对簿公堂,要求父债子还。

回过头说《垂帘听政》。如果说,刘晓庆完全是凭自己的实力被李翰祥看中,才有机会出演慈禧一角,在片中饰演咸丰皇帝的男主角梁家辉则多少占了点裙带关系的便宜——他当时正在与李翰祥的女儿拍拖。

年轻时的梁家辉绝对当得起高大英俊风流倜傥的形容。但在当时,他还不过是个TVB艺员训练班没毕业的学员,演过的最大角色是周润发的跟班小弟,还因为弄了一身黑衣黑超的打扮黑口黑面装酷,拉风得盖过了发哥,被导演骂了个狗血喷头。

接到李翰祥电话让他进《垂帘听政》剧组的时候,梁家辉原是抱着去做个打杂小弟,跟在大导演后面开开眼界的心态去的。谁想到李翰祥却让他去剃个光头,要他演咸丰皇帝。要不怎么说大导演慧眼识珠呢?这部戏让梁家辉平步青云,一下子就登上了影帝宝座。

只是这个影帝没给他带来什么好处。

当年的梁家辉有个头衔:摆摊影帝。他拿了影帝之后反而没戏拍了,无以维持生活,只好到小贩市场去摆摊,兼给无证小贩望风。

堂堂一个影帝,怎么能混得这么惨呢?

成也萧何败萧何,要怪,只能怪他拿了影帝的那部戏。谁让《垂帘听政》这戏是跟内地方面合拍的呢?还没等梁家辉从影帝的辉煌中回过味儿来,他就被当时的台湾方面给封杀了。

当时台湾市场那么大,片商实在得罪不起,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人敢找梁家辉拍戏,搞得他潦倒到要靠摆摊维持生计的地步。

这一被封杀,梁家辉就落魄了好几年。直到三年之后凭一部《英雄本色》红遍台湾的周润发在跟台湾文化部门的人吃饭时发话:“他是我的小弟。”所有人才发现这封杀问题解决起来也简单,吃完饭就给他解封了。

又过了三年,梁家辉卷土重来,在此前封杀他的台湾地界上,凭一部《爱在别乡的季节》拿到了金马奖影帝——与他搭档的是张曼玉,两人演的是一对内地夫妻。

时至今日,梁家辉有几个纪录无人能破:金像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大银幕处子秀就登顶,唯一同时拥有金像、金马最佳男主男配四尊奖座的演员——哦,不对,应该是六尊,金像影帝的头衔他有三个,还凭《情人》破了一次法国的票房纪录。

这样的成绩已经很可以了吧?偏偏李翰祥对他仍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确切地说,他对梁家辉是恨铁不成钢:“我要捧你成为一个明星,但是你却跑去当演员,没出息!”

香港影坛少了一个有出息的明星梁家辉,多了一个没出息的演员梁家辉,幸或不幸唯有交由观众定夺。不过,若是梁家辉没有选择做演员,我们很有可能无缘得见《黑金》里那个阴鸷狡狠的台湾大佬周朝先,又或者《东成西就》中请村口王师傅烫头发一心寻找真心人的段皇爷。

1983年这一年,入围金像奖的有两部极尽奢侈的大制作。故宫内实景拍摄,所用道具全都是紫禁城国宝级文物的《垂帘听政》自然是其中之一,另一部则是动用《星球大战》特效班底的《新蜀山剑侠》。

《新蜀山剑侠》的导演徐克,称得上是一个极度迷恋电影特技效果的痴人,日后他甚至专门搞了一个特技工作室“新视觉”,其野心从名称即可窥一斑。

此时的徐克虽然算是新艺城的人,但他有自己的独立工作室。而新蜀山这种纯粹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新艺城此时还做不起,给他投资的是嘉禾。在那个总投资两百万已经算大制作的年代,嘉禾为此片大手笔地拍出了两千多万。

这是香港第一部礼聘好莱坞电影《星球大战》特技小组支援特技镜头的先锋作品,虽然情节上因为线索太多显得有些杂乱被人诟病,但没有人可以否认它的视觉效果,从人物造型到动作场面,灿烂唯美令人目眩神迷叹为观止,称得上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作品。

《新蜀山剑侠》是林青霞以瑶池仙女的姿态登陆香港影坛之作。严格讲,这不是她第一次到香港拍戏,早在20世纪70年代,李翰祥就找她在《金玉良缘红楼梦》中反串过贾宝玉。不过那个时期的林青霞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台湾发展,她真正转攻香港市场是在80年代之后的事。《新蜀山剑侠》就是她的试水之作。

在戏外,这时的林青霞还有一重身份:台湾文艺小生“花心查理”秦祥林的未婚妻。《蜀山》之前两年,她在与台湾另一位文艺小生秦汉感情纠结数年未果的情况下,失望之余接受了秦祥林的求婚。《蜀山》之后两年,她又因难断旧情解除了与秦祥林的婚约,然后继续与秦汉纠结了数年。

二秦一林的感情纠葛在当年的台湾有多轰动瞩目?这么说吧,林青霞解除与秦祥林婚约的消息,登上的不是娱乐版面,而是“中央日报”的头版。

还是回过头说第三届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之争。内地、台湾有猛龙过江,香港本土与之抗衡者也不含糊:一个是凭演技闻名的叶童,另一个是以风情著称的钟楚红。

今天的内地观众最熟悉叶童饰演的角色应该是她在《新白娘子传奇》里反串演出的许仙。其实,当年的叶童也是一位胜在风情的演技派。在金像奖的历史上,第一个创下两夺影后纪录的女演员就是她。

钟楚红在第二届金像奖上已经凭和周润发合作的那部《胡越的故事》提名过最佳女主角,虽然最终不敌传奇人物林碧琪,却得到另一个不属专业奖项然而更让电影投资老板心动的奖杯——最受欢迎女演员奖。

在颁发这个奖之前,司仪特意强调,这个奖是由读者投票产生的。之所以是读者而非观众,是因为当时的主办方是《电影双周刊》,合办方是《星岛晚报》。

比起享誉已久的刘晓庆、林青霞,叶钟二人都是出道没几年的后辈。尤其是刚跨进二字头的叶童,比四人中最年长的刘晓庆小了一轮还转个圈儿,上一届才刚刚提名新人奖。

然而内地、台湾两位大牌,加上香港最受欢迎的女演员,三人围攻居然都没能拿下她这个后生小辈。本届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表错七日情》的叶童。

叶童不只拿奖的速度快,她干什么都效率高。她是从应征做广告模特开始进这行的,当时还没成年的小姑娘不只搞定了工作,还连带将未来老公人选陈国熹一并搞定。日后据她自己的“口供”,作为叶童的男朋友,当具有如下这些特质:“刘德华的轮廓、周润发的高度、梁家辉的单眼皮、黎明的笑容、刘青云的气质、曾志伟的风趣……”

在被黄霑、倪匡、蔡澜三个咸湿老怪当庭逼供的时候,张国荣这样说起在《烈火青春》中有所合作的叶童:当时她不过是个新人,拍**戏时还没有资格获得让导演清场的待遇,难得她大方投入不胆怯,众目睽睽下演得极好。

叶童本人对此是什么说法呢?

“都不懂得什么叫演戏,只拼命去演,那时跟夏文汐一起演出,自己心里有比赛的成分;人人都说她做得够放,称赞她,我听了也很羡慕,希望会有人赞我。”

还是新人的叶童想法是这样简单,那么十年之后,成为金像奖历史上第一个两度荣膺影后桂冠,正处演艺生涯巅峰期的她又是什么想法呢?

“一旦不再年轻,不再美,但仍有人找我演戏,观众仍喜欢,那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最后附赠一条代言过潘婷、海飞丝的叶童美发心得:每周喝两次黑芝麻糊和豆浆,自己拿芝麻、豆子磨的那种,别加糖。

第三届金像奖的最佳新人,做主持是金牌司仪,演电视与周润发是最佳银幕情侣,日后更成了金像、金马双料影后,然而她的名字出现在这一年的最佳新人提名名单中时,却一度广受争议。她就是郑裕玲。

争议的原因很简单:出道已然七八年,在香港街知巷闻的TVB当家花旦,也算是新人?

没错,这一年的郑裕玲就是新人——电影界的新人。此前她是电视圈一姐没错,可还真没演过电影,完全符合金像奖对于新人资格的规定。

金像奖历史上,这样的新人还有几个——哪怕你在自己的领域已是巨星,可一跨界进了电影这行,不好意思,你就是新人。远一点的比如吴兴国,就是《青蛇》中的那个许仙,成为金像奖最佳新人时,他在台湾戏剧界已是响当当的一哥。近一点的比如周杰伦,他做金像奖最佳新人的时候,正在华语乐坛独领**。再比如第二十九届金像奖最佳影片《十月围城》,其演员中原本有李宇春、王柏杰两名新人入围,可最后还是被金像奖拿掉了其中之一的入围资格。而不够资格的那位,不是街知巷闻的李宇春,而是还没几个人认识的王柏杰。原因很简单:前者出道五年都在唱歌,从没拍过电影,后者头一年却已经在台湾拍过电影而且提名过新人奖。

第三届金像奖上的最佳电影歌曲,一度风靡了整个华人世界,也许到今天还有人能哼哼两句。

这首歌的演唱者,此前在酒吧唱了十几年,只出过一张无甚反响的英文专辑,直到这首歌一出,一跃而成天后级人物,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享誉整个东南亚地区数十年的歌坛巨星。

用它做主题歌的那部电影,其原声大碟和罗大佑首张专辑《之乎者也》一起,被视为校园民歌时代和现代流行歌曲时代的分水岭。

这部电影就是《搭错车》,主题曲《酒干倘卖无》,演唱者苏芮。

《搭错车》的监制一栏上是麦嘉和黄百鸣两个名字,显然,这是香港人投资的电影。可再看看台前幕后的创作班底,却大多是台湾人的名字。

说奇怪也不奇怪,这是新艺城为打开台湾市场出品的国语电影。

在当时,台湾市场对于香港影人来说是很大一块蛋糕。毕竟香港只有几百万人,全港加起来也只有不到九十家影院,全指望本地市场的话,一部电影能收回投资已算走运。

而具体到19 8 3年,受当时中英就香港问题谈判的政治因素影响,整个香港的经济都不景气,电影圈也毫无疑问地受到了拖累,电影票价比前一年涨了两成有余,票房却不见几分增长,香港电影市场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直线上升的势头为之一滞。

在这个时候,台湾市场对于香港影人来说,已经不只是一块大蛋糕了,说是生命线也不算太夸张。所以台湾一封杀梁家辉,整个香港都没人敢找他拍戏,就因为生怕得罪财神断了这条财路。

为了开拓台湾市场,新艺城在此时请来了之前已经合作愉快的张艾嘉。这回不是请她演戏,而是请她出任公司总监。而这时期的张艾嘉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台湾滚石旗下的歌手,正与罗大佑暧昧缠绵。罗大佑、侯德健、李寿全与吴念真这些大名鼎鼎的台湾才子,如果不是她的关系,恐怕不会悉数出现在《搭错车》的幕后班底里。也难怪这部电影能包揽当年金像、金马所有音乐类奖项。

不过,《搭错车》的主要编剧仍然是香港人黄百鸣。

也不知道该说黄百鸣太过有才还是适应力太过良好,此前他的主要编剧作品都是像《最佳拍档》这类令人捧腹的典型港式喜剧。

可为了迎合台湾人的口味,他一夜之间便洗净港味,把《搭错车》的整个剧情编得婉转惆怅,充满了台湾观众最受用的文艺气息。

请注意,这个“一夜之间”完全不是夸张说法,而是字面意义上的一夜之间——因为当时效率至上时间极紧,黄百鸣真的只用一夜就完成了这个剧本,被香港业内奉为标准广为传颂,后来更有无数人效仿,试图再创造一次一夜即出精品的奇迹,却都只落了个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搭错车》在台湾大受欢迎,赢尽口碑之余更票房狂收。新艺城也凭此彻底打开了在台湾的局面。因为风头太劲,甚至还收到过恐吓信。很多年以后,黄百鸣回忆当年,提到这段时,言辞间掩不住得意:“当年道听途说,台湾片商上新片有三怕。其中一怕居然是新艺城有新片上映,大家要争相走避,形成新艺城上片,谁可争锋之势。难怪有人把我们恨得牙痒痒了。”

公司整体的发展势头再好,也难免里面有一两个失意的员工。

新艺城的这位失意者,就是日后的暴力美学大师——吴宇森。

和嘉禾对着挖角的时候,嘉禾从新艺城挖走了曾志伟,新艺城则从嘉禾挖来了吴宇森。那个时候,他还没有以枪战片闻名,而是硬着头皮顺应公司和市场的需要拍喜剧。他在嘉禾的最后一部作品《八彩林亚珍》,便是与开始转型走喜剧路线的萧芳芳合作,讲述一个懵懂傻大姐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此片男主角,则是“许氏一门,文武英杰”之“英”——许冠英。

进了新艺城之后,吴宇森很快被外派去了台湾。照说这开拓新市场的重任在肩,吴宇森应该海阔凭鱼跃才是,可现实总没有那么理想。在台湾待了三年,他只拍了一部片子《笑匠》,就这一部,还不好彩地碰上恐吓信事件,原本特意从香港总部飞到台湾去出席首映礼的三位老总有两位躲进酒店,只有当时年轻气盛天不怕地不怕的黄百鸣最终出席。

这部作品反应平平,跟当时新艺城其他票房大好的片子比起来,基本上就等同于失败。就这样,吴宇森在台湾坐了整整三年冷板凳。直到1986年才被徐克带回香港,请他加盟了自己的电影工作室。

此时的徐克,已经在这几年里凭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成为新艺城的核心人物,他的太太施南生更成了整个新艺城的管家婆。

可是,更早几年,刚开张的新艺城在搜罗导演人才时,对徐克这个名字却是敬而远之,甚至有点害怕的——当时的徐克还是新锐导演,拍片题材爱剑走偏锋,作品叫好却不叫座,而且经常一不小心就大超预算。这样的徐克对还在起步时期的新艺城来说,实在不是个打江山的好人选。

可新艺城最终还是选择了徐克。这个选择说到底是因为一个人的大力推荐,向他们拍胸口保证,徐克一定会拍出部叫好又叫座的片子来。

为徐克拍胸口打包票的这个人,就是吴宇森。

当时他做导演已经有些成绩和名声,又和黄百鸣他们私交甚笃,经常化名吴尚飞帮新艺城拍戏。为什么要化名呢?因为他那会儿是嘉禾的人,不好太明目张胆帮别家公司拍戏。嘉禾在这方面虽然颇有业界龙头的大度,对这类事情一般都是睁只眼闭只眼,但天长日久总不是个事儿。所以他才会向新艺城推荐自己大为看好的新人徐克。

人生际遇这几个字,说来真是话长。若不是吴宇森的大力推荐,徐克恐怕不会那么早就得到一展拳脚的广阔空间。而若不是徐克的感恩回报,吴宇森在台湾恐怕还要再坐几年冷板凳。

吴宇森回港之后的故事,应该很多人都知道了。一部《英雄本色》令他彻底翻身,从此一路高歌猛进,进而成为一代暴力美学大师。

回过头说1983年。前面说过,这一年受政治因素影响,不只香港电影市场发展停滞,整个香港经济都不景气。不景气到什么程度呢?日后的娱乐圈大鳄、英皇公司老板、当时正在地产界呼风唤雨的杨受成,在这一年破产了。

香港这一年破产的远不止杨受成一个,投资楼市与股市的大大小小富豪多数损失惨重。不过像杨受成这样的狠人却没几个,短短几年他便又东山再起,重新跻身富豪行列。

关于第三届金像奖的八卦到此已差不多可以结束了。最后要提一下两个年轻人在1983年的状态,这两人当时与金像奖还毫无瓜葛。但后来,一个做了五届金像影帝,一个做了五届金像影后。

1983年,19岁的张曼玉出道了,起点身份是:香港小姐亚军。

1983年,21岁的梁朝伟拍了他的第一部电影:《疯狂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