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 最佳拍档(1 / 1)

到了办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时,主办方《电影双周刊》拉来一个财大气粗的金主合办——星岛报业。其掌门人是万金油大王胡文虎的千金。

香港有钱人多了,可真没几家能把排场做到胡家人这个地步。

中国香港、福建、新加坡各有一处名为“虎豹别墅”的旅游景点。这三处虎豹别墅最早就是胡氏兄弟建起来纪念先人的。

胡家人讲起排场既是这个手笔,可以想见,第二届金像奖的规模气势与第一届肯定不能同日而语,那是相当热闹,声势非凡。而且第一次设置了先提名候选,再当场揭晓结果的悬念。

这一届金像奖上的奖项也增加了不少:最佳新人、最佳摄影、最佳剪接、最佳美术指导、最佳动作指导、最佳电影配乐、最佳电影歌曲。大体上,这一届金像奖已经初步有了日后盛大场面的雏形。

影帝花落谁家在历年金像奖都是瞩目焦点。不过,第二届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这个奖项,格外值得说道。

说道之一:这是张国荣第一次入围金像影帝候选。

这时期的荣少离大红大紫还差了那么一首歌,是街知巷闻的靓仔,却还不是如日中天的巨星,所以接剧本的时候,反倒没有日后那些需要维护偶像形象的许多顾虑,连大反派也演过,戏路颇广。

他凭之入围的那部电影《烈火青春》,虽说打的是青春片旗号,个中情节寓意却颇有些青春片不能承受之重:四个年轻的生命在尽情燃烧了自己的**、欲望之后,无端端卷入一场血腥行动,最终只有两人幸存。

这部戏的导演是被王家卫尊为师父的谭家明。王家卫绝对是个好学生,把师父各个方面的特点都继承发扬并青出于蓝了,包括拖戏的本事——《烈火青春》这部戏就是好事多磨,撞档期、改剧本,好不容易能正式拍了,又因为大量情色镜头通不过电检处的审查尺度,删了又删改了又改,折腾了一年多才好不容易最终上映。

是不是觉着这段子忒熟悉?只是,这好像是通常在内地才会发生的事儿吧,香港不是有电影分级制度吗?

唉,那会儿香港电影也还没分级呢,这根救命稻草到1988年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说起来其实挺搞笑,直到1987年3月被《亚洲华尔街日报》捅出来之后,香港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已经执行了三十几年的“电检条例”居然是不合法的,由历届香港政府新闻处处长领导的电影检查工作,只不过是在执行“行政命令”而已。

《烈火青春》之前,张国荣还拍过好几部戏,可在他本人看来,这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因为直到这部,才算是有点儿意思了。

这部是真的有点儿意思了。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香港金像奖协会选出了一百部最佳华语片,《烈火青春》也是那其中之一。

只是毕竟年代隔得久了,好多往事都会在人们头脑中模糊了印记。比如在网络上流传的《烈火青春》介绍文字中,就有这么令人啼笑皆非的一段:“在与实力派女星叶童相互切磋的机遇中,张国荣以一脸未脱的稚气,将整个平凡无奇的故事经营得异常生动……”

张国荣的确生得脸嫩,叶童也的确是实力派女星。可拍这部戏的时候,他已经出道五六年拍戏五六部,而她才刚刚入行凭这部戏提名新人奖。这相互切磋的“机遇”和“稚气未脱”两个词,你说该用在谁头上才更合适一点?

20世纪80年代末,香港有一档主持阵容豪华得过分的访谈节目《今夜不设防》,一个嘉宾要应付黄霑、倪匡和蔡澜三个生冷不忌的咸湿老怪围攻。张国荣去的那期里,三个老怪逼着他交代感情问题,被他玩了个乾坤大挪移,把话题转移到了合作过的女星上,聊到叶童时对她赞不绝口:“天生吃这行饭的。”

叶童的确是天生吃这行饭的。虽然这年她提名新人没能获奖,可第二年她就成了最佳女主角。而且,在金像奖历史上,她还是第一个创下两度荣膺影后这一辉煌纪录的女演员。

第二届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的说道之二,跟这一届的大赢家《投奔怒海》有关。

《投奔怒海》提名男主角的是林子祥,他饰演一名日本左派记者。此片的另一位男主角,原定人选是周润发。然而,在周润发因为某些原因没有接拍这部戏的情况下,他、林子祥,还有剧组另外一位工作人员,却都不约而同向导演许鞍华推荐了同一位还属新人的顶替人选——从无线艺员训练班的第十期毕业刚满一年,尚未来得及跻身无线“五虎将”之列的刘德华。

男主角,而且是原定给发哥的角色,多么好的机会啊!可是,面对这样一个大好机会,年轻的华仔却深深地纠结了。

经过再三思量以及发哥的劝说,刘德华终究还是接了《投奔怒海》,并凭之入围了金像奖最佳新人的提名。跟各位同行比起来,可以说刘德华的大银幕生涯从一开始就有了一个颇高的起点。

第二届金像奖男主角之争最值得说道的,是最终加冕者。这一年,金像奖的影帝一栏空前绝后地下了一次“双黄蛋”:麦嘉、洪金宝。

麦嘉凭之获奖的那部影片因为大受欢迎,日后发展成了一整个系列,短短几年里连拍了五部。这个系列的开山之作就是《最佳拍档之光头神探》。麦嘉所饰演的,自然就是那位喜感十足的光头神探。而他的最佳拍档,就是张学友之前的那位歌神、首届影帝许冠文的幼弟、“许氏一门,文武英杰”之“杰”——许冠杰。

《最佳拍档》集搞笑、动作于一身,绝对是纯正港味的电影,不过里面却有从台湾引进的两大外援加盟:大家看得见的女主角张艾嘉,大家看不见的特技替身柯受良。

张艾嘉能唱能演能导很不简单,大家都知道。可张艾嘉到底不简单到什么地步呢?这么说吧,香港影坛20世纪80年代举足轻重的新艺城电影总监,就是这位当时刚刚三十而立的台湾才女。

与张艾嘉同年的柯受良,当时还只是个在台湾小有名气的飞车小子。正是《最佳拍档》那一场高楼飞车戏,让他开始了在香港影坛的新篇章。

拍《最佳拍档》的时候,整个特技队都摇头,导演都准备放弃的飞车戏码,柯受良二话不说就捋起袖子上阵且一次搞定,当然难免要挂点彩。这样的勇猛表现让他在拍完这部戏之后多了个外号——柯大胆。

第二届金像奖的另一位最佳男主角,就是当年的七小福之首洪金宝。

有点年纪的朋友应该都还记得,移动电话最早出来那阵儿,手上拎个砖头般的大哥大是身份、财富的象征。可你知道这“大哥大”的叫法出处吗?

在20世纪80年代之初,成龙的风头还没能压过洪金宝这位大师兄。大家见到成龙叫大哥,见到洪金宝,就得在“大哥”二字后面再加个“大”字。而这位大哥大,正是香港最早使用那种砖头厚的移动电话之人,日子长了,大哥大手中的大块头也渐渐多了个“大哥大”的花名。

其实洪金宝年轻时虽然健壮却并不肥硕,说他是个**型帅哥也不算太夸张。但一场大病之后,大概是卧床养伤时胡吃海塞没有运动,又或是所用药物含有激素之类的原因,才让他的体型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洪金宝的重量级不只在于他的体型,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影坛,洪大哥大都是数得着的人物。他的最经典之作不在银幕内,而在银幕之外:以一介武夫之身,几乎是单枪匹马一手打造了香港影坛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嘉禾、新艺城、德宝三间电影公司三足鼎立的格局。

这段好戏的开头,便要从这一年的两位影帝讲起。

麦嘉的经典系列之作是《最佳拍档》,洪金宝也有一个经典系列是《五福星》。这两人关系好,不只好到这年金像奖颁奖礼上手拉手走上最佳男主角领奖台,而且日后还把各自的经典系列合二为一,又搞了一个《最佳福星》出来。

拍摄《最佳福星》的时候,麦嘉是新艺城的主帅,洪金宝是嘉禾的重臣。而在此之前,两人曾同属一家电影公司。这家电影公司两大当家是谁,看看它的名字就知道了——“嘉宝”。麦嘉的“嘉”,洪金宝的“宝”。

嘉宝开业之后拍了两部片子,两部都入当年票房十大之列。可正当前途无量的时候,嘉禾挖角挖到了洪金宝头上。毕竟嘉禾财大气粗,洪金宝的师弟们大多为其效力,而且还是洪金宝本人当年介绍他们进去的。另外,嘉禾开出的条件委实优厚,甚至还支持洪金宝自己单独搞一个卫星公司想拍什么拍什么,嘉禾只负责投资与发行。

就这样,洪金宝转投了嘉禾旗下,自己成立了宝禾。

嘉宝走了宝,自然只能关门大吉。麦嘉于是另起炉灶,重开了一家电影公司,名曰“奋斗”。洪金宝虽然跳了槽,但与麦嘉的私人关系依旧良好,麦嘉“奋斗”之初,洪金宝依然有参与其中不止一部戏的演出制作。

这个时期,当年的邵氏电影王国已然辉煌不再,六叔邵逸夫把邵氏的主攻方向转到了电视业,电影大量减产。而在20世纪70年代凭李小龙崛起硬抗邵氏的嘉禾此时一家独大。

不过,嘉禾的垄断地位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一位“金公主”空降影坛。

“金公主”的幕后大老板雷觉坤不是专业电影人,雷氏家族是经营运输与地产的亿万豪门。有这样一位财大气粗的老板撑腰,金公主当然名副其实。

嘉禾之所以在影坛独大,是因为它不只和邵氏一起垄断了拍电影的人才,还垄断了放电影的院线。而对金公主来说,人才需要慢慢挖,院线却是有钱就好办。所以金公主成立之初,俨然一副主营院线的架势。

院线有了,接下来该解决人才的问题,不然影院里放什么呢?

总不能还放嘉禾的电影吧?就在这个时候,麦嘉和他的“奋斗”进入了金公主的视野。

雷老板对投资电影相当慷慨,对麦嘉他们这些后生小辈的电影人也尊重有加。很快麦嘉便被吸引转投金公主旗下,“奋斗”也从此改名“新艺城”。没多久,又有了徐克夫妇强力加盟。随着《最佳拍档》一鸣惊人,更创下票房卖座的历史纪录,新艺城迅速崛起成为可以与嘉禾相抗衡的新生力量。

到了这个时候,身为嘉禾重臣的洪金宝再也不能给竞争对手帮忙了,“嘉”、“宝”二人只能各为其主,从此打起了擂台。

然而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相反正是刚刚开始。

随着新艺城越做越大,令嘉禾备感威胁,开始动挖角的脑筋。

最早被挖过去的,是新艺城初期大将、《最佳拍档》的导演曾志伟。严格说曾志伟是转投进了洪金宝的班底,可洪金宝不是嘉禾的人吗?

再然后,嘉禾又使出了一个“间”字,利用洪金宝与麦嘉的私人交情说动了后者,嘉宝二人再度联手,开拍了《最佳福星》。

《最佳福星》最终在嘉禾而非在金公主的院线上映,麦嘉这次闯的祸大了。他擅自出走为竞争对手拍片的举动让新艺城的另外几位当家心生不满。此次埋下了祸根,日后果然有人效仿,出现了大将赌气出走,与外人合作拍片跟自家的新艺城打擂台而且打赢了的局面。

这位大将,就是新艺城三大当家之一、《最佳拍档》的编剧、第二十八届金像奖最佳影片《叶问》的投资制作人——黄百鸣。

到这时,新艺城基本上可说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麦嘉虽然苦苦支撑,但终究无力回天,勉强支撑了一段时间,到20世纪90年代初雷觉坤去世之后便再也无以为继,新艺城就此解体,麦嘉也从此淡出影坛。

而另一边的洪金宝呢?这位绝对属于精力旺盛到过剩的牛人。

他这边策反了新艺城主帅,那边又再起了一家全新的电影公司——德宝,一边他的宝禾还在源源不断为嘉禾拍片。事实上,嘉禾那么多卫星公司里,就属宝禾拍的片子最多。

德宝的投资老板潘迪生也不是专业电影人,用今天的话讲,他是个富二代,不过绝对不是只会吃喝玩乐的二世祖。潘迪生很有生意人的眼光和手段,不只把父亲的钟表珠宝生意发扬光大,而且是将世界级奢侈品牌成规模引进香港的第一人,手上握有诸如POLO、RALPHLAUREN等世界级名牌在香港的代理权,人称“名牌潘”。

潘迪生进军影坛,是为了在潘氏的生意类目中再添加电影这一项多些,还是为了追求新鲜出炉的马来西亚小姐杨紫琼多些,醉翁之意究竟在不在酒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不过潘迪生作为生意人的手段不受这动机的影响,花在德宝上的手笔相当气派,可圈可点。论文,拉来了岑建勋为己出谋划策;论武,请来了洪金宝坐镇中军,没多久又租下了此时已经停产电影的邵氏院线,短短时间便崛起为嘉禾、新艺城之外的第三股力量。

人太能干了也伤脑筋。如今德宝又成嘉禾的竞争对手了,这让嘉禾大将兼德宝主帅的洪金宝身份再度尴尬了起来。最终,只能以他这边淡出德宝那边离开嘉禾告终。很多年之后,回头看当年的洪金宝自嘲:“反正现在才知道,原来我永远都是开荒的牛。拍完了戏之后,得到就宰去,只不过是牛皮厚,宰不动。”

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历史上,有惠英红这样二十出头就获封影后,年近五旬再度登顶的精彩;有张曼玉这样五度封后不可打破的纪录;有袁咏仪这样初出茅庐就蝉联影后的奇迹。但要论传奇性,还得数第二届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林碧琪:街头小太妹被导演看中,出演大银幕上的小太妹,然后17岁拍戏,17岁获奖,17岁退出影坛,17岁未婚先孕,当时因为她尚未成年,接受聆讯时上的是儿童法庭。

她的作品有且仅有一部,就是获奖的这部《靓妹仔》。

香港当然不至于保守到未婚先孕也要上法庭,是林碧琪自己一声不吭跑到了上海,家人找不到她才报警寻人。也不是男方不肯负责任,相反,男方希望法庭通融允许二人结婚,反倒是她的父母要求由社会福利署来监管她。最后法庭做了个和事佬,让她去男方家里安心养胎,只要每月去社会福利署报个到。

《靓妹仔》公映时,制片方请林碧琪协助宣传,她斩钉截铁地拒绝:“我拍戏不是为了出名!我根本不想走红!”

她这么说不是耍酷,她是真酷,说到做到,连获封影后时都没有亲自到场,而是由旁人代领的奖座,更从此再没接一部戏。

几年后《靓妹正传》开拍,导演邱礼涛心目中的女主角第一人选自然是林碧琪,却无论如何无法请动她重新出山,倒是她玩重金属摇滚的音乐人老公施伟然出演了男主角。他的胞姐、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获得者杜丽莎也友情客串了几个镜头:女主角遭到好友出卖,被迫拍下脱戏,为她据理力争的男友遭到黑社会殴打,心灰意冷的她碰巧遇到杜丽莎在片中客串的歌坛大姐大到录音室录制新歌,她的歌声勾起了女主角的无限回忆……坊间传言,这部正传就是根据林碧琪亲身经历改编的,讲述的是女主角被电影公司迫害的故事,拍摄之际,此片因为受到种种压力被迫修改了不少情节,其间,甚至连导演都受到了几个来历不明的大汉围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戏也是五人乐队时代的Beyond乐队首次客串电影。

金像奖历史上的第一位最佳美术指导,日后成了一位著名的唯美派导演。很多年后他闪电结婚的太太,曾是他此次竞争强敌提名作品的男主角心仪之人。

很绕吧?其实也不绕。第一位金像奖最佳美术指导叫区丁平,他闪电结婚的太太叫毛舜筠。区丁平此次金像奖上的最大竞争对手是张叔平,张叔平此次的提名作品是《柠檬可乐》,《柠檬可乐》的男主角是张国荣。

早几年前,刚刚二十出头的荣少曾经向更年轻的毛毛热情求婚,结果把当时才十七八岁、不过想尝尝拍拖滋味的小姑娘给吓跑了。没缘分成夫妻的二人日后成了至交好友,多年后两人谈及少年旧事,他这样感叹:若她当初答应了求婚,也许会改变他一生。

关于第二届金像奖,最后提到的也是最豪华的提名阵容,是“最佳动作指导”。

金像奖创建之初,并没有这一奖项。第二年的某一天,以武侠片著称的暴力美学始祖、大导演张彻来到金像奖的办公室,没见着人,于是留了张字条就走了。然后,从第二届开始,金像奖就多了一个“最佳动作指导”的奖项。

首次入围这个奖项的诸位竞争者基本上垄断了日后三十年间的金像奖最佳动作指导:有黄飞鸿传人刘家良,有李连杰恩师于海,有日后打进《黑客帝国》的袁和平,此外还有三席位置,悉数被七小福中的精英占据。而首届获奖的,则是大哥大洪金宝的洪家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