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美丽中国的时间规划_一、关于社会时间和生活时间(1 / 1)

第六章

美丽中国的时间规划

20

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人类登陆月球的成功,信息网络的产生和普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引发时空观的变革。随着人们开拓空间能力的增强,空间问题已经不是主要的问题,人们对空间开拓方面在理论上说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从物理空间尺度来看,远的飞船已经冲出太阳系以外,大的已经观测到河外星系,近的有几千颗人造卫星绕地运行,头顶上有无数的飞机和飞艇在繁忙地穿梭,深的有潜艇和深海钻探,小的有纳米技术的应用等等,“九天月揽,五洋鳖捉”已经不是神话;从生活空间尺度来看,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开发出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的花样,科学研究已经分化出约3000门之多的学科和领域,艺术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分化出更加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来,此外,社会管理方面,在行政、法律、经济领域已经尽可能地涵盖管理空间的方方面面。空间能力的无限增强,却使时间的有限性日益凸显出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社会的累计时间也是有限的,人类的可考历史也是有限的。这样的反差使得时间愈显珍贵,而空间相比之下则愈来愈贬值。人们在处理空间问题的时候,不担心自己能力的不足,而是担心时间的不足。

从近代科学史来看,技术发明的速度在加快,技术发明的社会推广速度也在逐步加快。如: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经历了百余年的时间,电话从发明到普及应用经历了大约20年的时间,电视机从发明到应用经历了15年的时间,激光器从发明到全世界的普及应用只区区几年的时间,而目前电脑新品种新程序几乎是每月都会出现,用日新月异来表示电脑的更新换代,一点也不过分。据报道,目前全世界每年发表的科学论文约有500多万篇,而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面对如此多的科研成果,每一个研究者在欣喜之余,也会倍感困惑,要充分地过虑和吸纳这些有用的信息是十分困难的,稍不留神就会重复别人的成果。现代的学术研究者必须面对堆积如山的成果,去耐心地分拣和梳理,然后才能小心翼翼地有所开拓。这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写作时只要考虑几个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言论,沉思之后就有足够的创新空间的时代,已经相去甚远了。

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快的发展速度,似乎把每个社会成员推上了一列高速运行的列车,车速越快,则前方视野越狭窄,景物越模糊。景物越模糊,人们就越是想看清楚它。但是生活节奏的快速,已经不容许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观看模糊的景物,去思考许多突如其来的事物。人们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显得有点疏忽大意和漫不经心,眼前的景物总是在快速地变化,未来总是赶集一样向我们扑面而来,一些景物我们来不及观察和思考就一闪而逝,成为历史的陈迹。

本章将从时间的维度来思考美丽中国建设的问题。在自然界,时间是一个纯粹客观的过程,而在人类社会,社会时间不是纯粹的客观过程,而是包含人类合目的性活动与客观规律性的综合过程,这个过程不像牛顿时间那样均匀流逝,也不会像爱因斯坦时间那样随着运动速度和物质质量的大小而改变,社会时间的结构和性质会随着人类活动的能力、人类活动的频率、社会文明的程度、人口地理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鉴于时间维度的抽象无形以及高度稍纵即逝的特点,我们或许可以说,时间维度的规划比空间规划还要难很多。

一、关于社会时间和生活时间

(一)社会时间概念

社会时间

具有自身的内在结构和变化形态,所谓社会时间的结构,即社会各阶层的人为“满足不同需要的各种活动在人的整个时间中所占的比例”

。社会时间的性质,则反映社会时间结构的合理性、层次性、相容度、混乱度等方面的情况。因此,社会时间的性质与人类的生活质量是直接相关的。具体来说,社会时间

的性质包含的因素有:第一是人类活动的频率和效率的关系,人类活动的频率反映人类活动的能力,而效率则反映活动的成效如何。第二是社会时间结构的合理性和相容度,合理的时间结构有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也有利于减缓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第三是生活节律的整体性和有序度,生活节律的整体性和有序度反映社会文明的程度,生活节律整体性好的社会必定是有序度高的社会,因而也必定是稳定的社会。

(二)生活时间概念

当人们从微观角度来看社会时间的性质时,往往用生活时间概念来代替社会时间概念。其中就人们生活时间的分配和支出来看,需要考虑人们日常生活活动的主要项目、所有活动的顺序、活动所花费时间的长短、活动的频率、活动的对象、活动的场所等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上可以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时间支出情况,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第一,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生活时间的分配是不同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同一时代的人的生活方式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就决定了同一时代的人们在生活时间的预算和分配方面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每个人在生活方式上都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而不同时代的人之间自然就会有很大的差异。第二,生产力水平对人们生活时间的分配起着决定性作用,生产力的提高可以缩短工作日,因而可以增加自由时间,从而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第三,个人的生命周期对生活时间的分配具有最现实的意义,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可以把人生分为前经济生活时间(受教育阶段)、经济生活时间、后经济生活时间(逐渐退出经济生活直至死亡)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生活内容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在时间的分配上也有很大的不同。第四,影响生活时间分配的因素还有家庭结构和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以及个人的性别等。第五,不同的文化传统对人们生活时间的分配的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文化传统往往在观念上根深蒂固地决定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例如在穆斯林国家,妇女在公共场合不能抛头露脸,仅这一教规,就使得妇女们的活动场所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在生活时间的分配上把较多的时间用于家务等活动上。

对时间的使用往往反映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文化程度,一般来说,可以用自由时间的长短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尺度。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社会里,人们的工作时间较短,可以获得较多的闲暇时间,个人有机会获得更全面的发展,这样的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相反,在经济欠发达的社会里,人们为了生存,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工作当中,没有足够的闲暇时间用于个人的发展,这样的社会文明程度相对较低。但是也不能绝对地看待这样的问题,闲暇时间固然是人们获得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闲暇时间也可能成为一些人不思进取、迷茫堕落的温床。闲暇时间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积极的闲暇时间里,人们可以做一些高雅的健康的有意义的事情,例如学习、旅游、体育、音乐、交往等等,健康积极的闲暇时间可以改善人的身体机能,可以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可以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和效率,最终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而在消极的闲暇时间里,太多的娱乐可能会使人们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不能自拔,追求感观的刺激而失去生命的意志和生活的目标,如果那些低级庸俗的文化情调成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主流的话,则摧毁的不是一小部分人,而是整个民族。

实际上,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人口素质条件下,只能有与之相对应的闲暇时间,太多的闲暇时间是有悖于常理也是难以把握的。有资料表明,中国目前闲暇时间过剩的人群,不是高收入家庭,而主要是无业者、下岗者以及离退休者,该群体成员对自己太多的闲暇时间并不满意,认为生活不充实且无聊。

(三)生活时间的衡量尺度

从统计学角度,生活时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指标体系。生活时间分配的指标体系在获取生活时间分配的各类数据资料

的基础上,可利用一系列统计指标分析研究生活时间分配的结构、比例、强度等状况。生活时间分配指标可分为微观领域指标和宏观领域指标,在微观领域里又可以分为主观领域指标和客观领域指标。

客观领域指标可以分为平均时间指标、时间结构指标、时间带别活动率、分析指标等。平均时间指标是进行生活时间分析时经常采用的指标。它是全部或某一群体从事某类活动时间的平均数。可以就前述分类的每一项计算平均数,如平均工作时间、平均家务劳动时间等。可以对四类活动以及四类中的具体活动项目进行计算。在我国的分类中,四类活动有四个指标,具体活动有28项,共32个指标。时间结构指标是各类生活时间在总时间中的比重。从大的分类看,有四个指标,即工作时间占用率、个人生活时间占用率、家务劳动时间占用率、闲暇占用率。时间带别活动率是在某一时间点(或时间带)上,从事某一类活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该指标可以就各类活动分别进行计算。以观察各个时间点上某种活动的参加情况以及持续时间。

第一,分析指标反映社会的闲暇消费率,闲暇消费率是指闲暇时间的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率。它是研究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利用货币指标和时间分配指标研究国民生活水平的有力工具。闲暇消费率等于闲暇活动的消费支出和全部消费支出的比值。其中,用于闲暇活动的消费支出包括闲暇活动所用的耐用消费品支出和非耐用消费品支出,全部消费支出包括一定时间内通过市场购买的消费品及服务支出的总额。

第二,闲暇设施满足率。闲暇设施满足率是衡量和比较闲暇设施对人们需要满足程度的指标。其值为某种闲暇设施的容量和平均人口数的比值。这里,闲暇设施主要包括:用于文化娱乐方面的设施,如音乐厅、剧院、公园等;用于体育方面的设施,如游泳池、游乐场、体育场等;用于鉴赏、增进知识方面的设施,如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用于社会交往方面的设施,如各种酒吧、舞厅等;用于休闲的交通工具,如旅游车等。

第三,人均休假日是指每人实有休假日之和与平均人数之比,反映人们的休假情况。其计算表达式为:人均休假日=每人实有休假日之和平均人数这一指标,一般以1年为时间长度进行计算,如果时间太短,由于个人时间安排的差异,会影响总体,因而不能反映人均休假日客观变动规律。

第四,时间复用指数是指占用生活时间数与日历数之比,是反映时间利用程度的指标。这里,占用的生活时间数特指在一定时期内,从事某种单一活动所占用的时间。如果在同一时间内从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那么,应占用的生活时间数就相应计算为两倍或两倍以上。时间复用指数等于实际用于各类活动生活时间数和日历数的比值。

若将全部生活时间分为利用时间和空耗时间两部分,并将利用时间与全部时间相比,就可求得时间利用率;如果将空耗时间与全部时间相比,即得时间空耗率,其值等于利用时间和全部时间的比值,时间利用率和时间空耗率之和为1,时间空耗率越大,生活时间所打的折扣就越大,时间利用率就越低。以利用时间为总体,可将其分解为有效时间和无效时间。其中,有效时间与利用时间之比为有效时间率,无效时间与利用时间之比为无效时间率。这两个比率之和为1。当然,人们都期望有较高的效率,且越高越好。如果我们将时间利用率、时间有效率结合起来,即可求得时间综合效率,进而可以得到时间综合效率指数体系并进行因素分析,以及其他分析指标如家务劳动协作率、工休差分值、不平等指标等。有效时间和无效时间的比值,可以反映人类活动的效率。

生活时间是人类生活活动范围和内容的客观表达,生活时间可以成为测量人类活动效率和生活质量的一把尺度。从宏观上看,生活时间就是社会时间结构中的公共时间,从微观上看,生活时间就是社会时间结构中的私人时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