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美丽中国的顶层设计
2
000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绿色中国》“两会”人物专访时说:“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
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以高消耗和高污染为代价的,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尖锐,生态的恶化已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并威胁人的生命健康。现在,生态文明正成为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培养公民生态意识,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建立美丽中国,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思考的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一、生态文明的政治愿景
关于文明发展模式,马克思说得再精辟不过了:“文明若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
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需要摆脱自发发展的模式,呼唤一种自觉发展的模式,这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的超越,是人类发展道路和生存模式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现在,是到了文明转折点的时候,急迫需要描绘出新时代文明发展方向的路线图;急迫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框架;急迫需要统一框架下达成气候政治的共识;急迫需要在气候谈判的政治博弈战略中掌握主动,积极应对,争取话语权;急迫需要发明、引进碳捕获技术及固碳技术,扩大森林面积,积极实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负增长,从源头上尽快缓解极端气候的可能性,减低极端气候的破坏力;急迫需要建立最严厉的环境保护制度;急迫需要健全与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思路相一致的环保法规、政策以及技术标准体系;急迫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所谓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自觉态文明,是人们在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之后自觉反省并自觉
绘制的一种文明,是“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为止最高的文明形态”。
从十七大起,党和国家坚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到了十八大,环境和资源问题更加突出,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最重要的环节,生态文明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一时间,“美丽中国”、“绿色经济”等理念在国内外引起极大的反响。这充分反映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对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忧虑以及对人民福祉的担当。在十八大报告中,将建设生态文明鲜明地写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布局中的基础性地位。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建设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突出强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治本之策。
可以说,“美丽中国”是我国生态文明的政治宣言,中国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在世界历史上都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报告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实际上,通过解读十八大精神,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安排:
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四,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新世纪新阶段,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