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
——刘志丹
黄河两岸,长城内外,炎黄子孙再不能等待。挽弓持戈,驰骋疆场,快,内惩国贼,外抗强权,救我中华万万年。
——刘志丹
刘志丹(1903~1936),出生于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陕北红军的创始人。192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入黄埔军校。1932年,红二十六军成立,刘志丹负领导责任。1935年秋,红二十六军与红二十五军会师,成立第十五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这年秋天,刘志丹受机会主义分子的诬陷,被关押起来。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刘志丹才得到释放。随后,他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北路军总指挥、红二十八军军长等职。1936年4月,刘志丹率部队东征,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光荣牺牲。
追求真理,救国救民
刘志丹,出生于陕北保安县的一个秀才之家。1922年,刘志丹考入榆林中学,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并接触到全新的救国救民理论——共产主义学说。刘志丹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在学生运动中当上了校学生自治会会长。
1925年,刘志丹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他按照中共陕西党组织的决定,投笔从戎,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开始他的军事生涯。翌年秋天毕业后,他在冯玉祥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任党代表兼政治处主任。此时的刘志丹只有23岁,却已成为西北军中的一个知名人物。
1927年,国民党反共后,刘志丹转入地下活动。此时,他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独立掌握军队和领导武装斗争权的重要性。1928年5月,他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决定,同唐澍、谢子长等人领导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国民党军新编第三旅,与渭华地区的农民暴动队伍相结合,正式宣布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渭华起义”后,刘志丹等人用通俗诗的文体发出布告,言明了当时人民要革命的原因——“土豪劣绅加财东,剥削穷人真个凶。加一放账驴打滚,卖儿卖女还不清。……贪官污吏都打倒,我们要做主人翁。建立苏维埃政权,才能过成好光景。”革命军所到之处,带领当地群众积极开展了反对地主豪绅的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运动也搞得热火朝天。
渭华,地处豫陕交通要道,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革命军在这里发动起义,使敌人大为惊恐,迅速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由于敌我兵力悬殊等原因,起义军遭受重大损失,唐澍等壮烈牺牲,起义遂告失败。刘志丹并未灰心,继续投入到革命行列中。
有胆有谋搞“兵运”
1928年冬,刘志丹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决定,到榆林担任陕北特委军委书记。第二年四五月间,他在红石峡主持召开陕北特委会议,提出“变敌人的武装为革命的武装”的重要思想。会议决定采取以“红色”、“白色”、“灰色”三种形式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武装。
所谓“红色”,就是发动组织工农群众,建立党所独立领导和指挥的人民军队;所谓“白色”,就是派共产党人到白军中开展兵运工作;所谓“灰色”,就是派人争取、教育和改造“绿林”武装。
刘志丹在“兵运”工作中敢于大胆尝试,为创建人民军队准备了群众基础和武装力量。在太白镇的战斗中,他的智勇双全得到了充分展现。
1930年8月,这一天,秋高气爽。刘志丹从保安来到绥德,参加陕北特委第三次扩大会议。会上决定成立陕北行动委员会军事指挥部,由谢子长、刘志丹担任正、副总指挥,开展兵运工作,待时机成熟,建立起武装。会后,刘志丹马不停蹄地赶回保安,与同志们研究建立武装队伍的策略。这时,在陇东民团搞“兵运”的杨树荣兴冲冲地跑进窑洞。他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邻近陕北的甘肃省陇东民团军司令谭世麟,听说刘志丹回到保安,派杨树荣来请刘志丹,并任命刘志丹为骑兵第六营营长。此外,谭世麟还命令驻扎在太白镇的第二十四营副营长王凤珠要全力办好这件事。
刘志丹一听,眼前一亮,觉得这是个建立武装的绝好机会,当下研究决定在太白镇上采用奇袭的办法,消灭这股敌人。
9月28日,刘志丹迅速从保安县民团中挑了29名勇敢的战士,配齐枪支和马匹后出发。他端坐在高头大马上,带领29名精干战士威风凛凛地到了太白镇。王凤珠安排他们住进了镇东南的一家烧酒作坊。
刘志丹对王凤珠说:“王副营长,我们来到贵军一方宝地,还请您多多照应。”
“好说,刘营长太客气了,咱们今后是一家人,要互相关照。”
刘志丹听罢,客气地说:“自然应该如此,我们不忙谈公事,我想让各自属下的官兵兄弟先互相认识一下,以后有什么行动,也好彼此照应。”
“好主意,就这么办吧。”
第二天晚上,刘志丹对敌情已了如指掌,当下和几个骨干制定了袭击敌人的方案,然后各自分头准备行动。隔天上午,杨树荣来到第二十四营营部,请营长黄毓麟、副营长王凤珠到刘志丹的住处烧酒坊赴宴,同时请他们把第一连的官兵全都带上,双方要举行联欢活动。
黄、王二人欣然赴约,到了中午时分,两人已被刘志丹灌得烂醉如泥。见时机已到,刘志丹向杨树荣使了个眼色。两人迅速拔枪,把这两个作恶多端的反动军官同时击毙 。
酒坊院里的红军战士们听到枪声,立即拔出枪来,高喊“缴枪不杀!”冲了进去。敌军个个早已喝得酩酊大醉,这一惊都吓
了个半死,只得乖乖地做了俘虏。
顺利解决了敌军第一连,刘志丹又率领二十几名骑兵立即向黄家砭冲去。敌军的第二连听到枪声,但不知太白镇发生了什么事。于是,连长集合起队伍,准备前去探个究竟。刚走到半路,就遇上刘志丹的骑兵。敌军被冲杀得四散奔逃,仓皇向山上爬,却被早已占领制高点的骑兵迎头痛击,只能缴枪投降。
当天晚上刘志丹又率领骑兵队直奔林锦庙,去消灭敌人的第三连。趁着夜色,刘志丹在庙边上活捉了敌人的哨兵,并从哨兵的口中得知了连长的住处。刘志丹等人悄悄地摸进去。还在睡梦中的三连连长突然一惊,发觉一支枪正顶在自己的脑门上,瞬间吓得魂飞天外。刘志丹让他命令部下缴械投降。就这样,刘志丹一枪未发,俘虏了敌人的第三连。
刘志丹智袭太白镇,未损失一名战士,还缴获了大量武器和马匹,获得了全面胜利。刘志丹对俘获的敌人进行了循循善诱的教育。他们绝大多数是穷苦出身,大都愿意参加革命。于是,刘志丹立即组成一支四百多人的队伍,在陕甘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活动。
刘志丹的“兵运”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这为开辟陕北革命根据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多次艰苦的战斗
自1928年渭华起义到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刘志丹为之奋斗了七年之久。这七年之间,他出生入死,进行了多次艰苦的战斗。
1932年5月10日,陕甘游击队三、五支队集结于旬邑清水原,为统一指挥,中共陕西省委决定重建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部,刘志丹任总指挥。这时,敌人部署重兵“进剿”陕甘游击队,省委指示游击队立即北上。刘志丹主持召开队委会议,分析了敌情,认为分驻中部(今黄陵)、宜君、洛川之敌八十六师二五六旅五一一团战斗力教弱,且距榆林、西安均远,增援不易;这一带又是山区,游击队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利于作战。于是,他们决定向该地区行动。
5月15日夜,刘志丹指挥游击队奔袭旬邑马栏镇,一举歼灭国民党八十六师五一一团两个连及一个营部和民团一部,缴枪两百余支。17日,一天之内又连歼杨家店子守军五一一团两个连及焦家坪、五里镇两地民团共五百余人。战斗结束后,游击队在五里镇一带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粮食,扩大红军,队伍迅速发展至一千五百余人。20日,继续向敌进攻,歼灭了白水县及中部县民团百余人。随后,部队在宜川英旺镇歼国民党军八十六师一个营,缴枪三百余支,弹药两万余发。至此,国民党军八十六师转入守势,中、宜、洛等地的反动民团不敢轻举妄动。在此次反“围剿”中,刘志丹和他领导的游击队,依靠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运用游击战术,于半月之内,挺进数百里,经过五个县,大小九战,八次获胜,并歼敌一千四百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当局的“进剿”计划。
刘志丹不但作战勇敢,指挥得当,还非常具有作战智慧。那时,部队子弹奇缺,刘志丹让士兵把废弹壳捡回来,敲下旧底火,打平整,再装上火药,就成了新子弹。他还发明了“榆木大炮”,即用榆木做了四门大炮的炮型,外面用布套上,用骡子拉着迷惑敌人。群众看见后,高兴地说:“红军有大炮了,看敌人还敢猖獗!”
8月底,敌人分三路对游击队开始新一轮的“进剿”,企图将陕甘游击队包围在照金消灭。战情危急,但刘志丹沉着应战,在摸清敌人部署后,决定避其主力,歼其薄弱环节。当晚,他运用以退为进的战术,佯装后撤,埋伏在照金以西二十里的地方,诱敌深入。当敌人进入照金扑空后,陕甘游击队又立即杀了个“回马枪”。拂晓,当敌人还在睡梦中时,即被游击队从四面包围。游击队在大雾中激战不到两小时,就歼灭民团一部,生擒蔡子发等七名民团头目,歼敌四百余人,缴获长短枪三百余支。照金战斗的胜利,大大鼓舞了游击队的士气。
12月,省委指示游击队开往宜君整编。期间,省委常委杜衡来到部队,利用改编机会极力进行宗派活动,打击领导干部,并宣布省委改编红军陕甘游击队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他自己任军政委兼团政委。除此之外,他对游击队一年来的活动横加指责,改刘志丹为政治处长。
红二十六军成立后,决定开辟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1933年2月上旬,刘志丹率红二团北上正宁,在三嘉原、湫头一带开展游击活动,并在湫头石炭沟口设伏,全歼王郎坡寨子民团,击毙团头赵世坤。3月下旬,红二团转入外线作战,攻克同官金锁关,消灭民团30余人。至此,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已经形成,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与渭北苏区遥相呼应。
杜衡粗暴地否定了刘志丹等人的作战策略,强令部队尽快南渡渭河,致红军陷入被动地步。6月25日,刘志丹、王世泰等率部一日五战,冲破国民党陕西警备第三旅的围追堵截,行军百余里到达蓝田流峪口。7月中旬,红二团与警三旅及地方民团在蓝田张家坪激战数日,伤亡惨重。刘志丹遂同其他领导人商议,决定丢掉辎重,分路突围,在秦岭山中与敌周旋,找准时机,返回照金。部队在秦岭山中苦战两月,终因孤军作战,弹尽粮绝,造成了极为痛心的损失。
队伍被打散后,刘志丹带领一队人冲出重围,又被围困在深山老林里,靠采集野果充饥。时值盛夏多雨,加之敌人重赏通缉刘志丹,经常派兵搜山,造成红军队伍处境困难。刘志丹亲切地和战士们谈心,鼓励他们说:“月亮都有时圆,有时缺呀!革命哪能一帆风顺,一时一地的失败,算得了什么?失败了再干呀!咱们道理正,穷
苦人都站在咱们这边!”后来他率领大家突围,在通过封锁线时又遭到敌人的袭击。刘志丹冲出来后,隐蔽在深山里,昼伏夜出。一次,他从一个险峻的高崖上滑了下去,摔成重伤,又遇着一场暴雨,几乎丧生。他坚强地战胜种种困难,后来遇见红二团的一个战士,把他扶下山,和失散的王世泰、曹士荣等人会合。后来,他们在渭南党组织的帮助下化装成游乡小贩,担着货郎担子,渡过渭河,翻山越岭,奔向陕甘边根据地。虽说一路危险重重,但刘志丹等人仍坚持不丢掉武器。他们把货郎担子分做两层,上层放货物,下层放武器,历尽艰难险阻后,终于在1933年10月4日这一天,回到了照金根据地。
正是因为刘志丹具有为革命不屈不挠、坚定乐观的精神,才使他能带领陕北从民,建立革命根据地,并成功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多次“围剿”。
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正当反“围剿”斗争胜利进行的紧要关头,王明的“左”倾错误却在西北根据地恶性发展。
王明“左”倾错误的执行者攻击刘志丹是“右派反革命的首领”。当时,刘志丹正在前线,他们以调往北线指挥作战为名,将刘志丹骗离前线。刘志丹在路上得知,“左”派代表要对自己密令逮捕的消息,但他没有逃走,而是大义凛然地直奔瓦窑堡。然而,“左”倾错误的执行者无视刘志丹这种赤胆忠心的行为,竟然说:“刘志丹明知要被逮捕,反而不跑,是狡猾地以此使党对其信任。”刘志丹一到瓦窑堡即被投入监狱。他蒙受不白之冤,在监狱里受尽折磨。面对随时可能被处死的残酷现实,他始终泰然处之。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到达西北根据地吴起镇。毛泽东到达陕北后,了解到根据地正在进行错误“肃反运动”,刘志丹等已被关押,立即下令:“刀下留人,停止捕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11月初,刘志丹等受诬被捕人员全部被释放。刘志丹出狱后,西北根据地军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毛泽东和周恩来亲切地接见了刘志丹。毛泽东的到来,不但及时纠正了西北苏区错误的“肃反”,并且亲自指挥红军打击敌人的进攻。接着,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配合,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当局对西北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红军声威大震,根据地空前发展。
1936年2月,中共中央命令刘志丹和宋任穷率领红二十八军,奉中央命令,从佳县以北渡过黄河,插入晋西北地区,配合中央红军迅速打通走向抗日前线的道路。
部队向北挺进,百姓听说刘志丹带领红军来了,纷纷赶来对红军表示欢迎和慰问。一天,红军路过神木县境一个村庄,一位双目失明、拄着拐棍的七十多岁的老大娘也赶来探望。众人笑着说:“大娘,你怎能看到老刘呀?”大娘说:“看不见,我还摸不着吗?”刘志丹听到这位老大娘的声音,忙走到老人跟前,拉着她的手亲切地说:“大娘,我就是刘志丹”。老大娘抚摸着刘志丹,激动地流着热泪说:“好哇!……好哇!你真是咱们老百姓的好人啊!”见此情景,在场的不少人感动得流出了热泪。
3月底,部队在刘志丹指挥下,胜利渡过了黄河。渡河后立即摧毁罗峪口敌军指挥部,随即向兴县黑峪口横扫过去,沿途连获胜利。当部队进至山西兴县白文镇时,接中央军委急电:“为了配合红军进逼汾阳,威胁太原,并打通前方与陕北之联系,保证红军背靠老苏区,令二十八军即向离石以南黄河沿岸地区进击,并可相机攻占中阳三交镇,牵制和调动敌人。”刘志丹遂率领部队向西南进军,经过激烈战斗,按时到达三交镇附近。
4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刘志丹出任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4月13日,彭德怀司令员、毛泽东政委下达了消灭三交镇敌军的命令。三交镇是山西省中阳县(今柳林县)的一个重要渡口,河西就是西北根据地绥德。该镇周围设有坚固工事,并有一个团敌人防守。刘志丹为打好这一仗,昼夜不眠,亲自观察地形,仔细研究敌情,严密部署战斗。4月14日,在围攻三交镇的战斗中,刘志丹一直在军部指挥所里紧张地指挥战斗。由于过度疲劳,他的双眼充满了血丝。同志们劝他休息一会儿,他怎么也不肯,笑着说:“不知怎么一回事,枪一响,一点也不困了。”当他得知一团攻击不太顺利时,便立即和政委宋任穷商议,让宋留在军指挥所掌握全面情况,他到一团研究突破敌军的方案。在一团阵地,他指出:“这次战斗与河东整个红军的安危有关,要号召每个共产党员拿出最顽强的毅力,狠狠打击敌人,争取战斗的胜利。”
当日午后,刘志丹在前沿阵地观察敌情,并指挥战士向敌人发起冲锋时,一颗子弹袭来,正中他的左胸,顿时鲜血喷溅,当即昏迷过去。刘志丹清醒过来后,断断续续地告诉身边同志:“让宋政委……指挥部队……赶快……消灭……敌人……”说完就停止了呼吸,牺牲时年仅33岁。
刘志丹牺牲的噩耗传出后,陕北高原为之悲哀,万里黄河顿失滔滔。广大群众和红军指战员莫不为失去这位像自己亲人一样的红军领导人而悲恸无比。为了纪念刘志丹,1936年,党中央应广大群众要求,将保安县改为志丹县。1943年9月,刘志陵园落成,毛泽东为刘志丹陵园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千千万,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刘志丹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为劳动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的一生。他无限热爱人民群众,同志们和老乡们都一直亲切地以“咱们的老刘”称呼他。他的英名与业绩永远镌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