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红军高级将领
——许继慎
许继慎这个同志我了解,政治上很强,很能打仗,红四方面军的战斗作风与他有很大关系,他把叶挺独立团的战斗作风带到了红四方面军。
——周恩来
许继慎,(1901~1931),安徽六安裕安区青山乡土门店人。23岁考入黄埔军校,并加入共产党,先后参加了东征、北伐等革命战争。29岁时,他被派往鄂豫皖根据地,整编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并担任军长,此后带领部队英勇奋战,不断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并率部两次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1931年11月,在“白雀园大肃反”中,他被诬陷为“改组派”、“第三党”、“反革命”等罪名杀害于河南光山白雀园,年仅30岁。
有志革命青年
皖西人杰地灵,素有“将军之乡”的美誉。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无数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的英雄儿女,许继慎就是其中一位。
许继慎,出生在安徽六安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推翻了清政府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历史的变革,让年仅10岁的许继慎感到无比新奇。父亲告诉他,孙中山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革命是为了拯救中国。这些话深深印在许继慎的心中,使他对革命有了最早的认识。
不久,父亲去世,这使许家遭到沉重打击。母亲遵照父亲遗言,不让许继慎兄弟辍学,变卖家中田产,继续供他们读书。后来,家中的日子变得十分窘迫,母亲经常到别人家借粮,吃糠咽菜,可仍有断炊的时候。幸亏得到亲朋好友的帮助,特别是许家世交鲍昂千的照顾,才使许继慎兄弟没有失学。
少年时的许继慎学习非常刻苦,他常记着父亲生前的教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把“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当作座右铭,加倍用功读书。加上他天生聪颖,深得老师喜爱。许继慎性情豪爽,开朗热情,乡里的一些青少年都乐于与他交朋友。他还爱打抱不平,见义勇为,主持正义,赢得了乡亲的喜爱。
许继慎岁14岁那年,袁世凯爬上“洪宪”皇帝的宝座,此举立即遭到万民的唾骂。而在这一年的下半年,陈独秀主办的进步刊物《新青年》出版了,它所宣传的进步的革命思想很快流传到了偏僻的六安,许继慎心中闪动着光明,无比兴奋。
许继慎如饥似渴地学习进步思想,拥有着远大的抱负,还有火热的爱国**。等到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传入许继慎的耳中时,这个质朴的少年已长成到16岁。
1919年,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经过运动的洗礼,18岁的许继慎思想越发激进。1920年,他考入安庆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一年后,他就读于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积极活跃地参加社会活动。他善于演讲,充满**。每当他在公众场合讲演,痛述民不聊生之时,听者无不为之情绪激昂,甚至还有许多人流下热泪。当年就有媒体称赞他:“国家有此青年,定能起衰振敝。”他还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被选为安徽省学生总会常委兼联络部长,成为安徽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多次领导学生运动。后因被安徽的反动军阀政府通缉,他逃往上海,在上海大学旁听,继续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
1924年6月,黄埔军校迎来了第一期学生,许继慎就是其中之一。他实现了自己投笔从戎的理想,并在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2月,许继慎参加了广东革命政府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因作战勇敢,立有战功,升为连党代表,不久调任连长。同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时,许继慎被任命为第七团党代表办公室少校干事。
“铁军”中的悍将
1926年7月中旬,许继慎被党派到北伐军先遣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担任第二营营长。他随独立团作为北伐军第四军的先头部队,冲锋陷阵,奋勇当先,深受叶挺器重,被称为“铁军”中的悍将。
在攻打吴佩孚的战斗中,北伐军势如破竹,一举攻下通向武汉的交通要道汀泗桥。吴佩孚怒火冲天,他不顾一切地将全部家当都压在了贺胜桥。贺胜桥是一座铁路长桥,依山跨河,非常险要,也是通往武汉三镇的最后门户。
攻击贺胜桥的北伐军总指挥是李宗仁,担当正面冲锋的是叶挺的第四军独立团。许继慎率领的第二营负责从铁路的西面进攻。8月29日晚,许继慎率第二营行进到距敌方阵地仅百米的地方停下,他示意战士们潜伏在树丛中。凌晨4点多,天将破晓,在这样的近距离里,敌人很容易发现潜伏的战士们。此时,离预定的总攻时间还有一小时,许继慎认为不能再等了,立即给第二营下了冲锋的号令。叶挺把
全团的机枪拨给了许继慎,在机枪的掩护下,战士们一跃而起,奋勇冲锋,其他的各路进攻随即打响。
许继慎的二营进攻最快,直插敌人的纵深阵地,竟意外地发现了吴佩孚的指挥车。许继慎稍作观察,便决定以连为单位对敌人的守备部队进行分割包围。战士们慢慢向指挥车包抄过去,吴佩孚发现后大惊失色,急忙召令心腹干将刘玉春率第八师前来“救驾”。
第八师装备精良,一下子就将许继慎的二营围了起来。许继慎并没有惊慌,而是沉着冷静地指挥部队快速防御。这时,一颗子弹射来,击穿了许继慎的肺部,胸口顿时血流如注。几个战士跑过来要抬着他撤离,许继慎坚决不肯,继续指挥部队抗击敌人。
叶挺很快发现了二营的困境,当即令一营来解围,抢救许继慎。许继慎重伤不下火线,依旧坐在担架上指挥战斗。战士们奋勇杀敌,终于胜利突破了敌人的防线。敌人纷纷溃败,时至中午,独立团占领了贺胜桥。
在整个北伐战争中,独立团兵威将勇,屡战屡胜,声名远播,尤其是汀泗桥、贺胜桥之役,成为整个北伐战斗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页。叶挺领导的独立团也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许继慎也光荣地成为“铁军”中的骁将之一。
许继慎很有指挥才能,能于绝境之中反戈一击,转危为安,是他的指挥艺术之一。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勾结驻宜昌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四独立师反动师长夏斗寅发动叛乱,进攻武汉。在武汉保卫战中,许继慎率领一个团,不怕牺牲,奋勇当先,向敌人一个师发动勇猛的攻击。许继慎小腿和腹部受伤,肠子都露出一寸多,却推开要给他包扎的战士,继续指挥战斗,最终取得武汉保卫战的胜利。许继慎的名字随着他的勇敢、豪迈、机智、沉着,风一般地传遍了武汉三镇。
纵横鄂豫皖
1927年7月,“七一五”事变爆发,白色恐怖迅速笼罩了全国。许继慎身陷危险之中,伤势未愈的他在“流亡岁月”中继续坚持革命工作。
1930年春,鄂豫皖地区的革命形势进一步高涨,鄂豫、豫东南、皖西革命根据地也相继建成,中共中央决定将红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3月中旬,中共中央党委、军委书记周恩来在上海召集许继慎、曹大骏等人开会,宣布党中央的决定:许继慎被党中央派往鄂豫皖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同时任命郭述申为鄂豫皖特委书记,徐向前为副军长,曹大骏为政治委员。这一年,许继慎还不满30岁。
奔赴鄂豫皖之前,朱蕴山、胡允恭等人为许继慎送行。席间,众人把酒言欢,气氛热烈。许继慎的脸上渐渐泛起了红晕,他端起酒杯,先悼亡在东征和北伐中牺牲的战友,后对蒋介石、汪精卫等反动派对党和革命的血腥摧残义愤填膺,对根据地人民饱受压迫悲愤不已。
许继慎昂起头,眼中闪动着泪光道:“今日既获党的派遣,我当为革命、为死难烈士、为受害群众,与蒋介石、与国民党决一死战,驰骋疆场,马革裹尸!”豪言未罢,热泪已涌动出来。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只见许继慎转身抱起年幼的儿子,对孩子说:“民庆,为父将走,盼你快点长大,随父出征,消灭蒋贼。你长大成人之后,要为人民做事!”孩子口中牙牙而语,好似听懂了父亲的话。许继慎笑了,频频亲吻着孩子。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父子再次“相聚”早已是天人永隔。多年后,许民庆只能站在烈士陵园里许继慎的铜像前缅怀父亲。
4月初,许继慎等人到达鄂豫皖根据地,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一起,迅速开展了建立党的统一领导和整编红一军的工作。5月底,鄂豫皖边区红一军统一整编完毕。红一军下辖三个师、一个独立师和一个独立旅,共计2100多人。红一军从统一、整编到创建,许继慎仅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1930年夏,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新军阀混战爆发了。根据地周边国民党兵力空虚,许继慎抓住时机,主动出击,驰骋在江淮大地上,连战连捷,指挥部队连续作战,三个月歼敌7000多人,缴获了大量武器。此次战斗,不仅改善了军队的装备,还迅速提高了战斗力。
12月,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围剿”,并占领了皖西苏区大部分地区。许继慎则组织鄂豫皖根据地内两万多武装力量,分设三路指挥部,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围剿”。12月12日,红一军进入皖西 ,便开始了连夜奔袭,速战速决,打得敌人措手不及。13日晚,许继慎指挥全军隐蔽到丁家埠,亲自做战前动员,并于半夜行进到金家寨。经过两小时激战,全歼守敌人第四十六师一个营和民团共千人,缴获步枪千余支,短
枪300支,迫击炮两门。
29日,敌人的第四十六师分三路向麻埠进犯,许继慎以红一军主力埋伏在东、西香火岭地区。经过一天的激战,红军歼敌三个团,击溃两个团,消灭敌人团长以下三千余人。香火岭一战后,敌人在皖西地区的合围计划被粉碎。1931年1月3日,许继慎率领红军返回鄂东,痛击敌人,敌人对鄂豫皖边区的第一次“围剿”被彻底粉碎。
1931年1月,红军第一、第十五军合编为第四军后,许继慎先后任第11师师长、红四军前委委员、第12师师长及皖西军委分会主席。在第二次反“围剿”中,许继慎率部夜袭李家寨车站,歼灭敌人一个旅,对巩固、发展鄂豫皖根据地和壮大红军队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肃反”中蒙冤
1931年1月,第二次反“围剿”战斗正酣之际,王明等“左”倾教条宗派主义分子把持了党中央的领导权,开始推行更“左”的机会主义路线。在这种情况下,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等人先后到达鄂豫皖苏区。
张国焘一到鄂豫皖苏区,就盯上了许继慎,不仅是因为他们在黄埔军校、武汉、南昌有多次接触,更多的原因是当时周恩来与张国焘政治意义不合,而许继慎恰巧是周恩来的得意门生。最为重要的是,许继慎的风范气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国焘不得不承认,其能力确在“各师师长之上”,难怪许继慎在苏区党、红军和人民中有很高的威望。旷继勋向他介绍了红四军的主要将领之后,张国焘决定先找许继慎谈谈。
许继慎性情率真,意见中肯。几次交谈过后,张国焘越发觉得许继慎在苏区的发展战略上与自己意见不合。会谈后,张国焘打定主意要动一动这个许继慎。
1931年5月12日,张国焘宣布成立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新的鄂豫皖军事委员会。分局成产后,张国焘对红军和苏区横加指责,处处干涉,同时滥用职权,打击异己。许继慎并没有在张国焘的**威下屈服,几次坦诚地指出对苏区干部进行打压、对皖西苏区和红军进行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不正确的,同时在军事行动方针问题上也提出过中肯意见。张国焘根本听不进正确的意见,他把这看作是对他个人权威的挑衅。怀恨在心的张国焘开始找机会对许继慎和他的战友们下毒手了。
1931年8月,红军收复了英山,许继慎奉命率部驻守英山。此时,国民党两个特务找到了许继慎,交给他一封署名为曾扩情的信件 。曾扩情是蒋介石麾下的“十三太保”之一,与许继慎同是黄埔军校一期的同学,他派人送来的是一封言辞动听的“招安”信。
许继慎读罢来信勃然大怒,立即叫士兵把两个特务逮捕,连信一起送交军部。政治委员曾中生、军长徐向前对特务进行了审讯,对此明确指示:“这完全是敌人利用这种阴谋来破坏我们。”随即,他们将两个特务连同信件和军部意见一起交中央分局处理。
许继慎万万没有想到,以这封件为引线的政治迫害,正以黑云压顶之势向他席卷而来。他自以为的光明磊落,竟成了张国焘诬害他的把柄。9月13日,与许继慎关系亲密的数十名团干部被逮捕,甚至连红四军的一些家属也被抓。在严刑拷打下,有人被迫“交代”,说“许继慎、周维炯等人准备把部队拉到长江边上投靠蒋介石”,“将在9月举行‘兵变’”。依据这些“证据”,许继慎被陈昌浩带人五花大绑地捆了起来。
在酷刑面前许继慎没有屈服,并质问张国焘为何非法逮捕自己,要把红军引向何方。9月中下旬,红四军移师河南光山白雀园。张国焘在这里亲自主持红四军的“肃反”。为了落实许继慎等人的“兵变阴谋”,张国焘指使下属对曾扩情派来的两个特务施以毒刑,两人挨不过打,就顺着他们的意思乱说,张国焘由此取得了许继慎、周维炯等人要伺机发动“兵变”的“铁证”。
许继慎在红四军内及苏区有着很高的威望,张国焘并不敢明目张胆地处决他。1931年11月,许继慎被张国焘秘密杀害于河南省光山县白雀园,牺牲时年仅30岁。紧接着,周维炯等多人在“肃反”中相继被害。
张国焘制造的以许继慎为首的“反革命阴谋案”是鄂豫皖苏区历史上一个罕见的冤案,给苏区党组织、政府和地方武装制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1945年,党的“七大”为许继慎、周维炯等人公开平反昭雪,恢复其党籍并追认为烈士。1981年,中共六安县委为许继慎修建了烈士陵园,徐向前亲自题写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许继慎同志之墓”的碑文。
正所谓红白忠奸,历史自有公论。许继慎用短暂的30年,写下了一个天才军事家璀璨的人生篇章。他高大伟岸的人格形象将永远闪亮在共和国将星的行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