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破黑夜的闪电——崔筱斋
共产党人到处都是,革命终究是要实现的!
——崔筱斋
崔筱斋(1896~1932),1896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北乡崔大圩村。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合肥地方党组织的创建人。曾参加著名的“六霍起义”,领导过合肥北乡双河集农民暴动。1932年因行踪泄露被捕遇害,年仅36岁。
新的人生路
1921年6月2日,安徽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惨案。反动军阀公开镇压为争取教育经费的请愿学生,酿成两人死亡,50余人受伤的惨剧,史称“六二学潮”,又称“六二惨案”。
“六二”惨案后,安徽军阀马联甲宣布全城紧急戒严,调动大批军警包围安庆各校,严格控制交通,实施新闻封锁,严禁邮电部门发送有关惨案的消息。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无畏的进步学生们。6月3日安庆各校学生发起总罢课,学生们组织起演讲队,宣传队,分批次穿行在安庆的大街小巷高声疾呼,揭露军阀的滔天罪恶。不久,安徽学生联合会的代表们冒死冲破反动军阀的封锁,带着遇害同学身上的血衣前往上海、芜湖等地,终于将安徽军阀的暴行公之于众。一时间引起了各地对军阀的声讨,尤其是在安徽的省会合肥,学生们奋起响应,在这些学生当中,就有着后来被誉为肥北地区农运领袖的崔筱斋。
崔筱斋出生于乡间一户雇农家庭,小时候的他和当地的大多数人一样过着饱一顿饥一顿的穷苦日子。但幸运的是他的父亲是村里的私塾先生,正所谓近水楼台,崔筱斋很小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读书。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崔筱斋很小就懂得家庭生活的困窘,地主敲诈、租税盘剥这些苦难深深刻在了他幼小的心里。相比之下,崔筱斋也就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他很聪明,在读书上表现出了过人的天分。几年之后,崔筱斋就渐渐可以胜任私塾的启蒙教学了。这样,他终于有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可以贴补家用。
不久,“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新文化思想开始在全国各地传播。一天,刚刚成婚不久的崔筱斋到合肥去探望一位朋友,在朋友的家中他看见了一些《新青年》书刊。感到新奇的崔筱斋顺手拿起一本翻看起来,没想到这一拿起来就放不下了,直到一口气读完,天已经渐渐黑了。可是,崔筱斋的心里仿佛射进了一缕阳光,那是一缕久违的希望之光。
几年的教书生活,崔筱斋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单纯的少年了。对于这个苦难的时代每天上演的悲剧,他已经渐渐麻木了,已经不奢望去做什么来改变这一切。但是今天,崔筱斋在这些书刊里看到了许多以前看不到想不到的事情,懂得了许多以前不明白的道理:原来这个社会不应该是这样,原来它可以被改变。
兴奋的崔筱斋甚至忘记了天色已晚,他拉着朋友讨论起书中提到的那些闪着光芒的词汇:民主、科学……恍如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里,一个由理想构建的美好世界。
心里已经埋下一颗种子的崔筱斋回到了私塾,他觉得眼前熟悉的世界突然变得生机盎然,一切都将变得美好。崔筱斋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就这样在小小的私塾中孤守,他需要补充更多新鲜的有用的营养。在征得家人支持后,崔筱斋毅然放弃了教书工作,前往合肥省立二中继续深造。不久,崔筱斋就在朋友的介绍下加入了合肥学生联合会,一起参加各种进步活动。也就是这一年,安庆发生“六二”惨案的消息传到了合肥。
崔筱斋和学生联合会的代表们一起积极参加了反对军阀暴行的各种斗争。在这次事件中,崔筱斋表现出了很高的思想觉悟,在社会的动荡中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1924年,崔筱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踏上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漫漫长路。
参加六霍暴动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了,全国范围内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工农运动的广泛开展,这就急需大量富有农村工作经验的骨干。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就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了。出于发展皖北农民运动的需要,党组织决定派崔筱斋前往讲习所参加第六期的学习。
第六期的讲习所所长是毛泽东,此时周恩来、彭湃等人也都在讲习所里授课。崔筱斋聆听了毛泽东讲授的《中国农民问题》,周恩来讲授的《军事运动与农民运动》等课程,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启发。在接下来的五个月中,崔筱斋还接受了军事训练和农村实习,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也增强了实际工作能
力。完成讲习所的学习后,崔筱斋马上返回家乡成立了合肥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肥北特支。
国共合作的开始为各地开展农运工作提供了契机。崔筱斋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的名义积极活动在皖北农村。在他的努力下,1926年底,就先后有四个农民协会在合肥周边成立了,成千上万的农户成为了协会会员。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形势大大推动了北伐革命军的进程,很快,北伐军就赶走了盘踞多年的军阀势力,进驻了安庆城。
年后不久,霍山县和六安县一带发生严重旱灾,把持政权的官僚却勾结地主劣绅横征暴敛,以致两县百姓苦不堪言。根据这一严峻形势,党组织派遣崔筱斋秘密前往六、霍地区指导农民工作,最大限度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崔筱斋到达当地后,马上通过地下党组织了解了当地的情况。经过仔细的思考之后,决定在六霍地区组织发动全面的武装起义。崔筱斋和中共六安县常委周狷之等人一起制订了详细的起义计划,日期就约定在11月中旬。可就在全面起义一触即发之际,六安县下辖的一处农民协会被敌人破坏,除了几名协会骨干被抓外,还有一份记有参加暴动人员名字的花名册也落入敌人之手。
情况万分危急,一旦被敌人掌握主动的话,那么后果就不仅仅是这次起义的失败了,整个六霍地区的革命力量都面临着大清洗。崔筱斋与周狷之等人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提前发起起义。
是日拂晓,早已接到召集令的六霍地区近万名农会会员高举着大刀长矛,从四面八方涌向了反动民团的主要驻地——独山镇。虽然农民武装的手中没有长枪火炮,但是他们有的是一颗无畏无悔的心。面对着汹涌扑来的人潮,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反动民团武装只来得及放了几枪,就好似几朵来不及泛起波纹的水花,被吞没在了大海里。愈战愈勇的农民自卫军将整个驻地团团包围,很快将被捕的农会骨干久了出来,同时打开了被民团看守的粮仓。粮仓里堆积着反动势力搜刮来的粮食,这下六霍地区的百姓可以安然度过这次春荒了。
这就是又称为“独山暴动”的六霍起义。起义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六霍地区的革命气势,从而掀起了皖北农民斗争的**。
双河风云书写新篇
1930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任命崔筱斋为合肥县委兼肥北区委书记,负责统一领导下辖的双河集、造甲店等四个党支部的工作。
1926年之前崔筱斋就曾在这一地区建立党组织和农民组织,所以深知这里的反动统治力量比较薄弱,而群众基础很好。果然,在崔筱斋的影响下,刚刚建立的农民协会就拥有了大量会员,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这一地区地主的残酷是在整个皖北都出了名的,经年靠打长短工为生的农民们的生活异常辛苦。尤其是在双河集一带,地主们都联合在一起串通一气。即使工人们团结在一起提出正当的涨薪要求,也会被狡猾多端的地主以各种借口搪塞掉。无奈的工人们找到了肥北区委,希望崔筱斋能为穷人们讨一个公道。
崔筱斋了解了情况后,将工人们组织到一起,利用空闲时间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为他们分析之前斗争失败的原因,鼓舞工人们的斗争士气。六月初,在崔筱斋的统一指挥下,双河集、造甲店以及周边四个乡镇的工人举行了集体罢工。这一下可着实戳到了地主们的软肋。此时正值农忙,满地成熟的油菜和麦子无人收割,眼看就要烂到地里了。心痛异常的地主们不想妥协也没有办法,仅仅过了几天就焦急地派出代表前往区委求情。经过一番谈判,一脸心痛表情的地主们答应了给工人涨工资等条件,罢工运动取得了胜利。
罢工斗争的胜利,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殊不知,此时的崔筱斋还在策划着一起更大的武装暴动,这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行动。为此,崔筱斋和合肥县委的同志们已经筹划了好久,直至这次罢工的胜利,终于为即将开始的双河集大暴动做好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原来,1931年9月,国民党反动派增调了15个师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1932年初,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成立春荒斗争指挥部,确定在合肥北乡双河集举行农民暴动,开展游击战争,创立新的苏区。
1932年4月7日,合肥地区革命斗争史上有名的双河集农民暴动,在崔筱斋和李星三等人的领导下,揭开了序幕。在北乡游击队、赤卫队和红枪会的武装保护下
,1000余名有组织有领导的广大农民群众举行了暴动,还有不计其数的农民自发参加起义行列。暴动队伍首先包围了双河集反动民团,并夺取了一批枪支,震动了整个北乡的地主豪绅。
解除了当地民团武装后,崔筱斋指挥农民队伍进入暴动第二阶段——扒粮。当晚,数千名起义群众再次行动,首先从崔瓦房、白小河、造甲店三处同时展开,直到下塘集附近的荣家岗、松树岗、马家岗等地,参加扒粮的农民人山人海,川流不息,超过上次十几倍,达万余人。规模之大,群众发动之广泛,在合肥地区是前所未有的。这次斗争持续了三天三夜,在纵横十里的北乡,从地主的粮仓里共扒出粮食2000多担,还夺取了地主武装的40余支枪械,暴动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崔筱斋领导的双河集暴动震撼了皖北地区,对蒋介石的第三次进攻中央苏区,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在安徽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英雄浩气长存
双河集暴动的烽火愈燃愈旺,大有燎原之势。国民党当局为防止其影响蔓延到各地,匆忙从周边地区调来大批驻军,准备一举消灭“叛乱刁民”。
早在暴动扒粮的第三天,肥北地区的地主豪绅们就曾纠集起百十号人马,意图阻止暴动,扑灭这场熊熊燃烧的革命烈火。但是,当时暴动队伍士气正旺,崔筱斋指挥的农民武装一个回合就冲散了这些反动武装,还白白抢到了几十支枪。眼看暴动队伍人多枪多,势头正猛,这些地主们不得不低眉顺眼地躲在一旁,等待着翻身的时机。
国民党围剿军队的到来让这些地主们喜出望外。他们纷纷重新纠集起被打散的人马,跟在国民党正规军的身后点头哈腰,想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分一杯羹。
面对来势汹汹的反动武装,崔筱斋率领着暴动队伍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先后数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但是,随着敌人数量不断增多,武器装备上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了,暴动队伍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伤亡。崔筱斋与暴动指挥部分析了目前的不利形势后,果断下令队伍撤出战场,避敌锋锐,前往寿县边界进行游击作战。
暴动部队撤离后,疯狂的敌人恼羞成怒,把未能消灭农民武装的怒气发泄到了无辜百姓身上。他们冲进村子,烧杀抢掠。一时间,双河集一带的乡下几乎找不到完整的民居了,参与暴动的农民家里的房屋更是被烧成废墟,数千人无家可归。
崔筱斋带领暴动队伍在撤离过程中也遭到了数股反动势力的围追堵截,就连暴动指挥部的好多同志都牺牲了。当队伍转移至寿县松树岗一带时,崔筱斋接到消息说,一股足有千余人的反动武装追了上来。崔筱斋害怕队伍就此撤离的话,敌人会迁怒当地群众,于是决定暂时停止转移,率部奋勇迎战来犯之敌。
战斗打响了,这几天听到亲人被杀、房屋被毁消息的暴动队伍心里早就憋了一团火,一个个如下山的猛虎般向敌人冲杀而去,毙伤了大批敌人。但是,崔筱斋心有顾虑,毕竟己方的武器弹药太过缺乏,不能支持长期作战。于是在初战告捷后,崔筱斋马上指挥部队分散潜伏,保存实力,进行秘密的革命斗争。
崔筱斋为了就近指挥潜伏人员,放弃了返回合肥县委的机会,在当地隐藏起来继续进行革命活动。敌人开始了大规模的清洗搜查,许多潜伏下来的同志都被发现了行踪,被捕被杀。崔筱斋只好不断地变换藏身之处,这样也就导致了他三次错过与上级党组织派来联络的同志见面。
1932年6月16日凌晨,崔筱斋在又一次转移途中被反动势力的爪牙发现,在一番激战后,终因寡不敌众被捕。
敌人将崔筱斋关进了戒备森严的看守所。对于在这场双河集暴动中损失惨重的反动势力来说,恨不得生食崔筱斋之肉,寝其皮以消心头之恨。敌人已经懒得威逼利诱了,马上拿出了各种刑具严刑拷打起来,与其说是为了让崔筱斋供出潜伏暴动队伍的下落,还不如说是为了报仇。遍体鳞伤的崔筱斋面对着疯狂的敌人嗤之以鼻:“革命一定会胜利的,我的同志们会替我报仇的。”敌人是又怕有恨,恨的自然是崔筱斋的铮铮铁骨,怕的就是不知藏在何处的暴动队伍救走崔筱斋。
6月18日凌晨,崔筱斋被敌人秘密杀害了,时年36岁。崔筱斋同志恍如一盏明灯,他的出现照亮了皖北地区的黑暗。他撒播下革命的火种,在江淮大地上熊熊燃烧。今天我们重提这些革命先烈,就是旨在激励后人,让无数革命先烈的英风浩气长存于天地之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