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飞将军”——彭遨
彭遨(1903~1933),又名景昌、彭鳌。湖南巴陵(今岳阳)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北伐军,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曾任红军第四军第二路游击司令,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斗争和湘南游击战争。后任第五军特务大队大队长、第三纵队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第三师师长,参加了长沙战役和中央苏区反“围剿”。1933年2月13日在南丰战斗中牺牲。
耿直无畏
1927年春天,又是青黄不接的季节,穷苦百姓最难熬的也是这个时候。这一天,岳阳农民协会的大门口突然多出了一张通告,上面只写了一首诗:“老子本姓天,住在峰戈间。财主不放粮,送他上西天。”通告一出现,岳阳县大大小小的财主们无不人心惶惶,乖乖把囤积的粮食放了出来。究竟是谁有这么大的能耐呢?这个人就是彭遨。
彭遨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略有些文化的父亲给其取名为“遨”(鳌),是希望这个浓眉大眼的儿子能独占鳌头。作为家中长子,彭遨有机会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从小在私塾中读了很多诸子百家的经典。彭遨格外喜欢《战国策》这类的典籍,书中那些捭阖纵横的游说家的风采深深吸引了他,他希望自己也能有朝一日投笔从戎,报效国家。
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风潮开始席卷全国,就连千年波澜不惊的洞庭湖畔都掀起了滔天巨浪。十几岁的彭遨早已通过读书读报对新思想有了一定认识,他兴致勃勃地组织起同学走上街头,宣传进步思想,鼓舞当地民众抵制日货。不久,彭遨所就读的岳阳县立中学就受到了很多当地商家的警告。在学校老师的压力下,大部分学生都停止了活动。只有坚定执著的彭遨依旧带着数名进步同学继续在发传单,演讲。终于在触怒了当地军阀驻军后,被学校开除。
下定决心报效国家的彭遨辗转来到了衡阳境内。报名参加了湖南军阀唐生智的军队,由于他识文断字,能写会算,所以刚一参军就成为了一名文书。旧时军队中有很多陋习,长官就是天,可以随意打骂体罚士兵。而且上级拨下来的军饷被层层克扣,发到士兵手中就只剩下几个铜板了。彭遨在从事文书工作时,亲眼目睹了旧军队军官的狠毒和贪婪,耿直的他无法容忍这些。他悄悄把掌握的内幕传扬出去,暗中联络不甘心的士兵准备发起兵变,向长官“要说法”。不料事情败露,军阀头目扬言查出带头者处以军法,彭遨只好又逃离了军队,启程返回岳阳,那里还有千千万万的家乡父老仍然在压迫下生活着,想必回到生养自己的土地上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
井冈日出
这年夏天,中共湖南党组织委派刘士奇回到岳阳,组织和领导岳阳地区的农民运动。刘士奇的老家就在岳阳,他参加过安源煤矿的工人运动,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原本就和他相识的彭遨马上找到了刘士奇,两人一同制定了在岳阳地区如何发动群众斗争的计划。之后不久,彭遨就前往岳阳南四区,负责在那里筹建农民协会。
新生的农民协会并不被当地农民所信任,大多数人只是持观望的态度。有鉴于此,彭遨才在协会大门口贴上了那首“财主不放粮,送他上西天”的布告。家乡的财主和商户虽然对所谓的农民协会嗤之以鼻,但是他们却十分了解秉性耿直、疾恶如仇的彭遨。用他们的话说:“这小子十几岁时就不是善茬,犯不着捋他虎须。”就这样,每逢春夏之交都要闹粮荒的南四区,这一年却安然度过了。顿时,南四区农民协会的影响就扩大了,一段时间后,居然有两千多人成为了会员,彭遨被选为了协会的委员长。
但是,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有一个问题摆在了壮大的农民协会面前,那就是缺少武器。除了几位协会骨干有几把短枪外,甚至连会员人手一杆缨枪的程度都达不到。在前往刚刚组建的岳阳党委找到刘士奇一番密谈后,彭遨将“贪婪”的目光瞄向了同处南四区的地方保安民团身上。
原来,在农民协会成立前,整个岳阳南四区只有保安民团一枝独秀,他们仗着自己人多势众,整日里横行霸道,鱼肉乡里。但是短短几个月内农民协会就发展到与其分庭抗礼的地步了,甚至犹有过之。要不是保安民团掌握着近百条枪的话,早就被农民协会踏平了。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两伙人都憋着劲寻找机会,给对方以致命一击。
这天,保安民团的团长杨原接到一封邀请函,是农民协会的彭遨派人送来的,内容是邀请保安团大小头目前往农民协会赴宴,顺便商量下南四区地面的势力划分。虽然不相信彭遨等人敢对保安团下手,但杨原还是带去了几十号全副武装的心腹。一方面是为了安全考虑,一方
面也想用实力震慑对方一下,以便在划分地盘时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没想到的是,进入农民协会后第一眼看见的不是满桌的酒菜,而是一排黑洞洞的枪口。瞬间被吓出一身冷汗的杨原扔下枪转身就跑,顾不得自己那些被包围的心腹了。慌慌张张跑回保安团驻地的杨原,发现自己整个保安团都被缴了枪,乖乖地一排排站在墙角。一下子搞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的杨大团长甚至忘了逃跑,就被发现他的农民会员抓住了。
原来,在彭遨前往岳阳党委商谈的当晚,就有十几支枪悄悄送进了农民协会。“肚里有粮,心中不慌”,彭遨这才连用了“请君入瓮”和“调虎离山”两条计策,兵不血刃地解除了保安民团的武装,壮大了农民协会的力量。这件发生在农民运动时期的小插曲已经充分显示了彭遨出色的指挥能力。不久,在刘士奇等人的介绍下,彭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着斗争形势的日趋紧张,彭遨于大革命失败后来到了武汉。受党委派加入叶挺将军领导下的第十一军教导团,担任新兵连的连长,并参加了8月1日的南昌起义。在此役中,彭遨身先士卒,率领所部在突围行动中与遭遇之敌血战三天三夜,成功掩护起义主力突出重围,到达井冈山地区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终于,中国大地上有一抹鲜艳的红色冲破了漫天阴霾,一轮希望的太阳正在湘赣边界缓缓升起。
威名远播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重峦叠嶂,地势险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1927年10月,在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人领导下,在这里创建了以宁冈县为中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把会合后的武装力量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彭遨在下辖的第二十八团担任连长。
渐渐壮大的井冈山根据地引发了国民政府的不安,国民党江西政府主席朱培德更是视井冈山为眼中钉、肉中刺,欲拔之而后快。很快,便陆续有接到“剿匪”命令的国民党军队从四面八方向井冈山地区合围而来。其中尤以国民党精锐部队第二十七师最为引人注目。
此二十七师师长杨如轩自恃精锐,又担心其他部队先行攻破井冈山抢去功劳,便指挥部队急速行军一举“剿灭井冈山顽匪”,渐渐地远远脱离了和其他部队的安全防卫距离。这天二十七师已经行军至距离井冈山一百公里的遂川县城。杨如轩命令属下一个先遣团继续前进,而他则同师指挥部一起坐镇遂川县城。在他看来,所谓的井冈山武装不过是一群活不下去的“泥腿子”混在一起的乌合之众,他派出一个装备精良的整编团已经是大材小用了。然而事实证明,他不仅高估了自己部队的能力,也低估了井冈山红军的战斗力。
当夜,杨如轩与师部其他高级指挥官一起出席了一个宴会,是遂川县的“上流社会”为犒劳辛苦“剿匪”的国军长官而特意举办的。宴会大厅中灯红酒绿,好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一群人都端着酒杯跟在师长杨如轩身边,吹捧者有之,阿谀奉承者有之,暗中嫉恨者亦有之。“杨师长真乃国之栋梁……剿灭共匪必不费吹灰之力……”等等话语如潮涌来。久经官场的杨如轩自然知道哪些话可信,哪些话不能听,但是这次“剿匪”行动的胜利是必然的,听听这些赞誉之词也是让人高兴的嘛。“哈哈哈,各位请听杨某一言。”杨如轩矜持地举起酒杯环视众人,“兄弟一介武夫,承蒙各位抬爱,实在无以为报。兄弟唯有尽力剿灭共匪,还湘赣之内一片青天,方不负……”仿佛故意作对一般,杨大师长的话声未落,就从城南方向传来了一阵剧烈的枪声,爆豆似的枪声中夹杂着手榴弹的爆炸声,摇曳的光影交织照亮了县城的夜空。宴会大厅里的“名流们”哪经历过这场面啊,也顾不得恭维“国之栋梁”的杨师长了,一个个脚底抹油惶惶然跑回了家,收拾细软准备跑路了。
回过头来再看这位杨师长,脸上青一块白一块:刚刚吹起的牛皮就被彻彻底底泄了气,心里是又恨又气。恨的是“共匪”狡猾多端,“绕”过了他的先遣部队直扑县城。气得是手下无能,这么多“共匪”的活动竟然都没有发现。直到这时,这位自以为是的杨师长还以为是他派出的加强团与红军主力错过了,殊不知,他的先遣部队已经都被彭遨率部“包了饺子”,全军覆没了。
原来,面对重兵压境,井冈山早已严阵以待。由毛泽东和朱德亲自召开战前动员会,命令彭遨所部御敌于外,不能让敌人踏进井冈山根据地一步。深感责任重大的彭遨率部连夜下山,寻找战机。在对比敌我力量后,彭遨认为如果与敌正面相接,那么无异于以卵击石,只
有出奇制胜。正在此时,斥候回报了敌军一部脱离主力前进而师部驻扎在遂川县城的情况,彭遨顿时心生一计。马上派人在敌军先遣团前方设下了埋伏。午夜,敌人如约而至,踏入了彭遨的埋伏圈。战斗的结果已经没有悬念,猝不及防的敌人一触即溃,在死掉百十号人后转身向县城方面逃去。彭遨又命令早已挑选出来的一百名机灵勇敢的红军战士,换上死掉的敌人军服,混入溃逃的敌群,一起向县城跑去。
只顾逃命的敌人哪想到身边已混进了“奸细”。一群人慌慌张张地跑到遂川县城,叫开了城门。一进入城内,“浑水摸鱼”的红军战士们就分散开悄悄控制了城门,并向城外发出了信号。早已率部一路尾随的彭遨看见信号大喜,一马当先冲进了县城,顿时枪声大作。城门附近不少敌人被眼前的情景吓得目瞪口呆,还不及抵抗就纷纷被缴了枪。
城破的事实打碎了杨如轩的自以为是,他慌忙率领残部夺路而逃,反而让闻讯追来的彭遨惋惜不已。
此一役,彭遨以弱胜强,不仅保证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安全,而且大大削弱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受到了军部的嘉奖。从此,彭遨率部纵横湘赣两省,所到之处敌人无不望风而逃,威震敌胆。甚至,两省的国民党一度以为彭遨就是彭德怀哩。
奋战牺牲
1930年10月,蒋介石不甘坐视共产党领导下的江西苏区越来越壮大,调集十万大军开始了第一次反革命大“围剿”。此时,尚不满三十岁的彭遨已经是一位赫赫战功在身的红军高级将领,担任红三军团第三师的师长。面对敌人的重兵压境,红军总部发出了“在游击中歼灭疲惫之敌”的作战要求。彭遨率领第三师的战士们早已深谙游击战的精髓,他们若即若离地游离在敌军前面。仿佛牵着敌人鼻子般渐渐将敌第十八师诱入了苏区中心地带,陷入红一军团早已设下的埋伏圈内。彭遨率领红三师的将士配合红一军团奋勇作战,一举全歼了包围圈内的敌人,活捉了敌十八师师长张辉瓒。此时,与张辉瓒配合前进的敌谭道源师正在十里外修筑工事,闻听十八师被全歼的消息后,吓得慌忙拔营逃跑,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一般,即便如此,仍然被率部追上来的彭遨截断了“尾巴”,俘获了数千落后的国民党士兵,在形势上已经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在红军总部掌控全局的毛泽东听到了前方大捷的消息后,大赞彭遨不愧“虎将”之名,并挥毫写下《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霸天红烂漫,万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岗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烽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不久,蒋介石又调集二十万重兵再次发动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在此役中,彭遨率领红三师再立丰功。在反“围剿”初期,彭遨所部在兄弟部队的掩护下上演了一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好戏,秘密转移到敌军王金玺部后方,趁其不备一举全歼其部。大捷后的红三师马不停蹄,千里奔袭,陆续配合红一方面军的其他参战部队连续歼灭敌郭华宗、孙仲道、胡祖玉等部队的大部分精锐,成功打破国民党第二次“围剿”。在这次行动中,彭遨率领的红三师十五天内征战七百余里,五战五捷,赢得了赫赫声威,被苏区军民称之为“飞将军”。
1933年,贼心不死的蒋介石再次筹集四十万大军,由国民党参谋总长何应钦亲自指挥对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此时的苏区,“左”倾冒进主义思想已经逐渐占据上风,认为革命的胜利已经近在眼前,红军已经具备和敌人进行正面作战的实力。中央“左”倾领导下令红军主力全力攻打国民党重兵防守的南丰城,认为拿下南丰城的话就可以凭此威逼南昌,从而打破围剿。但是,南丰城高地险,加之国民党长期经营之下这里明碉暗堡密布,火力配备极其强大。缺乏攻坚经验的红军主力甫一接触就出现了大量伤亡,损失惨重。在强攻两天未果后,彭德怀亲自下令将彭遨及他的红三师调到前线,下令无论如何也要啃掉这块“硬骨头”。
彭遨接令后,马上部署部队,在当夜就进驻了阵地。为了吸取前几天攻城失利的教训,彭遨决定亲自到阵地前摸清敌人火力部署,以便减轻部队伤亡。是日凌晨,彭遨带着几名干部悄悄潜伏到守城阵地前几十米处侦察时,不料被敌人发现行迹。顿时子弹如雨倾泻而来,彭遨不慎被一发子弹击中头部,轰然倒下。同行的指战员拼死将彭遨背回后方抢救,但终因伤重不治,一员虎将就此溘然长逝。
年仅30岁的彭遨为维护苏维埃政权,为维护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战,直至献出生命。“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就是“飞将军”彭遨一生的真实写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