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道论坛(1 / 1)

大道的“百家讲坛”

朱敏

作为主抓教学科研的副校长,听了百余节课后,让我明显感到:今天人民大道小学的课堂教学,教师不缺少理念,但缺乏文化。然而,文化又非朝夕即可培养,从何而来?小学教育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不需多精深,但对教师的文化素养则需广博深厚。然而,教师们虽大学毕业,但各自学业有专攻:学文的缺“理”,学理的“文”不足,学“文”“理”的欠缺艺术素养。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很久。渐渐地,在聆听老师们各种会议上的发言时,在参加各组集体备课教师活动时,在与老师们的闲聊谈话时,我有了许多惊喜的发现:

从中学引进的梁景仁老师文学底蕴十分深厚;原本在中学教政治的李万红老师对鸦片战争有新解;作为书法协会会员的美术教师张凌霄对书画颇有研究;大队辅导员李晓明对电影的拍摄制作、片中人物了如指掌,新片几乎不落都看过;语文课上,牛艳丽老师随口吟诗诵词,她已将《红楼梦》读了十余遍,许多段落、章节脱口而出;音乐教师朱鹏宇对交响乐、圆舞曲、爵士乐喜爱有加……

大道教师酷爱读书学习,很多人学有所长,有的人在某一方面颇有建树,借鉴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何不为教师成长、发展搭建一个大平台,让这些教师以“坛主”的身份一展风采,作专题讲座传播文化呢?于是,在大家的酝酿下,“大道论坛”便应运而生了。之后,周六的上午,我们大家就在学校的电教中心报告厅,随梁景仁老师感受《秋白霜凉——印象瞿秋白》《走近〈诗经〉》《初读林徽因》,欣赏李万红老师《万红“析”鸦片》,聆听李晓明老师《一己之见说霸王》,朱鹏宇老师带领大家《拜访施特劳斯》,闫红闯老师将《盛世青铜——安阳文化符号》生动呈现给大家,牛艳丽老师的《概说红楼引玉来》、张凌霄老师的《中国书画片隅》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李建娜老师说:“如果不是聆听朱鹏宇老师主讲的‘大道论坛’《走进施特劳斯》,我想作为‘数学人’的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施特劳斯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名字,也不会领略这位伟大作曲家音乐背后的坚韧和执着,更不会由此而爱上如此高尚的交响乐!这就是‘大道论坛’带给我的。这种感受与震撼会穿越时间、跨过校园,在我的内心与生活中不断蔓延……”

范晶晶老师说:“身为大道的老师,我是如此幸运,因为在‘大道论坛’上我认识了许多名师及名家,每一次论坛都会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启迪我更多的思考。”

贺丹老师说:“‘大道论坛’让我们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涵养了气质,使我们在一周工作劳累之余,能轻松徜徉在历史文化之海。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断学习着的每一位大道人都是美丽的。”

作为“坛主”,李万红老师说:“讲座结束,走出礼堂,同事兴奋地对我说‘嗨,李老师,你讲得真好!真没想到,历史背后还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回头再给我们讲一集其他历史吧?’我笑笑,心中升腾起些许欣慰:如果这一年的准备,一上午的讲座,能够引起大家对这段历史发人深省的咀嚼,引起大家对自己教育工作价值的重新审视,值矣!”

张凌霄老师说:“整个准备的过程不仅对专业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也感觉自己确实受到了一节‘大课’的历练。那次讲座后,觉得自己成长了、成熟了,从中体会到了一种快乐,能把普及性的书画专业知识和同事们分享,能帮助同事们了解书画领域的知识,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觉得学校开辟这样一种学习的形式实在是太好了。”

“大道论坛”期期受到大家的欢迎,北关区、安阳市的许多学校也纷纷邀请他们去讲学,“坛主”们渐成“名人”了。

“大道论坛”原本就是大道老师的读书分享,这个平台不但成就了教师个人,而且提升了全体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都是需要不断发展的个体,每个教师都是促进团队发展的优质资源。学校不但要让学生成才,也要让教师成长,让教师成功,让教师成名,让学校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

游弋在大道文化里——我与“大道论坛”二三事

梁景仁

五日工作一日进修,是大道小学坚守了二十多年的科研制度之一。因为有一点读书的爱好,就感到比较适合这项制度,又因为榜样的引领、示范和团队的协作,便得到了一些发展。随着逐步的成长和进步,学校又适时地搭建平台,让自己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又向前挪了一步。

故事一:讲段什么

每逢周六,全体教师都会自觉到校学习,形式多样,一般是先分组学习、交流,然后推选代表进行大会交流。开始,我在李霞副校长为组长的心理、思品和一年级语文组。有一次小组交流前,组长提议让我先用十分钟左右时间讲段什么。于是,便有了第一次在同仁面前“讲段什么”的开始。

当时讲的是苏东坡的“悼妇词”,很冒失。因为好多事例拿捏不准,轮廓也很粗糙。不过毕竟时间很短,就十来分钟;范围也较小,小组内。但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就过得很充实喽——在完成分内工作的同时,还要搜集、整理大量资料。

不知不觉中,又一个学习日来了,接着侃。哎,还有点儿意思……

于是,不用别人催,便接着查资料,赶紧把刚才讲错的纠正过来,把模棱两可的弄牢稳了。然后在大伙的“怂恿”下,加班加点做摘抄,编辑文字、音像资料等,鼓捣成能在较大场合讲时可以利用的辅助资料。

说话不及,2007年的寒假就过完了。这个假期,带着学校科研处领导的嘱托,做好了给全体老师讲“一长段”的准备。

故事二:讲“一长段”

开学不久的又一个周六学习日,带着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与支持,我走上了首期“大道论坛”,同相亲相爱的大道人一起进入《走近〈诗经〉》的意境……呀,不讲不知道啊。一讲才知道自己有多浅薄,才知道“春月读诗正当时”的妙意,才知道大道文化给予自己多大的帮助。试想,如果没有大道这样的学术空间,没有大道领导良苦用心打造的发展平台,在自己惰性使然下,咋会有进步?就算有进步,又能有多大?

因为搜集资料过程中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自我感觉虽是春寒料峭,但美丽无声的《诗经》因浸**古风而温润如春;又因为自己的讲解,感觉三千年之久的风雅依旧灵动,流传至今的四百多条成语真的缤纷如花;感觉生命轮回震**山谷时的回响,原来你、他,还有我,都是从时光彼岸被无声遗落的贤哲或俗民。《诗经》,是前世的前世,我们一起唱过的歌谣;“诗三百”,是我们前世今生无邪的记忆和念叨哇。

从此,带着对远古文明生成场所的遥想,感到内心的爱恨、雨雪的飘落多了一份亲切和真实。当然也带着一点点似乎的成就感,体会到在大道文化里游弋的幸福和自豪。

这是2008年2月份的事情了。

故事三:《印象·苏东坡》

当时为什么没有先讲已经在小范围内讲过的“苏东坡”,而先讲《诗经》呢?因为胆怯嘛。《诗经》,老早以前讲过,只是没有形成“气候”,但毕竟准备得稍充分点儿。领导给鼓劲打气:“要乘胜追击,‘大道论坛’第二讲还是你讲,就讲‘苏东坡’!”

于是,带着近八个月的准备和练得稍厚了一些的脸皮,走上了第二届“大道论坛”。

这次讲的是《印象·苏东坡》。

初稿300多页,朱敏副校长把关,理出思路,随时修改。于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忙着去核实资料。网上的文字资料有时自相矛盾,有的自觉浅显,就泡书店。上午、下午的上班时间不可以,下午下班也不可以,书店也要关门儿,只好趁中午。很专业的相关书籍大书店也不是太多,终于找到一本,就买回来,利用晚上时间看。就这本书算是按学校要求做到了圈点批注,好几百页,每页都有。怕悟得不够深、不够准,便从网上下载了《百家讲坛》《风则江大讲堂》里专家、学者讲苏东坡的所有视频,反复看,再比较优劣,为我所用。在借鉴的基础上,又改了5稿,130多页,打印出来,朱敏副校长、殷慧芳主任又提修改意见。自己忙,领导更忙,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都是挤出来的,还得挂一溜儿小跑。在学校没时间看,朱校长便把稿子带回了家。

第二天八点半就要讲,所以一大早就来到学校。没想到,行李摊儿还没放好,马丽娜校长就来了,一句话,好好讲,看你的了。感动、感激便像触电似的,“唰”地一下就涌到脑门上了。

一讲罢,老师们的反映比上次好,有进步,深刻了,层次也清楚了。很受鼓舞,当然也特感动,因为有大道浓郁厚重的文化氛围。工作在这种文化环境里,除了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外,传帮带的科研传统也时时呈现出来,很可贵。这份讲稿耗时之多,费力之大,是我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如果不是浸润在这样的文化里,我是不会也是不敢去做这样的事情的。

马校长说再磨磨,有机会到更大范围去讲。

时隔不久,学校领导便给搭建了更大的平台。在大道小学,北关区四大班子领导、主任以上学校领导,听了“北关教育论坛”的《印象·苏东坡》,反响较好,都说大道有文化,大道文化能培养人。个别领导还当场向学校发出邀请,适当时候到他们单位去讲。

后来,应豆腐营小学的邀请,受学校委派,在赵慧萍主任的带领下,把又一次修改后的《印象·苏东坡》带到了兄弟学校。收到的回馈信息是,“要学大道、赶大道,因为大道有文化。”

在大道文化里游弋,自己就像化成了一尾鱼、一只蜢、一粒尘。无论如何都是“美好”的,因为大道文化的意境是纯洁的、是丰厚的。

栋梁·景·仁

刘敏 周红艳

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大道论坛》,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大道之道,在于其根深蒂固的大道文化。凡高楼大厦,固于根根栋梁。大道之文化大厦,就是由梁老师等诸多平凡岗位上做着不平凡之事的师者共同建立。一问一世界,一景一心态。师者,仁者,仁爱、仁心、仁德。

梁景仁老师在《印象·苏东坡》中谈起苏轼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读《江城子》,读破苏轼一片心。苏轼和李白一样是天才,天才每不为世俗流法所拘。梁老师每每淡笔描摹东坡居士所经所历,隔千年却不减其意。

论坛中谈及《诗经》,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歌咏的女子,素色衣裙,幽立水边;又坚定了心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信念。梁老师不仅在用他的语言讲述《诗经》,更是用《诗经》中的“道”启迪每一个人。走近《诗经》,我们理解了无论何时都要心态平和地面对生活、面对工作;走近《诗经》,我们更懂了人要心存一份善,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不忘纯真的那份初衷。正如我们所从事的这份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会等待,静听花开。

梁老师在论坛《印象·瞿秋白》时,把一个革命者心中那份坚定的信念,那种笑对死亡的淡然,再次刻画到了那个伟岸的身影上。他的《初读林徽因》讲座,让我们从这个唯美女子的身上,懂得了追求事业的成功是笼罩于女子身上最美的光环。

梁老师告诉我们,心中有梦,手中有事。这样的老师才当得舒坦,在岗位上做事才会找到幸福感。

走近《大道论坛》,追寻身边的那片景,感悟心中的那份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