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旅很美
王萌
在春日里,开始细细品读刘可钦的《教育其实很美》,很惬意。她的书带来了“大家”风范,令人如坐春风。短短一个月后,再次写有关《教育其实很美》的读后感,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种“相识已久”的亲切感。
刘可钦校长的笔锋是那么的触动心灵,让我忘记了流动的时间、喧闹的课间以及心底的躁动,静静地、慢慢地走进她和孩子们的世界。读书时禁不住会心地微笑,让人想听一段婉转的音乐,想品一口淡香的绿茶。读书是如此滋润你我的心灵,仿佛已经轻柔地流淌在血液中。
从最初的对于此书某个章节的喜爱,到现在,泛滥成了一片热爱的蓝色海洋,在炎炎夏日里,心境清凉而惬意。
在一个午夜,孩子睡觉后,得以静下来读书的我,在《摘抄本》的扉页上写道:
“夜深时,心静处,摘抄《教育其实很美》,于心灵感悟中,才真正懂得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些许含义。字里行间,笔尖攒动,思绪泉涌。不再是纯粹的摘录,更多的是与‘大家’思想的小碰撞。心灵间的对话——呼之欲出……每一次的共鸣,都会有喜悦,唤起付诸行动的欲望。改变,改变!感谢此书。”
结合学校的开放性教学研究,我逐渐地这样来理解开放性,“开放源自于教师本身的教育信念,较强的专业素养,对教学的严谨态度,还有豁达、关爱的学生观。”
(一)教育信念
四年级学生处于学习的疲惫期,班级里形成了较大的落差,做教师的角色就很难把握,一会儿面对可以很放心的孩子,在数学的思维世界里遨游;一会儿却要面对突发的某些比较幼稚的课堂事件,懊恼于被打断的教学思路无法顺利进行。
书中写道:“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不冷漠,相信教育会使他改变,这就是当教师不能丢掉的教育信念。”“最好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最糟糕的教育就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如果不能让学生变得更好,至少不能让他变得更糟。这就是做教师的底线。”这些话一字一句,字字锥心。当我们面对反反复复挑战教师忍耐极限的孩子时,一度曾动摇过坚持的信念,是做教师的良知和道德底线支持着我们。可钦校长的提醒,更督促我反思,用心去寻找第51种方法去教育我们的学生。
(二)学生观
“好的教育是‘当春乃发生’的,因而能带来‘润物细无声’的美妙效果。”
教师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顺应他的心中渴求,真正在乎他的成长需要,孩子才可能自然接受你的关爱。教育不是硬塞给谁的物品,没有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说一千道一万,也是枉然。
在豁达、平等的学生观越来越明确后,我越来越感到,课堂里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已经不仅仅是关于数学,而是更深层地为生命成长助力。教育、育人,或许点燃他心中的小小火种。
我们努力,让开放性教学在学生心中种下“尊重、分享、严谨、求知、努力”的种子,为他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要追寻和实现的教育目标!
由一本《教育其实很美》牵引,读书之旅逐渐开阔,书打开了我心灵的许多以往不曾触及的窗户。读《宽心》,体会到教育者首先要做一个有血有肉有爱的人、有佛心的人,让自己生命的河流里能够承载更多孩子的未来;读《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我特别想了解孩子们的差距是在何时?怎样拉开的?有哪些是现在可以弥补的?在以后与家长的交流中,就可以更多角度、更贴切地给他们一些建议。
读书是一个漫长的旅程,细细去品味,告诉自己:千万不能“贪杯”、走过场!要学会记录下读书时心跳的瞬间,不断反思、咀嚼书的“滋味”,去享受那美丽的、读书与心灵的和谐旅行。
书友相伴的成长足迹
刘敏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时间在绘声绘色的讲课声中,在上课铃与下课铃的交替声里悄然滑走。很喜欢这样一段话:“生命属于你,它需要热情;而机遇却不一定属于你,它拒绝冷漠。职业属于你,它需要执着;而事业却不一定属于你,它拒绝功利。大脑属于你,它需要敏锐;而创新却不一定属于你,它拒绝固守。成绩属于你,它需要淡泊;而成功却不一定属于你,它拒绝浮躁。”审视自己,在行走的途中,是否以热情饱满的状态面对工作?是否以稳定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是否用敏锐创新的头脑传递给学生知识?是否给自己定下更具体、深远的目标?
行走在路上,无论是暑期进修或是班级活动,抑或是奔波在列车上,包里、手中总不忘留一本书。同室一个病友的爱人也是老师,她做了一辈子的教育,出院时送我一本书,说特喜欢我在床边阅读刊物时满足的样子。我想,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才能成为促进学生阅读的真正动力;一个热爱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人,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刘可钦与主体教育》、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于丹《论语心得》……一本本闪耀着智慧与哲理的优秀书籍让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在阅读中心灵得到了净化,知识得到了提升,思想得到了启迪,它们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我灵感与营养,丰富着我精彩的教育人生。
读《刘可钦与主体教育》,我了解到了“主体教育”实验发展的艰辛历程,也慢慢从刘老师的课堂中寻找自己课堂的影子和努力方向。它给我一种莫名的动力,因为“主体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行走。书中,一个工作者有什么样的工作思想和教育理念,会直接体现在工作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接受新观念,充实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才能有不竭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这本书为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宝贵的经验。在学品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真正体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深层含义。一个老师的人格魅力,给学生留下的是深远的影响,能一直吸引、感染、激励着学生。于是我对自己说:“做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说:“做最好的自己”。其实,“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相比,不断地超越自我的过程,我与学生同勉。就像在事无巨细的班主任工作中,每次活动都力求让孩子有所得、有所获。也如在我的语文课堂中,每节课后的反思,都为下一节课堂而准备,让自己真正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力图在我的每一堂课上,都能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
“静能生慧。”静下心来品读于丹的《论语心得》,书中讲了儒家之“道”,真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它处处给我以心灵的启迪,使我能以更加平和稳重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天地人之道”,让我学会用眼睛看心灵,收获平静;“心灵之道”,告诉我如何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使繁忙的生活变得轻松而有节奏……博大精深的文化,奇妙神秘的历史,让自己置身于与书之间的交流,那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是一种不言而喻的美妙的感觉。“读书而无所获,未思也。”每一本丰富着我教育人生的书籍,我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阅读,每次的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新的思维碰撞。
行走在路上,书籍留给我的,至深、至远……就让这些书籍,伴随成长,为我坚实的脚印留下更深远的印记。
行走在路上,踏着成长的足迹,浸润在大道浓厚的读书氛围中,我将坚持阅读,完善自己。
走近经典 正己化人
温玉玲
《弟子规》是一本让人感动无言的教科书,重在以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人格、培植教养,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一笔厚重的精神财富。在很多学校轰轰烈烈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时,大道科研处却倡议每一位教师先来做一名学习者和践行者。
清晰地记得,朱敏副校长在例会上带领大家逐句学习《弟子规》总序时,整间阶梯教室传来大家抑扬顿挫的诵读声,整个会场仿佛一个巨大的磁场,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凝神静气的神圣。
后续的学习形式也颇有新意,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申报,结合《弟子规》中不同章节的内容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解析,这也极大地调动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开学初,我们四年级语文教研组便主动申报了解析《弟子规》的“入则孝”篇。
如何给本次解读定位,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诠释?组里的教师,有的查找钱文忠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课的视频,有的查找相关书籍,还有的走访学识丰富的老师……在第一次集体备课时达成共识:《弟子规》是一本古人指导孩童基本行为规范的书,重在践行。它不仅是童蒙养正的最佳教材,教育学生的一剂良方;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是教会我们学会感恩、幸福生活的一本终生受益的书。如何取其精华,贴近大家的生活,引起精神的共鸣,引发行为的改变,是我们这次交流分享的目的。
方向明确后,全组12位老师依据各自的特长认领任务:有的擅长电脑操作,为本次活动制作相关PPT;有的喜欢音乐,就负责为本次活动查找、配置相关音乐;喜欢朗诵的老师,主动提出在会场上现场诵读和解析;还有的提出台上台下互动效果更好……那几日,只要有时间,大家就会凑在一起商议、排练。
伴随着舒缓柔美的音乐,PPT上出现了一张张温馨的照片,那是组里每一位老师与父母的合影。看着一张张亲情照片,耳边回**着感人的旋律,我以冰心老人曾经写过的一首小诗《母亲》引入: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进您的怀里。是呀,我们常常感叹时光的流逝,感慨于生命的轮回。曾经为人子女的我们,也开始体悟为人父母的幸福与辛苦。可不管我们长多大,我们从未走出过父母爱的牵挂。”
当我把照片背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时,我看到很多老师眼中泪光盈盈。
王丽娜、田艳、张志新三位年轻教师解析了《弟子规》中“百善孝为先”的小典故,透过这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使大家明白:行孝必须从细小处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
此时,台上台下响起了《弟子规》“入则孝”篇的诵读。“父母呼,应勿缓……”我想,此时的诵读已不仅仅入耳,而是已经入心。
最后,小梅校长以韩国总统的一首小诗《没有以后》将情感推向**,没有以后,因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最后,我们提出倡议,每个周末要回家看看,陪父母说说话,替他们揉揉肩,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
这次《弟子规》解析,得到了校领导、老师们的频频好评。在解析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涤**的是自己的灵魂。
我想,这样的文化学习和交流形式,不仅为大家搭建了锻炼、展示的平台,也使我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为集体做贡献,团队中每一位成员在合作、分享的过程中体会着共同学习的幸福。
我们明白了,经典文化就是在讲生活中的智慧,“圣人述之,后人用之”“道不远人”,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是传授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育人先育己,正人先正身。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最大的收获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我们的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师的高度影响着学生的视野,教师的厚度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深度,教师的人格塑造着学生的心灵。教师寻找到了走向幸福的通道,才能给学生指点迷津。
感谢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们走进经典,感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