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放桐,1934年生,湖南桃江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0年入湖南大学经济系,1954年后到财政经济出版社(北京)任助理编辑,1957年初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做西方哲学史专业副博士研究生,1961年初到复旦大学哲学系任教至今。1984年由教育部特批为教授,1986年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建立现代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点,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1979年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成立起即为理事,后长期任副理事长和顾问。1992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三、四届)。1997年任第一届高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同年起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刘放桐是新中国最早着手重建现代西方哲学学科的少数学者之一。他1981年出版的《现代西方哲学》是1949年以后我国学者编写的第一部本学科系统论著,勾勒出了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1990年出版的该书修订本致力于促进对西方各派哲学作真实和客观的介绍,抛弃了简单化的批判模式;2000年出版的“新编”版把现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作比较研究,推动现代西方哲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由于这三个版本都较好地适应了所在时期我国西方哲学学科建设的需要,又各有其独创性,对我国本学科从无到有的重建和发展,特别是高校本学科课程的开设被公认起过较大推动作用。在上海市2004年首次举办的1949年以来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奖中,刘放桐以“现代西方哲学领域开拓性的持续研究及学科建设的重大贡献”成为全市三位获奖者之一。
刘放桐不是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但他一直密切关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状况,在研究现代西方哲学时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注意从不同方面对这两种哲学加以比较研究。这种研究使他既能在马克思哲学的变革这个背景下更为全面和客观地看待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化,又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以产生的西方哲学变更的大背景下更为深刻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变革的伟大意义。他也由此对这两种哲学都能提出一些具有独创性的见解。
刘放桐的著作有20种。除上述《现代西方哲学》系列外,主要著作还有:《实用主义述评》、《现代西方哲学述评》、《重新研究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中国当代哲学历程: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China's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Journey:Western Philosophy & Marxism”,USA),独著论文约150篇。部分论文关涉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书选取了刘放桐发表于《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的《西方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道路》(原名为《西方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和发表于《求是学刊》2004年第9期的《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发表于《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的《当代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三个文本。
在《西方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道路》中,作者明确提出并具体论证了如下两个重要观点:第一,由西方近代哲学转向现代哲学不是由进步转向反动、由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思维方式的重要转型,它标志着西方哲学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第二,这一转型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革虽有原则区别,但在超越西方近代哲学存在的种种局限性、建立现代哲学思维方式上二者殊途同归。这两个观点是对国内外流行了一百多年的权威观点的否定,它们的提出对后来在我国兴起的马哲西哲比较研究的热潮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论证这两个观点时,本文除了从历史和理论上对西方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作了较多阐释外,还明确提出应当用现代哲学思维方式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所关注的不是去揭示世界的物质或精神本原,不是去建立描绘整个世界的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直接面向人的实践和现实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但这不是把它当作本原和本体,不是企图在实践基础上去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而是通过客观实践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 “通过对人的实践的意义的深刻的揭示和全面阐释彻底地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超越,实现了哲学上的革命变更”。本文是刘放桐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比较研究的总结,也成为他后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作者首先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间以及他们个人在不同时期在理论上可能存在差异,因而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可以有不同的解释。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差异,把握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所在。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的有关论著的具体分析,提出现实生活和实践的观点是整个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它不仅因强调人的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而具有认识论意义,还因强调人的实践使物质、自然的存在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存在而具有存在论意义。恩格斯和列宁在某些情况下虽然较为维护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并由此与马克思确有所不同,但这是由特殊的历史条件造成的。在强调现实生活和实践这个根本立场上他们与马克思完全一致。经典作家之间的这种差别后来受到扭曲,导致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的偏离,在实践和理论上都造成了严重后果,而这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思潮产生的重要根源。
《当代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一文的主旨,是通过这种比较研究来论证当代哲学发展的正确道路只能是马克思所开辟的道路。作者认为,从批判和超越以二元分立、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等为特征的近代哲学思维方式说,从建立以强调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以及人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新的哲学思维方式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存在着重要的类似之处;但二者在社会阶级属性和理论形态上都有着重要区别,不能相提并论。它们在发展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性质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不是由于它本身存在内在矛盾或片面性,而是由于人们对它作了教条主义等脱离其实际所是的理解和发挥。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和挫折,不是超越、更不是放弃马克思主义,而是以现实生活和实践为出发点正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获得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包括后现代主义等当代西方各派哲学由于本身都存在内在矛盾,脱离了现实生活和实践,必然陷入新的困境,要超越后者,就必须超越西方哲学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