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聿,1946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1978年3月考入吉林大学哲学系,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2年晋职为教授,1994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2000年被聘为清华大学特聘访问教授,2001年被聘为吉林省高等教育特聘教授。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团队负责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吉林大学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其学科建设研究》首席专家。

孙正聿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基础理论,在九卷本《孙正聿哲学文集》中,系统地提出和论证了他的“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已出版《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现代教养》、《崇高的位置》、《哲学通论》、《哲学导论》、《超越意识》、《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哲学修养十五讲》、《思想中的时代》等学术专著。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1;二等奖,2005),先后三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1998,2006),先后三次获得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2001,2004),并获得一项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9)。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本书选取了孙正聿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的《面向新千年的马克思哲学》(原名为《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面向新千年的马克思哲学》)和发表于《学术月刊》2002年第9期的《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以及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的《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与后形而上学》三个文本。

在《面向新千年的马克思哲学》中,作者提出,近代以来的哲学是消解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以理性代替上帝的过程,其实质是以理论的方式表达了人的独立性建立在对物的依赖性的基础上的生存状况。现代哲学的使命则跃迁为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把异化给理性的人的本质归还给个人;马克思哲学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历史大尺度,为当代哲学确认了消解对物的依赖性的历史任务,马克思的批判的武器自觉地承担起把人从抽象的普遍理性中解放出来的使命,承担起了把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变为人的独立性和个性的使命,正是这一哲学使命,理论地塑造和引导了新的时代精神。

在《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中,作者认为,本体论旨在寻求“何以可能”的根据;寻求“什么”何以可能,构成特定的本体论。本文提出并论证了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的三重内涵:把本体论定位为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寻求,实现了本体论理论内容的变革;把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寻求诉诸对人的历史活动的理解,实现了以唯物史观为依托的理论基础的变革;把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寻求诉诸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实现了本体论与革命的、批判的辩证法的统一。

在《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与后形而上学》中,作者认为,在哲学发展史上,黑格尔对抽象理性的批判,实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合流,并开启了超越形而上学的辩证法的哲学道路;马克思在对抽象理性和抽象存在(资本)的双重批判中,实现了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终结,展开了辩证法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在后形而上学的视域中,澄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构建当代人类的实践的辩证法理论,既需要深化对形而上学的恐怖的批判,又需要深化对真理—规律—客观性的探索,坚守反形而上学的形上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