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汝贤,1936年生,广东省合浦县(今属广西)人。1961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到中山大学哲学系任教至今,教授、博士生导师。从1996年开始任国家社科基金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广东省哲学学会会长至今,同时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顾问。从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先后获中山大学杰出教师和教学名师称号,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建设首席专家。
几十年来,叶汝贤发表了大量论著,其中包括他读书期间和工作后发表的文艺作品和文艺评论,但他主要的成果和影响还是哲学方面的论著,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唯物史观方面的论著。他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的开拓者之一,他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的主要作者之一,此书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1985年叶汝贤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唯物史观专题史《唯物史观发展史》,此书获国家教委首届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影响颇佳。此外,叶汝贤还先后出版了《唯物史观和人道主义异化问题》、《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国改革的价值选择》等专著,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制定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创新之路》等几十篇较具影响的论文。这些论文集中讨论了唯物史观的前沿问题,诸如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论体系,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及其当代价值等,这些论文中有两篇先后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本书选取了叶汝贤发表于《哲学研究》2008年第2期的《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一文。
我国学术理论界对唯物史观多作“历史决定论”或称为“实践唯物主义”的解释。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中,作者认为,“历史决定论”主要讲的是历史发展规律,阐明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最终的决定作用;而“实践唯物主义”突出实践范畴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根本意义。就两者从不同视角表明唯物史观的本质特征而言,称为唯物史观未尝不可;但两者都只是阐明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原理,讲的都不是作为整体的唯物史观,都不能涵盖所有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至于把唯物史观和人道主义历史观等同起来更没有根据,后者把一个抽象的人作为其历史观的核心,恰恰是同唯物史观直接对立的。叶汝贤认为,恩格斯把唯物史观定义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是有充分的文本依据的,这就是他和马克思共同创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下称《形态》)。本文从深入解读文本出发,根据《形态》的叙述逻辑,再现唯物史观就是这样一门科学。叶汝贤认为,现实的人是历史主体,现实的人的发展构成历史的内容;而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共同体中,总是在一定的共同体即一定社会形式中活动,而人的活动又是有规律的。《形态》区分了历史发展的内容、形式和规律,并阐明了三者的有机统一。叶汝贤认为,我们应该从三者的统一中去考察历史的发展,从三者的统一中去理解唯物史观,理解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这样理解历史的唯物史观就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