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如果把治国当成一本大书,那么法治就是大纲。也就是说,以法治为引领和保障,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并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全面依法治国的中央全会,在我国法治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三个共同推进”和“三个一体建设”。“三个共同推进”就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就是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后,针对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党提出了“新十六字方针”,就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十六字,就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任务,它既涵盖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法治建设的基本环节,又明确了每个环节的重点要求,形成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一)科学立法
立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是实行法治的前提。开门立法是提高立法水平的最好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健全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制度,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和继续审议的法律草案及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我国共制定出台或修改法律50多部、行政法规40多部、地方性法规2000多部、规章3000多部。
重点领域立法取得显著突破。编纂一部符合我国实际和需要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曾在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4次启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相关工作,但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法典编纂被摆上重要议事日程。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编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务。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标志着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编纂迈出关键一步。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共7编1260条、10万多字,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民生为重点领域的立法步伐不断加快,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公民人身权利保护等领域一批法律制定或修订,努力用立法来呵护人们的美好生活。
(二)严格执法
400多年前,明代张居正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严格执法是重点。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在我国,大约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规、几乎所有的行政法规规章都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严格执法有突破性进展。人们常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为解决政府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中央决定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厘清行政权力边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国务院各部门和31个省级政府公布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这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重要举措。
曾几何时,社会上流行一个热门话题,就是“怎样证明我妈是我妈”。由此引发一项硬任务,就是要治理“奇葩证明”。各部门认真清理整顿不合理条文规定,加强监管问责,办事大厅“门不再难进,事不再难办”,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三)公正司法
司法活动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机关深入推进公正司法,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断完善,公正司法成效逐步显现,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增强。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持续高发,群众深恶痛绝。政法机关重拳出击,依法打击和有效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犯罪。2017年8月5日清晨,77名涉嫌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从斐济被押解回国,这是我国首次从大洋洲大批量押解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回国。
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认可度明显提高。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改判聂树斌无罪。随着聂树斌案、陈满案、呼格案等旷日持久的申诉案重审改判,人民群众从一起起冤假错案的纠正中看到正义永恒。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司法系统依法纠正重大冤假错案30多件,涉及50名当事人,有力提振了全社会对司法公正的信心。
司法为民便民和公开透明效果更加明显。2017年春天,在北京一家建筑工地工作的人员因被拖欠工资,来到通州区法院打官司。他只花了很短时间就成功立案。而在几年前,来立案的人一般都要排队等上好几个小时。这变化得益于全国法院已经全面实施的立案登记制改革,目前法院当场登记立案率超过95%。改“立案审查”为“立案登记”,这是法院立案制度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变革。2018年4月,上海市大桥派出所内,一男子躺在地上,声称被警察打伤,引来人们聚集围观。警方拿出执法记录仪现场播放录像后显示,该男子推搡、踢踹民警,而民警并未做出不规范行为。事件最终得到妥善解决。如今,民警携带执法记录仪外出执法办案、在讯问时全程录音录像已成常态,有效约束、规范了执法办案行为。
(四)全民守法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国哲学家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普及公民法治教育,形成全社会尊法守法风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起到了先导性、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紧紧扭住法治宣传教育这个基础性工程,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建立健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机制,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呈现新气象。
设立国家宪法日,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宪法宣传,让宪法的条文、原则和精神在全社会落地生根。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公开进行宪法宣誓,不仅使宣誓人深受震撼和洗礼,而且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加强法治教育和制度建设,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有力推动了各级领导干部尊法守法。落实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有的地方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率达100%。
全体公民守法用法意识明显提高。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运用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为社会确立是非对错标准,为有关行业、群体明确行为底线。2018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山东于欢案二审,通过网络全面公开,点击量超两千万次。针对舆论质疑,司法部门及时回应、公布进展、不偏不倚,展示了法律、道德、人伦的相互关系,把对热点案件处理的过程,变成面向全民普法的公开课。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法治”二字已深深扎根在人民心中,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一大批基层矛盾纠纷纳入法治轨道并妥善解决, “信访不信法”的局面初步得到扭转, “弃访转法”的良好势头正在形成,遵法守法逐渐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