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元旦,邓小平作为1978年度世界风云人物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这本全美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刊,以极强的敏感性和48页的超长篇幅,介绍了邓小平和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文章惊叹: “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能让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极短时间内来个180度大转弯,就如同让航空母舰在硬币上转圈,难以置信。”打开中国改革开放大门,实现中华民族“大转弯”的会议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晚上8点,北京京西宾馆第一会议室灯火通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里隆重开幕。出席会议的有中共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共290人。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建议,同时审议关于农业问题的两个文件和1979、1980两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讨论人事问题和选举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由于中央工作会议已经开了一个多月,各地区各部门还有大量工作急待去做,所以中央政治局决定十一届三中全会只开5天。
因会期紧迫,十一届三中全会采取了集中阅读文件的办法,只在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开了大会,其余三天都是分组会。同中央工作会议一样,三中全会也是分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个组讨论。由于会议对发言不定框框,不加限制,要求大家“放开讲”,所以与会同志没有顾虑,讨论得很热烈。据京西宾馆的退休老职工们讲,当年为了让大家畅所欲言,服务员都不许进入会议室,谁想喝水就自己倒。秘书也不让听会,都站在会议室外面的楼道里。
三天分组讨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学习中央工作会议形成的文件,尤其是邓小平等领导人的讲话;二是对工作重点转移、“两个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平反冤假错案等问题,继续发表意见;三是讨论人事变动问题。因为有了前面36天的充分准备和达成共识,所以三中全会的讨论虽然热烈,但不再有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激烈争论和尖锐批评。对于人事变动,有些与会者提议免除主张“两个凡是”的中央领导同志的现任职务,但邓小平明确表示不同意。他认为中央高层稳定团结的形象,更有利于我国大规模引进外资、加快开放步伐。邓小平几次跟各组召集人谈话,都谈到“只进不出”或“只上不下”的原则,这一原则得到了大家的赞成。
在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得热烈而高效,非常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1978年12月22日晚7点30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西宾馆举行闭幕会。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作出了一系列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决策,解决了若干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提出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这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全会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是对八大路线的恢复和发展,实现了党早就提出却一直没有完成的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增选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增补黄克诚、宋任穷、胡乔木、习仲勋等9人为中央委员。全会选举产生了以陈云为第一书记,由100人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重新回到领导岗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实际上确立起来,这是组织路线拨乱反正最重要的成果。
全会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的沉痛教训,强调必须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全会认为必须使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为后来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开辟了正确道路。
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农村改革的新征程。全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然要求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全会还强调,对农民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这对启动农村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幕。
全会解决了一些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完成了若干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全会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肯定了邓小平和其他领导同志与“四人帮”的斗争,决定撤销中央发出的“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审查和纠正了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全会对这些重大案件的平反,为后来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创造了条件。
1978年12月23日晚上8点,全国人民在广播中听到了公报全文。24日,登载公报全文的报纸在各地销售一空。广大干部群众精神振奋、情绪高涨,有的同志赋诗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说: “听罢公报泪盈眶,多少热血谱新章。 ‘天马’‘四害’昙花现,民主法制与天长。历史经验永汲取,实现四化凯歌扬。”当时,三中全会有关文件还没有公开,公报在第一时间向国内外透露了全会的基本内容,成了人们了解三中全会的唯一窗口,成为时代巨变的重要风向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结束了“左”倾错误长期干扰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