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说: “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的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几十年来,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一直在我脑海中,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①为什么焦裕禄这个名字在习近平心目中始终闪亮?因为焦裕禄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北固山村,1946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了河南被分到尉氏县工作,后被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厂参加工业建设,先后担任车间主任、科长。为了加强农村工作,1962年6月焦裕禄被调回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焦裕禄调到兰考县,任县
委第二书记、书记。当时的兰考县,正遭遇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他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治理“三害”,致力于改变兰考贫穷落后的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1964年5月14日,积劳成疾的焦裕禄不幸逝世,年仅42岁。
焦裕禄的不幸去世,引起兰考人民的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在迫悼会上,一位农民泣不成声地说出了兰考人民的心里话:“俺的好书记,你是为俺兰考人民活活累死的呀!”1964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焦裕禄同志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的报道。时隔一年,新华社副社长穆青到兰考对焦裕禄的事迹又作了深入采访,搜集到许多生动感人的素材。1966年2月7日,穆青等撰写的1万多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人民日报》刊发,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震撼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
1990年春夏之交,穆青、冯健、周原再访兰考。在同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交谈中,他们看到听到了人民群众对焦裕禄的深切怀念。人们思念他,赞颂他,呼唤他的名字,把他的形象深深刻在自己心里。于是,他们采写了《人民呼唤焦裕禄》这篇报道,如实地反映了广大干部、群众怀念焦裕禄,怀念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的深情。1990年7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正是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填写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并在7月16日的《福州晚报》上刊登。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2009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专程到兰考,拜谒焦陵,致敬忠魂,并在干部群众座谈会上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五个方面:“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亲民爱民体现了党员干部的公仆本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焦裕禄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心里想着群众。一个冬天的黄昏,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望着风雪,心里惦记着群众:住的怎样?吃的烧的有没有困难?生产队的牲口咋样?这一天,焦裕禄冒着风雪,忍着剧烈的肝痛,一连走访了九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群众。他来到梁孙庄梁俊才的家里,老大爷卧床不起,老大娘双目失明。老大爷问: “你是谁呀?大雪天来干啥?”焦裕禄说: “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老大爷感动得热泪盈眶。焦裕禄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为民解难,为民造福,是中国共产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也是焦裕禄精神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面对“三害”肆虐,焦裕禄下决心要把兰考县108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当时,焦裕禄的肝病已相当严重,许多同志劝他不要下去,劝他在家里听汇报。他说: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在兰考的原野上日夜奔波。干旱季节,他亲自用舌头辨别盐碱的种类和土的含碱量。他在兰考工作470多天,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副铁脚板,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走访、蹲点调研,对所有的风口、沙丘和河渠逐个丈量、编号、绘图。正是靠着一抓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找到了治理“三害”的新路子。
科学求实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艰苦奋斗不是盲目蛮干,要尊重科学,要相信群众,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焦裕禄的建议,县委先后抽调了120名干部、老农民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这种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县委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规划。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虚心向群众学习,开座谈会,全面了解灾情及其原因,寻找救灾办法。他经常住在农民的草房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在群众中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焦裕禄亲自到最困难的队去蹲点调查,访贫问苦。在城关公社胡集大队和林业技术人员一道,研究泡桐的生产特点,并亲自带头植桐,全县人民雷厉风行,营造了浩瀚的泡桐树林,为美化兰考大地、尽快改变灾区面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兰考,有一棵已经长成合抱大树的泡桐树,被称为“焦桐”,表达了人们对焦裕禄的深切怀念。
迎难而上是中国共产党人担当精神的真实写照。在组织上找他谈话宣布任命时,焦裕禄就明确表示: “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他在县委治理“三害”的规划上满腔热情地写道: “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焦裕禄深知,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必须首先提高干部觉悟,改变兰考面貌,干部是关键。“干部不领,水牛掉井。”1963年元月,焦裕禄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同志带头到困难村去,与基层干部同甘苦、共患难,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贡献,为基层干部作出榜样。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当时,兰考火车站北风怒号,大雪纷飞。有一些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蹉曲在货车上,拥挤在候车室里。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对同志们说: “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焦裕禄再也讲不下去了。几位县委领导低下了头,心里却豁然开朗,明白了风雪夜车站之行的含义。县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实际、最生动的思想教育,增强了率领广大干群团结奋斗、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的决心。后来,焦裕禄又专门召开了一次常委会,回忆兰考县的革命斗争史。焦裕禄说: “兰考这块地方,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焦裕禄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县委的领导,感染了全县的党员、干部和群众。
无私奉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和伟大情怀。焦裕禄生活简朴、勤俭办事,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的衣、帽、鞋、袜都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正是他赢得群众拥护和爱戴的重要原因。他严守党纪党规,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和子女、亲属谋取任何好处,规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焦裕禄还经常教育子女做脏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穿衣要朴素,生活要节俭。有一次,焦裕禄发现大儿子去看戏,问道: “戏票哪来的?”孩子说: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说没有。叔叔问我是谁?我说焦书记是我爸爸,收票叔叔没有收票就让我进去了。焦裕禄听了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叫来“训”了一顿,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后来,他亲自起草了包括不准用国家的或集体的粮款或其他物资大吃大喝、请客送礼等内容的《干部十不准》。焦裕禄以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又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学习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正是这样的信念、品格、作风和情怀铸就了永恒的焦裕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