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礼,又称成人礼。行此礼的目的,在于标志着一个人开始享有成年人所拥有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那么应该具备什么条件的人,才能算得上是成人、是完美之人呢?孔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孔子理想中的完美之人,是通过后天教育与修养,可以把握仁、智、勇“三达德”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既要具备臧武仲的智慧、公绰的清廉、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又要经过礼乐的熏陶,有文采有品位,这样才能成人。如果达不到以上标准,那至少应该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即使处在长久困顿中,也不忘平日的诺言。理想的成人思想,一定是君子人格。其实,这样的成人太完美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但是至少体现了古人对于培养君子人格、追求圣贤的境界和要求。而古代男子成年之际举行的冠礼,不单单只是一场仪式,而是儒家思想“成人”教育开启的第一步,可见古人的良苦用心。
《礼记·曲礼上》载:“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并命字。早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凡是贵族男青年到了成年之际,都要行成人礼。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王嬴政冠礼已经二十一岁了,算是比较晚的。
古代的冠礼,又称“结发礼”。之后的“未冠”“冠岁”“已冠”“冠士”“弱冠”这些说法也都来自于此。为何一个成年要弄得如此复杂,还要举行仪式?“冠者,礼之始也”,古人认为,二十岁左右的年龄,正好是一名男子角色转换,进入另一种人生的开端。成年的青年,不仅可以结婚生子,还可以参加社会活动,还有资格参与本氏族的宗庙祭祀,甚至有权利管理各种事务,等等。所以《礼记·冠义》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古人要通过这种加冠礼的形式,来告诫、教育成年青年,既已成年,自己要开始独立承担一定的家庭与社会的责任。要开始以成年人的礼规,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周围的人也会用成年人的方式和态度,来与你相处待之了。按照“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四方面礼规加以约束,做一个具有“孝、悌、忠、顺”品德的人,是一名青年人踏入社会最重要的自律行为。所以古人说:“冠子不詈(lì),髦子不笞(chī)”,成人子弟不能轻易打骂,便是这个道理。
冠礼特征
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
行冠礼时,除了事先要占卜求个黄道吉日以示隆重外,加冠礼还有几个特点:第一,需要变换发型。第二,需加三次冠,换三次礼服。第三,取字以示成年。
冠礼为何要束发?
古人对自己的头发,不像我们现在,自己的发型自己做主。古时候不一样,不同的年龄就要梳不同的发型。在“诞生礼”一节中也提到过,小孩的头发除了满月或百日剃一次胎发,之后就很少剃发。小孩子的主要发式,就是让它自然披垂下来,古时称之为“垂髫(tiáo)”,常作为孩子的代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头发越来越长,怎么办呢?大人们就把头发挽成两个发髻,分别盘在头顶左右两侧,看起来就像两个角,古时称“总角”或“总发”。待少年长到二十岁左右,“总角,收髻结之”(郑玄《礼记正义》)。就要把总角散开,在头顶绾成一个发髻,同时戴上冠冕,然后换上成年人的礼服,以示告别童年,迈入成年。
加冠需加哪三顶?
一般士人的冠礼有“三加冠”。诸侯则需“四加”,也就是在士冠礼的基础上,再加一顶玄冠。如果是天子,那就得“五加”了,即在诸侯“四加”的基础上,还需要再加一顶衮冕。至于普通百姓家的男子,“一加”缁布冠就可以了。缁布冠与玄端服搭配,皮弁冠配皮弁服,爵弁冠配爵弁服。下面我们以士冠礼为例,简单介绍一下要加的三顶冠。
始加,缁(zì)布冠。
“缁”,黑色的意思。缁布冠是一种用黑布制成的冠。上古时期先民们没有帽子,就用一块白色的麻布戴在头上。到了参加祭祀的时候,就把白色染成黑色。为什么加冠礼第一次加缁布冠?古时加缁布冠,象征着受冠青年从今往后就有了政治权,同时告诫青年不要忘本,不要忘了先辈们创业时的艰辛。既已成年,就要更加努力加强自身修养,这样才能持家、治国。“而且从诸侯到士,一律如此。但这也仅是保存古礼,所以,缁布冠只在仪式上应用一下,用过后就废弃。到实际应用时,就改戴玄冠。玄冠就是由缁布冠发展而来,它只是改用黑帛制成,结构略有改变而已。”
再加,皮弁(biàn)冠。
是受冠者加的第二顶冠,用白鹿布拼成,形制似瓜皮帽。与缁布冠相比较,皮弁冠要稍尊贵一些。春秋时期贵族们田猎时常戴此冠。受冠者加戴皮弁冠,说明能入仕途,也有服兵役的义务。
三加,爵弁冠。
多用于祭祀以及庄重场合,比缁布冠、皮弁冠地位都要尊。加爵弁冠的目的,表示从此青年人有参与祭祀的权利,希望受冠者以后,要懂礼明礼,更要敬事神明。
最后,已冠而字之。
古时有“童子无字”的说法,冠者的名是在幼年时期由父亲或祖父来取的。一旦成年,不仅要有自己的名,还要有属于自己的字。古人有没有“字”,是一个人是否成年的标志。若没有“字”,则意味着未成年。《礼记·冠义》云:“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只有行了冠礼,加了冠,最后取了“字”,才预示着已成年,同时取字也是进入社会的一种符号。不过,与我们今天的直呼姓名不同,在古代,自己的名只能是父母、长辈或国君称呼,其他外人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只能称其字。比如诸葛亮,字孔明。那么外人就得称其为“诸葛孔明”,而不能称其“诸葛亮”。再如唐代诗人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外人只能称呼他为“李太白”,而不直呼“李白”。
礼前准备
古代冠礼是嘉礼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都是公开进行的,所以还要邀请很多德高望重的人或者亲朋好友来参加,仪式庄重而复杂。
周制冠礼的时间,大多数都会在春季二月举行。仪式地点因人而异,比如天子加冠,要在始祖庙堂举行。诸侯加冠,在太祖之庙。士冠则在祢庙。一般贵族人家都在自己的“家庙”里行冠礼。至于没有家庙的庶民,就在屋子的东边搭建一个东房出来,以备加冠礼使用。下面是《仪礼·士冠礼》记载的以“士冠礼”为例的仪程。
卜筮
《礼记·冠义》云:“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古人对冠礼的时间、地点以及加冠者的选择,都是十分慎重的。
冠礼前,都得“筮日”,就是由筮人在家庙里,用蓍草、蒲席和记爻、记卦所用的卜具,来占卜一个行礼的吉日。
然后“筮宾”,步骤与筮日一样。也是由加冠者的父亲,通过占筮的方法,从亲朋好友中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作为正宾,帮助青年加冠。
戒宾
戒,就是告知、通报的意思。冠礼日期确定后,加冠者的父亲需提前三天通知各位宾客,邀请他们届时前来观礼。
尤其是正宾,冠礼之日是必须要到场的,否则冠礼就不能进行。为了保证正宾能准时参加,主人一般会提前一天,专程到正宾家里去,再作一次特别的邀请。除此之外,还要去协助正宾执行冠礼的助手家里,邀请并通知时间。这位宾称为“赞冠者”或“宾赞者”。
从选择日子、选择正宾的仪节可以看出,古人对成年礼是十分重视、认真对待的。
准备
行礼之日早晨,仪式上要用到的所有物品,提前准备就绪。
器物的摆设。清晨早起,在正对东屋的地方,设置“洗”。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接水倒水用的盆,东边放上盛水器。
冠服的放置。行礼用的冠和礼服,在东房内并排摆好叠好,衣领朝东,依次由北往南陈列,放在东房内的西墙下。最北边放爵弁服,然后往南,是稍尊的皮弁服,再往南放置地位最卑的玄端服。
配饰的放置。宾(正宾)所坐的蒲苇席旁边,放置一个能(fěi,竹筐)。里面有加缁布冠时,用来束发的顿(kuǐ)项,系结在领上的青色冠缨,包头发用的黑色束发巾,还有加皮弁、爵弁冠所用的两端配有黑丝冠带的两根簪子和梳子。
酒器放置。仪式中要用的醴酒(相当于今天的甜酒)备好。解(饮酒器具)、勺、匕都放在能里。祭礼时的干肉和肉酱,放在筑豆(竹器)里。
为将冠者铺席。赞者要事先把行礼时用的席铺好。将冠者的席,铺在东序稍微靠北边的位置,且席面朝西。
为将冠者梳头。主要是把将冠者原来的儿童发型,解开重新梳理,梳成成年人的发型,发式挽成发髻,发髻上加簪,用簪子固定住,最后用黑色的帛,把发髻包好后,等着正宾为其加冠。
参礼者站位。首先是将冠者,要身穿采衣(童子之服),头梳儿童发式。在东房内,面南而立,等待冠礼的开始。其父,也就是主人,身着玄端服,站于东阶下边,面西而立。另有候者,身穿玄端衣,背朝东塾(大门内东侧的厅堂)站立。还有三位有司,各捧一只装冠竹器。三人从西阶的第二级台阶,依次往下站立。到时候三位有司的任务就是,每加一次冠时,把手里的冠依次递给宾。其他观礼者,则身着玄色衣裳,站于洗的东侧,面西而立,以北为上首。
冠礼的正礼
行冠礼的大体程序为:将冠青年,穿着采衣,先立于东房中等候。其父,请宾入庙就位。将冠青年也出房就位。仪式过程中,负责加冠的宾,把规定的冠给青年带上,同时穿上相应的服饰。共加冠三次,称为始加、再加、三加之礼。礼毕,然后宾以酒来祝贺青年。青年饮酒后,从西阶下,先拜在外等候的母亲,之后回到西阶以东,由宾取“字”,于是礼成。具体士冠礼程序,详述如下。
始加缁布冠
就位:站在西序南端的宾,面朝东,对将冠者拱手一揖,请他入席。将冠者行礼后,在自己的席上坐下。
盥洗:宾从西阶下先洗手,再回到堂上,然后走到将冠者的席前坐下,为其整理一下头上的帛,以示礼敬。
加冠:然后起身,由西阶往下走一级台阶,从有司的手中,接过缁布冠。走到将冠者席前,为其端正仪容,口念祝辞训诫道: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大概意思是,今天这样一个好日子,你戴上了缁布冠,意味着你已成年,从今以后,你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祝你平安、健康、吉祥,上天降福于你。冠者应答,表示对正宾的勉励和教育谨记在心。祝毕,宾为其戴上缁布冠,由赞者为冠者系好冠缨。
宾对他拱手行礼,示意冠者可以回到东房了。冠者叩谢,回到东厢房,脱下身上穿的儿童采衣,换上与缁布冠相配套的玄端服。换好后走出房,南面而立,向来宾展示。“一加之礼”完成。
再加皮弁冠
赞冠者在东房内为冠者摘下缁布冠,并为其梳头,插上簪子。冠者再次回到冠者之位。
宾二次下堂洗手,上堂为冠者整理头上的帛。然后从西阶下两级台阶,从有司手中接过皮弁冠,回到冠者面前,为其端正仪容,口念祝辞训诫道:
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大概意思是,今天这良辰吉日,再次为你加冠,你要好好端正自己的仪容仪表,更要完备自己的德行,愿你长久吉祥,永受洪福。冠者应答,以示谨记。
祝毕,为其换上皮弁冠,赞者为冠者系好皮弁冠两侧的带子。正宾对他行拱手礼,示意再回东房更衣。冠者叩谢,回房换上皮弁服,再次走出房间,南面,向宾客展示。“再加之礼”完成。
三加爵弁冠
冠者再次回到冠者之位,宾同样从西阶下三级台阶,从有司手中接过爵弁,回到将冠者面前,为其端正仪容,口念祝辞训诫道:
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者(gǒu)无疆,受天之庆。
大概意思是,在这吉祥之月,为你加冠。要兄弟和睦,修为德行,要成熟起来。愿你长寿吉祥,广增洪福。冠者应答,以示谨记。
祝毕,为其加爵弁冠,赞者协助冠者系好皮弁冠两侧的冠带。宾对他行拱手礼,示意回东房再次更衣。冠者叩谢,回房换上爵弁服,第三次走出房间,南面,向宾客展示。“三加之礼”完毕。
总观整个冠礼过程,共有“三次加冠”。第一次加的缁布冠,意味着青年有政治权。皮弁冠稍尊,意味着有入仕途行兵役的权利和义务。爵弁冠最尊,意味着青年有宗庙祭祀的权利。一次比一次郑重,一次比一次贵重。《礼记·冠义》云:“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古人这么安排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告诉冠者,随着加冠一次比一次贵重,要接受自己的新身份,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后自己的修养德行,也要越来越好。每次宾诵念不同的祝词,也表达着前辈对冠者的训诫和良好的祝愿。
醴礼
三加冠后,宾要以醴祝青年。
赞者先撤去刚才使用过的皮弁、缁布冠、梳子、筵席等物品,放入房内。此时,主人的助手,在西边堂上布置好醴席,面朝南。赞者则在房中准备好醴酒。
醴礼时,宾对冠者作揖行礼,请冠者即席,冠者站在席的西端,面朝南方。然后入席,面南。赞者从东房捧解出来,宾接过解,走到醴席前面,面北走到冠者席前,祝辞:
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大概意思是,这里有甘甜的美酒,有上好的脯醯(hǎi)。请拜而受解,祭上脯醯和醴酒吧,以奠定你的福祥。承受着上天的祝福,长寿之年犹不忘怀。冠者行拜礼,接过解。
冠者入坐,左手持解,右手取干肉蘸肉酱,行祭食礼,感谢先祖造出这么好的食物,以示不忘本。然后,用角质的小匙,从解中舀出醴酒,浇地而祭,反复向先祖祭醴三次,同样表明感谢造出这么美好的食物,以示不忘本。然后站起,到席的西端坐下,浅尝一口醴酒。饮用完毕,冠者起身离席,向宾行拜礼,表达谢意,正宾答拜还礼。
拜见母亲
三加冠后,要去拜见母亲,表达敬意,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母亲以成人之礼回拜,冠者拜送母亲,母亲则再次回拜。
取字仪式
冠者拜见母亲后,要回到堂上,等候宾为冠者取字。
宾从西阶下堂,站在正对西序之处,面朝东。冠者则在西阶下,也就是宾的东侧,面朝南而立。宾为冠者取表字前,也得先致祝辞:
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yōu)宜。宜之于锻(gǔ),永受保之,曰伯(或仲叔季)某甫。
大概意思是,在这么美好的日子里,宣布你的字。你的字,寓意很好。愿给予你福佑。你的字,就叫“伯某甫”。这里,伯、仲、叔、季,在古代是兄弟长幼的排序,“伯”就是家里的老大,年龄最长,“季”最小。某,是冠者的字。甫,是对男子的尊称,一般可以省去,比如孔子,原字仲尼甫,通常把甫字省去了,只称“仲尼”。到底是称“名”还是“字”呢?《礼记·曲礼上》曰:“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郑玄注:“对至尊,无大小皆相名。”臣下朝见皇帝时必称名,父母、兄弟姐妹可称自己的名,其他人只可称字,不可直呼其名。
拜见尊长
取完字后,冠者先要去拜见诸位亲戚。比如姑姑、姐姐,家里的女眷们等。“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礼记·冠义》)一番拜见后,意味着从今天开始,冠者就是家中的成年人了,行为举止,待人接物,一切按照成人礼仪进行。接着,冠者还要换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去拜见众亲戚,正式以成人的方式行礼,先向众亲戚行一拜礼,亲戚也向冠者行再拜礼,冠者答拜再还礼。之后,冠者还要去拜见赞者。
拜见君、乡大夫、乡先生
冠者脱去爵弁服,戴上玄冠,穿上玄端服,携带着“雉”(古代初次求见的礼物,最原始为雉鸡),以成年人的身份,去拜见国君、乡大夫、乡先生。然后,冠者便回家换下爵弁服,换上玄冠、玄端服和雀色蔽膝,持雉鸡一只,前去拜见国君。臣子赠送礼物给国君,不能亲手授予国君,因为臣不能授君,卑不能凌尊,必须把雉鸡放在地上,由侍者转送给国君,方才完成拜见国君的礼仪。最后,冠者还要持雉鸡分别拜见卿大夫和乡先生。乡先生,即退休还乡的卿大夫。此即《冠义》所谓:“玄冠、玄端,奠挚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至此,拜见尊长的礼节完毕。
送宾归俎(zǔ)
主人在家以酒款待宾,并宴请众宾客。此外,冠者家里还要备上礼物(帛五匹、鹿皮两张)作为报酬,送给正宾,感谢给冠者加冠,以示辛苦和谢意。宴席结束后,宾告辞退出。主人送宾到大门外,两拜告别。同时还要派专人把礼俎,送到宾的家中。
冠礼就此结束。
整套冠礼仪程,繁杂细微,背后却体现了古人对冠礼的重视程度。《礼记·冠义》云:“冠者,礼之始也。”古人把冠礼看作是礼的开始,也是人生嘉礼的第一礼。冠礼在某种程度上对成年青年起到了教育作用。加冠后,冠者要以成人的身份,开始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晚辈,行礼仪之事,才有资格参与其他社会事务活动。所以,历代上至圣王、诸侯,下至平民百姓,对冠礼都极为重视,把冠礼看作是成年之际人生礼俗中的一项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