箸之礼——天圆地方,有品节(1 / 1)

礼仪中国 海英 2241 字 15天前

古代的箸,后世称为筷,是东方文明的标志物之一。中国是筷子的故乡。用筷吃饭,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中国人心中,筷子一日三餐都要使用,是最寻常之物,却又极不平凡。

箸的由来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先秦时期称筷为“挟”,到了秦汉叫“箸”,后来古人认为“箸”与“住”谐音,有停止之意,便反其意称之为“筷”。

自从西餐传入我国以后,许多人总觉得用刀叉就餐,姿态很高雅。其实,用筷子就餐也同样优雅!

说到刀叉,其实对我们的先祖来说,并不陌生。很少有人知道,刀叉是在15世纪冶金术发明后才使用的,也就是说,当西方人还在用手吃饭的时候,我们的先祖就已经在使用箸就餐了。据古籍资料记载,古人从西周开始,不仅用箸取食,也用刀叉进食。我国在出土的四千年遗址墓葬中,就发现过骨质的餐叉以及成套的餐刀。只不过那时的刀,称为“匕”。在前面我们提到过,匕是一种长柄的勺,有切割和挑取食物的功能,根据用途有饭匕、挑匕、牲匕、蔬匕。在《鸿门宴》里,项羽为了给樊哙来个下马威,“赐之彘(zhi)肩”(生猪肉),樊哙倒是很生猛,把彘肩放在盾牌上,“拔剑切而啖之”,用刀切着吃。那个时代,吃生肉不算“野蛮”,樊哙这吃相应该属最豪放的吃法了吧!

既然古代也用刀叉就餐,为什么最后却选择了箸?

这与我们祖先的饮食习惯的改变有关。从一开始的吃肉食,到吃粮食,从吃生食到吃熟食,一双箸,即筷子,要比刀叉使用更便捷实用。比如,筷子具备“夹、搅、拌、挑、扎、分、截、拔、引、划、刮”等功能,既可以轻松夹取米、黍、稞这样的颗粒状食物,又能轻易地拿取碗里的汤、粥这样的流食,操作很方便。正因如此,中国人早在3000年前就开始使用筷子夹菜了,到了战国时期,筷子就已经成了贵族阶层餐桌上的主流。在材料上除了竹筷、木筷,还有金银玉箸,紫檀、象牙等极尽奢华、象征社会地位的筷子。从此,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地使用筷子,而刀叉呢,也因为杀气太重,被淘汰出了餐桌,留在了厨房。

拿箸技巧

一双筷子,在某些西方人眼中的两根小“棍子”,使用起来却是最难掌握技巧的。所以,学习正确拿筷,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需要去面对的一件事情。一个“起筷”动作,需要手与手臂三十多个关节、五十多块肌肉参与进来。两只筷子之间,全靠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恰当地配合,再以无名指从中辅助,才能在餐桌上行云流水般地运用。

第一,拿筷毋倒。

对于这个禁忌,古人是有讲究的。前人学者有许多种解释,说法之一,中国筷子的标准形状是“上方下圆”的造型,即天圆地方的意思。在古代,由于知识受局限,一直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又结合《周易》学说,“方”为坤卦,坤有柄象,有把手的意思。而“圆”属乾卦,乾为天,为第一,“民以食为天”由此得来。当方(地)在上,圆(天)在下的时候,也示意着坤在上,乾在下,而这种卦象,在周易里属天地交融,和顺通达,是最好的卦象之一,即“地天泰卦”。相反,如果筷子拿倒了,成了圆(天)在上,方(地)在下,变成乾在上,坤在下,在周易里,属天地否,不交不通,属“天地否卦”,也是最差的卦象之一,成语“否极泰来”就是由此而来的。

另一种说法,筷子的顶端做成方形,是为了夹取稳当,而下端做成圆形,是为了灵活运用。再者,人们每天在吃饭的时候,手里握着“天圆地方”的筷子,时刻告诉人们一种生存之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人处世要秉持中正的原则,但有些时候又要懂得变通,该方则方,该圆则圆。

第二,筷要成双。

筷子一定要成双成对,不可单只使用。而且明明是“两根”,为何大家都只说“一双”或“一副”,从来都不会说“要两根筷子”?这要用我国“太极”“阴阳”学说来解释了,古人认为一分为二,合二为一,一是太极,二是阴阳。当起筷夹菜时,大拇指和食指在筷子的上方,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在下,分别代表着天、地、人三才。标准的起筷动作,其实下面的那一根是不动的,叫做“静筷”,而上面的一根,是需要借助食指和拇指向内弯曲的动作来靠近下面的“静筷”,从而将食物夹住,所以称为“动筷”。一双筷子,一静一动,阴阳合一,相互配合,开合自如,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哲学。

一双标准的传统筷子,有“七寸六分”长,代表着人的七情六欲。七情为人的喜、怒、哀、乐、惧、爱、恶。而六欲为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每天手拿着筷子,也时刻警醒着自己和他人,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不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懂得节制,有分寸。

箸之礼宾

在筵席上,一双筷子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性格与品德。如果运用不当,会被别人视为没有素养。作为主人宴请客人,用箸待客要注重礼节。

第一,统一筷子。

接待宾客时,主人可单独为客人另备干净的碗筷。而且一副筷子,长度、图案和颜色都要一样,切忌长短不一,图案各异。

第二,整齐摆放。

筷子要整整齐齐地放置在碗碟的右侧筷架上。筷头(圆的一端)朝外,不能筷头筷尾交错,有“颠倒乾坤”之意。尤其是一横一竖交叉放置,这是不吉利的摆法,是极为失礼的。

第三,恭敬递筷。

给别人递筷子,不要把筷子远距离地投掷给对方或扔在桌上。如果给长辈、尊者递筷,晚辈要双手拿筷的中间,筷尾(方的一端)朝前,恭敬地递过去。平辈之间,可单手递送。

第四,学会动筷。

如果去别人家里做客,客人不可先起筷,这是很不礼貌的,一定要等到主人先起筷,客人才可以动筷,或者要等长辈先起筷,晚辈方可动筷夹菜吃饭。

第五,规矩搁筷。

大家都知道,吃西餐时,就餐如果没结束,只是中途休息,刀叉摆成“八”字形,放在餐盘里。如果表示吃好了,不再吃了,刀叉并排竖着,放在餐盘中央或盘口一侧。吃中餐呢?有没有这样的讲究呢?其实,我们的筷子也有严格的规矩。如果就餐没结束,可以把筷子并排竖着,放置在碗口右侧。如果已经吃饱了,不想再吃了,怎么搁筷呢?“食已,则置匙箸于案。”(《朱子童蒙须知》)将筷子整齐地放置在靠近碗的食案上或箸托上就可以了。不管哪种情况,面对尊长,都不要把筷子并排横搁在碗口上方或碟子上,这种横筷方式一般用于平辈或比较熟悉的朋友之间,比较随意。

第六,公筷取菜。

为了表示热情,主人有时候会替客人夹菜,对于这种好客方式,我个人建议,最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用语言劝别人多吃,最好不要擅自做主,亲自替别人夹菜。清代著名学者袁枚就对强行为他人夹菜的行为表达过不满。他说:“尝见主人以箸夹取,堆置客前,污盘没碗,令人生厌。”用自己的筷子,主动夹菜放入到他人碗里,既不礼貌,也不卫生!所以,吃中餐最好使用“公筷公匙”夹菜舀汤最为得体。日本也是用筷就餐吃饭的国家,对用自己的筷为他人夹菜,即使是用公筷夹取,也是无法接受的,尤其是老一辈的日本人,更是在意这一点。这是因为,日本人没有主动为客人夹菜的习惯,唯一这么做的场合,就是只有当遇到有亲人去世,尸体火化后,骨灰中仍有一些小骨头,亲朋好友将它们用筷子一块块夹出来,同时还要虔诚地拜一拜,所以,主动为日本客人夹菜,看似热情,实为失礼之举。

第七,礼貌架筷。

在就餐中途,如果大家都还没有吃完,主人不能随便架筷。客人有可能还没吃好,看到主人都架筷了,也会停下筷子,不好意思再吃了。什么时候可以架筷呢?比如,看到所有人就餐差不多了,快要结束了,作为主人方可架筷。但不要立即去收拾碗筷,这也是不礼貌的。同样,小辈为了表示对尊长的礼敬,也必须等尊长就餐结束先停下筷子后,方可架筷,这是古礼“人不陪君筷陪君”之意。

用箸取食

忌拿筷过低。拿筷子不要拿得过于偏下,应该拿在筷子的三分之二处。一般小孩子可以拿在筷子的中间,或者偏下一点。因为孩子的手部力量小,如果拿筷太高,夹菜不稳,很容易滑落下来。

忌拿筷翘指。《相书》上说:“三指用箸者自如,四指用箸者贵,五指用箸者大富贵。”但绝没有翘起食指拿筷子的姿势,这相当于,你一边夹着菜,还一边用食指指着别人。

忌舞筷指人。手里拿着筷子,说话时比比划划,东指西点,尤其是用筷子指人,有责骂他人之意,这些都是不礼貌的习惯。

忌以筷击碗。不要用筷子去敲餐盘碗碟,因为在古代,只有乞丐在乞讨时才会这么做。

忌三长两短。摆放筷子的时候,一定要放整齐,这是对客人最基本的尊重。一长一短胡乱地放置着,对客人不敬,也不吉利,因为会让人想到棺材。中国传统丧葬是土葬,人死后用到的棺材,就是用三块长木板围起来,两块短木板封上,因而得“三长两短”。所以,放置筷子不能长短不一,否则犯了大忌。更不能用长短不一、参差不齐的筷子。

忌以筷当刀。不要把两根筷子分开来,当刀叉来使用,去挑拨食物。

忌夹菜迷筷。忌讳拿着筷子夹菜时,在菜碟上方犹豫不决,悬在餐盘上方,游来移去不知道夹取哪道菜。

忌胡乱扒菜。用自己的筷子,胡乱地在公用菜盘里翻来搅去。当夹起菜时,中途又觉得不喜欢,然后又放回去,这样的举动极为失礼。

忌夹菜泪箸。夹菜的过程中,注意拿筷技巧,不要让筷子里的菜还没到自己的碗里,就撒了一路。

忌饭碗插筷。自古就有讲究,除了祭祀,平日里吃饭把一双筷子竖插在盛有食物的碗里,这是对其他就餐者大为不敬的行为。古人认为把筷子摆出这种造型,看起来就像在一个香炉里“当众上香”。民间习俗里,祭祀祖先,给死去的人上坟进香才这样做。

忌筷子掉落。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从小父母就会教育我们,吃饭端碗,要抓牢碗底,筷子也是一样,手要握紧拿好。如果在吃饭过程中筷子滑落,掉在地上,古人认为这会惊动祖先,也是大不孝的行为。

忌咬舔筷子。在餐桌上,把自己的筷头含在嘴里来回嗫,或者咬筷、舔舐筷子,都是失礼之举。

忌夹菜扭筷。在吃面条、米粉之类的长条柔软的食物时,忌用筷子直接插进去,然后扭转筷子,让食物整个卷挂在筷子上进食。

忌夹菜斗筷。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两个人拿着各自的筷子相互传递食物。第二种,就是两人的筷子,同时伸到了一个菜盘里,造成筷子“打架”。

忌蹲筷找齐。一双筷子,要整齐地拿在手里。有的人常有一种不自知的习惯,一旦发现手里的筷子拿得不整齐,会顺手把筷子竖着在桌上或餐盘里蹲一下找齐,这个小动作看起来不太礼貌。

忌箸匙同用。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进餐时,筷子与匙一般不要同时并用。一手用筷,一手举着匙,会给人一种贪吃的印象。所以,拿筷就要放下匙,举匙就要放下筷。

说了这么多我们最熟悉的筷子礼节,一双小小的筷子承载着我国数千年的美味佳肴,更展现了我们先祖的处世智慧。唐玄宗曾把一双金筷赐给宰相宋璟,赞誉他的品格像筷子一样正直。一双筷子,也可以让人化险为夷,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试探性的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巧妙地利用一双筷子,借惊雷之声,“失匕箸”,表明自己是个胆小之人,从而化险为夷。如今,面对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最熟悉的筷子,我想更多的是人们对生活的启迪,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是明礼,是关爱,是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