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宾好客,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代若有宾朋好友临门,从迎宾入门,寒暄致敬,到献茶叙语、宴请款待,最后依依惜别,一系列的迎来送往,礼宾待客的用礼施礼,时时体现着古人质朴淳厚、热情好客的礼宾之道。
迎宾礼节
贵客到来之前,洁净是主人家里一定要做的准备。洒扫门庭,擦洗干净饮食器具,以及主人和家眷穿戴整齐,备好茶点,恭候客人的光临,这是礼貌之举。
第一,迎宾方式。
“迎新千里远,送故不出门。”古人对于远道而来的贵客,或久别重逢,或特邀的宾客来临,主人必先候于大门外,亲自迎接,甚至还要远迎。如果来客的身份与主人的身份悬殊较大,作为尊者的主人,在中堂迎候,也可以下堂降阶,到庭中相迎。如果来客是主人十分看重的晚辈,作为长辈的主人,也可以出门亲迎。一般有客临门,古人都十分有礼貌,只要一听客人即将到来,都会快步出门迎接。古代还有一种特殊迎接,如果遇到国君对主人进行赏赐,或封官进爵等,会差遣专人到家里来诰书,此人称为“天使”。“天使”临门,尊贵之至,主人就得携家人,衣冠整齐,庄严肃穆,在大门外跪迎了。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古代迎宾方式:
第一,拥彗之礼。“拥”有别于“拿”,含有珍惜之意在里面。而“彗”,就是扫把。在迎接贵宾时,主人自己或者叫家里的仆人,双手拿着扫帚,并倒置过来,恭敬地站在大门一侧,迎候贵客的到来,以示扫径待客。拥彗礼,用在今天肯定是不可取的。但古人这份对客人的恭敬,使得“拥彗迎门”成为了今天迎宾的礼敬词汇。
第二种,郊迎之礼。“郊迎”比“拥彗”规格更高。主人为了表达对宾客的热情和尊敬,特意前往郊外迎接,所以称之为“郊迎”。这就好比我们今天特意驱车去火车站、机场,甚至更远的地方,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一样。距离远近,有时候也是一种热情好客的表达。
第三种,倒屐之礼。常作“倒履相迎”,应该说成是一种急于迎接宾客到来的状态描述,更为贴切些。出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说的是东汉时期的大文学家蔡邕,才学显著,且位高权重,常宾客满朋。一天,蔡邕正在睡午觉,听说好友王粲在门外求见,便迅速起身,匆忙穿上鞋就往门外跑去迎接,鞋子穿倒了也不知道,此后“倒履相迎”便成了真诚而热情的迎宾成语。
第二,行礼寒暄。
宾客到来之际,主人要主动上前寒暄,行礼致敬,这是平常的行礼顺序。依照古礼,《礼记·曲礼下》有述:“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客敬主人则先拜主人。”主宾之间,如果是第一次相见或久别重逢,即使有长幼尊卑之别,主人也得主动向宾客先行礼。如果关系熟悉,那么就依礼行事,按辈分高低来定行礼顺序,基本上都是下对上、幼对长、卑对尊,先行礼,而后尊者作答拜还礼。如果属久别重逢,作为晚辈甚至可以向尊长先行四拜礼,而尊者行揖礼答拜。
除了行礼之外,主人要说一些诸如“欢迎大驾光临”“已恭候多时”等欢迎语。万一主人来不及亲自远迎,要向客人说“有失远迎”,以示歉意。如果主宾之间是头一次见面,就说“久仰大名”“传闻不如请见”。如果是许久未见的好友,就说“别来无恙”“久违久违”等词语来表达想念之情。
第三,迎宾入门。
寒暄行礼完毕,主人要主动揖请宾客入内,需行“三揖”礼,而宾要行“三让”礼。《礼记·曲礼上》详述了入门登阶的具体仪规:
首先,主人行揖礼,邀请宾入门,宾答拜礼让后,主人先从门的右侧(东边)进入,宾则从门的左侧(西边)进入。入门后,主人与宾客,双方立于门内,主人需再次行揖礼让,宾辞让。经过庭
院中间时,主人第三次向宾边请边揖礼,以示恭敬。总之,主人迎宾入门,将右转,互揖;将北转,互揖;及庭中碑处,互揖。主宾之间要反复相互礼让三次,才算不失礼。
第四,登阶礼节。
双方过庭后,来到阶前。登阶也有礼。
主与宾登阶,各有方位。我们在“宫室建构”这一节里提到过,一般贵族居所,堂前会有东、西两组台阶。西阶,专供客人登堂所用。而主人,则从东阶上。
主宾登阶前,主人立东阶,脸向着西,以示自谦,而宾客脸向着东,双方再次拱手礼让后,主人先登上东阶,宾跟着登西阶。主人登东阶时,先上右脚。客人登西阶时,则先上左脚。登阶步法,需“拾级聚足”而上,也就是,前足上一级,后足再与之并齐,上一级并一次脚,一脚随着一脚而上,不能一足越一级。关于这种走法,在前面已经详细介绍过了,在这里就不再复述。
第五,请宾入席。
主人揖请宾客上座,也有讲究。宾入座时,有时候主人会拂拭一下宾的坐席,做一个掸灰尘的动作,古时称为“蔽席”之礼。客人的席位未必有灰,只是通过蔽席这个动作,向宾表达一种恭敬之情而已。当主人跪地为客整理坐席时,此时,客人也应跪地按住坐席婉言推辞,表示感谢。如果有多位来宾,主人就不需要一一礼请,只需向众宾礼貌地说“各位请坐,不必辞让”等礼节性话语,引导入座即可。
至于宾的席位,要根据各自的身份、地位高低来定。如果在堂上待客,通常情况下宾西主东,相对而坐。如果有多位客人,主人和主宾居中而坐,即坐北面南。主宾居左,以示首位,主人居右。其他余宾,则按尊卑长幼次序,分坐两旁,左为东,右为西,按“东高西低”的原则就座。
若在室内待客,以朝门的位置为首席,通常“坐西面东”是尊位,正宾坐此位,主人在宾的左侧坐下。
待客礼节
《礼记·曲礼上》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不论与客人的关系远近,进门都是客,需时时致敬,处处礼让,才是最好的待客之道。古代也有许多名人在待客方面失礼的例子,刘邦就是其中一位。
刘邦是一个性格大度、豪放之人,但对不喜欢的人常常也会耍点江湖气。刘邦从年轻时就不太喜欢儒生。有一位叫郦食其的人,是个文人。一次,郦食其去拜见刘邦。一进门,就看到刘邦正伸着两腿,让两个侍女伺候着洗脚呢,还一人一只。刘邦见郦食其进来,也毫不在意,照洗不误。郦食其呢,也很有个性,只是作了个长揖,就是不下拜,然后不紧不慢地问刘邦:“您是要帮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率诸侯灭掉秦?”刘邦一听,骂道:“你个奴才相的儒生!天下的人同受秦的苦,你怎么能说助秦攻打诸侯呢?”郦食其便说:“既然您决心要团结民众,一起推翻秦国,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刘邦一看此人言语间透着不凡,不生气反而高兴,连忙站起来,擦干脚,穿好衣服,向郦食其鞠躬道歉,并且揖请其上坐。
待客有道
其实我们知道,不是刘邦不知待客之礼,只是故意而为客之罢了,不过,好在他最后还是纠正错误了。在古代,上至有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人们对这样的拜来拜去乐此不疲,即使有众宾到来,也不会顾此失彼。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表达出对对方的尊重。有时候家里的孩子,也要主动出来打招呼。如果允许待在客厅,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要静静地陪侍在长辈身旁,不要随意打扰大人们的谈话。作为主人呢,有客人到来,有几个细节不能忽视,比如在宾客面前,不可以随意批评孩子,或者对着自家的狗呵斥,古礼说“尊客之前,不斥狗”,因为那样做,会让宾客产生误解主人不欢迎对方的到来才指桑骂槐,属不尊重之举。
敬茶之礼
宾客到访,无论主宾之间亲疏远近、熟悉陌生,为了表示欢迎,必先奉茶一杯,这是我国千百年来常有的习俗,是待客最基本的礼节。
为宾客献茶,古时家里如果有仆人,就由仆人冲泡好后,直接奉上。普通人家里,则由主人亲自为宾客沏茶。沏茶前,尽管面前的茶具很干净,当着宾客的面也需再次清洗一次,然后用巾帕,把茶具外围擦拭干净。放置茶盖儿时,一定要倒着放置,以免盖儿口弄脏,这些细节,古人考虑得都十分周全。
给宾斟茶,古礼要求忌满杯。一来,茶水是热的,满杯溢出容易烫着客人。二来,自古就有“茶满欺人”这样的说法,有嫌弃宾客或有逐客之嫌。但凡真心待客的人,绝不会端上一满杯茶来献给宾客。有礼斟茶,只需茶杯的三分之二处,也就是“八分满”最合适。
古人对冲泡茶叶的水也有讲究。冲茶之水,温度要适度。不能用不开的水冲泡,因为茶叶有可能会浮在杯面上,这是不礼貌的。而且,如果要给多位宾客敬茶,献上的每一杯,茶汤的颜色要均匀,不可以一杯浓一杯浅,以免有区别对待之嫌。
为宾奉茶,一般不用手直接捧着茶杯给宾客,需要用茶盘把茶杯端出来。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奉者当心”,把茶盘端举到胸口的高度,以表达敬意。现在接待宾客时,大多数人习惯用手直接拿着茶杯,递到宾客手里,这样既不卫生也不方便宾客接拿。倒是现在的韩国和日本,端茶盘奉茶符合我国的古礼。不过,主人为自己奉茶,作为宾客不能无动于衷,需要微微欠身致谢。即便是家里其他人过来奉茶,别忘了也要致谢。
我们中国人的饮茶文化,与西方人喝咖啡一样,有时候仅仅只是为了叙话,而非专门喝茶喝咖啡。所以,双方要随着交谈的节奏,慢慢饮。忌讳喝茶一饮而尽,也不可以喝出声音来。如果茶水较烫,就先放置一会儿再喝,忌讳用嘴去吹茶水。古人喝茶时,一般左手托住茶杯,右手微扶着杯身,用宽大的袖子遮挡住喝茶,就像我们今天当众用牙签剔牙须用手遮挡一样,对他人是一种尊敬。作为宾客,如果想继续喝茶,那么茶杯中应留些茶水,这样主人见到了就会给宾客迅速续上茶,但绝不可把茶水喝个底儿朝天。
古时,主人续水也有讲究。第一,不能让宾客的茶杯“见底”。一般见到宾客喝了几口茶水,主人就会再续上一点茶水,绝不要等到宾客的茶杯见底儿了再续水斟茶,这是极为失礼的。第二,不能过度殷勤,没完没了地斟茶续水。古礼讲究茶水“续不过三”。什么意思呢?为宾客斟茶续水,古人一般不会超过三次,否则有逐客之嫌。宾客刚入座,主人上第一道茶,茶味刚散开,还比较淡,宾客只是微尝。主客之间开始彼此聊天谈话。当主人为宾客续上第二道茶时,茶香才慢慢开始散发,而主宾之间的交谈也到了深入阶段。
为宾客斟上第三道茶时,交谈应该接近尾声了。
送客礼节
《清史稿·志·卷六十》中有一段待客仪程的描述:“饮茶、语毕,宾退,揖,及阶、及门,揖,辞,主人皆答揖。送大门外,揖如初。”这段文字简洁清晰地描述了古人待客的全过程,既然有欢迎之仪,就有欢送之礼。
一般当宾客准备辞别之际,主人会予以挽留,这种习惯保留至今。如果宾客执意要走,那也得等到宾客先起身后,主人再站起来相送。在亲切道别的时候,还要邀请宾客有时间再来。而宾客呢,则会说些诸如“请别为我起身,否则不敢告辞”之类的歉让语。如果宾客比主人的身份要低,话别一番后,作为尊者的主人,送宾客到庭中或门口就可以。这时,宾客一定要再次请主人留步,并再次辞谢。
对于贵客、尊长或不常来的宾客,一般主人都是要恭送至大门外的,甚至对某些贵客,家里的内眷也需侍立庭院来送别。作为主人,不管宾客是乘车马还是步行,都要目送一段,再回屋。宾客刚转身准备离去,主人就马上回屋,属失礼之举。而宾客,走上几步路之后,也需要再回头看看,如果主人还在门口相送,则需要挥手示意,请主人回去。
如果是常客,宾主相互间就无需这么多“你来我往”的礼节了。行礼谈话都较为随意。想来就来,想告辞,随时都可以离开,留下来吃个饭,请随意。等到告辞时,主人送出大门,相互道别一声就可以了。
以上的待客之礼,只是古人待客礼节的一个缩影。历朝各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比如,南北朝时期,南与北之间,迎送宾客的形式和拜礼方式就不一样。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风操》中就提到过这种风俗差异:“南人宾至不迎,相见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皆古之道也,吾善其迎揖。”他说,南方人,不时兴到门外迎接客人,见面时只是拱手,而不弯腰作揖,送客也仅起身离席而已。而北方人迎送客人时,都要走到门口,相见时躬身为礼,这些都是古代的遗风,颜之推很赞许这样的待客之道。话虽如此,不管哪种待客方式,自古至今,中国人一直传承着古代的待客之礼,从来就不缺那份周到和体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