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位尊卑——尊左尚右,明秩序(1 / 1)

礼仪中国 海英 3009 字 15天前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就讲究上下尊卑、长幼有序。君臣之间、宾主之间、长幼之间,谁在堂上,谁在堂下;会客宴请,谁坐这儿,谁又站那儿,决不能有半点含糊。即使在今天,仍旧如此。

方位礼仪

第一,排序原则。

古人在向位排序上,主要以“在朝序爵,在野序齿”为原则,也就是说,如果在公务场合,就按每个人的职位高低来分尊卑高低。如果在非公务场合,就按照每个人的年龄大小来分主次。年长者、德高者、贵者居上。

第二,场合排序。

古代举行礼节性的活动,一般有两种场地,一种在室内,一种在堂上。

室内座次——以“坐西面东”(西)为尊。

清代学者凌廷堪在《礼经释例》中就提出了古人在室中以“东向”为尊的说法。古语“东向”,不是指东边或向东,而是坐西面东的意思。

一般情况下,古人在室内接待宾客,分别会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铺席。尊卑位次为:第一位次,西墙前的席,为最尊。第二位次,北墙前的席,坐北面南,为次位。第三位次,南墙前的席,坐南面北,为再次位。第四位次,东墙前的席,坐东面西,为最卑位。

室内坐席,为何以“坐西面东”(西边)为尊位?

我们在上一节“宫室建构”篇里,就说到了古代室的格局。在堂与室之间,有门(户),而门的位置开在墙的东边。这么一来,室内西边的位置,就离门最远,也最不受干扰,所以第一尊者坐西边,最适合。这样一来,第一尊者的席位,自然就是“坐西面东”了。相反,最靠近室门“坐东面西”的位置,自然就是最卑之处了。

为何请客吃饭,主人常说“我做东”?

这个问题很好解释,也与室内认西为尊有关。古代普通的室内正厅,一般都会摆放一东一西两个席位。接待客人的时候,出于对宾客的尊敬,主人都会自坐东席,让客人坐西席。所以“我做东”也就是“坐东”得来的。古典文学作品里,我们常看到把老师称为“西席”,把官僚们的幕客称为“西宾”“西席”,主人则被称为“东家”,现代汉语中的“东家”“房东”等一大批称呼,都与以西为尊有关。

这种坐席次序,即使不在室内,在别的什么房子里,或者军帐中,只要不是在堂上,一般都属于以“坐西面东”(西)为尊的类型。比如之前我们提到的《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里面的座次,就是属于室内座次礼仪的典型例子,文中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意思是,项羽和项伯坐在西边,亚父范曾坐在北边,刘邦坐南边,张良坐东边。

对于这场鸿门宴的座次排序,有些学者认为,项羽对刘邦的坐席安排另有用意。让刘邦坐南朝北,就是故意羞辱刘邦,因为坐南朝北,在古代有“面北称臣”之意。而有的学者不这么觉得,认为鸿门宴就属于室内宴请,座次的安排只是依照当时的身份地位,让刘邦面北坐,并非有意安排。因为,当时是在军营帷幕中相见的,其尊卑的方位,跟室中相见的座次礼仪,应该相同。项羽的职位,是诸侯上将军,地位在这里最尊,自然坐西面东。而项伯,是项羽的叔父,是长辈,与项羽同向,坐西面东。范曾,是项羽的谋士,项羽称他为亚父,但毕竟不是亲父,因此坐在次位,也就是坐北面南。按刘邦的身份,当时只是诸侯军将领之一,应该算是项羽的下属,自然坐在第三位,也就是坐南面北。而张良呢,是韩王派来协助刘邦的,身份最低,自然坐在最卑的位子,坐东面西了。

不管上述的看法孰对孰错,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无论在堂上还是在室内,坐席有君臣、宾主两种关系之分。

又如古代的昭穆之制,也是按此礼制列位的。

据古礼记载,一般天子祭祖活动,都是在太庙里的太室举行的。神主牌位的陈列次序,以“太祖居中,左昭右穆”的形式排列。就是说:

太祖神像最高,所以要放在西位,居西面东。父辈的神位,则放置在太祖的左边,居左为昭。子辈放置在太祖的右边,居右为穆。

二世为昭,三世为穆。

四世为昭,五世为穆。

六世为昭,七世为穆。

综上所述,二四六为昭,三五七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祭拜人应该在哪个位置祭拜呢?在东边,面西跪拜。祭祀时,子孙也要按照这样的规定来排列次序,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辈分,这就是所谓的“昭穆之制”。

再如,《仪礼·少牢馈食礼》和《特牲馈食礼》都有记载,祭祖礼制等级森严,古代大夫和士在家庙中祭祖时,不能像天子诸侯那样,可以供奉神主,他们行祭的对象是“尸”。我们在前面坐姿一节中也提到过“尸”,不是尸体的意思,而是在祭祀先祖时,见不到亡亲的形象,为了哀慕之情有所寄托,于是在家族兄弟之间,找一人来代表亡亲的形象,作为祭拜敬礼的对象。后世大都用画像来代替“尸”。在这两篇礼文中,“尸”的位置都是在室内西边,面东而坐。

由此可见,室内以“坐西面东”(西)为尊,无论是对活人还是对死者(神主),还是对暂时充当死者的活人(尸),都是按此排序的。

堂上座次——以“坐北面南”(北)为尊。

堂,在上一节“宫室”篇中讲过,一般是主人举行主要事务性活动的地方。如果在堂上,主人和宾客的座次就会与室内排序不同,不再是“坐西面东”为尊了,而是按“坐北面南”为尊来排序。也就是说,堂上排序,第一位次是“坐北面南”,北边。第二位次是“坐东面西”,东边。第三位次是“坐西面东”,西边。第四位次是“坐南面北”,南边。

比如《乡饮酒礼》中载,举行乡饮酒礼时,堂上的席位排序为:主人在东序,坐东面西。正宾在户、牖的中间位置,坐北面南。而介(副宾)在西序,坐西面东。席位完全与室内的排序不一样了,此时东边的席位,就要比西边尊贵。也就是说,主人的席位要比副宾的席位尊。因为毕竟是举行隆重的酒礼,副宾只是协助正宾,所以在主人之下。

又如,《仪礼·有司彻》中也有类似排序的记述。如果主人的身份是大夫级别,举行祭祀活动时一般不在堂上,而是在庙堂的室内。但是活动结束后,主人一般还需要回到堂上来,对刚刚一直扮演“尸”的人行三献之礼,以示礼敬。这种情况下的席位排序就是:

在堂上,“尸”要坐在户牖之间的位置,坐北面南。另外一位陪“尸”受礼的人,叫“侑”(yǒu),也是主人从异姓来宾中挑选出来的。虽然也受礼敬,但到底是个陪衬,他的坐席既不能尊于“尸”,更不能高于主人,所以侑的坐席为第三位次,坐在西序,坐西面东。

再回到朝堂之上,君臣之间的向位一定是按照“坐北面南”为最尊的排序。古代的宫殿都是坐北朝南。一国之君的宝座,必定是坐北面南。臣子们的站位,依次按照堂上之礼,一律面北朝君,以左西右东的方向,“居东为上,居西为下”的排序,按官位高低,由尊至卑,从东往西一字排开,或者列在两旁侍立,向君主施礼。

具体解释就是,从金銮殿上“坐北面南”的君王角度来看,自己的位置最尊。其次,君王的左边(东)为上,他的右边(西)为下。而从大臣们的站位方向来看,面北朝君,左西右东,一定是“以东为上”。所以,按此顺序,官高者为尊,列东边,居上位。官低者为卑,列西边,处下位。

西周时期的爵位制度,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朝觐时,位次也需如此。比如,公是爵位最高者,一定是居中,面南而立。公的左边,侯爵列此位。伯仅次于侯,则居于西边,也就是公的右边。子高于男,则列于公的左边,即东边,男则列于公的右边,即西边。

总之,除了一国之君或者一家之主,正宾的席次都要以“坐北面南”为尊。

尊左与尚右

古代向位礼制中,除了东西南北有差异,方位也有高低尊卑之分。不论左右,始终要以“居中为尊”为原则。在此基础上,分别排列左、右的相对位置。至于尊左还是尊右,历朝历代都有变化。依据古籍文献和前人学者的总结,古人多“以左为尊”。

为何尊左?古代学者说法不一。

其中,阴阳学说解释为,“左主阳,右主阴”,因为古代建筑大都坐北朝南,人在屋里时朝大门方向往外看,左边是太阳升起的东方,右边是太阳落山的西方。而左为旭日所出,右为落日所入,故左为阳,右为阴。左属生位,右属死位。因此,左就成为了古人喜爱的方位,于是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或“重左轻右”的礼制习俗,一直延伸到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这里,列举几个“左尊右卑”的例子。

比如,古代尊左,首当其冲就是官职。以君王坐北面南的位置为中心,文官居左,武将居右。这种重文轻武的思想,甚至还延伸到了建筑物上,比如今天北京的故宫,文华殿在东边,武英殿在西边,“文左武右”,布局很明显。

又如,古代的乘车礼仪,一般情况下一车会乘三人。三人的位次分别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陪乘者“骖乘”或“车右”在右。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就说到了这一点,信陵君用车准备去接侯嬴,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信陵君特意把左边的位置空出来,之后才有了“虚左以待”一语。

这种尊左礼制,不知不觉还渗透到了人们的“凶吉”意识当中。比如,我们平时偶尔会有眼皮跳动的现象,尽管心里明白,大多数情况与视力疲劳有关,但心里多少还是会沉浸于“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迷信说法中,不能自拔!

以上都是“以左为上”的佐证。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古礼也有“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规定。

在吉庆场合,以左为尊,而在凶事场合,则需尚右。就拿拱手礼来说,吉事场合下,比如宴飨、婚嫁等,男子行拱手礼时,左手应该在上。而遇到凶事,则右手在上。《礼记·檀弓上》载:“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意思是,孔子和学生们一起站在那里,孔子拱手的姿势是,右手放在左手之上,学生们见到之后,拱手时也把右手放在左手上。孔子说:“你们几位学生很好学啊,我是因为有姐姐的丧事在服丧,所以我行拱手礼右手在上,而你们应该左手在上。”以上说的是男子,而女子拱手,吉事右手在上,凶事则左手在上,与男子拱手行礼正好相反。我们今天行拱手礼,仍要按古礼行之,要注意这种区别,不要左右手出了差错。

“以左为吉,以右为凶”的礼节,在军队中则体现为“以右为上”。比如上将军居右,偏将军居左。将士行礼也是右手为上。这是为何呢?老子说过:“夫兵者,不详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君子要以左为贵,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正直的人。而作为战场上的将士,就不一样了,打仗会用到兵器,用到阴谋,甚至会有成千上万的生命逝去,这些在古人看来都属凶属阴,这就是在军队里“以右为上”的原因。

虽说如此,但尊左礼制也不是在每个朝代都是一成不变的。先秦时期,都是以左为尊。朝堂之上,以左为上;在凶事和兵事上,则以右为上。这一点从《十三经注疏》里面可以得到佐证。到了汉代,以右为尊居多。比如那个时期,把皇亲国戚称“右戚”,把世家大族称为“右族”或“右姓”。

到了唐宋时期,则又回到了“左尊右卑”。在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左右》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唐宋左右仆射,左右丞相,皆以左为上……明六部左右侍郎,左右都御史,左右给事中,左右布政使,仍以左为上”这段话可以佐证,至少唐宋时期是“左尊右卑”的礼制,左仆射要高于右仆射,左丞相要高于右丞相。

元朝后,左右又有了变化。例如,这个时期,科考取士会分左榜和右榜。社会地位高的蒙古人、色目人为右榜,而地位较低的汉人、南人则在左榜。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元朝用的是“以右为尊”的礼制。

到了明清时期,又开始尚左。方才《十驾斋养新录·左右》篇里指出,明代的六部左右侍郎、左右都御史、左右给事中、左右布政使,都“以左为上”。直至清朝,地位高的满人任左职,汉人则任右职。另外,从曹雪芹的《红楼梦》里也可以找到“以左为尊”的佐证,比如林黛玉进贾府吃第一顿饭时的情景,曹雪芹是这样描述的:贾母在正面的榻上独坐,两边有四张空椅子。王熙凤拉

黛玉坐左边的第一张椅子,黛玉退让不坐,因为王夫人和嫂子们都还没有坐。贾母解释道:“你舅舅和嫂子都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人,原应这么坐。”贾母发了话,黛玉方才坐下。贾母又让王夫人坐下,迎春、探春、惜春才接着坐下吃饭。文中简单几笔,就把贾府里上下尊卑分明、长幼有序以及“以左为尊”的礼规,交待得十分清楚。

一直到了近代,在国家政务、国企内部会议上,仍然遵守“左为上”的原则。但是在国际性的涉外活动中,一般采纳“以右为尊”的国际惯例。

古为今用

传统的向位礼仪,数千年来早就融入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今天,不论是婚丧嫁娶,还是社交往来,仍旧沿袭着传统的礼制。所以,我们还是需要了解这些很实用的礼仪常识,古为今用。以后自己遇到不知道该坐哪里的时候,也可以借鉴一下,至少应该知道哪个位置是尊位,不至于出错。

传统座次——以左为尊

虽然今天世界各国的许多生活方式早就一体化了,但是我们仍要尊重各自的差异。比如,座次尊位的选择,西方人讲礼仪,喜欢向对方表达亲近,在座次安排上习惯把贵宾安排在主人的一侧,挨着坐便于交流。而中国人的礼仪文化,示敬谦卑是主旋律,所以喜欢把贵宾请入上座,主人下陪,并保持一定的距离,以示尊重。

目前国内举行宴请会议,仍旧会沿袭传统向位的三个特点:第一,在人物关系上,有主宾、卑幼、尊长之分。第二,在座次上,有上座、陪座、下座之分。第三,在桌次上,有主桌与次桌之分。

先来说说,怎么定首席?对首席的安排,要根据具体情况和空间位置而定,方式如下:

第一,以远为上,远离房门。

第二,面门为上,最佳视野。

第三,南向为上,坐北面南。

第四,以左为上,沿用传统。

第五,以中为上,中高两侧。

第六,观景为上,利于观景。

第七,靠墙为上,免受打扰。

空间不同,首席定位方式也不同。无论是亲朋好友聚会,还是商务活动,一定要让辈分最高,或者职务最高的人坐首席。然后,首席的左右,就是普通席。背对着门的位置,定为下席,一般为晚辈的席位。

再如,开会主席台席次。大部分国内会议的席次,采纳的都是“以中为上、以左为尊”的传统排序方式。主席台前排的席次,最高领导要居中,其左边,为职务二号领导。其右边,为三号领导。在二号领导之左,为四号领导。三号领导之右为五号领导,以此类推下去排列。

国际通用座次——以右为尊。

接待外宾时,为了与国际接轨,我们要遵循“以右为尊”的国际礼仪原则(如下页图所示)。

在这里,也把国际礼仪通用的座次,作个总结:

第一,居中为上,两边为下。

第二,主左宾右,两侧而坐。

第三,越近首席,位次越高。

第四,同等距离,右高左低。

总之,不管是聚会宴请,还是会议谈判,在国内按照我国传统“以左为尊”的方式排序。在国际事务上,则按“以右为尊”的原则。如果担心出错,主办方可以事先书写好来宾的姓名,提前布置,让来宾依名字就座,岂不更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