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辩方位而正则——向位礼仪篇(1 / 1)

礼仪中国 海英 1547 字 15天前

宫室建构——前堂后室,礼制多

要想弄明白古代的向位礼仪,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传统宫室的构建开始了解。因为早在周代,古人就把建筑功能与礼制融合在了一起。如《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建国都,模式大都为方形。四面有城墙,且每面城墙长九里,每旁有三门。国都中的主要道路,有九经九纬,每条路可容九辆车子并行。王宫门外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前面是朝廷议政区,后面是商业区,市朝各方一百步。这是周代王城布局最早的记载。

这段记述完全体现了传统方位礼仪,“中”是最尊贵的方位,历代都是以“中”为遵循原则来建立宫殿。比如建立于明代的紫禁城,就是北京城的最中心。总体布局坐北面南,左右对称。“左祖右社”,宫的左边(东边)建供奉祖宗牌位的宗庙。宫的右边(西边)建社稷坛。这种布局正是周代“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礼记·祭义》)的方位礼制。

对于普通百姓的房屋来讲,虽说不像城郭、皇宫那般考究,但也得按周制而规。据《仪礼》所述,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住的寝室,一般都有堂有室,还有宗庙。主人地位越高,堂室结构越复杂。最简单的要属最底层的穷困百姓了,吃饭睡觉,议事祭祀,统统在一间寝室,没有堂室之分。

我们先看看普通的堂室构建。

所谓堂、室,实际上是一栋多开间的平房。堂在前,室在后,堂大室小。堂、室之间只是一墙之隔,但同在一个房檐下。堂的后面是室,室的东西两侧,分别是东房和西房。【注81古代的堂室向位,一般都是坐北朝南。

古人还把宫室结构的礼制,从入“门”过“庭”,再到登“堂”入“室”的出入顺序,延伸到了其他方面。比如,古人把老师刚

收的第一个弟子,叫入门弟子。技巧高了点儿了,就叫“登堂弟子”。一般房屋格局的设计都是入门后须穿过庭院,然后登阶上堂,再进入室内。所以,古人把经过不断努力、技艺学业很优秀的学生,称为“入室弟子”。至于“关门”弟子,就是老师最后收的一位学生了。

一般门内就是庭。庭在前,堂在后,一个位置低,一个位置高。按照礼制,一般地位高者、尊者,立于堂上,面南而立。地位低者,处在堂下,立于庭中,面北而立。这样的站位符合上下、君臣之礼。《礼记·明堂位》详细记述了周公在明堂接见诸侯,以及附属国觐见时的站位:

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昨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四塞,世告至。

首先,三公(周代太师、太傅、太保)的地位最高,所以站在堂下正中间的位置,面北而立,与堂上的国君面对面。

接下来,是比公爵地位低一级的诸侯,则需立东面西,由北至南,一字竖列开来。与侯爵对面站立的,则是低于侯爵的伯爵,立西面东。地位更低的子,在靠近门的地方,面北而立。这是可以站在门内庭中的臣属方位秩序。至于外来的夷狄之邦,大多数只能站在门外两侧,面朝东或朝西而立。

再说说阶。

古代的宫室是建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今天日本的传统住宅,就类似于这种形制。既然房屋有高的台基,那么堂前就会有台阶。按周制,一般普通的台阶也就三级(实算只有两级),从第一阶登起,登到堂上的那一级,算第三阶,不过后世的台阶级数就更多。台阶分东、西两组,一组台阶在东边,叫“东阶”或“阵阶”,专为主人行走,所以又称为“主阶”。另一组台阶在西边,叫“西阶”,专供宾客登阶用的,所以又称之为“宾阶”。古人要到堂上去,就得先登阶,古人常说的“升堂”,就是这个意思。

再看看堂。台阶之上便是堂,空间比后面的室要大,但不住人。功能跟现代住宅的客厅差不多,主要是用于交际的地方,是议事、祭祀、庆典、接见宾客,设席行礼之处。

西周时期的堂,北、东、西三面都是墙。

古人把东墙,叫东序,西墙叫西序。而朝南的一面,没有墙也没有门,临庭大开,有点像今天的戏台。堂中间,有一对大明柱,叫楹,东西各一根,后世把对联贴在楹上,以此得名“楹联”,沿用至今。两楹之间的位置,在古代往往是“人君听治正坐之处”(《礼记·檀弓上·疏》)。在堂的北边,也是一堵墙,墙外是堂,墙里属室。在这堵墙的西侧位置有窗,古人叫“牖”(yǒu)。而靠东侧的位置有一扇门,古人叫“户”,通过户可直接进入到室内。在古代,客人一般不可以随便进入到主人家里的室内,除非有特殊情况,进入时需谨慎有礼。《礼记·曲礼上》说:“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jiǒng)。”说的是,客人进入室门时,双手需拱合抬起,就像捧着一根横杠那样恭敬地进入室内。目光需低垂一些,不可直接环视四周。毕竟是后堂内室,属较为私密的地方,以免看到别人的隐私而失礼。

堂后面连接着的就是室,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多为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室的区域有“东房西室”之分。一般的布局,房在东侧,属主人的寝室。室在西侧,兼有社交的功能,是起居和会客的地方。

室的四个角落在西周时期,就有特定的名称,甚至有特定的礼仪含义。《尔雅·释宫》说:“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yi),东南隅谓之窭(yào)。”意思是,室内的西南角,称为“奥”,西北角称“屋漏”,东北角称“宦”,东南角称“变”。这四种方位的称呼有何礼仪含义呢?

第一个,奥位(西南角),是整个室内最隐秘、最深的地方,我们常说的“深奥”,正是由此得来。因为是深奥之处,所以被古人视为室内最尊之处,平时家里祭祀户、雷、门、灶诸神时,都定在此处。把祭祀的牌位陈放在“奥”位,甚至把长辈的卧席也设置在此处。《礼记·曲礼》说:“夫为人子者,居不主奥”,这是家庭仪规,如果家父在,作为儿子就不能坐在“奥”位,因为这是尊长之位。

甚至于从“奥”位向西扩建房子,都认为是不吉利的。因为在古代,有“南向北向,西方为上”之说,而西方为尊长所居,扩建恐怕会对长者造成损害。当然这只是古人的一种说法,不可信。第二个,屋漏(西北角),此角墙上开有窗,大概此处可以漏光进来,所以叫

“屋漏”吧。第三个,宦(东北角),此位是古人专门用来放置食物、厨具的地方。第四个,变(东南角),此处的位置最靠近门,所以就在门后放置洒扫的工具。

以上我们只是从礼仪的角度对传统宫室的建构作了简单的分析。不难发现,一个简单的宫室布局,就把传统的等级、伦理道德等礼制,都贯穿在了其中,成为了一个传统礼制的文化载体中心。其中展示了诸如“以中为尊、以侧为下、以北为上、以前为下、以左为上、以右为下”的传统方位礼制。同时还把尊卑有别、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人伦秩序,融入到了居住布局当中,比如传统的四合院落:

方位大都坐北朝南,最正中的那间北房,古人称为正房,也称上房或主房,一定是长辈居住。而整个院落东西两侧的厢房,一般是晚辈居住。有的院落大,如果北边的正房是大开间的话,有可能会隔成三间小房。那么,中间的那间就是整个宅子的最高之处了,所以一般都设为祖堂,放置祖宗牌位。然后东边的那间,为次间。因为在东边朝阳,所以会安排祖父母住。而西边的那间,父母住。这种布局,其实也是受传统方位“以左为上”的影响。即使在皇宫里,也要按此布局居住。比如皇后和妃子们的住处,会分为东、西两宫。那么东宫为大为正,西宫为次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