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读万卷书,“写”万里“录”——阅读写作学习惯的培养(1 / 1)

没有什么能比阅读经典更能够使孩子汲取人类智慧的精华了,没有什么比阅读更能够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了。孩子浓厚的阅读嗜好比什么都更能够促使他们拥有自觉主动地求知的无穷魅力。孩子的阅读冷漠症是现代文明所造成的危害。父母只有理性地认识这种危害,才能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纠正逃避阅读的可怕的习惯。

习惯56

培养孩子晨读的好习惯

谚语,是一种民间的集体创作,这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从人类集体的创造上讲,谚语是大众对生活的观察、感悟的结晶,是最好的警句格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谚语,是中国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我们从小就从父母口里听得,并一直成为激励我们珍惜大好光阴、努力读书学习、勤奋做人的谆谆教诲。

春天,是万木复苏、充满生命力的季节。春播、夏种、秋收,我们的祖先最知道春天的可贵。清晨,是一天中最好的时刻,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24小时为一个昼夜,白天,我们忙于工作或功课,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劳其心志,累其体肤,身与心都处在高度运转之中。作为学生,每天有满满的课程,大量的作业和太多的思考,使我们的头脑与思维不得闲。白天,我们的大脑已被太多的信息、太多的思考、太多的问题挤得太满。因此,一天紧张的工作或学习下来,我们会感到疲倦,需要休息,需要睡眠。于是,夜晚的睡眠必不可少,以使我们的精力得以恢复。经过一夜的睡眠后,当我们清晨醒来,脑子会是一片清新,当天的记忆还是一片空白。这就好似一张白纸,好似最新最美的图画。再加上,早晨的空气经过了一夜的净化,也是最清新的时候,特别让人感到清醒。人的精力就像上紧了弦的发条,充沛而且旺盛,在淡淡的晨雾或晨光中,我们最应做的便是阅读。

晨读的效果,比一天中任何时刻都好,既少杂念,易于理解,又无记忆负担,最能留下清晰、深刻的记忆。晨读一遍的效果,会比白天在嗜杂声中读10遍都好。正因如此,古人、今人都有晨读、晨练的习惯,也才有那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经典之言。

一位高中同学在一篇名叫《快乐的晨读》的作文中这样写道:“清晨,我被窗外竹林中清脆婉转的声声鸟鸣唤醒,睁开双眼,已见一抹晨曦从窗户中射进来。我赶紧起床,搞好个人卫生,便拿了书坐到向着东方的阳台上,细细读起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间……’读着读着,我竟没有意识到这是在做功课,因为老师布置了这一课《荷塘月色》的精彩段落要求默写。我这时读来,感觉是在清爽宜人的晨曦中享受名作,品味生活,毫无一点累与闷,反而是一种快乐,两遍读完,我竟可以背得。我又一次享受了晨读的美味。我于是在心里感谢我的爸妈和我自己,让我从上初中起,就养成了这一良好的晨读习惯。”

这位叫李娜的同学说,几年来的每日晨读,她从未间断过。她为自己算了一笔晨读的账:她每天晨读15分钟,一年便相当于有了将近122节课的快乐的阅读,几年来,她从相当于几百节晨读的阅读课中,不仅熟悉了课文、定理、定律,更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课外阅读——诗词阅读、名人名言与名著的阅读。这使她真正尝到了读书破万卷的好处。在晨读中,她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积累了大量的词汇,陶冶了美好的情操,享受了清新怡人的上千个美好清晨。这不仅有助于学习,更有助于养成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

人是有惰性的,必须要凭借一种毅力,来战胜自己的惰性。晨读,是培养自己战胜贪睡恋床坏习惯的最好方法。通过长期的晨读,获得的不光是知识,更有对时光的珍惜,培养了我们作为一名学生特别需要的那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实,良好的晨读习惯的养成,还可以培养我们生活的规律性,并通过每天快乐的晨读,来消除心中的郁闷、烦恼,并为新的一天生活、工作或学习奠定乐观饱满的积极情绪,带着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的生活中。

记住,清晨是一天的精华,少睡15分钟对一天的精力绝无影响,但15分钟的晨读,对你一生都大有帮助,但关键在于不可随意间断。所谓一日暴十日寒,好习惯绝难养成。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与孩子一道提早15分钟起床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义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家长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应该先做到。每天早上,如果母亲或者父亲,能够有一人与孩子一道提前15分钟起床,将这15分钟用来晨读,那么,你的孩子就会被你的良好行为和晨读习惯所影响,也乐意让自己这么做了。

2.好的习惯贵在坚持

所谓“习惯”,就必须要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时间过程中习以为常,坚持不懈,形成规律,养成惯例。这需要努力,需要支持,需要督促,需要帮助和有榜样。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还缺乏生活的磨砺与岁月的锤炼,因此,作为家长,就要敢于用行动来要求孩子,教育孩子,带动孩子,不要只当督察者,而是要与孩子一起去做。

3.鼓励孩子,把晨读的习惯坚持到底

孩子作为未成年人,总是有要求自己不够严格的时候。家长则应把好坚持关。要鼓励孩子别放弃,别间断,关键时刻咬咬牙,挺一挺也就过去了。如果放弃,好习惯绝难养成。假若你的孩子以前没有晨读的习惯,那么,你最好选择春、夏、秋3季的天气让他开始,因为气候好,开始阶段的难度会相对小些,孩子也容易接受。

习惯57

培养孩子读杂书的好习惯

广泛的阅读,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砝码之一。当你得到了这个砝码,就意味着你通向成功的路上少了一些曲折。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某高中,有--一位学生王伟,进校时成绩优异。但他本人在乎课本里的东西,其他的知识一概不去过问,知识体系单一,导致其学习成绩渐渐下降。虽然学习努力刻苦,但还是未能摆脱高考失败的命运。而班内另一名同学徐亮,喜欢读杂书,并且能把课外的东西应用于课内,学习成绩稳定,成为“千军万马”中的胜利者。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这个问题——该不该读杂书。其实读杂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阅历,扩充知识面。在读杂书的过程中,是应该有很大的收获的。

据2001年全国中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在中学生中能坚持读杂书的同学只有8.32%,当然整天沉沦在武侠、凶杀、艳情、暴力的除外。这仅有的一部分同学,他们平时成绩都很不错。由此看出,读杂书是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可以使你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也会让同学在日常学习中受益。

培根曾经说过,当你孤独时,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读书可以作为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就意味着力量。

一个人能有意识地去读杂书,就说明他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欲望,这也是要求上进的体现。在对自己知识储备不满足的情况下,应当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书籍,培养良好的读杂书习惯,会使你的阅历不断增长。

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大都有着良好的读杂书习惯,而且他们对杂书的需求量,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种类上看都是惊人的。

毛泽东从少年到晚年,都未间断过读书。就是在他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情况下,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领导者。同时,在文坛也树立起了一面高扬的旗帜。

拿破仑在少年时专心苦读,凭自己所学到的东西,从一个平凡的炮兵练就成一名驰骋沙场的优秀的军事指挥家。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歌德曾这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绝对是一位出色的教师,我想有谁会拒绝“一位出色的教师”和“许多高尚的人”呢?

鲁迅有过这样的话:“我读杂书,有时甚至比正书还有劲,杂书中的笔记,我是手不释卷,午梦初回,清斋寂会,及至入睡之前,真仿佛是一席清淡,处处悠然了。”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随时要读。”

当我们在读杂书时,应当有目的性,自己在哪个方面有欠缺,自己在哪个方面知识不到位,那么就选择自己需要的书籍去读。

在一次考试中,有一道关于《水浒》人物的题。而在这个班中,能做出答案的只有区区两名同学,这两名同学也正是平时有蓄良好的读杂书习惯的同学。不可否认地说,读杂书会让你受益匪浅。“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在这时已经很明了了。那从现在开始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一个人并不要求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更不苛求天上的知一半地上的全知。但懂得中华乃至世界的文明史发展史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多读书,读杂书。书读得越多,你的文化背景知识就越广阔,文化底蕴就越深厚。

记住古人的话:“勤于读书,逸于作文。”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寻找富有**的导师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还很年轻,对书的判别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应给予适当的帮助,帮助孩子寻找一位富有**的导师,给孩子正确的选择。这会使他们看到,世界那么的大,而属于自身的东西还很少。让他们有着一种对知识强烈渴求的欲望。从而养成读杂书的习惯,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少走一道弯路。

2.要有耐心,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孩子往往缺乏的就是耐心,或许在他们养成了读杂书习惯的时候.已经走进了误区。因此,家长要教导孩子,在对自己需要的东西的选择上一定要有耐心,不能盲目。读正书也好,杂书也好,有目的地读,收益才大;寻求一时趣味,于身心都没有多大好处。

3.孩子,我们支持你

在孩子的耳边常常会有这样的话:“一天别不务正业,学点有用的。”“别拿起那些不三不四的书不放,学点有用的。”“老是看闲书,有什么用啊?”……其实家长应该给孩子们的更多的是支持,应该鼓励孩子养成读杂书的习惯。使孩子能在多方面发展,知识体系的多元化会更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习惯58

培养孩子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里所引的一段话,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它是战国后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在其名著《荀子》里《劝学》篇中的一段名言。荀子告诉我们,善于利用车马当交通工具的人,并不是因为他的腿脚有多利索、快捷,却能致千里之远。善于利用舟船的人,并非他们会游水,却能横越江河或行走于江河之上。这些聪明的人,并不是他们生来跟大家不一样,而是他们善于凭借相关的物质,相关的工具而已。荀子为何在他《劝学》的文章中讲到这些呢?这位古代先哲就是在告诉人们要善于利用工具。

应当说,工具的发明,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劳动与创造的结晶。人类之所以为人类而高于任何其他动物,正是因为人类在劳动、学习、生活中,能够运用思维与知识,创造发明工具。这些人类发明的工具中,除了荀子所举的古代交通工具,还有千百年来人们发明制造的生产工具、学习工具。在我们用于学习的工具中,每一位学生都要接触和使用的,便是工具书——学习中能够当作工具来使用的一种书。

工具书十分多,如语文方面,便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和更丰富、更完善的《汉语成语大词典》等,这些工具书,都是我们学习相关知识时不可或缺的工具,就像我们出门要乘车,上天要乘飞机,过河要乘船一样。每一本工具书,都是这一类相关知识的高度总结和具体阐释,并教导你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如上面所举的几种字典、词典,就集中了语言文字与文学方面的字、词、音、义和相关知识、成语典故、历史、文学等等。在学习中遇到相关疑难,你只要打开它们,便会得到专家、学者、教师们百问不厌地帮助、讲解,让你在工具书的帮助下,解惑释疑,完成作业,增长知识。

最忌一种坏习惯,是对学习中的问题似是而非,一时不懂,又不愿凭借工具书仔细弄懂,结果不是一时不懂,而是一世不懂,以至在学习与生活中话说错了,一字读别了,意会错了还全然不知。例如有的人,对于“恶”、“好”、“为”这些一字两音两意甚至多音多意的字,总是搞不准确,“凶恶”与“可恶”不分,

“很好”与“喜好”不分,

“为了”与“作为”不分等等。其实,这些都是非常容易解决的问题,只要打开工具书,就都会让你明明白白,可不少学生就是养不成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有学者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就是知道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查找,如何去运用工具书。能正确、熟练地使用工具书,知道你所需要学习的东西在哪里,这就是知识。专家、学者、科学家能够k人无到有地发明、创造出机器、车辆、飞机、轮船、科学仪器和各种工具书,而我们连使用都不会、都不愿的话,那岂不是辜负了这些人类的宝贵财富。

打开《现代汉语词典》,你便打开了现代汉语的知识宝库。从中学到大学以至今后的工作与长期学习中,它都能够成为我们最忠实的老师和帮手。只要你养成了查阅它的习惯,有事要查,无事也查,那么,天长日久,积累下来,你的相关知识就会日渐丰富,用之不完。一本《汉语成语大词典》,是近40名语言学家毕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的集大成。它收录列举、阐释了古今所用的17000条常见成语及其变体,并包括古今常用的俗语和谚语。这本词典的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对我们学习、使用汉语词汇进行交流、表达、写作都是极有帮助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有使用即查阅它的习惯。

应该说,我们要拥有必需的工具书并不难,难的是是否养成了查阅它、使用它的习惯。

记住,工具必须使用,否则它便会失去价值。不要忘了先哲的教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只要你善于运用学习的工具,你就一定能比别人聪明、博学而多才,就是这个道理。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让孩子自己查阅工具书

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个孩子在学习中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难,如果是在家长身边,也许许多家长乐于解答,以为这就是在帮助孩子学习。但作为家长,首先要看看孩子遇到的疑难属于哪一类,凡是通过查阅工具书可以解决的,家长一定不要代劳,让孩子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有3个好处:其一,培养独立自学能力;其二,不养成依赖性;其三,形成查阅、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2.为孩子准备工具书以外的相关学习资料和参考书

帮助孩子丰富知识,并在独立的自学中扩充课本以外的相关知识,养成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的习惯,就是对孩子一生最好的学习指导。应该明白,一个人仅凭记忆要记住太多的东西实在太难,但查书是不难的,只要知道你所需要的东西在哪里能够找到,这就可以了。做学问、搞写作、从事科研工作,光凭模糊的记忆是不行的,记忆有时似是而非,并不可靠。只有查阅资料方可准确无误。

3.告诉孩子别轻信记忆

记忆有时会出错,有时会张冠李戴,有时会是假象,没有谁没被记忆欺骗过。因此,别轻信记忆,尤其是生活中久远的东西,知识性的东西,需要准确与精确的东西。

习惯59

培养孩子搜集学习资料的好习惯

学习,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薄至厚,逐步积累和丰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积累知识——即搜集学习资料乃是其中的至关重要的阶段。

大家都知道《高中化学》是一门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零碎的课程,许多学生为该课成绩的提高大叫头痛,李明在高中时曾亲身碰到这样一件事:

李明的同学张亮,平时除了认真听讲外,并不像其他同学一样在课下赶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地学习,但其成绩尤其化学成绩一直是年级700多人中的拔头筹者,后来其化学成绩为全省第一名900分(实行标准分制考试)。很多同学向其讨教学习经验时,他模仿卖油翁说的一句话:“无他,唯积累也!”大家都跟着笑起来。

他说的“积累”就是学习资料的搜集,李明亲眼见他把《中学生数理化》(报)、《高中化学》等资料上的典型例题剪下,粘到一本专门笔记本上,然后进行对比和总结,及至掌握。

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性,遵循其规律则成,反之则败。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抓主要矛盾,对症下药,便可妙笔生花,“法”到“题”解了。

蜜蜂之所以能酿蜜,是因为它辛勤地采集了许许多多的花。如只采一朵,所得就有限。我们要学习蜜蜂的勤奋精神,广泛地收集古今中外知识之“花”,吸取其营养,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酿造出更多更好的“蜜”。

大海之所以宽广无垠,是因为它不厌其烦地接受涓涓细流,哪怕是一点半滴都不肯轻易放过。我们的学习也应像大海一样,尽情尽量地收揽知识的浪花。只有这种坦**的胸怀,只有这种勤奋的精神,才能汇成知识的海洋。

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先务精而后务博,有余力乃能纵横。”只精不博,常易走进狭窄的死胡同里去。因此,在精学深研的同时,也应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做到厚积而薄发。把别人的东西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将会受益终身。

提炼一公斤紫色染料,需从深水海底采集8000个海螺;获取一公斤胭脂红染料,要在仙人掌上捕捉40000只细小的胭脂虫。这些不争的事实,都表明了善于积累的重要性。

人们点滴真知的积累,又何尝不是在博览广识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吸收的呢?

卢邦在总结“学习十忌”中写道:“八忌笔之高搁,不善积累。”

道家创始人老子也曾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浅尝辄止,尝到一点甜头,便不思进取,直到有一天后悔莫及,为时已晚。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至理名言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要掌握知识,就要积累,就要搜集学习资料,做到触类旁通,成就一番学业。

从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看,学科的渗透、交叉、分化与综合都很迅速,新学科不断兴起。恩格斯说:“科学在两门学科的交界处是最有前途的。”科学知识结构的综合化,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要综合化。

为了适应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不被社会所淘汰,能胜任将来所担任的工作,作为学生必须把知识面拓宽掘深一些。

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对数学、力学、声学和电磁学都有很深的涉猎和研究。正因为他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所以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为我国找到了大量石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鲁迅先生说过:“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闲暇,大可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不相干的,也要泛览,比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也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我是学物理的,不过我并不专看物理书,还喜欢看些杂七杂八的书。我认为,在年轻的时候,杂七杂八的书多看一些,头脑就能比较活跃。”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你掌握了多少知识,也就反映你对外界外物了解通晓多少。现就以恩格斯为例,他能用12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能阅读20种文字,直到70多岁还在学习挪威文。他借助外语知识,广泛地阅读世界圣国的报刊书籍,充分利用大量的原始资料来研究多种理论问题,及时有做地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集邮者,可以通过一枚枚小小的邮票了解各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收藏家,可以通过一件件古老的物品洞悉各朝各代的历史情况。同样,我们对资料的学习、收:策、研究,也可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并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一解决,查漏补缺:使得学习更上一层楼。

知识像渔网中的鱼,网眼越密,网的鱼越多,渔网越大.解决的问题愈多,在学习中,我们应将“渔网”的网眼织得更多更密,才能捞起知识海洋里的一条条大鱼。

要谨记:浩瀚的海洋来自涓涓细流,渊博的学习全凭日积月累。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为孩子预备一个资料剪贴本

用一个16开的硬壳书写本,再配上剪刀和胶水,作为提供给孩子的资料剪贴工具,并帮助孩子把有助学习的相关资料进行剪贴、收集。在孩子有空时和他一起翻看,熟悉自己的资料集里都有些什么内容,需要时,便可派上用场,使课堂上的知识得到补充与延伸。

2.将有用的资料为孩子准备着

家长在平常的报刊阅读中,要做个细心人,把自己认为有用的资料搜集并保留下来提供给孩子。凡提供给孩子的资料,最好与孩子一起看一遍,并说明一下搜集它的目的和意义,加深孩子对该资料的印象,然后将资料进行剪贴。

3.协助孩子将搜集的资料整理分类

资料的搜集、整理,实质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整理,将所搜集的资料分类、建档,有利于需要时的使用。如果将资料长期放置,时间长了,连自己也不清楚你有些什么资料,真正需要时又满世界找。其实,它就在你的资料集里,伸手可得。

习惯60

培养孩子记日记的好习惯

日记,是一条用文字铺成的人生之路,写日记如同生活一般,既是一件简单的事,也是一件繁琐的事。

有这样一篇报道,在一次高等院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会上,有一家杂志社收到了20多份自荐书及相关资料,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发表过的作品,让人吃惊的是,其中有13份自荐书及作品内容大致相同。调查后发现,这些自荐书、材料、作品都出自于一人之手。惊奇之后有些疑惑:现在的天之骄子怎么了?连最基本的自我介绍都不会写。另据报道,在大学里,很多毕业论文都不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要么是请人代笔,要么是誊抄现成的。不会写假条、不会写求职书、不会写启事……这样的现象时下并不少见。青少年的写作能力十分欠缺。提高写作水平,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已经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事了。

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就要养成这种写作的习惯,常动手、常练笔。写日记以其随意、自由、轻松等特点成为培养写作习惯的一种便捷、高效的办法。

记日记就是把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的事情记录下来。

孩子把在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顺心的事,写进日记本里,在字里行间宣泄自己的情感,倾吐自己的心声,这样可以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常写日记,还能够促使我们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训练看待问题的方式,同时也是收集资料、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

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在他的长篇巨著《人间喜剧》的后记里写道:这一幕幕“人间喜剧”都是有生活味道的,它们是我无数个白天和黑夜行走于社会各阶层的真实笔录。据说,巴尔扎克为完成这部世界文学史上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他几乎走访了整个塞纳河地区。他将每天听来的、看见的都写进日记里,最后形成了几大本极具价值的日记簿,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真实的素材。

日记虽然是由一篇篇各自独立的小文章组成,但它的作用却不可轻视。日记需要天天写,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练习写作、培养观察力及增强学习效果的很有效的办法。生活中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写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花几个小时还不能完成,普遍感到无话可说。记一个人、记一件事,只写几句话就结束了。原因是什么呢?很明显,他们的脑子里没有“货”,积累太少。没有进,哪有出呢?假如平时养成记日记的习惯,随时注意身边的事,然后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就有了非常丰富的资料库。写起作文来,就不愁没有材料,没有话说,只须信手拈来。要写好日记,就必须留意身边的事,做一个有心人。只要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自己写文章的速度快了,字数多了,内容丰富了,质量提高了。从此,写作就不再是刀山火海,而变成了一次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日记是个百宝箱,不仅指它的容量大,装满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更是指它对提高孩子写作等各方面学习能力是一件法宝。

许多孩子都有过记日记的经历。刚开始还非常有兴致写几篇,慢慢地就变成几天写一篇,再后来就干脆不写了。因此,记日记,关键在于坚持。

徐霞客一生游历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每到一处,都把当地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各方面情况记录下来,坚持每天动笔,一生中从未间断过。在这些日记的基础上诞生了《徐霞客游记》这部集地理.文学于一体的辉煌巨著。达尔文随船周游世界,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把当天所考察的生物种类记载下来,其中许多内容后来都写进了《物种起源》中。

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新知识像潮水一般涌现出来。而且许多东西,我们还来不及领悟,就一闪而过。如果能把这些知识写进日记里,那么我们就有充足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去学习、研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孩子们在学习中特别要注意用笔说话,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让孩子走出家门,深入生活,积累素材

写日记必须有可写的内容,这些内容来自于家庭、社会,尤其是后者。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让孩子多接触外边的世界,了解社会方方面面的情况,开阔眼界,增加见识。积累多了,就有话可写,日记内容也就充实、丰富了。

2.督促孩子坚持每天记日记

人的惰性是不可能被完全消除的。孩子有时候会因为懒惰而不写日记,家长就应该教育批评并督促孩子按时完成。即使孩子偶尔一次没写日记,做家长的也不能迁就他。

3.博览群书,扩大阅读面

书籍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使者。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指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扩大阅读面,从书中吸取养分,增加知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阅读可以为记日记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素材。

4.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这是家长对待孩子的日记的最重要、最正确的态度。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如果家长不尊重孩子充分的自由,不尊重孩子的隐私,私下偷偷地翻看孩子的日记,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反感,导致孩子对日记失去兴趣,或者孩子为保护自己的隐私而不再记日记了。

习惯61

培养孩子摘录的好习惯

学习如掘宝,摘录是最好的工具。

攀登高山,就要采摘果实;遨游大海,就要寻找珍宝;学习知识,就要摘录精华。

常听不少人这样评价时下的青少年:

知识浅薄,能力欠缺,目光短浅,见识少,思维幼稚,精神空虚……究其原因,许多人都认为主要是不喜欢读书,阅读面狭窄,涉猎不多,见少识浅。

现在孩子的知识储备、思想深度、思维水平的确不能使人满意。但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笔者的看法与大多数人恰恰相反。作为语文教师,笔者多次在学生中对他们的日常阅读情况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青少年十分喜欢阅读。

他们经常谈的书籍、报刊、杂志不下10种,还包括一些有一定品位的书籍、报刊,如《基度山伯爵》《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外名著;《读者》《散文》《青年一代》《少男少女》等一批当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期刊,还有《参考消息》《中国青年报》等思想价值较大的报纸。如此看来,孩子们不但喜欢阅读,而且阅读面也较广,涉猎的知识领域比较多。但为什么他们在知识储备、思想见识等方面没多大长进,依旧肤浅、幼稚呢?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孩子是读得广,说得多,却吸收少,没有把他们所说、所听的化为己有,如同孩子进果园,虽置身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环境,最后却收获甚微。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专家认为:阅读要重摘录。

1.摘录,手脑的合作

中外古今,典章经文,名著大作,精深博大,浩如烟海。我们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有所获,学有所成,就必须讲究方法。书山文海,光靠爬得快,游得慢,是不会有多大收获的。

面对大量的书籍、报纸杂志,怎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答案是:摘录。任何一部书、一本杂志、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是字字千金、句句经典,其中有些内容有价值,另有些内容可能没有太大的价值。对于前者,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摘抄下来,收集在一起,便于更深刻、更全面地研究、掌握。如果每一次阅读都能摘录出其中的精华,那么,日积月累下来,我们就拥有了一笔可贵的财富,可以说是一座座没有杂质的、精华荟萃的宝藏,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莫大的帮助。

摘录,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不但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还能深化我们的思维,提高学习能力,对学生提:高成绩有巨大的作用。有一位校园诗人曾说:我最初的诗句都来自于我的摘录本。那里面收集了古今中外无数诗坊大家最精彩的吟唱。

有一个一直畏惧写作文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边阅读大量的书籍,一边作大量的摘录,每天对当日摘录的句子、文段仔细分析,深刻品味,并尝试写作。后来,他的作文里也出现了一些颇有文采、有内涵的句子,最后,他的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摘录不是简单的抄书,它是有选择、有判断地吸取。摘录不仅仅是手的任务,也是脑的责任。读一篇好文章,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筛选出文中最具价值的部分,或者是新颖独到的观点,或者是精致巧妙的构思,或是流光溢彩的语言……然后将这些内容抄写到自己的摘录本上,并反复品读,领会其中的奥妙,化为己有。长期这样,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思维的深度广度、语言表达的能力、知识的丰富程度等方面定会有长足的发展。

2.摘录,是一条学习的真理

其实,摘录不是一个新鲜事物。纵观历史,革命导师、科学大家、文化智者在学习中无不重视摘录的方法。

列宁在研究无产阶级革命最核心的问题——土地问题时,花费了大约10年的时间来详细摘录了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大量文献著作和统计资料。《列宁全集》中有大约三卷的内容都来自于摘录。这些摘录来的资料在指导无产阶级土地革命中发挥了巨大的参考作用。

名人的经验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对我们现实的学习、生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学史上有这样的说法:“司马一人,史经两部。”司马迁写《史记》之前参考了国家收藏的文献、图书,从中摘录了很多内容,包括各家学派观点、放事、人物、文章的体制、不同风格的语言等等,汇总在一起,装订成册,据说其厚度与后来《史记》相当,其价值也不可小视。

前人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记录在书中,通过吸取,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学习亦是这样,将别人的经验摘录于本,摘录于心,是成功的捷径。二战后的日本之所以快速复原,高速发展,原因在于直接吸取了各国尤其是美国在经济方面的先进经验。与之相似,我们学习也应这样。摘录前人的成果,创造先进的方法,成就自己的业绩。站在巨人的肩上就更接近成功的巅峰。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给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阅读资料

资料越多,孩子见识就越广,对孩子有用的东西就越多,孩子可吸取的知识就越丰富,积极健康的阅读内容能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性情,充实孩子的精神世界,对孩子良好的个性、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家长们应提供这样的阅读内容,让孩子的身心在健康、积极的阅读氛围里全面发展。

2.培养孩子“四动”的阅读习惯

所谓“四动”依次为:动眼、动脑、动手、动口。

在孩子平常的阅读中,家长要注意强调阅读不光是用眼睛看,还要动脑筋思考,动手动笔摘录。在反复品读、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大声朗读,达到形神兼备。这“四动”是阅读卓有成效的保证。只有做到“四动”,才能真正从所接触到的阅读资料中吸取有价值的知识。

3.孩子正确科学的摘录方法

摘录是有选择性的吸取。如果不加以区别,不加以筛选地摘抄,那么就不能突出知识的重点,难以达到快速、准确、高效地掌握知识的目的。读一本书,有价值的内容应细研细读,需先摘录下来,收集下来。对自己用处不太大的东西只需稍作了解,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有些内容只可走马观花,有些内容必须深思熟虑,突出重点要害,舍弃细枝末节。这是家长要不断提醒孩子注意的方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