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婴儿期到幼儿期不同发育阶段所发展出来的功能,与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标准所确定的“社交情感互动存在缺陷、用于社会交往的非言语交流存在缺陷、发展维持和理解关系存在缺陷”这三个部分的症状之间,有哪些逻辑性的联系,是这一节我们聚焦的主题。下面我来帮助家长做一些澄清,做一些探索和评估。
联系点一:一个孩子在出生前和出生后大脑的快速发育,使认知和情绪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只要孩子大脑发育,认知和情绪就开始发展。
根据第一个联系点,我们要在胎儿期发展是否顺利与后期出现的“症状”之间建立联系。孩子在胎儿期,能够听到子宫内的声音,出生后,胎儿保留了对子宫的记忆。
对应胎儿期的上述发育,我们需要跟妈妈做些核查了。比如妈妈是否在胎儿期常常积压很多情绪,或者常常情绪化,或者常常大喊大叫。如果胎儿听到妈妈带有情绪化的声音,子宫内的记忆会很敏感,胎儿也会因为妈妈的这些情绪而受影响,这对他后天的认知和情绪的发展会发生关联。
联系点二:婴儿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它与中枢神经系统皮层下的神经冲动有关,与脑干或边缘系统的兴奋状态变化有直接联系。随着婴儿认识到照料者对他的温暖回应以及对照料者面孔的识别,他的微笑就慢慢变成情绪的表达,具有更强烈的社会导向。
婴儿的微笑,刚开始仅仅是因为吃饱了,睡好了,有舒适感。随着婴儿一天天长大,婴儿和照料者之间的波动反应会影响婴儿的情绪化发展。比如,在我们之前所讲到的“人脸识别”实验中,婴儿会随着照料者的脸是开心还是不开心、是喜悦还是抑郁、是平静还是愤怒这些变化,而发生情绪变化。当婴儿看到照料者这些表情的时候,婴儿情绪发展的部分就具有更强的社会导向。我们也许可以从孩子的面部表情,获知孩子小时候曾经被照料者、被妈妈怎样对待过。
联系点三:婴儿通过自己身体和其他事物的运动来学习。
婴儿在抛玩具、泼水、扔沙子等游戏中,会认识到自己的身体运动能够改变周围的世界,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变得更加丰富。
由此,我们可以对照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标准之一的“用于社会交往的非言语交流存在障碍”这一条来核查,妈妈或者爸爸是否给孩子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游戏供孩子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妈妈爸爸是否陪伴过孩子一起玩这些游戏?妈妈爸爸是否观察到孩子在玩这些游戏时,孩子表情和眼神以及身体语言的发展?让妈妈爸爸做这些核对,是因为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标准同时提到孩子“发展维持和理解关系”的社会化发展,恰好与孩子这部分发展密切相关。
诊断标准还提到孩子“缺少结构化语言和相关肌肉运动的协调,不能够发出声音,也不能说话”,因为婴儿最先发展的是身体语言,同时伴随一些词汇的尝试,儿童语言的获得促进认知理解和社会交流的迅速发展。父母如果能够在孩子婴幼儿期陪伴孩子玩游戏,并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表情和眼神的互动能力,以及“发展维持和理解关系”的能力,对孩子后期发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错过了孩子最佳的发育和发展期,现在孩子大了,我们仍然可以在孩子后期的康复训练中把陪伴孩子玩游戏带入进来,推动孩子这些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