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食物对孩子更重要还是情感对孩子更重要(1 / 1)

现在我们聚焦到这样一个新主题:新生儿与父母的联结,对一个孩子后天建立人际互动、情感交流有多么重要。我们仍然会通过文献记录来与家长们做一些分享。

生态学认为:人类和动物的成长都是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强调特定行为发展的关键期或敏感期不容错过。

谈到生态学,先介绍两个实验。

实验一:1935年,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茨在小鸭身上做了一个实验,他发现刚孵化出来的小鸭会追随它们最初看到的移动对象,通常是鸭妈妈。这一现象被后来心理学称为“印刻现象”。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不同于动物,不存在建立联结的关键期。这个观点意味着,一个孩子无论是在婴幼儿期还是3岁以上时,或是进入了青少年或者成人期,对爱的联结的需要时刻都在期待和渴望中。只要父母能够满足和给予,孩子时刻都给父母机会。如果是这样,就会缓解父母养育错过关键期的内疚感;或者也会缓解那些不得不与刚出生的孩子分开的亲生父母的担忧和内疚。

自闭症的研究专家和发展心理学得出结论,在父母有条件的情况下,仍然不能错过儿童期父母与孩子建立这种特殊的依恋关系的养育。

实验二:心理学家亨利·哈洛在恒河猴身上所做的依恋实验。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报告了一项研究成果: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绒布妈妈没有。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但他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绒布妈妈待在一起。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也就是,只有在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绒布妈妈身上。虽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

从上述两个实验得出结论:食物不是婴儿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孩子的情感需要比食物更重要。

依据这个结论,我们就可以看到婴儿的心理成长和神经发育以及情感发展,都离不开母亲。关于母亲,我们可以做些延展讨论。

孩子天然需要生育他的母亲陪伴整个婴幼儿期的发育和成长,提供给他需要的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生育的母亲不能亲自养育时,孩子也需要有一个“像妈妈一样”的人,具有妈妈养育的功能,满足孩子内在的需求。我们有的时候看到孩子跟奶奶和外婆要比跟妈妈更亲,这说明奶奶和外婆已经在孩子心中替代了妈妈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