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我们针对孩子出现学习障碍以后,家长如何对照特定学习障碍的诊断标准,核查我们在生活中究竟会有哪些原因导致孩子出现学习困难或者学习障碍。
下面我列举几个例子,帮助家长朋友一起思考。
事例一:家长有没有对孩子拔苗助长?
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在学业上,过早或者过度被家长或者老师开发了。从有关学习障碍的诊断标准看,判断孩子存在学习障碍的前提是学业水平与孩子的年龄成正相关,也就是,孩子在幼儿发育期就要接受幼儿教育,在小学年龄段就接受小学教育。按照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每个年龄段都会在认知、思维、知识等方面有每个年龄段的共性特点。所以,换句话说,孩子该在哪个年龄段学什么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家长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培养。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家长给孩子选择很多的兴趣班、课外辅导班等,让孩子学习四书五经等国学,学习奥数,学习一门或者几门外语,或者在幼儿园的时候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在小学的时候学习初中课程。这些也许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孩子的学习障碍。从心理动力的角度来分析,有的孩子恰恰在用学习困难或者学习障碍来抵抗家长的拔苗助长,而孩子的真正目的是想获得快乐成长。因此,要提示家长们慎重对待孩子的学习困难或者学习障碍。
事例二: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与孩子智力发展、孩子学习能力是不是相匹配?
在父母受教育水平低的家庭,父母往往希望孩子在学习上能弥补自己过去的缺失。心理学有替代满足的概念,意思是,父母在童年期没有满足、没有实现的期待往往让孩子替代实现。所以有的时候,父母就自然而然地把这部分期待落到孩子身上。然而,父母因为受教育程度低,或者因为生存压力大而选择外出打工,父母既不能在孩子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学习、阅读、理解的榜样,又不能找课外老师帮助孩子来弄懂他在学校没有学懂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因此当孩子进入学龄期,或者从学龄期步入到小学期的时候,学习困难就开始出现了。
事例三:老师是怎么对待孩子学习困难和学习障碍的?
当孩子出现学习困难、学习障碍时,老师的态度很重要。如果老师对孩子一次作业没做好、两次作业没完成、三次作业没有交,或者老师在课上提问,孩子要么不举手、要么提问了以后不回答、要么直接说他不会,就视为孩子出现学习困难、学习障碍的话,孩子就会被贴上“蠢、笨、傻”的负面标签,这是非常影响孩子的人格和心理发育的。也许,孩子从此就真的认为自己傻、笨、蠢,从此就不再学习了。但是,我们需要问父母的是,当这些情形发生的时候,父母是否跟老师做过沟通?是否会和孩子坐下来一起查找原因?还是父母一味听老师的,也认为孩子蠢、笨、傻,这样就会给孩子的心理蒙上阴影,让孩子从此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如果父母能够帮助孩子打消他心理的紧张感,孩子就会跟随父母的指引,或者跟随课外老师的指引,慢慢地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009年到2010年间,美国大约有650万3岁到21岁的学生在接受特定学习障碍救助。这说明,学习障碍已经成为共性的问题。当父母越来越了解孩子,越来越减少对孩子的高期待,越来越多地陪伴孩子,孩子就会越来越放松,越来越绽放,也许,学习困难和学习障碍自然就获得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