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孩子发生刻板行为的例外(1 / 1)

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只喜欢一个事情而不喜欢其他事情,就把孩子归类到兴趣狭窄了,这样的评估或者结论,有时未免有些偏颇。

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各自的差异和不同。从大脑的发育来看,每个人都有独属于他的优势。比如有的孩子先天听觉特别敏感,有的孩子触觉特别敏感,而有的孩子视觉特别敏感。如果一个孩子有这些优势的话,家长就需要关注他的这些优势,发现这种优势资源相对应的敏感目标常常聚焦到哪里,从而对孩子做出准确的评估。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会特别固着于一个“物”,会在这个“物”上产生特别强烈的固着性的情感。比如有的孩子常常抱着一个玩偶,任何时候他都不放下。妈妈带他出去的时候不放下,送到幼儿园也不放下,吃饭的时候不放下,睡觉的时候也不放下,甚至妈妈在他已经睡着了,把这个玩偶移开的时候,孩子会迅速醒来,或者醒了以后看见玩偶不在了,就开始大哭。

我在咨询室看到有的孩子会吸吮手指,最大的孩子都已经七八岁了,还吮手指,甚至有的十七八岁的青少年,无论在任何场合仍然会常常吸吮手指。

当这些行为发生的时候,我们家长所持有的观点和态度是什么呢?是不是认为这个孩子的行为就是异常的,并认为孩子是兴趣狭窄呢?

孩子每一个行为背后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意义。如果家长能够解读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学意义,就不至于给孩子评估为兴趣狭窄了。

我之前在自闭症成因的评估上谈到过依恋这个词。依恋就是孩子和妈妈之间在婴儿期、幼儿期所形成的亲密的关系。

如果一个孩子不是跟妈妈在一起长大,或者妈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长大,比如妈妈不能每天花些时间抱孩子、亲孩子、抚摸孩子、搂着孩子、给孩子母乳喂养等,孩子就会用“替代物”来代表生活当中的妈妈,满足他的依恋需求。孩子选择象征妈妈的替代物最多的就是玩偶、毛巾、枕头,以及过去包裹孩子的被子等。当孩子缺乏母爱的时候,孩子的补偿心理就会推动孩子寻求这些带有“妈妈味道”或者“像妈妈一样”的心理学象征物,放在自己身边,陪伴自己,实现妈妈缺失的替代满足。如果父母知道这个理论,父母就不会把孩子的依恋行为解读为兴趣狭窄或者刻板行为了。

孩子吸吮手指的行为,也可以归因于孩子依恋期发展的不足够。如果对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的话,会知道孩子在童年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时期叫口腔期,口腔期和一个孩子接受母乳喂养的部分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一个孩子接受母乳喂养不足够,可能会用手指代替**来获得安慰和心理满足。

当父母获得这部分的理论认知,就会自然而然理解孩子的行为,从而澄清认知上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