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节内容,我们通过一些心理学家的文献、科研结论,为家长朋友在孩子的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方面增加了新的认知。这一节我们要探索和讨论的是,如果你的孩子在语言期,无论前语言期、词汇发展期,还是儿语化发展期,家长有没有在孩子语言和沟通能力发展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制造了一些障碍因素?
第一个要问的是:作为妈妈,有没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身边,有没有亲力亲为伴随孩子所有语言期的发展?
比如妈妈是不是从咿咿呀呀的回应开始?妈妈是不是经常重复孩子的儿语话?当孩子一点点大了的时候,妈妈有没有给孩子读绘本?有没有带孩子看漫画?有没有给孩子讲故事?有没有带着孩子一起看动画片,同时把动画片中的人物语言带到孩子的语言发展过程当中?
如果妈妈都一一做到了,孩子的语言和沟通能力会迅速发展起来。如果妈妈没有这样做的话,我们就需要评估妈妈错过或者忽略了上述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原因。
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会接触到一些有语言和沟通发展障碍的孩子,首先要评估妈妈在主动示范孩子语言发展方面的能力是否足够,如果妈妈这个能力不够,爸爸有没有把这个功能补充进来,或者其他家庭成员有没有补充进来。有的父母,特别是妈妈,是否因为工作或者身体原因忽略了这部分。
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因为各种原因把孩子交给代养人来带养,而代养人因不懂得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特点,和孩子的语言交流很少,并且让孩子长时间看电视,代养人则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看电视是单向的、没有互动的,孩子不需要和电视进行语言交流,这使得孩子的语言功能迟迟没有发展出来。还有,在孩子快到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某些原因父母没有及时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开始幼儿教育,从而丧失了孩子与幼儿园小朋友一起在互动中发展语言能力的社交环境和情境。
第二个要问的是:孩子在语言发展过程当中,父母有没有做出一些干扰性的、限制性的,或者是强迫性的行为,让孩子一定讲这样的语言,而不能讲那样的语言。比如,有的孩子哭的时候,会边哭边说,哭说不停,有些父母会因此产生很多情绪,然后不准孩子哭,也不听孩子说的是什么,久而久之,孩子的语言就被深深压抑了,导致有的孩子有时只能张嘴做说话状而发不出声音。或者有些极端的情况,孩子越哭,父母越是打他,孩子越说,越是打得厉害,让孩子的语言和情绪都一起压抑到身体里了。
第三个要问的是:父母有没有在孩子儿语化语言发展期,一定让孩子讲父母希望的成人化语言。比如,我曾经接触到一个6岁的男孩,他常常滔滔不绝、出口成章地讲话。后来我观察发现,当他完成爸爸妈妈指定的语言或者沟通任务后,竟然不会说儿童语言,不能和其他同龄的孩子说在一起,玩在一起。后来经过了解才得知,原来这个孩子的奶奶曾经是一个小学的校长,从小就培养这个孙子刻意地学说成人化的语言,有时甚至是说八股文式的句子。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语言既不能超前发展,也不能滞后发展,父母只有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与他进行同年龄相适宜的沟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推动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