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节开始,我会带领家长朋友解读自闭症的几个症状。这一节聚焦在第一个症状—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上。
谈到人际交往,我们都不陌生,也就是孩子和其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关于这个部分,我们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去思考:
第一个角度:我们要看孩子在出生以后,特别是在一周岁以后,能不能建立主动交往的行为动机或者行为过程。
主动交往,也许我们要从孩子出生以后的主动意识说起。孩子出生以后,能够睁开眼睛的时候,就会盯着妈妈的脸追着看,这是婴儿最早的主动交往意识。慢慢地,婴儿的眼睛就会盯着养育者、照料者,并与养育者和照料者有交互的表情。婴儿在100天的时候,主动交往的意识范围就扩大到家庭成员了。这就发生了新的变化,婴儿的眼睛会从盯着妈妈,转向盯着像妈妈一样的养育者,再转向爸爸或者其他人。这个时期,婴儿身体语言的主动性也增强了,他会从喜欢让妈妈、爸爸抱,转向家庭中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从这些表现来看,婴儿主动交往的过程就慢慢发生并持续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如果父母把他抱出去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就更加能够从他的眼神和动作中看到有没有和其他小朋友建立这种主动交往的意识和过程。有的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的时候,会主动地伸出他的小手来招呼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孩子看见其他大人走近他,跟他打招呼,或者要抱他的时候,也会用他的身体语言来回应,表示愿意跟他们建立互动关系。当孩子从出生到1个月,再到100天,以致到1岁、2岁、3岁,如果在养育过程中,养育者对孩子的声音回应、表情回应、身体回应很少的话,孩子会自发切断主动交往的意识。所以,孩子不但在家庭里不能与养育者进行主动互动,当100天后把孩子抱出家门跟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时候,孩子主动交往的意识会明显不够,孩子既不能用眼神跟其他小朋友主动交流,也不能用身体语言传递主动交往意识,而孩子可能更多的时候是缩在妈妈的怀里,头紧贴妈妈的身体,特别是遇到陌生人的时候,孩子会表现出更加害怕,我们常说的“认生”现象就会越发表现强烈。
第二个角度:被动交往。被动交往有时也可以成为回避退缩的动机和过程。评估孩子被动交往的意识首先要看他小的时候,与妈妈或者照料者的安全型依恋关系发展得是否足够,也就是妈妈亲他、抱他、搂他、抚摸他的时间和频次够不够,如果不够的话,孩子也许从和人际交往的第一个重要的人—妈妈那里,就形成了被动交往的动机。孩子一旦出现人际交往被动情形,我们就需要妈妈核查和回顾母婴依恋关系的养育过程了。
如果一个孩子内在安全感足够,他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意识就会越强烈,行为过程也越持久。孩子内在安全感越缺乏,主动交往的意识就会越弱,行为的安全半径越短,后续人际关系发展的能力越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