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代的北京,有很多常住北京的外国人,不仅仅是朝鲜人、日本人、越南人这样的东方人,更有蓝眼睛、鹰钩鼻子、黄头发、白皮肤、身材高大的欧洲人,比如和清廷上层关系密切的传教士汤若望。
欧洲基督教会不断扩张,不断派出教士来东方传教。较早进入中国传播教义的是利玛窦。他从罗马天主教廷出发,不远万里,千辛万苦,从非洲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经过马六甲海峡, 于明万历十年(1582) 来到澳门,从南向北,慢慢来到北京,与明朝宫廷建立了联系,得到恩准,长居北京。传教的同时,他把西学带入中国,比如几何;他还制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张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五月十一日,因病卒于北京,终年五十八岁,成为首位葬于北京的西方传教士。
另一位在中国具有非常大影响力的西方传教士就是汤若望。
青年汤若望在罗马学习神学。他很钦佩利玛窦神父在中国采取的适应中国文化习俗、名为“合儒”的传教策略,即竭力把天主教义与中国的儒家文化相结合。当他听说利玛窦神父以其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智慧,惊艳中国人,并且受到皇帝的优礼和敬重, 为上帝的教会开拓了新的、非常大的信仰领域时,他决心继续这项事业。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七月十五日,汤若望和他的教友们抵达了澳门,开始精心研习中国的语言文化,入乡随俗,脱下僧袍,换上儒服,寻找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汤若望把自己的德文姓“亚当”改为与汉字发音相近的“汤”,将德文名“约翰”改为“若望”。
当时明朝正是内忧外患之际,正在对付满洲努尔哈赤的八旗劲旅,“非火器战车不可御之”。朝廷派人到澳门向葡萄牙人购买大炮。滞留澳门的传教士们以军事专家的面目,跟着大炮随行,得以进入内地。明天启三年(1623)一月二十五日,汤若望到北京后, 仿效当年的利玛窦,以他的数理天文学知识得到朝廷官员们的赏识。他到北京不久,就成功地预测了明天启三年(1623)十月八日出现的月食。他用中文写了一本介绍伽利略望远镜的《远镜说》,第一个将欧洲的最新发明介绍给中国。崇祯九年(1636) ,汤若望奉旨设厂铸炮,两年中铸造大炮二十门。
清军进入北京后,汤若望将他修订的历书(《崇祯历书》的删节版),进呈了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对历法能看懂多少,不好说,但这个洋人修订的历法,跟大明朝的历法有区别,是不同的,是新的,是属于大清的,好,这就值得推崇。于是,多尔衮下令,清廷采用新的《时宪历》,并颁行天下。
由此清朝发生了新旧历法之争,一度停用新历法,恢复旧历法,后来又推行新历法,到了康熙年间则直接演变成你死我活的斗争。维护旧历法的人再次上书《请诛邪教状》,矛头直指汤若望, 罪名主要有三:一是历法荒谬;二是潜谋造反;三是邪说惑众。汤若望及其义子潘尽孝被判处死刑,历科李祖白、春官正宋可成、秋官正宋发、冬官正朱光显、中官正刘有泰等被判凌迟处死。恰好此时京城发生了地震,天空中出现了彗星,很多人视为不祥的预兆, 认为不应杀汤若望。后来, 圣母皇太后介入,从中斡旋,汤若望、杜如预、杨弘量等最终免于一死。不过,李祖白等五人就没那么好运了,依旧被执行死刑。
中国今天的农历,是汤若望在旧有农历的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现代农历”。
汤若望在中国生活了四十七年,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逝世后,被安葬于北京利马窦墓左侧。德国科隆有他的故居,塑有雕像。意大利耶稣会档案馆有关于他的大量资料。
回想摄政王多尔衮率军入京之初,才两个多月,在军政繁忙日理万机之际,还能够敏锐地认识到一个西洋教士进呈的历法是先进的、是正确的,并颁行全国,而且加封汤若望为太常寺少卿,官阶为正四品。不得不佩服,多尔衮眼光真“毒”!
还有一件事情也事关多尔衮,顺治七年(1650) 五月, 满文版《三国演义》发行了,这算得上是满文创制以来、满汉整合的一桩大事。
很多人认为努尔哈赤只是一个草莽英雄。其实,努尔哈赤作为一个有雄心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非常有远见的,懂得文化的重要性,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 ,创业未半,他便命令额尔德尼和噶盖创制女真人自己的文字:参照蒙古文字为女真人的口语配上字母, 也就是后来的满文。中国少数民族众多,有自己文字的却较少。努尔哈赤是军事奇才、天才,他非常喜欢看《三国演义》, 在多尔衮小时候,努尔哈赤便让他好好读《三国演义》。努尔哈赤能够统一女真人, 多尔衮能够领兵入主中原,《三国演义》是这父子两代成就大业的用兵宝典。
汉族文化汗牛充栋,多尔衮却单单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三国演义》,命人先把它译成满文,让更多的满族子弟阅读学习。他这是希望培养出更多的军政人才来巩固大清的统治。
顺治三年(1646) , 各地的抗清斗争风起云涌。然而,在京城,一部《大清律》横空出世。
一个新政权,颁行自己的法律,标志着它走上了正轨。同时,这也是文化创建,是放眼长远的大胸怀之举,更彰显了其自信心。
《大清律》以《大明律》为蓝本,是中国最后一部封建律例,全面总结了封建社会的历代法治。 《大清律》于顺治三年(1646) 五月初次修成,其后经历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修订后才定型,在清末新政中,光绪三十四年(1908)再次修订,宣统二年(1910)形成最终版本,定名《大清现行刑律》。宣统帝退位后, 《大清律》在香港租界内依然沿用, 直到 1971年才正式废止。
延续三百多年的《大清律》,是在多尔衮的主持下开始修立的。然而,因为他是摄政王,顺治小皇帝是皇帝,庙号世祖,所以《大清律》起初是以“清世祖敕纂”的名义颁行。
好一个可怜的多尔衮,他所有的功绩,都是顺治小皇帝的,他一辈子都在为皇太极父子“打工”。清代太祖、太宗,都是通过自己的打拼赢得了帝王之尊,但顺治皇帝的庙号“世祖”,是叔叔多尔衮给他戴在头顶的闪光金冠。“祖宗” ,是中国文化中对祖先的至高尊称。在帝王序列中,只有开疆拓土的皇帝才有资格称“祖”。
多尔衮这位军事家,在政治上的表现可谓毁誉参半,在推行“五大弊政”和肇始“文字狱”、强推“剃发令”之外,也承担起了文化建设的责任,推行了新历法,发行满文《三国演义》,主持修撰《大清律》??他的功过任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