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借清军打败李自成的想法,出自吴三桂的上级领导蓟辽总督王永吉,吴三桂只是执行者。但是,到清军营帐,跪在多尔衮面前剃发请降的是吴三桂。再者,山海关大战还没开打,王永吉一看形势逼人,就带领身边亲兵三十骑,离开了是非之地,南下投靠南京的大明朝残余势力了。
我们再重新回顾这一系列大事记的时间点:
三月初五,崇祯皇帝赐封宁远守将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放弃宁远,火速入京勤王,抵挡杀气腾腾扑向京城的李自成。
三月十六日,吴三桂慢腾腾地到达山海关。
三月十七日,吴三桂带兵赴京。
三月十九日,明朝崇祯皇帝自杀殉国。
三月二十三日,王永吉带兵勤王至天津蓟州盘山,知晓京都陷落。
三月二十八日,吴三桂始知京城陷落,崇祯皇帝自杀殉国。
四月初一,王永吉和吴三桂退兵山海关,凭险寻求自保。这一天,在沈阳,清廷内部政治斗争仍然激烈,何洛会讦告豪格背地里诅咒多尔衮为病秧子。多尔衮以雷霆手段,杀了豪格的几位心腹爱将;小皇帝福临哭闹保大哥, 多尔衮才饶了豪格一命, 但剥夺了他的王位, 将他贬为庶人。
四月初四,范文程给多尔衮上书,建议以义军姿态入关,争夺天下。
四月初五,吴三桂被李自成派来的唐通说服,决定归顺李自成,把山海关防卫交给唐通,吴三桂进京朝见新主。半路上,他遇到从京城逃出来的家人,得知父亲被拘押拷打,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于是怒而反悔,返回山海关,打跑了唐通。
四月初九,多尔衮率大军从沈阳出征。
四月十一日,李自成派人带着吴三桂父亲吴襄手书和大量金银财宝,再赴山海关劝降吴三桂。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领兵十万,出征山海关,力图以大兵压境之势促使吴三桂归顺。因为对吴三桂抱有归顺的期待,所以李自成大军缓慢行进,三四天的路程,走了整整八天。从李自成攻克北京,到山海关大战,整整一个月时间,如果他不在京城滞留,而是以战略眼光迅速进兵,在多尔衮赶到前,李自成早占领山海关了。历史将会改写。
四月十五日,多尔衮在向京城北部的长城进军途中,接到吴三桂的借兵求助信。
吴三桂的信使杨珅向多尔衮呈上求援书信:“三桂初蒙先帝拔擢,以蛟负之身,荷辽东总兵重任。王之威望,所素仰慕。但春秋之义,交不越境,是以未敢通名??今贼首僭称尊号,掳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三桂受恩深厚,悯斯民之罹难,拒守边门, 欲兴师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 将裂土以酬,不敢食言。”吴三桂以明朝旧臣的身份,代表明朝与清廷谈判,称清为“北朝”,并且许诺“裂土以酬” ,请求清廷出兵帮助灭掉李自成。此时的吴三桂是个精明的投机者,以大明朝继承者自居,甚至幻想通过自己的设计,让大清与大顺火拼,然后他渔翁得利,乘机恢复大明江山。
多尔衮看罢吴三桂的求援书,猛地一拍大腿,真是喜从天降,此乃天赐良机。但是,多尔衮明白,吴三桂所谓的“泣血求助”, 是向清借兵而不是归降,只是“岂惟财帛? 将裂土以酬”,给钱财,舍土地而已;并且要求清军直入中协(即喜峰口、龙井关等地)、西协(即墙子岭、密云等处),却不许从山海关合兵进京。看来吴三桂对老对手大清朝存有戒心。多尔衮感到进退两难,便向熟知关内情况的洪承畴征询意见。洪承畴向多尔衮献策说:“我兵之强, 天下无敌, 将帅同心,步伍整肃,流可一战而除,宇内可计日而定。如今宜选派先遗官宣布王令,说明此次出征,旨在扫除乱逆,期于灭贼, 凡有抗拒者必加诛戮。而绝无屠杀无辜、焚烧房舍、掠夺财物之意。并布告各府州县,有开门归降者,官升一级,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报者,城破之日,诛杀官吏,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应立大功者,将破格封赏。(流寇)今得京城,财足志骄,已无固志,一旦闻我军至,必焚其宫殿府库,遁而西行??今宜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兵在前,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取捷径直逼京师, 贼走则即行追剿,倘若仍据京城拒战于我,则伐之更易。”
洪承畴和农民军是老对手,他的功名就建立在剿讨农民军上,因此他对打败农民军有十足的胜算。曾是明朝重臣的他,既为崇祯皇帝殉国而悲伤难过,又想依赖清朝大军重击农民军,再次打垮李自成,既可为大明朝廷和朱氏皇家报仇雪恨,也可以为自己新效忠的大清尽一份心力。多尔衮一听,洪承畴和范文程是一个论调,就是此次进兵中原,一定要做义军,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抢劫财物、伤害百姓。但是, 多尔衮又犯疑:“洪承畴为什么想放弃与吴三桂合作?”洪承畴的想法是,吴三桂在信中流露的意思是借兵而非降。他主动与清军联系,原因在于明朝已经灭亡,他是将军,并非皇帝,必须找一朝廷做依靠,手下大军才有生存保障。他如果仰仗兵马自立为帝,那么,大清和大顺农民军,必定双双攻击他,岂能容他?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是大明朝最精锐的正规军,战斗力最强,洪承畴还想为大明朝留下一点资本,让清军直接攻打李自成,李自成就腾不出手来攻击山海关了。洪承畴又想:“我是战败被俘无奈降清的,而吴三桂倘若与清朝合兵,然后归顺,那么,人家手里带来几万兵马,在资格本钱上,就强于我了,我还能在大清朝廷上保住位置吗?”
各人谋事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多尔衮却想利用吴三桂求助这个大好时机,迅速进关。多尔衮决定改变原先取道内蒙古,由密云进攻北京的计划,转而由义州南下,直趋山海关,迫使吴三桂投降,控制关镇战略要地。同时,他又派学士詹霸、来衮赴锦州召汉军带上红衣大炮向山海关进发,又派其妻弟拜然与郭云龙去山海关探听虚实,留杨珅在清军营中做人质。
四月十六日,多尔衮派使臣复书吴三桂,明确要求吴三桂归降大清。信上说:“予闻流寇攻陷京师,明主惨亡, 不胜发指! 用是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灭贼,出民水火。及伯遣使致书,深为喜悦,遂统兵前进。夫伯思报主恩,与流贼不共戴天,诚忠臣之义也! 伯虽向守辽东,与我为敌,今亦勿因前故,尚复怀疑??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河山之永也。”此书实际上是多尔衮对吴三桂的招降书, 他想让吴三桂明明白白地表示归顺,别想走其他道路。
多尔衮率领大军驻扎在半路上, 盼望着, 盼望着,盼范文程快点到来。范文程日益被倚重,已经成为清军的军师。范文程虽病但仍快马加鞭,一路上已经对当前的形势有了具体的研判。听说范文程到了,多尔衮大喜,好像只要范文程来了,自己就有办法了。十万大军,不能总是停步驻足,到底是向前进,攻打北京,还是折向山海关? 多尔衮犹豫徘徊,难以决断。多尔衮对阿济格、多铎说:“吾尝三围彼都,不能遽克,自成一举破之,其智勇必有过人者。今统大众亲至,得毋乘战胜精甲,有窥辽之意乎? 不如分兵固守四境, 以观动静。”三人“咸有惧色, 遂顿兵不进”。正是在这犹豫不决的紧急关头, 范文程顾不得鞍马劳顿, 抢步进帐,拜见多尔衮。
范文程身处东北,却像看到了李自成农民军的样子,非常准确地指出了李自成的三个错误:弑君灭国,刑辱权贵,劫掠百姓。范文程用一个想法,两次建议摄政王多尔衮,给他指明了方向,分析得条理清晰,上一次说,清军不再杀戮劫掠,能打败明军,争夺天下;这一回又说,清军一定能打败李自成农民军,但必须“禁杀掠,收人心”,只有这样做,才是胜利的保证。多尔衮明白了范文程的话,也认可他所讲的:以往,清军入塞,攻击中原,其实都是祸害,明朝百姓对清军怕得要命,恨得要死,生吞活剥他们都不解气;现在,在明朝官民心中,李自成是贼寇,那么,清军要扮演好人、英雄的角色,演好了,清军就能成为占有天下江山的主角。努尔哈赤父子,这么多年, 是为了什么冲杀攻伐? 就是为了扩大地盘,争天下,打江山。如今,做了那么久的坏人,只要这一回伪装成好人,就可能成大业,那就尝试赌一次,搏一把。范文程坚定了多尔衮进军的决心和战胜李自成的信心。既然吴三桂与李自成不是一条心,想联合清军对付农民军,多尔衮决计乘机逼迫吴三桂明确投降,于是开动大军,奔赴山海关。多尔衮很自信:“如果吴三桂还是三心二意,那么在我大清和李自成农民军的双层挤压下,他必灰飞烟灭。不想被碾死,吴三桂只有降我大清一条路。”
四月十七日,王永吉把山海关事务全部留给吴三桂,自己抽身而退,走为上,回到了老家高邮。有人以此评说王永吉是在观望事态发展,为自己预留退路。借兵事成,虽不居首功,而决策之功不可泯;借兵事败,则不任其咎,自有吴三桂做替罪羊。只借兵,不投降,这是王永吉和吴三桂的美好梦想。离开山海关的王永吉可以坚持这个梦想,但留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如果不投降,就会被李自成灭掉。
四月十九日,探马一道道飞报吴三桂,李自成军的行程,一日日逼近山海关。吴三桂惊恐万分,加紧备战的同时,他自知依靠自己的力量,山海关难保,既然决心与李自成为敌,除了向多尔衮称降让步,请求他火速救援外,别无他法。吴三桂派郭云龙、孙文焕携第二封借兵信出关,驰送多尔衮。信中,对多尔衮的诱降之意没有直接回复,故意忽略,而是请求多尔衮“速整虎旅,直入山海”。同时,吴三桂传檄李自成曰: “闯贼李自成以么麽小丑,**秽神京。日色无光,妖氛吐焰。杀我帝后,刑我缙绅,辱我士民,掠我财物??周命未改,汉德可思。诚志所孚,顺能克逆;义兵所向,一以当十。”
四月二十日,李自成大军前锋已经到达山海关城下。此时,多尔衮率领大军刚刚到达锦西连山驿。这时,他收到了吴三桂使臣郭云龙、孙文焕递交的第二封信:“接王来书, 知大军已至宁远,救民伐暴, 扶弱除强,义声震天地??三桂承王谕,即发精兵于山海以西要处,诱贼速来。今贼亲率党羽蚁聚永平一带,此乃自投陷阱,而天意从可知矣。今三桂已悉简精锐,以图相机剿灭,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贼可擒,京东西可传檄而定也。又仁义之师,首重安民,所发檄文最为严切,更祈令大军秋毫无犯,则民心服而财土亦得,何事不成哉。”还说, “贼兵已朝夕且急,愿如约,促兵以救”。
对同一件事,这时候,就会出现各自有利于自己的理解。吴三桂信中说“愿如约”,应该是指“裂土以酬”,而多尔衮理解为吴三桂接受“晋为藩王”的条件了。此时,李自成和多尔衮对吴三桂形成三角关系:双双劝降,却互不信任彼此。吴三桂其实是在走钢丝,两边受夹板气,然而在两大势力中间玩火,何尝不是一种勇气? 如果说吴三桂仅仅是为了陈圆圆而对抗李自成,这理由只是表面的,更何况陈圆圆并不是吴三桂青梅竹马的原配,值得如此大动干戈,赌上一家几十口人做筹码吗? 说到底,深层次原因还是吴三桂作为大明官军精锐,骨子里有点瞧不起李自成农民军,内心里总觉得有点不服气,而对清军,吴三桂是真心佩服,又恨又怕,魂灵颤抖,骨头发酥。有句老话说: “宁舍外鬼, 不与家奴。”李自成这边是家仇,多尔衮这边是国恨。吴三桂最初绝对不愿意也不想降清,他只是想利用清军。但多尔衮也是奸雄,岂是吴三桂能玩得了的,吴三桂偷鸡不成蚀把米,把自己玩进去了。事态的发展,不按他设想的剧本演出,结局出乎他的意料:借兵逐贼,让他们两败俱伤,自己作为第三方胜出的设想破灭了,“渔翁得利”变成了自己无奈被迫当汉奸,渔翁掉河里淹死了。
想当初,吴三桂口中的“借兵”是指明让清军绕过山海关, 仍走中协、西协,结果却是多尔衮改变原军的中协西协进军路线,直奔吴三桂守卫的山海关而来。多尔衮的回信,没有答应吴三桂“借兵”的要求,反而叫他“来归”,也就是投降。吴三桂作为明朝大臣,投降跟自己连年交战你死我活的大清,心理上一下子转不过这个弯来, 谁愿意背上骂名呢?面对李自成犹犹豫豫却轰轰隆隆而来,吴三桂只好给多尔衮发出第二封信,只好请求清军“直入山海”。多尔衮对来信中“愿如约”这三个字理解为:吴三桂虽然没有明说,但愿意降清。李自成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清军已经出兵,还盼望着吴三桂能够不战而屈呢。多尔衮从吴三桂的来信中看出山海关军情紧急,如果吴三桂被李自成打败,山海关被农民军攻占,其后果将对清军极为不利。因此,他立即传令全军,人不卸甲,马不离鞍,置人马饥渴于不顾,统领大军,一昼夜驰行二百里,二十一日越过宁远,急扑山海关。多尔衮和将士们一样劳苦,日夜疾行。他冷笑道: “吴三桂,你必须与我合伙打败李自成,你降不降,已由不得你了。”
农历四月二十一日晨,李自成率领大军抵达山海关,不见吴三桂来投降,迎接他们的却是城关上全副武装的宁远辽兵。闯王李自成依然踌躇满志, 胜算在握, 信心十足, 轻蔑地想:“小小吴三桂,在关外称霸惯了,不打一打,他不服。我一打,他就会投降。小兔崽子,跑不了你。”李自成一面排兵布阵,一面把随军带来的吴襄请到阵前,叫他致书儿子吴三桂,最后一次劝降他。吴三桂断然拒绝,大义凛然地宣称:“父亲叛国投贼,既然不能成为忠臣, 三桂也难成孝子,自今日起,三桂与父决裂。如果父亲不早日图反,贼虽置父鼎俎旁以诱三桂,三桂也不顾。”好一个铁石心肠的吴三桂,俨然一个匡扶社稷、力挽狂澜、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李自成碰了硬钉子,心头扎出了血,一腔幻想彻底破灭,不由得恼羞成怒:“攻城!”
这时候,多尔衮率领清军已经到达山海关东十五里处,隐隐约约可以听见山海关这边的炮声。此时,多尔衮忽然对吴三桂和李自成产生了疑虑:“他们都是汉人,自己一旦出现,两方汉人兵马会不会合起伙来打击我们?”他想要弄稳妥了,故而停驻不进。
探马报知吴三桂,清军止步于欢喜岭。
吴三桂懂得多尔衮的顾虑,山海关的形势严峻紧迫,必须消除多尔衮的心理障碍。吴三桂于是派遣五名士绅去见多尔衮。多尔衮非常高兴,安慰款待了众士绅,然后派范文程与五名士绅一同回山海关,去见吴三桂。吴三桂知道范文程是清国第一汉臣,是多尔衮身边的红人,因此毕恭毕敬,恳求范文程替自己向多尔衮多说好话。范文程虽然是汉人,是文人,但他长期在清朝国政中浸泡,已经沾染了女真人的行事作风,尤其是面对岌岌可危、急需援手的吴三桂时,范文程代表清朝一方,占据强大的心理优势。他还懂得摄政王要的不是与吴三桂平等合作,而是要吴三桂必须接受投降归顺。只要吴三桂不肯低头认降, 范文程就不能让步。
吴三桂也是时势英雄,在大明朝也是闪亮耀眼的角色,难以低头就范。然而,上天不会给吴三桂太多时间磨蹭拖延,已经过夜半了,一旦等到天亮,李自成重新组织进攻,那可如何是好? 吴三桂一点一点退缩,可以归顺大清,但不要说什么归降,可好? 吴三桂特别忌讳这个降字。
听完范文程一番时势大义的说辞,吴三桂无奈放下身段,顾不得再摆什么架子,形势比人强,万一李自成攻破山海关,即使之后清军能够打败李自成,自己也是满盘皆输,根本没有同多尔衮谈的资格了。吴三桂明白,范文程没有权力做主,于是,他决定冒险亲自去见多尔衮,以身家性命赌一把。吴三桂下令城头的红衣大炮猛烈轰击,将关城东边围攻中的农民军炸散。然后,吴三桂带领二百名亲兵,杀开一条血路,由范文程陪同,飞马去见多尔衮。
这天晚上,多尔衮并没有完全观望,而是做了必要的工作。根据探报,他得知李自成派投降的明朝总兵唐通带领所部,已经越过长城,在山海关背面的一片石关扎营。他立即派遣精锐突袭,在一片石关轻而易举地打败了唐通。唐通率残部退入长城内。但是,作为前明的将官,唐通对投降李自成也是三心二意。他本是松锦大战中的明朝八总兵之一,早被清军吓破胆了。见到清军来了,唐通很意外,立马下令快撤,他是心疼自己的士兵,怕被清军包了饺子。接着,他“以身作则”,带头逃跑,一勒马缰,拨转马头,挥鞭猛抽战马,一马当先地走为上了。他没有带着残余兵马去和李自成会合,而是收集兵丁,在李自成大军的北边驻足,时刻准备往北京方向溜。他也没有派探马去向李自成汇报清军已经来到山海关了。李自成惨败后,唐通“识时务为俊杰”,转身投降多尔衮了。
多尔衮驻步于关城东二里处的威远台(堡),偃旗息鼓,令将士好好休息,饱餐一顿,养足精神,时刻待命。多尔衮对吴三桂是欲擒故纵,按兵不动,他拿准了不到危难关头,吴三桂不会投降。时间已来到二十二日凌晨,吴三桂与李自成激战一天,疲惫不堪。他来到清军大营时,仍然觉得双腿发滞,更主要的是他在心理上迟疑犹豫,知道自己若是进了这清军营帐,很难按照自己的想法达成心愿。但别无他法,他必须走进去。范文程热情地拉了他一把,请他入内。吴三桂抱定决心,如果多尔衮不同意与自己合兵打败李自成,那么自己也就不回山海关了。
多尔衮没有出大帐迎接吴三桂,他要给吴三桂一个下马威。多尔衮看到吴三桂走进营帐,才故作微笑,向前两步,盯住吴三桂血红的双眼。吴三桂心虚,不敢与多尔衮的眼神交锋,转头去看范文程。范文程分别介绍: “这位是大清摄政王,这位是平西伯。”
这是多尔衮和吴三桂第一次相见。吴三桂向多尔衮行大礼,然后,介绍了与李自成交战的情况,骄傲地说击退了闯贼。接着,他提出了请摄政王进兵以及酬谢清朝的条件,“毋伤百姓, 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在这种时候,吴三桂还能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价,以大明臣子自居,唱高调,跟多尔衮讨价还价,完全是瘦驴拉硬屎,但也算是一条汉子。他表明:“一是自己要寻找崇祯的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权;二是双方以黄河为界,以北归清,以南归大明,两国通好,互不侵犯;三是请清兵在进入北京后,不得侵犯明历朝皇帝的陵寝,也不得伤害百姓。”
多尔衮听吴三桂说完,哈哈仰首大笑,连声地大笑,止不住地大笑。
吴三桂被他笑毛了,急忙去看范文程: “这是咋回事儿?”范文程也不敢随便说话。吴三桂又去看多尔衮。多尔衮不理他,依然笑个不停,冷冷大笑。
吴三桂完全被多尔衮震慑住了,被多尔衮笑得六神无主,手足无措。
吴三桂被多尔衮笑服了。
吴三桂认栽了,不讲条件了,此时已经不是明朝与清朝的事了。他觉得自己比多尔衮小很多,承认多尔衮更高大,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人物。因为外部环境的挤压,吴三桂从心理和人格上输给了多尔衮,无力抗衡。
恰在此时,清军探马突然闯入,向摄政王禀报,说山海关北翼城军兵哗变,投降农民军了。
吴三桂明白,这肯定不是假话,不是演戏给他看的。
他站立不稳,双腿瘫软,双膝跪在羊毛毡上。
多尔衮这回是真笑了: “好好好。”但他对吴三桂不能完全放心,怕他反悔,还要再逼迫他一下,既让他接受降清的事实,也要在心理上服输,彻底打垮他明朝大将军的傲气。
多尔衮指示,按满洲男人的样子,给吴将军剃发。
范文程急忙指着自己剃了前额头发的脑袋, 赔笑着安抚吴三桂:“归顺大清国的男子都是这样的。”
此时的吴三桂只能麻木地忍受任何羞辱, 只要能战胜李自成即可。他把一切都归咎于李自成:“如果不是他犯上作乱,攻破京城,逼死崇祯皇帝,我哪会受到眼下的侮辱?”为了报国君之仇,出这口恶气, 吴三桂豁出去了。
多尔衮冷眼看着吴三桂闭眼跪在那里。多尔衮感觉吴三桂也是个狠角色,更加怀疑他是否是真心投降,怀疑会不会像他舅舅祖大寿一样,诈降复叛。多尔衮明白,弓弦已经拉满,不能再加力,以免绷断。眼前要用吴三桂,时不等人,如果再拖延,李自成攻破了山海关,吴三桂就没有用处了。将来,对吴三桂一定要多多提防,小心使用,这是一个有反骨的人。
多尔衮为了奖慰吴三桂,加固关系,当场许诺将皇太极的小女儿建宁公主配婚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结为亲家, 成为秦晋之好:“这回,你吴三桂就铁了心为我大清卖命吧。”吴三桂终于感觉多尔衮没有小看自己,于是决心与清军合作狠干李自成一把。
多尔衮一打一拉,玩弄吴三桂于股掌中,迫使他称臣就范。
多尔衮亲手搀扶起吴三桂。两人双双落座。吴三桂急切盼望多尔衮答应进兵,自己恨不得立马赶回山海关内,天就要亮了,迟则生变,一旦山海关不受自己掌握了,自己就赔光做买卖的本钱了。吴三桂还担忧:“我如果投降大清,我的那些部属是否愿意? 跟清打了这么多年,你死我活,恨入骨髓,喝血吃肉都是不解恨。现在,将士们愿意跟着一起投降吗? 必须尽早回去压制住局面,外抗李自成,内服众部属,让清军去和李自成拼命吧。”
多尔衮对吴三桂说:“将军欲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我领兵前来成全其美。过去,我们兵戎相交,是敌国,但今天已是一家人。我大清军进关若动一株草,一粒谷,定以军法处死。你们告诉官民百姓, 不要为此惊慌。”
吴三桂代表前明军民表达感谢。
多尔衮命令吴三桂先回山海关,清军随即赶到,并交代说:“贵军与流贼都是汉人, 不易识别, 你可叫部下以白布系在肩头为号, 免得误伤。”吴三桂走出多尔衮大帐,感觉自己都要虚脱了, 但也感到轻松,因为眼下最紧迫的任务是打击李自成,多尔衮答应帮忙出手了。
吴三桂快马加鞭,返回山海关城,他心里五味杂陈, 去的时候,自己是前明大将,现在已经是大清之臣了。他内心里仍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投降,安慰自己这只是权宜之计。
打仗亲兄弟,摄政王多尔衮兵分三路,命胞兄武英郡王阿济格率左翼军入山海关北门,命胞弟豫郡王多铎率右翼军入山海关南门,自率中路军入山海关中门,殿后指挥。多尔衮不许入关的清军登上城头,而是悄悄隐蔽在关城之内。他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众将领:“我们过去曾三次围攻明朝京城,都不能攻破,李自成一举破之,由此可见其智勇必有大过人者。因此,你们不得越伍躁进, 此兵不可轻击,须多加谨慎。努力破敌,才能大业可成。”
天亮了,旭日东升,朝霞染红了那山、那海、那关。
燕山,渤海,山海关。
多尔衮站在吴三桂的官邸。其实,真正的山海关总兵是高第,吴三桂也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他在一个多月前,只是宁远城守将。山海关的指挥权,在一个月内三易其手,高第总兵让权于平西伯吴三桂,吴三桂又交权给摄政王多尔衮,两个敌对王朝的军队,成为了并肩作战的战友,三任指挥官共同拼杀李自成。
多尔衮不肯直接与李自成的农民军交战,担忧清军损失太大。在战前军事会议上,多尔衮喧宾夺主,指挥吴三桂,命令他率领自己所部为前锋,率先出战,与农民军力拼。吴三桂本来是想让清军和农民军打,现在多尔衮这个鬼狐狸,却让他在前头拼命,他恳求辩解:“我部昨天和闯贼打一天,已经拼得筋疲力尽。”多尔衮铁面无情: “闯贼兵马也是打拼一天了。”
在自己屋檐下,却要向别人低头, 吴三桂在这时候不禁恨怨地想:“不如归顺李自成,合伙杀女真鞑子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吴三桂黯然长叹,翻身上马,满腔怨愤,率领自己的疲惫之旅,出了山海关,去找李自成算账。吴三桂不敢回头看,铜墙铁壁的山海关,就这样被清军占领了,他满怀遗憾,恨啊,恨自己,恨李自成,恨多尔衮,苍天待自己不公!
多尔衮清楚吴三桂的内心所想,所以更要消耗他的实力,把他半推半就的投降捣实,成为实打实的投降。多尔衮躲闪在城头,悄悄观察吴三桂与李自成的交战情形,察看李自成农民军的强弱,待他们双方两败俱伤、精疲力竭时,自己再派清军发起突然攻击,一举左右战局,以十拿九稳的胜利,坐收渔翁之利。
闯王李自成迎着朝阳, 立在北山上,指挥大军进行新一天的攻击。自从率民众起义反抗明朝暴政以来,李自成身经百战,有丰富的对阵经验,但由于对吴三桂屡抱幻想,致使战机一失再失,加之谍报不灵,直到此时他仍然不知道清军已经进入山海关城,清吴联军即将对农民军带来灭顶之灾。李自成带领大将军刘宗敏和军师宋献策等人,信心满满地登上将军台,观察敌阵。山海关地势险要,城池坚固,易守难攻,故而,李自成想引诱吴三桂的军队出关城来,进行野战,一举歼灭。
李自成改变前一天的作战方式,停止强行攻城,命令十万大军从南至北,沿石河西岸一字摆开, 北依山峦, 南达海边, 横亘如城墙, 列阵以待。
多尔衮看到李自成如此布阵,乐得一阵冷笑,这样的话,农民军就变得处处都是薄弱环节。如若集中兵力,重点攻击一处,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李自成必败,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己的胜利了。自从父汗起兵,统一女真,反抗大明以来,讲究的一条最重要的军事征战原则就是,集中兵力,避免分散,才能形成力量强大的铁拳, “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多尔衮立即派人去通知吴三桂:“我军可向海边对仗贼兵阵尾,三桂兵分列右翼攻击山畔。”这是多尔衮以两支大军对李自成的农民军进行掐头去尾,避开同农民军兵力最强的中部作战的策略。多尔衮之所以选择让清军以南石河口一带为突破农民军的战场,一是因为这里离李自成的中军大帐最远,敌军力量薄弱;二是因为海边乃平坦开阔地带,便于发挥清军骑兵跃马扬刀射箭的特长。
吴三桂只好照多尔衮命令,率领自己的部队打先锋,放弃牢固的坚城,出关来与李自成在野外拼杀,完全是为了配合清军擅长野战的优势。吴三桂知道多尔衮是让自己卖命,与李自成拼命,他那边则保存实力,事已至此,吴三桂只有一再退让,任凭多尔衮摆布。他给多尔衮写第一封求援信时,可不是这么想的,那时设计得挺美的。如今,自己却被多尔衮拿捏在手里,还只能忍气吞声,吴三桂挥刀命令部卒冲锋,给我狠狠杀,拿李自成出气。好在吴三桂敢如此拼血本,是因为背后有清朝大军在撑腰,多尔衮那个兔崽子正在城头偷看呢,让他看看我关宁铁骑不是吃素的,一旦我真撑不住时,他一定会出手的,他总不会看着我失败吧? 他总不会看着我把本钱拼完吧?
多尔衮真不怕吴三桂把军队全部拼光,那样反倒解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如果李自成和吴三桂同归于尽,那真是上上大吉。但是,多尔衮非常清醒,他知道: “李自成一定会败, 但追杀他时, 还需要吴三桂出力。”这时候,多尔衮已经有了让汉人军队攻击汉人军队,为清朝打天下的想法。他深知女真人口太少,中原太大,汉人太多,在辽东,他要以八旗军队为主力。但在中原, 八旗军队要变成督战队, 压住阵脚, 让汉人去打汉人。
吴三桂在龙王庙周围同农民军干上了,他心里十分明白,成败在此一举,背后有清军压阵,他信心倍增,身先士卒,拼杀一气,却被亲兵卫队给阻挡了回来。他们劝他不要太靠前,主将在,旗帜就在,士卒们才有主心骨,军队就不会散。
李自成胁迫大明崇祯帝的太子朱慈烺等人,一同立马观战:吴三桂的军队生龙活虎,左冲右杀,农民军人数多,逐渐包围了吴军,催战鼓、喊杀声传到天边外。吴三桂率军拼命死战,但农民军将他们层层包围,前仆后继,步步收紧。吴三桂军向左突围,李自成的令旗向左指,农民军在左迎击;吴三桂军向右冲击,李自成的令旗便向右挥,农民军在右堵截,使吴三桂感觉淹没在了人海里,拼命杀退一批贼兵,必然会有几拨贼兵围堵过来,前无生路。“阵数十交,围开复合。”吴三桂军虽然越战越勇,但陷于重围之中,多次突围都未取得成功,不禁心力交瘁。他一直留心等待清军的战马嘶鸣,但只听见炮声如雷,只看见箭矢如雨,吴三桂一边恨骂多尔衮,一边指挥军队拼死支撑。连续苦战大半天,吴三桂都想带兵逃走,不玩了,让李自成和多尔衮打吧。然而,吴三桂军被李自成军紧紧包围,想逃跑也跑不了。
正午已过,吴三桂和将士们又渴又饿, 拼杀时间太长,手臂颤抖,几乎握不住刀枪了。吴三桂看到自己的部卒伤亡大半, 再战下去, 将面临全军被歼灭的危险。清军仍然不见动静, 吴三桂从早上出关作战,就知道自己被多尔衮耍了,但没有想到多尔衮的心肠如此狠毒, 这是要让自己这边的将士全部战死啊! 吴三桂血浸战袍,仰天咒骂:“多尔衮,你这个狗娘养的小人! 我和将士们死后变成厉鬼也要找你报仇!”然而,在炮火声与喊杀声中,他的叫骂,非常微小,被风吹散了, 被人海淹没了。
其实,多尔衮一直冷冷地站在城头,隐身在垛口边,早就隐隐约约听到吴三桂对他的咒骂了。这世间,骂人,是没有用的。他不在乎吴三桂骂他,只在乎李自成的军队何时溃散,只要李自成的军队一乱,他就派出八旗劲旅收拾残局。然而,激战半天后,李自成的军队没有溃散,多尔衮看出吴三桂已经拼了老命,他也看出来了,如果不是因为有自己在背后的城内,吴三桂应该早就泄气撑不下去了。
多尔衮一直盯着,八旗将士们在焦急地等待着,都按捺不住想冲出去,但面对摄政王的铁令,谁也不敢违反军纪。山海关长城是南北纵向,日头从东方绕过正南的海面,斜到长城西侧了。多尔衮看透了,吴三桂无法把李自成的军队冲散,但是,他又看到,李自成军队的重心在向北偏移,精锐主力几乎全去包围吴三桂了,南面大海边,只有松松垮垮的少数军卒和一些做饭的火头军。多尔衮明白,自己必须出马了,否则,吴三桂说不准破罐子破摔,一赌气,放下刀枪投降李自成。
多尔衮一脸杀气,命令阿济格和多铎率领兵马:“冲!”
进攻的号角谇亮凄厉,响彻天地。吊桥放下,城门大开,养精蓄锐的八旗劲旅,幻幻叫喊,像龙卷风一样,烟尘滚滚地向南面大海边那个没有多少战斗力的李自成军最薄弱的阵线扑去。柿子捡软的捏,既能杀伤敌人,自己还不费力,没有太多损失。
清军出兵了,人喊马叫。吴三桂在麻木的血战中,也听到,因为他一直留神倾听。吴三桂带兵打仗多年,他知道:“清军此时出场,赢定了。闯贼兵马的体力消耗殆尽, 而且多是步兵, 根本不是清军骑兵的对手。虽然清军扑向的是大海边,但对山底下的自己,也是极大的援手。李自成的大军已经从早上的一字长蛇,变成了现在的蝌蚪,贼兵都压迫到北山这边了,南面海边形同虚设。一旦南边的贼兵被杀光,就会对中部的贼兵造成心理恐慌, 只要有一个人、一匹马转身而逃,就会如同洪水决堤,从小漏洞变成大溃口,谁也拦不住了。哈哈,李自成,闯贼,你的好日子到头了,你的部队都是乌合之众,胜则聚,如沙筑城堡;败则散,一盘散沙。闯贼的死期不远了。哈哈哈,多尔衮啊,你真沉得住气,拿捏得好火候,一直把我熬到快倒下了,你才站出来。”吴三桂一时来了精神,抖擞力气,挥刀冲杀,剩余的亲兵卫队急忙奋不顾身地追随保护他。
多尔衮看到阿济格和多铎统率八旗勇士,万马奔腾,如同海啸扑上岸去,不可阻挡。战场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农民军遭到清军的突然攻击,一时处于清军和吴兵的里外夹击之中。
李自成看到,突然杀出来一支铺天盖地的勇猛骑兵,如风卷残云一般,马群冲到的地方, 自己的步兵就看不到了, 被潮水淹没了。他愣住了:“怎么回事,这是哪里来的兵马,我明明就要胜利了, 吴三桂已经挺不住了,为什么啊?”
每到危难时刻,刘宗敏必然挺身而出,替闯王排忧解难。此刻,刘宗敏暴喊一声:“跟我来! ”亲兵卫队跟随刘宗敏如一股旋风冲下山岗,去阻截清军。虽然勇气可嘉, 但飞蛾扑火。刘宗敏从来没有和清军交过手,在与明朝官军的多年战斗中,作为常胜将军,他横刀立马,勇冠三军,积累了傲视天地的战神之信心。然而, 他不懂得清军,他们不是明朝官军。
刘宗敏一马当先,率领精锐骑兵,风驰电掣,与清军马头相撞,刀剑互砍。刘宗敏果然是大英雄,杀入阵中,一口气砍死了四五个清军。他的亲兵卫队都是百里挑一,个个是勇士,叱咤挥刀,迎击清军。吴三桂手下的军校里有人认识刘宗敏,大声呼喊:“这是闯贼手下的大将刘宗敏,不可放他走了! 杀啊!”立时,清军铁骑都向刘宗敏包抄过来, 刀马未到,箭雨呼啸,刘宗敏连中两箭,栽下马来。他身边的亲兵也纷纷伤亡落马,其他亲兵拼死相救,在乱军中,把刘宗敏扶上马背,杀开一条血路,冲出重围,向西飞奔,逃离了战场。
农民军虽然不畏强敌,奋勇拼杀,但毕竟已经和吴三桂军激战大半天了,伤亡甚重,精气耗损,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养精蓄锐的清军与吴三桂军,见农民军大将刘宗敏受伤逃走,军心一时愈加振奋,越战越勇,全力冲杀。很快,战场上便积尸遍野,血流成河。农民军及运粮民夫被追逐到海边,大部分被斩杀,亦有投海溺死者,犹如松锦大战重演,海水血污,尸体漂满大海波涛间。
很多时候,两军对阵,天气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会严重影响战局走向。清军出战后,一股巨大的狂风,忽然平地而起,烟尘旋转,从东北向西南咆哮,飞沙走石。李自成的军队面向东方攻击,这风暴就是摔打农民军的,风卷黄沙,像恶龙扑来,帮助了清军和吴三桂。农民军被风沙迷了眼,只能胡乱挥舞马枪,军心顿乱。
李自成骑马立于高岗,看到刘宗敏受伤败走,风暴袭军,急令预备队火速驰援。他身边有一僧人,指点着清军骑兵,说:“此非吴兵, 必东兵也。”李自成这才明白,原来是清军来了,怪不得吴三桂不肯投降,原来他早与外番勾结,联手合兵,共同对付自己。吴三桂军卒都用白布斜束项背,有的用裹脚布代替白布,刚看到时还以为是在给崇祯皇帝戴孝呢,闹了半天是给清军看的,用来分辨哪个是吴军,哪个是农民军。李自成勃然大怒,气得都想跟清军拼命,一路胜利进军到此,让他信心满满,谁来都不怕。此时,僧人又惶恐地多说了一句: “宜急避之。”
李自成立马感觉一盆冷水兜头浇下,顿时冷静了,回过神了,再一细看,清军攻势正猛,如同刀锋破竹,料难以扭转大局了。他还看到清军奋勇争先,奔着自己站立的将军台杀来,军旗和主帅在这里,敌兵是想擒贼先擒王,清军强弓射来的长箭已经落于马前,箭头扎进土里,箭尾还在颤抖。自己这边,最能打的刘宗敏已经败阵, 李自成慌乱了, 大喊一声:“撤!”他首先执行了自己的命令,一勒缰绳,拨转马头,朝西边京城方向逃走,“闯”字帅旗掩卷着,紧紧追随着他。
牵一发可动全身,李自成就是农民军的魂,他都临阵脱逃了,农民军顿时没有了主心骨。农民军以步兵为主,清军都是骑兵。骑兵杀步兵,如同砍瓜切菜,逃跑中的步兵,跑也跑不过,身背受敌人刀箭,没有一点还手之力。一些将士看到跑不了了,就咬牙叫喊拼命,继续作战,终因寡不敌众,为清军所败。
多尔衮看到李自成的帅旗逃跑了,心花怒放,跪在山海关城头,由衷地感恩上苍。“父汗和皇兄两朝都无法撼动的宁远和山海关,如今踩在我脚下了。”他清楚此战之功,可比父汗的萨尔浒立国之战,可比皇兄绞杀明军主力的松锦大捷。山海关大胜,让中原门户从此洞开,剑指华夏,倚马可待。
李自成南征北战,摧枯拉朽,把近三百年国运的大明朝埋葬了。但是,他在山海关遇到了多尔衮,栽在了多尔衮手里。
第二天,李自成率残部退至永平,不知道他是咋想的,仍然再次派遣明朝降官王则尧赴吴三桂军营招降。吴三桂现在已不敢全权处理此事,把王则尧恭恭敬敬地转交多尔衮,让摄政王看着办。多尔衮冲吴三桂点头微笑,比较满意,喝令处斩王则尧。王则尧吓得委屈地大喊大叫:“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可是多尔衮不是君子,不遵守君子之道。
李自成以牙还牙,在永平范家店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斩首示众。吴襄死前,又是害怕, 又是骄傲, 既恨骂儿子是不孝逆子,又赞儿子是真枭雄!
李自成继续西撤,比来山海关的时候快多了。二十六日,逃回北京。出征时,李自成号称十万兵马,回来时仅剩三万。进攻时,从北京到山海关走了八天,败退时走了四天。如果李自成进攻山海关时,以四天的时间急行军到达,那么,等多尔衮率领清军赶到时,只能望城兴叹,八旗兵马根本攻克不了“天下第一关”。
多尔衮招降吴三桂,大败李自成,越过山海关,向北京进发,下一个目标就是京城。
从此以后,多尔衮基本以决策者而非阵前指挥官的身份指挥清军进军中原。山海关大战,是多尔衮军功方面的巅峰。
山海关之胜,意义深远,实现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积年夙愿,让清王朝入主中原变为可能,同时又巩固了多尔衮的摄政地位,使得他独揽朝政、碾压皇权,华夏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