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在史书中画上了句号。皇九子福临继承皇位,但接不了班,无法亲政。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晋位辅政亲王,把持大清国的军政大权。
顺治小皇帝登基半个月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当辅政亲王也才半个月,大清就派遣济尔哈朗与阿济格率军出征宁远,连克前屯卫、中前所、中后所等明军哨所。一个月后,清军就还师了。此番出征,战果不大,好像没有必要劳师动众去打这么一小仗,其实,这次貌似多此一举的讨伐,意义重大,向大清军民明确宣示了一点:多尔衮指派济尔哈朗出战,两个辅政亲王,谁说了算? 自然是坐镇朝中的多尔衮为正,到前线风餐露宿的济尔哈朗为副。
皇太极不仅和多尔衮是一对好搭档,和大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也是一对“伴儿” 。皇太极是明天启六年(1626) 当上的后金大汗,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天启七年(1627)当上的明朝皇帝,两个人身登大宝,前后只差一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 ,皇太极甩手不干了,放下皇帝这累人的差事,走了;转过年来,明崇祯十七年(1644) ,朱由检明明可以从北京出逃,辗转到江南去当漂泊皇帝,但他铁了心,也不干这“苦差事”了,自己上吊了。总之,两个人,前后脚,都是在位执政十七年。
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 , 崇祯皇帝朱由检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 ,前后相差接近二十岁,皇太极人到中年, 朱由检才是少年,少年自然玩不过成年人。真正要崇祯命的是大明朝内部孕育诞生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
皇太极在狠揍大明朝的时候,大明朝内部也不消停,那就是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朱由检有福当皇帝,却无福治天下。崇祯登基后。先是连发大旱蝗灾瘟疫,百姓饿死病死;辽东后金军队还踏破长城,威胁京都皇城,烧杀劫掠中原;为了抵抗后金军队,就要向百姓加征粮饷,以支撑军队战斗力。这是恶性循环,百姓在灾荒和瘟疫的伤害下,本已九死一生,又被朝廷逼粮加税,民不聊生,最终官逼民反。在陕北,叫李自成的军卒反了,他成了大明朝的掘墓人。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 , 李自成出生在陕北米脂李继迁寨。李继迁是谁? 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亲爷爷。据传,李自成是党项人的后裔。
李自成从小喜好枪马棍棒,家境贫寒,替人牧羊为生。他长大后,到官家驿站当驿卒,负责照看马匹。因为朝廷节减开支,裁撤驿站,李自成失业回家。因为还不起欠债,李自成被告到县衙。县衙将他拷上大枷锁,罚他游街,又毒打一顿,放在大太阳下暴晒,差点把其晒成人干,“将置至死”。幸好他的亲友们及时赶来,还了银钱,送了礼,才救出他。李自成够狠,杀死了债主。敢杀一人,就敢杀俩,李自成发现媳妇韩金儿和别的男人好上了,男子汉大丈夫, 咽不下这口怨气,他又杀了不贞的妻子。背负两条人命,李自成逃到甘肃甘州,和侄儿李过一起投军入伍,当兵吃粮。朝廷正在招兵买马,为啥呢?
此时还是明崇祯二年(1629) ,皇太极统率八旗铁骑,绕道蒙古,踏破长城,首次突入中原,直接来找崇祯皇帝“掰手腕”。大明朝廷紧急调遣四方兵马入京勤王,李自成所在的部队赶赴北京增援。到了榆林,上级克扣饷银,愤怒的士兵集体哗变。李自成却登高振臂一呼:“回家也是等死,不如我们投义军去!”李自成率部东渡黄河,到山西投奔起义军领袖“闯王”高迎祥。李自成因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不久,被官军包围。恰好这时候,后金军队又越过长城来中原劫掠,朝廷无奈,只好调遣包围农民军的大部分官军去抵抗后金,农民军得以逃出生天。
明崇祯九年(1636) , “闯王”高迎祥进攻西安,失利兵败,被陕西巡抚孙传庭杀害。高迎祥的部众们投奔李自成,推举李自成为新“闯王”。明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攻克洛阳,杀了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李自成取得辉煌战果,是因为明朝把精锐军队都调集到山海关外,和清军进行松锦决战去了。皇太极和李自成两面夹攻,把崇祯打得半死不活。
明崇祯十六年(1643) ,五月, 张献忠攻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八月,皇太极升天。九月,多尔衮扶助顺治小皇帝登基。明崇祯十七年(1644)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 。你说崇祯愁不愁,在自己家的地盘上,生长出几个皇帝来,他这正牌皇帝咋办? 同样是当皇帝,他的命怎么这么苦呢。
明崇祯十七年(1644) 初,李自成大顺军东渡黄河, 过山西, 下直隶河北,三月十七日包围北京,以大炮轰城。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部进城。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
太监们急告崇祯皇帝,他正在饮酒长叹:“苦我民尔!”太监张殷跪劝皇帝投降,被崇祯一剑刺死。崇祯皇帝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哭着说: “妾跟从陛下十八年,陛下没有听过妾的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崇祯皇帝安排人送三个儿子潜逃出宫,却亲手杀死了小女儿。
京城大火四起,崇祯皇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皇帝仓皇地爬上景山,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鞋。他在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 勿伤百姓一人。”之后, 三十三岁的崇祯皇帝挑选了一棵歪脖树,在上面自缢身亡。
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皇帝“礼葬”, 在东华门外公祭,后移入佛寺。后人将崇祯皇帝葬于田贵妃墓。后人评价明朝:“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棋还没下完,对手已经换人,皇太极和崇祯皇帝离场,李自成面对棋盘残局,以为自己赢了,却不知道有个叫多尔衮的高手正在赶来,将要翻盘。李自成此前的所有努力辛劳,似乎都是在为多尔衮“打工”。
其实,李自成和崇祯皇帝决战的时候,多尔衮正在忙着巩固自己的权力。
虽然多尔衮以退为进,把小皇帝顺治抱上龙椅,挡住了豪格,自己晋位辅政亲王,但并不是所有的文臣武将都服气。他需要施展一系列手段,让大家心服口服,心里不服的,也要震得住,让他们在表面上暂时不敢乱说乱动。因此,多尔衮在议立福临继位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狠心地斩首了支持自己登基的硕讬和阿达礼,报复代善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杀鸡儆猴,做给那些反对派们看,连支持我的自己人都杀,何况你们。吓得一众人等不敢再议论新君应该是谁。我多尔衮都不继承大位,难道你们还敢再鼓动豪格?
隆冬腊月,年底时节,多尔衮召集诸王、贝勒、王公大臣会议:“和大家说个事,我这个辅政亲王的头衔,说起来有点拗口,这以后就简称吧,就叫摄政王。”
大家面面相觑,知道这是多尔衮在玩心机,从“辅”到“摄”,不仅仅是改个字那么简单,摄比辅更厉害,辅是帮忙,摄就是统领了。但是,文臣武将们纷纷说: “好好好。”只敢说好,谁敢说不好?
看到大家都赞同叫自己摄政王,多尔衮自然很高兴,于是又做了解释工作:“过去,凡属国家军政大事,都由诸王共同商讨认定再执行。现在,考虑到众说纷纭,不易决断,反误国家政务,我正式宣布撤销诸王贝勒管理三院六部事务。”皇太极兢兢业业依照大明朝创建的三院六部,多尔衮一句话就给废了。
多尔衮继续说:“我身任国政, 所行事务对错与否, 概由二摄政王负责。”他终于提到二摄政王,不然感觉由他一个人包揽。济尔哈朗苦笑无言,虽然自己被多尔衮称为摄政王,但还不是他说了算。
多尔衮向各部尚书、侍郎和都察院发布谕令,要他们“克矢公忠”,据实奏报,听命于摄政王,倘若徇私隐匿,当严惩不贷。他们必须领会这谕令的精神实质,即“听命于摄政王”,否则, “当严惩不贷”。
这时候,济尔哈朗站了起来,要求各衙门办理事务,凡应奏闻或记入档案者,都要先禀告多尔衮,连书写衔名也要先写多尔衮。济尔哈朗这一声明,把多尔衮推上了至尊之位,让他成为不是皇帝的“皇上”。济尔哈朗为什么这样做? 我们必须明白,济尔哈朗的父亲舒尔哈齐,因为试图与努尔哈赤分庭抗礼,结果被努尔哈赤清除,阿敏和济尔哈朗兄弟从此小心翼翼,忍气吞声,只求自保。后来,阿敏因为分摊皇太极的权力,结果被诬陷监禁致死。现在,济尔哈朗可不敢分摊多尔衮的权力,只求免遭杀身之祸。他要公开向多尔衮和众人表示,我是听多尔衮话的,也是在告诉多尔衮,我甘愿退居在你之下,你放心了吧,满意了吧。
这样,老汗王遗留的“八王共治”的制度,也被多尔衮抛弃了。他独揽军政大权,处于至高地位。虽然上面还有小皇帝,但他是形同虚设。
既然是摄政王了,仪仗便仅次于皇帝銮驾,比亲王的规格要高,凡出猎行军,摄政王仪仗为前导,奏乐而行,增加红伞、大纛、红仗、撒袋、大刀、枪等,比之诸王,威风八面,吉庆又庄严;宫殿上议政时,摄政王正坐,诸王两旁分列叙坐。多尔衮代摄国政之权柄,通过礼仪得到了确认。
明崇祯十七年,大清顺治元年(1644) 正月,朝鲜国王李倧派遣使节来大清国进贡,在国礼之外,又单独给多尔衮馈赠了贵重礼品。多尔衮对诸王大臣笑说:“朝鲜国王真讲究,够意思,因为我攻取江华岛时,保全了他的妻妾子女,他没忘恩。但是,现在我授之于辅理国政的重任,要秉公行事,不能再有私人交往。再者,私下馈赠礼物的不只有朝鲜,还有蒙古各部。这种收受外国礼物的惯例, 应当废除。”大家都认为摄政王言之有理,摄政王说的话,能没有道理吗? 于是,意见一致,做出决定:以后,永远禁止外国给诸王贝勒私下送礼。多尔衮为此致书朝鲜国王,说明拒绝礼物之因由: “我现在是摄政王了,一举一动,皆关乎国政大体。”朝鲜国王深表钦佩,回书中对摄政王又是一番恭维。
光是这些还不够,这些都是虚的东西,既然已经是摄政王了,就要来点实惠的。多尔衮为了加固地位,增强实力,接连提拔了一大批各阶层将领,把自己的人纷纷安插在重要职位上。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别人看到这些,感觉摄政王飞扬跋扈,一手遮天,很了不起! 但是,在多尔衮自己看来,这些都不算什么,我已经够委屈的了,我本来就应该是皇上,现在才是摄政王而已。怪谁呢? 都怨豪格,我恨不得砍他的头,剥他的皮,吃他的肉,喝他的血。
看到多尔衮如此耀武扬威,豪格气得干瞪眼,顿足捶胸,仰天长啸。
三个月后,原本支持豪格的固山额真何洛会等人,讦告豪格,揭发他口出狂言,图谋不轨,在言语上蔑视侵犯多尔衮,曾多次对两黄旗大臣说:“夫睿亲王素善病,岂能终摄政之事??和硕睿亲王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乎?”又说: “我岂似彼病夫,尔何为注目视我,我岂不能手裂若辈之颈而杀之乎!”也就是说,我豪格原来可以杀了多尔衮,但他一副病秧子样,当摄政王也不会长久。
何洛会本是豪格的部属和心腹爱将,屡立战功。如今在多尔衮的收买下,何洛会卖主求荣。为了打击政敌豪格,多尔衮使出暗黑手段。豪格真不是多尔衮的对手。多尔衮把豪格叫来,斥责质问。豪格乃爽朗之人,一点不狡辩:“是我说的,你能怎的? 要杀要剐,随便你!”他玩硬气,却害苦了手下的将领们。多尔衮岂能错过良机,他毫不留情地将豪格的铁杆部下一干人等以“附王为乱”为由处死。可怜这些两黄旗将领,枪林箭雨都闯过来了, 却死在同一战壕的自己人手里。“一将功成万骨枯。”有牺牲的, 就有晋升的,何洛会踩着死去同僚的头颅, 得到了摄政王的信 任 和提 拔, 连 升三 级, 其 后, 一 路顺 畅, 成 为 皇 室之 外的“大将军”。
多尔衮本想将豪格一起杀掉。他主导召开王公大臣会议。众人为了附和摄政王,都顺着多尔衮的意思,赞同处死豪格。但是,有一个人不同意。谁呢?
小皇上顺治。福临一听亲大哥要被处死,便哇哇大哭。身边人百般哄劝,小家伙就是不听,也不吃饭,一个劲儿地哭。
皇宫里来人,报告诸王:“皇上说了,不能杀我哥哥,你们要杀他,我也死,我不当这个皇上了。”
小小的皇上,竟敢以皇位要挟议政大会,救哥哥的命。
这是小皇上能干得出来的吗?
多尔衮一点都不傻,小皇上背后,有一个颇有心机的女人:小皇上的母亲嘛。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后,被册封为庄妃;她儿子福临即位,被尊称为圣母皇太后;她死后的谥号是“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 。
很多人认为,多尔衮能把福临扶上大宝,是因为庄妃私下里做了工作,文艺作品中也有这种情节故事设计。其实,多尔衮只是随机应变,临时起意,在皇太极的儿子里挑选了有利于自己长久把持权力的福临。
福临还有一个更小的弟弟博穆博果尔。多尔衮为什么不选择博穆博果尔? 因为博穆博果尔的母亲娜木钟原本是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正室大福晋。皇太极当初是想把这位“囊囊太后”分配给代善, 但老代善嫌囊囊太后又老又穷,坚持拒绝,皇太极只好自己收了囊囊太后。关于囊囊太后的出生年龄,史料不详,其实,囊囊太后归附后金时,年龄应该约在三四十岁之间。在后金时期,少女十二三岁便嫁为人妇,十五岁左右就生孩子当娘,因此代善嫌囊囊太后“老”了。
多尔衮认为林丹汗的女人生的孩子,不配当大清皇上。庄妃十二岁嫁给皇太极,是正宗的,而且庄妃娘家是科尔沁部,这相当重要,女真人对蒙古的统治,就是以科尔沁部为领头羊,推举福临当皇上,牢牢争取到科尔沁部的支持,全蒙古就安稳了。
庄妃与多尔衮之间,并不存在太多的故事,见面机会都稀少。是福临当皇上后,才把多尔衮与圣母皇太后联结在了一起,成为政治同盟。
虽然儿子意外获得多尔衮的支持,侥幸登基称帝,但圣母皇太后这时候对多尔衮是不太信任的。她听说过很多历史上小皇上被权臣欺负的事,便让自己的儿子哭闹,目的就是想保下豪格,豪格手里不仅掌握着正蓝旗,还能影响皇太极留下的两黄旗,这才是真正能够保护小皇上的兵马。圣母皇太后非常明白,儿子当上皇帝,是天大的好事,却也面临极大的危险,在能够亲政前,随时都有性命之忧。这恐惧就来自多尔衮,别看是多尔衮把皇位给了福临,但他并非心甘情愿。他是出于无奈,才把福临抱上龙椅的。是谁让多尔衮无奈推举出福临的? 是豪格。目前,能够制衡多尔衮,令多尔衮忌惮的,只有豪格。多尔衮是福临的叔叔,豪格是福临的亲大哥,在血缘上后者更亲近,所以,亲大哥更值得信赖。如果豪格有朝一日干掉了多尔衮,那时候,他会不会从亲弟弟手里抢夺皇位呢? 肯定有这种可能,亲大哥也不是完全能够依赖的。但眼下,圣母皇太后认为,儿子只有救下大哥的命,才能救自己。
多尔衮虽然贵为摄政王,但毕竟上边还有皇上,如果在诸王贝勒面前无视小皇上的意见,大家会觉得他蔑视皇权。为了做出尊重小皇上的样子,多尔衮只好答应免豪格死罪,但活罪难饶,将他贬为庶人,罚银五千两。
小皇上破涕为笑,答应用膳了。圣母皇太后也长舒了一口气,因为她出手让儿子替豪格求情的时候,并不知道多尔衮会不会给面子,如果多尔衮铁面冷对,一点不留情,这对母子也毫无办法。
这是圣母皇太后和顺治与多尔衮的第一次较量,以皇帝之名义,战胜了摄政王。当然,这也是多尔衮顾及情势,略作退让。然而,纵观多尔衮一生的成功与失败,成也退让,败也退让。
豪格一败涂地,父亲皇太极驾崩时,他跃跃欲试,想竞争皇位,原以为十拿九稳,不成想,从皇家“太子”变成了庶民,满腔恨怨之气,还必须忍着,吐不出来。这一次,因为皇上小弟弟的救援,豪格得以保全性命,自是非常感激,心里明白,为了皇上小弟弟,自己得忍辱负重活下去,一旦多尔衮威胁到皇权,自己要出手保护, 找时机东山再起, 与多尔衮血战,这是自己父皇留下的皇位,我们儿子要坐龙椅,不能让别人坐。
多尔衮暂且放过了豪格。他并没有失败,这场铁血手腕治理让大多数八旗将士都看清了时务:只有听命于摄政王,才是正确选择,其他都是死路一条。多尔衮的威望和势力进一步扩大。他非常自信:“小样儿的豪格,别以为我会真的饶恕你。只要有机会,我一定置你于死地。”
多尔衮开始重新正视皇宫,打量后宫,对圣母皇太后有了新的认识,原本以为她就是皇嫂,是一个女人,现在他清楚了,要控制小皇上,就得先解决了小皇上他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