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部 挟制顺治皇帝(1 / 1)

多尔衮 赵凯著 4060 字 15天前

一 争位失败,转谋辅政

多尔衮和皇太极,这双好搭档,一胖一瘦,皇太极高大魁梧、肥胖富态,多尔衮瘦高纤细、健硕硬朗。按民间说法, 皇太极满面红光有富贵气,多尔衮面黄肌瘦是劳碌命。蒙古投降,朝鲜依附,松锦大战让明朝元气大伤,也让多尔衮憔悴不堪。皇太极当政时的一系列成就,由他亲手提携的多尔衮完成。多尔衮忠心赤胆地辅佐他,兄弟君臣牵手互助,创建大清国,多尔衮一步步把皇太极扶上皇帝之尊,皇太极提拔多尔衮为兵马大元帅。

在多尔衮的人生上升路途中,距离最高权位,只剩下一个人的阻碍,那就是皇帝本人。历史选择了多尔衮, 上天帮助多尔衮解决了这个难题。松锦之战的硝烟飘散后,清军接手锦州周边,辖治巩固这块新地盘,想以此地为依托,再向宁远和山海关推进。然而,松锦大决战的第二年,有一个“声音”悄悄钻进皇太极的耳朵里: “你这辈子的任务完成了。”雄心勃勃的皇太极,一心进取,想灭亡大明朝,自己取而代之,怎奈天不佑护他了。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也有史料说是九月二十一日) ,夜里亥时,大清的皇帝皇太极,突然暴死于沈阳皇城清宁宫。

皇太极死后的容颜,也非常刚毅。他在位十七年,根基很牢固,大清国军政系统所用的人基本上都是自己人。皇帝死了,总有一些受到恩惠的人真心悲恸,痛哭悼念。皇太极是多尔衮的领路人,多尔衮是真心怀念这位皇兄,但心情滋味复杂,因为与他终有杀母之仇。更重要的是,他真想自己当皇帝,做梦都想,白天睁着眼睛时更想。不走一个皇帝,哪能有新皇帝诞生。

皇太极享年五十二,他以为自己还能再活五十年,所以根本没有立太子。如果他在世时立豪格为太子,多尔衮便无法反对,反对也没有用,只有接受事实。那样的话,多尔衮别说竞争皇帝之位了,连摄政王也没有机会当。

或许是皇太极担心立长子豪格为太子,豪格会受众人妒嫉排挤,无错也给寻错,小错说成大错,直到推翻储君之位。这是有先例的,老汗王努尔哈赤先后立长子禇英和次子代善为太子,结果都被人打掉了,皇太极就是阴谋打掉储君的绝对主力队员,第一次是他裹在众人中,一起向父汗告大哥的黑状;第二次很可能是他暗中指使小福晋德因泽密告二哥和继母大妃私通,最终一箭双雕。后来,皇太极不立豪格为太子,或许是出于保护儿子的想法,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性情耿直鲁莽,不敢把儿子变成众人的靶子。总之,命运让皇太极猝不及防地死去,就是给多尔衮出人头地的机会。但是,多尔衮能一帆风顺地实现身登大宝的梦想吗?

先皇的梓宫停在皇宫大殿上,大清国高层集团就要开会研究谁做新皇帝,谁当大清国的新领头人了。

皇位争夺,泾渭分明,分成了两派势力:一派是战功最大、威望最高的睿亲王多尔衮,另一派是皇太极的长子、战功卓著的豪格。双方的竞争,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皇太极名下的两黄旗,受先皇惠泽多,为报皇恩,更为了保住由皇上直辖的优越地位,两黄旗大臣索尼和鳌拜等人公开扬言: “必立皇子, 否则, 不惜血溅当场。”这话就是讲给多尔衮听的。

“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支持多尔衮的,主要就是他一母所生的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他们三兄弟的手里掌握着两白旗兵马。豪格呢,自己攥着从莽古尔泰和德格类兄弟手里夺来的正蓝旗,还有他父皇亲自统领的两黄旗支持他。这样,豪格有三个旗的兵马,似乎比多尔衮这边多一个旗的力量。其实不然,因为老汗王努尔哈赤最宠爱多铎,便把自己的御林军正白旗交给了多铎。正白旗人多势众,一旗相当于别人的两旗,两白旗加起来是六十五个牛录,支持豪格的三个旗加起来才六十一个牛录。

八旗中的另外三旗的态度很关键,那便是代善一系掌握的两红旗和济尔哈朗的镶蓝旗。

代善很有意思,不争大位,只求自保。在老汗王驾崩时,代善因为自己被立储失败,便放弃争位而支持弟弟皇太极。现在,皇太极身后,以代善的实力及权力,有资格争位,但他看开了,乐于放手,看别人的热闹。济尔哈朗呢,他父亲舒尔哈齐辅佐努尔哈赤打江山,但一山不容二虎,结果分庭抗礼失败。济尔哈朗没有忘记父亲和兄弟们的死亡,阿敏被皇太极打击监禁十年、委屈致死等前车之鉴,济尔哈朗知道自己的旁支身份,和当初阿敏一样不具备竞争大位的资格。故而,他只想保住自己的亲王位置和手下的镶蓝旗兵马,你们谁当皇帝,对他来说都一样。

相比于豪格,多尔衮还占据一个优势, 按努尔哈赤遗留的“八王共治”规矩,年长的代善和济尔哈朗虽然排在多尔衮前面, 但皇太极在世时,重用多尔衮,已经造成多尔衮的实际权力最大。皇太极一去,多尔衮的权力和影响力无人企及。因此,商议确定皇位继承人时,多尔衮就是主事人,掌握话语权。

多尔衮张罗在崇政殿召集会议,议定皇位继承人,皇宫变成了战场。这一场唇枪舌战,也硝烟弥漫,激烈程度不亚于任何一次八旗军远征杀伐。这关系到大清国的前途和命运。当天,两黄旗的大臣们早早地来到大清门,借助自己是御林军的优势,安排将士全副武装,张弓挟矢,环立宫殿,公然以武力相威胁,随时准备兵戎相见。两白旗将士也不甘示弱,虽然不能靠前,但在远处也是摩拳擦掌,准备拼杀。

崇政殿,皇太极生前在此商议朝政,现今在这里推选新的君主。诸王大臣陆续列坐, 多尔衮宣布议政开始。正黄旗头领索尼抢先发言:“先帝有皇子在,一定要立其中之一。先帝也就在地下安心了。”

索尼说立皇子,其实就是指立豪格,只不过把话说得含糊委婉了一点。索尼首先倡立皇子,给了多尔衮当头一棒,影响了局势的进展。多尔衮以严厉的口气反击:“诸王尚未发言,大臣们还没有说话的资格,你给我滚出去。” “八王共治” ,议立新帝,只有八和硕贝勒才有权力,八王之外的大臣是没有发言权的,在场的除了两黄旗的大臣外,其他各旗的宗室大臣都没有参加会议。所以,多尔衮斥责索尼等人,令他们退出会场,是名正言顺的。索尼等人只好听命从事,愤愤不平又灰溜溜地退到殿外。会场上只剩下了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阿济格、豪格几位王爷。

多铎年轻气盛,方才让索尼抢了先,不禁懊悔, 立马不给他人机会,站起来表明态度:“我推举睿亲王, 事情明摆着, 先帝一走,睿亲王就是大清国事实上的掌舵人。”多铎边说边指向睿亲王,多尔衮正稳坐排首。

阿济格立即随声附和: “我看这样最好,睿亲王最有能力当皇帝。”阿济格这一次是粗中有细,他没说多尔衮最有资格当皇帝,而是说最有能力。因为论资格,还有代善和济尔哈朗呢。大家都不吱声,都在看多尔衮的意思。

多尔衮见豪格怒目而视,大殿外的两黄旗虎视眈眈,凶相逼人,知道自己一旦答应称帝,皇宫内外就会刀光剑影,死伤无数,大清国就会走向分裂。自己想当皇帝,是为了让大清国更加强大;如果因为自己当皇帝,大清国分崩离析,蒙古和朝鲜就会背叛独立,大明朝就会白捡一个不战而胜的便宜,内乱的大清就没有力量与大明朝争天下了。

因此,多尔衮虽迫切地想当皇帝,可眼下这情形,他却不敢答应,不说当,也没说不当,犹豫不决。

多铎怕别人再提议立豪格。见多尔衮含含糊糊地不明确态度,多铎急不可耐地再次抢话说:“你若不同意,就应该立我为皇帝,我的名字在太祖的遗诏中提到过。”多铎这话, 是半假又半真,他知道众人宁立豪格也不会立自己,但自己毛遂自荐一回,并不谦让掩饰,是因为自己真想当皇帝,而且为了让众人认可,他抬出当年太祖遗诏来压服大家。命运真是捉弄人,太祖努尔哈赤最喜欢多铎,如果努尔哈赤多活十年,真有可能会把大位传给多铎。

多尔衮肯定不赞同弟弟多铎当皇帝,多铎当皇帝,豪格和两黄旗一样不答应。如果多铎能当皇帝,我多尔衮就当了,哪轮得到你。多尔衮知道别人也不会同意多铎当皇帝。这时,他灵机一动,借多铎的话,既否定多铎,又旁敲侧击地打击豪格:“肃亲王的名字也在太祖遗诏中提到过,不只有你的名字。”

多尔衮一语双关,言外之意,并不是太祖遗诏中提到名字就可即位,既然你多铎不能这样做,那么豪格也不能以此说事。

多铎明知自己会遭到众人的反对,皇位只能在多尔衮和豪格两人中选一个,但为了帮助哥哥多尔衮,多铎故意搅局,就是不让豪格说话。他带动众人转移目标,看着代善说: “不立我可以,若论长,当立礼亲王。”

代善原本不想说话,现在不得不说了:“太祖身后,我们共举先皇,如今先皇五十有余,不幸而去,我已老迈,六十岁的人,岂能接五十岁人的班? 睿亲王如果应允,当然是大清国之福。不然的话,豪格是先帝之长子,当承继大统。”

代善毕竟是老资格的大王,不说则已,一说就话里藏锋,又很圆滑。他首先说自己不想当皇帝,而且不仅是现在不想当,当初,皇太极的大位就是自己让出去的,然后又说睿亲王可以当皇帝,最后又说豪格应当承继大统。什么意思? 这就是说最应该当皇帝的是豪格。一直没有人提名豪格,这回,老代善明确提名豪格了。

代善为什么不太想让多尔衮当皇帝呢? 是因为当初多尔衮的母亲偷偷给他送好吃的,惹得老汗王发怒,让他失去储君之位吗? 其实,代善的这个小心思,主要还是缘于多尔衮这十几年来的火箭式上升,他太咄咄逼人了,虽然在名分上,多尔衮排在代善后面,但多尔衮的实权已经超越代善。这让代善心里很不是滋味,如果代善一点都不妒嫉,也就不是正常人了。代善不想争皇位,但并非不想保留自己的权威,倘若多尔衮当皇帝,代善觉得自己的威望会被挤压得更加边缘化,如果豪格当皇帝,自己作为大伯,无形中会保有更大的分量。

豪格期待多时了,终于有人提议自己当皇帝了。但是,他还是有所忌惮一点,毕竟一直以来睿亲王的职权都高于自己,睿亲王都没敢答应当皇帝,他觉得自己也应该假意谦让一下,便客气地说:“我福小德薄,哪能担当此大任?”

多铎立马接过话茬儿:“你不当正好,本来也没想立你。你说得对,你的确福小德薄,没有当皇帝的洪福。”

多铎敢于这样说话,不仅仅因为他的王位排在豪格前面,而且还因为他是豪格的叔叔。在座诸王,豪格年纪不是最小,但辈分最小,其他人不是他的大伯就是他的叔叔。虽然他因为年龄长,上阵立功比多尔衮和多铎早,但其他人都可以尊长身份从话语上压制他。

豪格顿时面子上难堪, 下不来台了, 想发作,又心虚,毕竟说“福小德薄”的是他自己,没想到被人家抓住话把儿了。但他也不能不表明态度,于是脸红脖子粗地站起来,拂袖而去。豪格是想以退为进,他心里打定主意,不立我,立谁? 立你们白旗三兄弟,不好使,看你们敢? 现在,你们让我难堪,我发怒而退,你们这边定不下来,还得重新商议立君,再把我请回来。

豪格走出大殿时,看到外面的两黄旗御林军将士,心里非常得意,有他们支持,多尔衮三兄弟翻不起大浪,皇位非我莫属。可是豪格错算了。他“大意失荆州”,他忽略了多尔衮的封号,他为什么叫睿亲王啊? 因为他睿智过人啊。多尔衮没有再给主要竞争对手豪格任何机会,而是抓住他的一着漏洞,叫他满盘皆输。

两黄旗大臣见豪格愤怒离场,纷纷按剑向前,怒气冲冲地恫吓:“我们这些人,吃的是皇帝赏的饭,穿的是皇帝赐的衣,皇帝的养育之恩比天大,比海深。如果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从先帝于地下!”

代善本不想掺和进来,一见大有火并之势,便油滑地说:“我虽是先帝之兄,但因年事已高,当时没有参与朝政,今天参与议立之事亦不甚妥当。”说罢便抽身而退。

阿济格也乘机跟着代善往外走,一脚门里,一脚门外,高声大气地叫嚷: “我就一句话,除非立我家兄弟。其他人,立谁,我都不同意。”他这话,主要讲给两黄旗将士听的,意思是俺们不怕你们。

大家看到的是,阿济格跟随代善一起退出了会场。但是,出了大殿,代善就回家了,阿济格可没回家。他干什么去了? 他快马飞奔回自己的部属中间,一旦真打起来,两白旗不能群龙无首,得有指挥官。他们三兄弟都在会场,是不行的,倘若两白旗将士向前冲时,遇到王公贝勒阻挡,是冲还是不冲? 但如果自己带人向前冲,谁敢阻挡?

多尔衮三兄弟,多铎在会场上踢打,阿济格来到后方做预备队,貌似志在必夺。但是,多尔衮毕竟叫睿亲王,他想的不是能不能打赢。相反,他害怕真打起来。即使自己带领两白旗打赢了,实质上也是输了,是大清国输了。自己目前的权位,已经能够统摄八旗,为争夺皇位火并一场,一旦两白旗、两黄旗、正蓝旗拼散啦,两红旗和镶蓝旗肯定也就散了。

这绝对是多尔衮不想看到的局面。

如何能够不打起来,还能保持自己目前唯我独尊的地位,那就只能是自己先不当皇帝,豪格也不能当,同时还能让两黄旗认可,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个结果。多尔衮灵机一动,立马想起一条妙计,心想:“两黄旗口口声声要立皇子,好,那就立皇子,不过,这‘ 皇子’ 绝对不是豪格,我既顺了你们的道,又拂了你们的意,一切还是我说了算。”

大殿内外,空气紧绷。

多尔衮迅速琢磨了一遍皇太极的其他几个儿子,次子和三子早夭,四、五、六、七子,都比较平庸,八子也夭亡了,皇太极共有十一个儿子,唯有九子福临,适合多尔衮的主意,可用。“福临虚岁六岁, 立他当皇帝,长大还有十年。十年时间足够我重新摆布了。到时候, 条件成熟了,废掉小皇上,我自己登基,历史上权臣废君自立这种事还少吗? 就现在来说,我这样做,也是有榜样、有大义、有先例,周公辅佐侄儿成王,千古流芳。好,就这么办!”

多尔衮的头脑飞速旋转, 外表却安稳如泰山。他慢条斯理地说:“大家说的不错,君主当立先帝之子。既然豪格谦让退出,没有继统的意思,那么就立先帝之子福临吧! 福临虽然幼小,但就像他的名字所说的那样,有福相,有贵气,天意护佑,必然会成为一代明君。不过,因为福临年幼,当由郑亲王和我共同辅政, 共管八旗事务, 待福临年长, 当即归政。”

在场的主要诸王,走了三人,只剩下济尔哈朗和多铎。多尔衮不能提议多铎和自己一起辅政, 那样, 两黄旗一看, 权力完全把持在白旗手中,肯定还是不干, 但如果多尔衮提议济尔哈朗一起辅政, 谁也无法反驳,完全一副貌似出于公心的样子。

代善走时已经说了,谁当皇上,他都同意。豪格自己说不当皇帝,现在立皇子了,他也不好意思反对。多尔衮已经顺了两黄旗的意,你们还闹什么? 多尔衮一招妙计便解除了两黄旗气势汹汹的武装。

多尔衮以退为进的这一步好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又让所有人无法不听命。

多尔衮虽然没当上皇帝,却晋升为辅政亲王,权力进一步夯实了。

济尔哈朗非常高兴。他原来就置身局外, 却凭空捡了个辅政亲王当。好啊,他的权力一下子就超越老哥哥代善了! 济尔哈朗暗自庆幸,自己多亏没有跟随代善一起走,如果走了,不在会场上,这辅政亲王可能就没我的份了。济尔哈朗也是老狐狸了,知道多尔衮是拿自己当挡箭牌,逼退豪格一派。但济尔哈朗依然乐于为多尔衮所用。

这里,唯一真正的失败者是豪格,他还是原来的他。豪格悔得肠子都青了,他知道有多尔衮在,自己不可能顺顺利利地当上皇帝。如果他不走开,在会场,那辅政亲王应该是他,而不是济尔哈朗。人家立自己的小弟弟当皇上,豪格没有理由反对。不过,皇位终究留在了自己家,多尔衮也没当上皇帝,豪格心里还有一点欣慰的。

真正的胜利者是庄妃和福临这对母子。

自此,母以子贵,庄妃作为皇太后,走上了中国历史舞台。

多尔衮在这一场斗智中,拿济尔哈朗当小挡箭牌,却拿小福临当大挡箭牌。不过,多尔衮要伺奉的不仅仅是一个小皇帝,还有小皇帝的母亲呢。在此之前,多尔衮主要面对的是皇太极。此后的岁月里,多尔衮要面对的是皇太极的儿子和庄妃,对手戏更为精彩。

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在多尔衮和豪格势不两立的情况下,立福临这个折中方案,实属上策。

然而,对多尔衮来说,这是一场苦涩的惨胜,也是难言的惨败。他一心想当皇帝,结果没当上,这不是失败吗? 父汗努尔哈赤驾崩时,多尔衮作为王子,是有权继承大位的。可是,他们的母亲和一母所生的三兄弟,都失败了;这一次,皇太极驾崩,多尔衮离龙椅最近,仅一步之遥,却仍然没有坐上去。后来,多尔衮当摄政王, 独揽大权,离龙椅宝座仅半步之遥,只要他想坐就能坐上去,然而他至死都没坐上去。他死后被追封为皇帝,但活着的时候,没有当上真皇帝,只是一个义(假)皇帝。

多尔衮面对二虎相争必有一伤的局面,为了团结,被迫放弃皇位。作为辅政王,他名义上和济尔哈朗分掌国家军政大权,共理朝政,但他学习皇太极的手段——皇太极以四大贝勒共坐金銮殿的名义,先登基继承大位,然后一个个清除那“三大王”——在很短时间内就驱逐了济尔哈朗,把自己打造成为独裁者。他这个摄政王,地位与皇帝相仿,虽然名义上不是皇帝,权力却与皇帝相等同。他政治手腕高超,精通权术。

多尔衮的睿智促使他又一次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合作,庄妃和福临原本与多尔衮无甚瓜葛,没有啥接触,因为他们母子都是皇太极的人,多尔衮心里对这对母子有一些厌烦。如今,多尔衮与庄妃母子却有了极端的亲密关系。他感觉:“小福临是我一手抱上皇位的,这娘儿俩应该对我感恩戴德,要懂得回报,小皇上要听话,小皇上的亲妈尤其要听话,不能捣乱。”多尔衮想象到庄妃和福临母子就是自己手里的提线木偶,让他们怎么动,就怎么动,老老实实,规规矩矩,认真完成表演,享受皇上和太后之名就好,这对他们母子来说,已经是洪福齐天了。多尔衮想了想,心中甚为满意: “只有安排小孩子当皇上,权力才好抓在我手上。”

众人还都挑大拇指称赞多尔衮,赞他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立福临,不立自己和豪格,是出于公心,是以江山社稷为重,消解了分歧,团结了大多数。至此,人心欢悦,开始准备新皇帝登基大典。

然而,大潮退去,又起旋涡,议立福临为帝的两天之后,代善的儿子贝子硕讬和代善的孙子郡王阿达礼,又来找代善,劝说父亲反悔,劝他推翻协议,拥立多尔衮。上一次,努尔哈赤驾崩后,代善的大儿子岳讬找代善,劝父亲拥立皇太极,父亲答应了。这一回, 儿子和孙子一起来找代善,劝他拥立多尔衮,代善却不答应,还劝他们不要惹是生非,挑起祸端。二人见代善不从,转而去找豫亲王多铎家。多铎闭门不见。阿达礼来到睿亲王府,告诉多尔衮: “王如坐大位,我当从王。”硕讬也派遣亲信和多尔衮说: “王可自立为君。”代善动了真气: “听任你们闹下去,一定会招来大祸!”作为旗主, 代善有约束之责,便把这儿孙二人抓起来, 扭送到多尔衮面前,禀告说这两个不孝子孙“扰乱国政”,图谋叛乱。多尔衮自己没当上皇帝,正闹心呢。为了压服众人,证明自己是真心拥立福临,多尔衮于是决定借硕讬和阿达礼的人头,证明自己的清白。

代善哪里会想到多尔衮会大加杀伐。总之,后果就是代善的一儿一孙,叫多尔衮给利落地斩了,众人还没反应过来,两颗人头就被挂起来了。按常理,支持多尔衮当皇帝,这样的人,是多尔衮需要的,不应该杀。但是,这两个冤死鬼,不是死于多尔衮之手,是死于亲父亲、亲爷爷之手。代善当年为了支持皇太极继位,跟随皇太极一起逼死了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跟多尔衮有杀母之仇;这一次,代善没有鲜明地支持多尔衮当皇帝,如果有他和两红旗的支持,多尔衮绝对不会无奈地立福临为皇帝。

因此,多尔衮杀支持自己的硕讬和阿达礼,完全是为了打击代善这个老滑头、老狐狸,既然是你自己亲手把儿孙送上门来的,那就别怪我不客气。多尔衮立福临,避免了自己和两黄旗刀头溅血,却拿两红旗的人试试自己的辅政亲王之刀锋,不仅以叛逆之罪“露体绑缚”硕讬和阿达礼,将他们问斩,还绞杀了硕讬的妻子和阿达礼的母亲。

“新官上任三把火。”多尔衮用代善儿孙的鲜血, 献祭新君登基大礼。但是多尔衮为什么匆匆处死硕讬和阿达礼? 他俩上蹿下跳,是不是受人指使? 代善知道是多尔衮在怂恿自己的儿孙,便把儿孙送给了多尔衮,是把难题扔给了多尔衮。多尔衮多聪明啊,他快刀斩乱麻,既保护了自己,又刺痛了代善的心。

崇德八年(1643)八月二十六日,多尔衮主持大清国又一桩盛典,举行隆重的小皇帝登基仪式,满朝文武拥立爱新觉罗· 福临继承皇位,年号“顺治”。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作为辅政亲王盟誓: “如不秉公辅理,妄自尊大,漠视兄弟,不从众议,每事行私,以恩仇为轻重,天地谴之,令短折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