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崇德三年(1638) 二月,皇太极不辞劳苦, 又一次御驾亲征,率部讨伐地处黑龙江流域的漠北蒙古喀尔喀部。因为大清鞭长莫及,喀尔喀部更加野性,离心力更强,后来逐步发展壮大。
皇太极虽然喜欢多尔衮,但也要雨露均沾,不能让多尔衮独享尊荣,那样多尔衮会沾沾自喜,恃宠而骄,而且别人也会更加嫉妒。现在,多尔衮的功劳和地位,已经让其他人心里不舒服、斜眼看了,露脸光彩的事情不能总给他。于是,这一次远征,皇太极没有让多尔衮随行,而是叫他留守沈阳,看家护院, 把立功封赏的好事让给别人,也是令多尔衮心里明白,你会用计谋,能打胜仗,但是没有你,我们照样打胜仗,没有了谁,天也塌不了。以此打压一下多尔衮的傲气,迎合一下众人的妒嫉心,让大家都满意,全听话,这就是为帝王者的驭人之术。
皇太极把话说得很溜光水滑:“我们连年征战,睿亲王每战必出征,身先士卒,劳苦功高,太累了,朕心疼,舍不得再劳累他,这一次,把更重要的留守国都大任交给睿亲王,让他歇一歇,好好休息一下,为下一次征战养足精神,好再担重任。”
多尔衮会心地笑了,施礼领命: “谢皇上的恩德厚爱。”
皇太极把代善也留下了,和多尔衮一起守卫沈阳,理由也是:“礼亲王年岁大了,为国征战多年,功勋如星辰闪亮,是大清国的柱石,朕不忍心再请礼亲王远征,喀尔喀路途遥遥,辛苦可想而知,请礼亲王和睿亲王两位携手安定国都,朕率领将士们才能安心在外拼杀。”
多尔衮多聪明啊,皇上把比自己官更大、资格更老的代善留下,就是为了镇住自己,免得自己一时骄纵横行, 怀有异心,倘若趁留守京城之便,发动政变,有代善在,自己就不敢。代善特别让皇太极放心,在父汗驾崩时,代善假若不让权,皇太极根本就当不上大汗,也就遑论今天的皇帝大位了。
代善感激皇上对自己的厚爱,谢主隆恩。
多尔衮和二哥代善搭班子,那么只能是以二哥为主,他这十四弟为辅,而且因为他年轻,工作还要多做。
大清国京都卫戍“司令”代善和“参谋长”多尔衮为皇帝亲率的大军送行,一杯壮行酒,兵马远去,彻地连天。多尔衮凝望着天尽头,不禁心生些许失落。代善轻轻地拍拍他的肩头,苦笑了一下,转身上马,掉转马头。多尔衮也上了马,和二哥一起慢慢踱回城去。
两人是亲兄弟,年龄差距却是两代人,共同语言并不多,一路上默默无语,一切尽在不言中,言多必失,此处无声胜有声。作为叱咤风云的努尔哈赤的儿子,他们位高权重,一呼百应、千应、万应,却越来越谨小慎微,战战兢兢,浃若寒蝉。杀人如麻、杀人不眨眼的大英雄,活得也不自由、也有苦楚。
多尔衮是军事谋略奇才,在督造上也立有功绩。
八旗大军出征蒙古和明朝,必走沈阳西北方向,经过都尔鼻山,渡过辽河天堑。“都尔鼻”为蒙古语,汉译为“四方”之意。鉴于此处战略位置重要,皇太极下令在都尔鼻筑城。多尔衮带领军民修筑都尔鼻城,又效仿秦朝修建从国都通达长城的秦直道,督修京城经都尔鼻城至辽河的直道,路宽十丈,高八尺,两边挖掘了排水沟壕。都尔鼻城是拱卫大清国都沈阳的西北门户,号称“屏城”,不仅用于军事,也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兴起做出了贡献。
皇太极视察都尔鼻城池,走在直道上,非常高兴,这样,京城更安全了,大军出行方便了,还是那句老话: “睿亲王做事,甚符朕心。”优秀的人,干啥都像样,多尔衮外征内治,都行。
崇德三年(1638)农历八月二十三日,秋粮成熟了, 清军再度大举进攻明朝,抢东西去了。皇太极话如前言,授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统左翼兵马;授岳讬为“扬武大将军”,统右翼兵马。这一次,皇太极没有御驾亲征,一是此番只为抢掠,属于常规出征;二是他对两位主帅充分信任,相信他们都能够独当一面:岳讬在老汗王时期就战功赫赫,是最早跻身八旗旗主的第三代佼佼者;多尔衮身为第二代,是皇太极朝代的后起之秀。同时,皇太极再次把儿子豪格安排为多尔衮的副帅。
皇太极是怎么想的呢?
豪格比多尔衮大三岁,早上战场,早立功,但论辈分,豪格就吃亏了。每次出征,比如灭亡蒙古察哈尔部,征服朝鲜,豪格都是以多尔衮副手的身份出战的。这样,功劳也就以多尔衮为主,豪格为辅。这一次攻击明朝,如果皇太极让儿子豪格作为主帅统领右翼,与左翼主帅多尔衮并驾齐驱,那么,也就把这两个人放在了二虎相争的境地,他们有一拼。再者,知子莫若父,皇太极知道,论本事,豪格与阿济格是画等号的,但比多尔衮逊色一层。此时,皇太极心中想到的是,自己死后把军国大政交给豪格的话,到底行不行? 他能担负起来吗? 皇太极觉得自己一定会长寿,暂不考虑接班人,免得儿子们群起攻击太子,像他当年参与弹劾太子大哥褚英一样。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互相攻杀。其后多年,豪格一直斗不过多尔衮,皇太极在一次次这样点将调兵中早为此埋下了伏笔。
八月二十七日,岳讬率师先行。九月初四,皇太极亲临演武场,为多尔衮送行,赐帅印。
大学士刚林和范文程分读满、汉、蒙古文敕书:“古帝王兴师克敌,抚定疆宇,必选择于众,拔一良将,特授兵权,则军有所统,而大事始定。今因明国不愿讲和,乐于干戈??”故命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充奉命大将军,率左翼西伐。要求满、蒙、汉三族将士精诚团结,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赏罚严明。多尔衮跪接帅印敕书,向皇上行过大礼后,翻身上马,率领左翼大军出征。
皇太极是个好皇帝,为了保证远征兵马顺利,重新披挂上阵,两番御驾亲征,率大军赶赴锦州、宁远前线,牵制明朝守军,使之不能回兵中原,为多尔衮和岳讬所率将士直捣中原,从容进取,减少了抵抗的压力。
九月二十八日,多尔衮率领大军到达燕山脚下。这里地势十分险要,董家口和青山关,山高路狭,长城墙坚,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此处原本有明军二百余人防守,因为岳讬右翼先行攻打墙子岭,明军奔赴那边支援去了。多尔衮左翼军突然到来,百姓们吓得弃城而逃。无明军守卫,清军拆毁长城边墙而入境,占领明军的青山兵营。辽东副总兵丁志祥很英勇,自知不敌,仍然率部赶来,怎奈“力不能御”。
多尔衮与岳讬会师于通州的运河边,京城御林军面对清军,不敢近前,但也知道八旗兵是马上威风,拿高墙坚城毫无办法。
明朝内部,是战是和,举棋不定,党派之间,明争暗斗。崇祯帝急忙诏令各地兵马入京“勤王”。宣大、山西总督卢象升率兵东进,奉诏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但根本调动不了其他人的兵马。关宁总督高起潜统军西来,兵马比卢象升多,所以根本就不听其令。兵部尚书杨嗣昌力主议和,从中作梗,军心不定, 矛盾重重。卢象升以八万兵驻守昌平, 深知清军“锋甚锐,不可遏”,计划于十月十五日挑选精兵,乘月明星稀,分四路突袭清军营地。高起潜不赞同,横加阻挠,致使夜袭清军失利,损失很大。两军不和,杨嗣昌只好任由他们分别统辖,各管各的,兵力分散,为明军失败埋下了种子,也把自身置于死地。
多尔衮自知清军攻城乏力,便扬长避短,呼啸叱咤, 绕过北京,分兵八路西依太行山,东沿运河,一路向南,齐头并进,扫**式烧杀抢掠,胡作非为。可叹中原百姓,遭受旱灾、蝗灾、瘟疫,九死一生,此刻又遇兵灾。千里之内,旷野平川,满蒙骑兵,纵马扬鞭,自由奔驰,如暴风骤雨,兵锋掠过,明军纷纷败亡,百姓无处可逃。
高阳小城,城墙低矮,且不坚固,多尔衮决定攻克之,柿子捡软的捏,不打没有胜算的仗。这里是原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孙承宗老家,正值老督师辞官归乡、赋闲养老。他以七十六岁高龄,老当益壮,不顾安危,率全家人与全城军民,坚决守城。怎奈城池太弱,又无外援。清军过于强大,攻势凌厉。他们坚守了三天,小城终被攻破。大儒老帅孙承宗本是文坛领袖,读书赋诗一辈子,又戎马半生。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督师蓟辽,提拔袁崇焕等人,挡住了锐利的后金兵锋。后金军首次踏破长城围困京师,孙承宗年过花甲,仍然书生意气,热血沸腾,一身是胆,奉诏率领二十六骑,突出重围,进入通州城,指挥部众抗击敌军。是他收拾了女真人退兵后的乱局,带领兵马, 收复失地,逼走“奴酋”阿敏。怎料国破家亡的大时代背景下,令他无法安享晚年。面对如此结局,他满脸血污泪水,声音嘶哑,绝望地对家人说:“你们快逃生吧! 我就死在这里了!”父是英雄儿好汉,家人谁也没有逃走,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和八个侄孙,全都力战而死,孙家百余人遇难。孙承宗被俘,拒不降清,被清兵活活勒死。有资料说,孙承宗是自缢而死,既然已经被俘,还是被清军杀害的可能性更大。总之, 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满门忠烈,令后人慨叹。
个人无法左右时代,多尔衮面对老英雄孙承宗的悲壮挽歌,庆幸自己恰好站在上升势力的一方,如果他生在大明朝,作为明军将帅,再智勇双全,也难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扶大厦之将倾。那时候,多尔衮是否会想到他亲身参与创建的大清王朝在二百多年后,也走入了暮年,陷于明朝晚期一样的境地,处处挨打,时时受欺侮。想当年,大明朝兴起时,那也是吊打别人的主儿,是一路胜利才成就辉煌的大明朝。历史真是说不清楚,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左右着朝代命运,清朝从明朝手里接过华夏江山,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国运,清朝也是二百七十六年国运。
大元帅卢象升眼睁睁看着清军涂炭中原黎民,深感自己作为官员和军人的职责与耻辱,带领部属以卵击石,无力回天,只求战死,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荣誉。卢象升本是江南书生,科举进士,乃一介文弱之身。然而,明朝仿宋朝,防备武将叛主,重用文官来领导武将。卢象升和孙承宗一样,被迫成为文武双全型人才。他带兵镇压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义军,战功赫赫,升任兵部尚书。
他带领步兵,追赶八旗铁骑,一心想驱逐蛮敌,还国家百姓平安,结果其他兵马不听调令,而且自己所属的部将都有人擅自带兵逃跑,最终卢象升自己身陷重围。明军步兵离开城池,在平原野战,就是清军骑兵的箭靶子,如同老鹰捉小鸡。卢象升被清军主力包围在一个叫贾庄的村庄里,身边只剩残部五千人,没有粮食,士卒靠饮水充饥。他派人向高起潜求援。总督高起潜统率数万关宁铁骑在鸡泽,距离贾庄不到五十里。高起潜本是太监,他的本职工作应该是在皇宫里伺候皇上,但却来到前线指挥作战,实在可笑。高起潜一是与卢象升不睦,二是真的惧怕清军,只求自保,拒不发兵。
清晨,旭日喷血,天地间杀气滚滚。
围困住卢象升,多尔衮喜形于色,不能让他跑了,像这样优秀的明军将帅,除掉一个,大明朝就少一份支撑,离倾覆就更近了。
卢象升抱定必死之心,四面礼拜部众属下,语声嘶哑颤抖:“吾与尔将士共受朝廷之恩, 患不得死, 勿患不得生。”众将士无不失声哭泣,皆愿誓死追随。卢象升部署左右两翼防护, 中军架炮设弩,与清军决战。从早上战至午后,炮弹打光,弓箭射尽。卢象升下令以短兵拼杀。在清军骑兵夹攻,明军士卒多数死伤情况下,部将想掩护卢象升突围,卢象升挥剑大呼:“将军死绥,有进无却!”跃马血战,身中四箭,被砍三刀,仍然拼命,格杀敌军十数人,壮烈殉国,时年三十九岁。怎奈儒生难救国,他虽然是牺牲于清军阵中,其实是被朝廷内斗害死的。
多尔衮见明军和己方士兵尸横遍野,心中哀叹:“如果每战都是遇到卢象升这样的将士,我大清难于尽快取胜,必付出更多代价。”
闻报卢象升全军战殁, 高起潜随即拔营, 不战而走, 还误入清军埋伏,死伤无数。此时,已经是遭遇战,高起潜仍然不敢抵抗,只求逃窜,狼狈溃败。
可怜孙氏一族和卢氏将士,纵然英烈,奈何他们奉献生命的大明朝国运已经衰败,大厦将倾,众力难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又到了正月,多尔衮率领清军,也是非常辛苦, 不能回家安心过年,只能踩踏遍野尸骨,喝酒吃肉,硝烟呛得人咳马嘶。
在**了河北、河南等地后, 多尔衮挥师把矛头指向山东,派出探报,得知明军设置了德州防线,他避实击虚,带领清军绕路,从临清州渡过运河,两翼大军,一攻高唐,一攻济宁,然后会师济南,合兵一处,不到一天就攻破了济南城。为了鼓励将士,他纵兵烧杀抢夺,城里城外,尸体堆积,总计约十三万具。全城财物,被劫掠一空。清军又驱使被俘的汉人百姓搬运,肩扛车载。
山东自古富庶, 清军四处攻略, 破阳谷, 克兖州, 取东平, 毁灭十六城。
女真人和蒙古人的军功,就是明朝的灭顶劫难,女真人眼中这些勇武善战的大英雄,在明朝百姓眼中却是作恶多端的恶魔。在济南,代善的两个儿子,清军右翼主帅、扬武大将军岳讬和其亲弟马瞻,感染天花而死。天花病毒在中原流行已久,女真人生于偏僻边地,没有经历过天花,所以,对天花没有一丁点抵抗力。多尔衮对天花也没有免疫力,他一路进军,能够逃避天花的惩罚,实在是天意护佑。
出征主帅之一意外死去,这在后金兴起和大清建国后的战史上,还是头一回。
右翼副帅杜度,代行主帅之责。
岳讬之死,让多尔衮顿生兔死狐悲之感。他无心恋战,便与杜度商量。两人一拍即合:“回家吧”,“好哇!”
农历二月,多尔衮率大军至天津卫,春天雪融,运河涨水,抢劫来的财物繁多,望不到头,渡河艰难,绵延数日。按照兵法而言,趁敌军渡河过半,首尾不能相顾,这正是攻击的好时机。然而,明军将士惧怕清军,你看我、我看你,谁都不敢出战,任由清军慢慢渡河,悉数北归。
三月,长城内外,燕山一脉,桃花竞相盛放,天地间飘香。多尔衮率领清军,押着人畜,经来路返回,出长城关,从塞外折向右,胜利东归。
此次劫掠中原,历时五个月,转战两千里。
多尔衮作为主帅,率领清军作战,以奔袭攻城略地、掠夺人畜财货为目的,入关五处,攻破七十余城,生擒明宗室王子、郡王、将军、监军太监、总兵等三十二人,俘获人畜四十万两千三百,黄金四千零三十九两,白银九十万七千四百六十两。清点战利品,皇太极及大清臣民欣喜若狂,按照出兵份额,分给蒙古各部一些,又传捷报给朝鲜。大清国的胜利,在大明朝那边,就是政治、经济、军事、生产等诸方面蒙受了巨大损失,连自家的子民都不能保护,明朝统治者民心尽失。对中原人民来说,这是一次浩劫,数不清的人家破人亡,很多人死亡,数不清的人被驱离家园,被押解到辽东苦寒之地为奴,成为女真人家的“包衣”。
两路大军的胜利,因为岳讬病死,荣光仿佛都被多尔衮一人占尽了,上哪儿说理去? 皇太极本来准备好了,期待将士凯旋后,隆重庆贺一番。如今,胜利者中不见了岳讬的身影,行军主帅之一没回来,还庆贺啥呀?庆贺胜利仪式取消,但他依旧重赏出征的官兵,赏赐多尔衮五匹好马,两万两白银。
皇太极比岳讬大七岁,想起岳讬小时候的样子,仿佛看到一个熟悉少年的身影向自己跑来。他们虽为叔侄,但一起行军打仗,征战无数,互相救援,在爱新觉罗家族第三代里,岳讬是最优秀的将才。岳讬识大体,知大局,在老汗王驾崩时,没有顺势拥戴自己的父亲代善继位,却劝说父亲拥戴皇太极为大汗,没有这对父子的两红旗的支持,皇太极难以登基称汗。如果岳讬支持父亲代善身登大宝,那么,岳讬自己就有机会继承汗位,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当时,他们父子手握两红旗,实力最强,别人无法与之相争。岳讬劝父亲让出大位,其实就等于自己放弃了大汗至尊之位。因此,皇太极无情地铲除阿敏和莽古尔泰两位哥哥,唯独对代善和岳讬父子不肯赶尽杀绝,始终网开一面。
岳讬死后,有人习惯性地告密,说岳讬生前与莽古济公主的第二任丈夫密谈谋反。告密之诡,历来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以岳讬亲生父亲代善为首,加上济尔哈朗和多尔衮, 三位大王奏称:“当按律惩治,抛弃尸骨,戮杀其子。”可怜又可叹的老代善, 当年,他二儿子硕讬因为继母不公允而和父亲生气,离家出走。代善在遭受努尔哈赤斥责后,先是亲手杀死了继妻,讨父亲欢心,接着又向父亲禀告,说硕讬投敌了,当斩。老汗王不相信。如今,代善带头相信岳讬谋反,一点不敢为死去的儿子辩解,而且还奏请皇太极杀孙子。在努尔哈赤的子孙中,代善年龄长,军功高,权力大,却能够安然度过一次次危难,寿终正寝,也是其一次次出卖子孙而求自保换来的“好成果”。后面,代善还将出卖自己的儿孙亲骨肉。
皇太极和努尔哈赤一样,不是糊涂人, 自然知道岳讬是什么人。他拂袖说:“朕决定不降罪岳讬, 岳讬自幼为母后所恩养, 朕亦‘ 爱而抚之’ ,即使岳讬萌生过‘ 不轨之心’ ,朕亦不忍心对岳讬施以身后之刑,至于抛尸灭门的话,你们就不要再说了。”皇太极是从大风大浪、刀山剑丛中钻过来的人,不肯相信岳讬谋反,而且知道这是诬告,因为他也指使人诬告过别人。因为岳讬不是被清洗的,所以皇太极特别悲伤。
这一次主张惩治死去的岳讬,多尔衮是极力赞成的,他为啥对与自己一起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的亲密战友下黑手呢? 还是因为当初老汗王驾崩时,逼迫母后殉葬的,岳讬也有份。多尔衮之所以打击岳讬,想杀岳讬的儿子、代善的孙子,就是想让活着的老代善伤心,像自己当年眼睁睁看着他们逼死他母亲一样悲愤。但是,这一次,多尔衮失算了,他的睿智也有不灵的时候,他这一次的言行,不符合皇太极的心思。多尔衮很知趣,试探出了皇太极对岳讬的心意后,便适可而止,不再挑刺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