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天聪十年(1636) 农历四月十一日,在多尔衮等文臣武将的拥戴下,皇太极身着崭新的黄缎彩绣龙袍, 由后金大汗晋升为“大清国宽温仁圣皇帝”,国号“大清” ,改元崇德。
在沈阳德胜门外设天坛,举行隆重的祭告天地仪式,号角齐鸣,旗帜飘扬。多尔衮成为皇太极登基大典的主持人, 位列左班女真人将领之首。这是何等的荣耀? 不光是皇太极从大汗变成皇帝,多尔衮也货真价实地成为皇太极最贴心、最得力、最受宠的副职助手,这一切都被在场众人看在了眼里。
在当时形成了这样一种舆论印象:大汗升格为皇帝,都是墨尔根代青张罗的。
果然,皇太极能够从土里土气的后金大汗,化身为光芒万丈的至尊皇帝,多尔衮功居第一,功不可没。没有多尔衮降服蒙古,让其献上传国玉玺,皇太极就没有理由登基称帝,就没有这华彩辉煌的加冕大典。
皇太极也给足了多尔衮面子,让他当晋升皇帝大典的司仪,这是最露脸的角色,仅次于主角,是第二号人物、最佳配角。在号角长鸣、战马嘶天、锣鼓喧天、人们欢笑的喜悦大庆氛围中,皇太极像飞腾九霄之上,手拉着多尔衮,让他也平步青云。他们是这出历史大戏中的绝配搭档。
多尔衮并不是唯一推崇皇太极加冕称帝的人,最出彩、最闪亮的角色却属于他。那些汉人儒臣首先琢磨的是,如何借传国玉玺来到后金这事,大造声势,讨好皇太极。其实,这些读书人,心里都跟明镜似的,狐疑这传国玉玺的真假,认为十之八九是假的。但是,现如今,在后金这里,必须认同这传国玉玺就是真的,假的也是真的,根本就不能提、想都不要想它的真假问题,除非不想要脑袋了。只有把假货当真的,戏才好演下去,事才好办。别以为多尔衮在俘获传国玉玺时没想过真假问题,也别认为皇太极不知道这可能是假冒的东西,他们都是人精儿,关键是不管这玉玺是真是假,它带来的传国权力是真的,这就够啦!
天聪九年(1635)十二月二十八日,文馆儒臣上奏: “??今察哈尔汗太子举国来降,又得历代相传玉玺,是天心默佑,大可见矣,所当仰承天意,早正大号,以慰舆情。”
皇太极看到奏折,先慰了察哈尔汗的心情。皇太极也觉得后金国大汗这“职位”有点小家子气,要想当更大的“官”,那就是一统天下的皇帝钝。既然传国玉玺辗转到了后金,落到了我皇太极之手, 就意味着“天命”归后金,归我皇太极, 上天已经允许小小的后金大汗成为普天之下大大的君主了。皇太极做梦都想当皇帝,谁不想呢? 有机会当皇帝,哪个人会放弃呢? 但皇太极觉得,不能草率行此大事,要十拿九稳,让所有的贝勒大臣都明确表示赞同自己当皇帝才好,才算名正言顺。
多尔衮的政治智慧又一次施展开来,积极拥立皇太极登基称帝。这是他“尊汗抑王”原则的继续掘进。他早已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决心紧紧依附皇太极,抓住这一条安全绳,既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又节节攀升,超越了一众同年龄段的人,步步为营,跻身于后金统治集团第一梯队。在努尔哈赤时代设立的所谓“八王共治”之策,其实并没有真正执行落实,因为在“八王”里,还分大王和小王。大王, 自然就是“四大贝勒”。多尔衮就属于小王行列。通过他这几年的不懈努力,忍辱负重,不屈不挠,拼命苦干,还有天佑神助,贵人提携,多尔衮已经不是当初的多尔衮。小王多尔衮,要蜕变成大王多尔衮了。
多尔衮“尊汗抑王”,尊重大汗,抑制王权,他自己就是王,是不是在跟自己过不去呢? 不是。多尔衮身为小王,“抑”的是“三大王”,而且是配合至尊大汗皇太极,联手互动。皇太极先后打击阿敏、莽古尔泰和代善,多尔衮全都极力支持,作为第二梯队小王行列的班头,多尔衮这一票是很有分量的,而且有相当的影响力,能带动其他人选择站位。皇太极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透透亮亮, 所以欣慰地赞赏:“墨尔根代青善于养人, 动作甚符我心。”智勇双全的多尔衮, 懂得看皇太极的眼色行事,揣摩他的心思,处处博得他的欢心,帮助他除掉并肩共坐金殿的“三大王”。多尔衮这是为了让自己取而代之。都说“功夫不负有心人” ,关键也看上天眷顾谁,多尔衮可算神灵偏爱偏疼的天之骄子,有最高领导人当靠山,形成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多尔衮的实力迅速大增, 威望高涨。
经过皇太极的安排,多尔衮于是在私底下开始工作,代善和诸贝勒顺水推舟,率文臣武将再三劝进,请大汗皇太极登基称帝。皇太极一次又一次地假意要求再议,多尔衮在大政殿上说得冠冕堂皇,非常恳切:“请大汗登基,也是为了女真人千秋万代的事上着想,把父汗创建的基业发扬光大,让江山永固, 子孙永享!”为了爱新觉罗家族, 为了女真人族群,为了对得起仙逝的父汗,为了满足众人的心愿,皇太极勉为其难,接受了一众臣属的劝进,答应担当起这个最苦最累的皇帝差事。
为了表现众人拥戴皇太极为帝是诚心诚意的,多尔衮组织大家在皇太极面前向天地立誓表忠心。因为代善年迈,资格最老,皇太极开恩,命令二哥代善大贝勒可以不用参加立誓仪式。老奸巨滑的代善却坚持请求参与盟誓,论资排辈,代善第一个对天地立誓:“代善誓告天地,自今以后,若不克守忠贞,殚心竭力,而言与行违,又或如莽古尔泰、德格类谋逆作乱者,天地谴之,俾代善不得令终。”有代善带头做榜样,诸贝勒和文臣武将,集体立誓,忠心事君。这些准备工作,让大清国的诞生,拖延了半年之久,条件十分成熟后,皇太极才正式登基称帝。
大清国建立,不仅仅是更改了国号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大汗改称为皇上,而是女真人从此有了新名字:满族。女真由奴隶制社会形态的族群政体向封建化转变,由蛮荒状态迈入了文明的门槛。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人,形成族群合力,建立后金奴隶制政权;皇太极接班后,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壮大实力,破茧成蝶;多尔衮摄政时期,统领八旗军民入主中原,白山黑水孕育的雄鹰,飞上华夏历史时空。
大清国的新皇帝皇太极论功行赏,册封臣属:
大贝勒代善为和硕礼亲王,贝勒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墨尔根代青贝勒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额尔克楚虎尔贝勒多铎为和硕豫亲王,贝勒豪格为和硕肃亲王,岳讬为和硕成亲王,阿济格为多罗武英郡王,杜度为多罗安平贝勒,阿巴泰为多罗饶余贝勒。
多尔衮从此就是睿亲王, 不再称墨尔根代青,“墨尔根”本可译为“睿”,而“代青”一词与国号“大清”发音类似,不可以再用作封赐贵族的爵号了。还有人认为:明朝为火德,清为水德,以水克火,故以“清”作为女真人国名。
在分封的六位亲王、一位郡王、二位贝勒计九人中,多尔衮同胞三兄弟全部受封,占三分之一,他本人名列第三。多尔衮名列代善之下,可以理解,但在济尔哈朗后面,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是皇太极等人辛苦筹划的结果,多尔衮自己也无奈地认同了这位置序列,因为济尔哈朗不仅仅接了阿敏的班,更重要的是他作为舒尔哈齐的儿子,是替父亲站在这里的,代表的是父兄为女真、后金、大清国所做出的奉献。
老汗王努尔哈赤以下,多尔衮是第二代,还有第三代佼佼者脱颖而出: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必然重点提拔靠前;岳讬是代善的长子,完全是依靠自己打拼出来的赫赫地位;杜度是禇英的长子,虽然军功稍逊,但他站在这里,有他父亲的影子。
外藩蒙古贝勒也按亲王、郡王等级分别敕封。
对明朝降将,大清新皇也大力恩赏,敕封为王: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时称“三顺王”,是汉官中最高的封号。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是辽东人,出身卑微,原本是皮岛大帅毛文龙的部下,是抗击后金的骨干战将,因为袁崇焕擅自错斩毛文龙,伤了这些将军的心,逼得他们反叛明朝,被打败后, 走投无路, 才无奈依附后金。皇太极没有小瞧这些明朝降将, 反而加以重用, 让他们“士为知己者死”,为他们提供高端舞台。这些明朝的中下级军官既然在大清国封王,那他们要对得起王的称号。他们于是尽心竭力,施展出超越自身的才华能力,成为大清攻击明朝的先锋官、马前卒。他们于汉人有负,于满族女真人有大功。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说你行,你就行,把一个优秀的士兵提拔为将军统帅,常常能焕发出超常的奇异功效。战神拿破仑也是从一个炮兵尉官起步腾飞的。后来,孔有德一路打到广西,在桂林,为大清鞠躬尽瘁,粉身碎骨,全家一百二十余口几乎全部死于战火,只有一个女儿孔四贞逃往北京,被孝庄太后收为养女,封和硕格格。耿仲明、尚可喜和后来降 清的吴 三桂, 成为清 朝入主 华夏后 手握重 兵强权的“三藩”。
大清国封赏的这些满族、蒙古族和汉族的亲王、郡王、贝勒、王等,全部掌握着军政大权,他们既是皇太极开国的根基,又是后来多尔衮入主中原、建立清朝的坚强柱石。他们将担任各种角色,出现在明清战争史这个规模巨大、意义深远的舞台上。
多尔衮身为宗室中获得最高封爵的和硕亲王之一,睿亲王的封号是名副其实的,这是皇太极对他的定位,他的确是依靠自己的聪明睿智、勤奋努力,得到皇太极的赏识提拔,攀升到了大清国权力的核心层的。虽然代善和济尔哈朗排在多尔衮前面,但文臣武将都明白,代善失势了,济尔哈朗是被硬安在那儿,真正好使的、在皇上面前露脸的是睿亲王。有事要先找睿亲王,他答应了,皇上那边就能准奏。从皇太极、代善、济尔哈朗数下来,睿亲王是第四位权力人物,但是他是隐形的第二号当权者。
睿亲王多尔衮确实是声势煊赫、位尊爵高,但为了大清国和满洲的未来,为了实现个人的远大抱负,他仍以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斗志去拼去搏,勇敢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一切都在前进的路上:
睿亲王的目光盯着金銮殿上,皇太极身下的那张龙椅——
努尔哈赤的热血,在多尔衮的身躯里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