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凯旋,沉浸在胜利的得意中。他没有想到的是,皇太极竟然乘胜追击,借助多尔衮的这场胜利,打掉了代善,彻底打垮了莽古尔泰的正蓝旗。打掉代善,皇太极就唯我独尊了。后金大军第一次绕过明军的宁锦防线,踏破长城攻打北京和中原,那一胜战的成果是除掉了袁崇焕和阿敏;上一次**平大凌河城之战,跑了诈降的祖大寿,却打掉了莽古尔泰。此次远征蒙古察哈尔部,代善根本没有出征,皇太极仍然能拿住他的所谓错误把柄,令多尔衮有点目瞪口呆,惊喜之余暗暗佩服,大汗就是大汗,果然高明,不,是英明。多尔衮在赞叹的同时,也有些心惊胆战,处置自己人,尤其是处置亲人,心理上毕竟有一点不舒服。多尔衮甚至猜想: “皇太极在处置兄弟姐妹时,心里到底是咋想的呢?”他不敢问,而是在波谲云诡的政局中,悄悄地学习政治权谋。
多尔衮灭亡蒙古,让察哈尔部可汗额哲归降,不仅仅带来了无上至尊的传国玉玺,还献上了林丹汗的八位嫔妃。后金上层在分配这些战利品时,皇太极抓住了一丝可利用的战机。他把若有若无的一丝战机,做牢做实,而且扩大为十足的加倍战果,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
这是多尔衮在懵懂中给皇太极献上的屠刀。
皇太极作为最高长官,有权力分配林丹汗的八位嫔妃,他想把年老色衰又清贫的大福晋囊囊太后给代善,但代善拒绝接受,代善想讨要年轻又最富有的三福晋苏泰太后,皇太极却把苏泰太后嫁给了济尔哈朗。皇太极打掉镶蓝旗主阿敏,把镶蓝旗交给阿敏的弟弟济尔哈朗,现在又把最好的战利品分配给济尔哈朗,皇太极的用意非常明显,就是让济尔哈朗和镶蓝旗越来越听自己的话。皇太极执意要把囊囊太后给代善,代善几番拒绝,执意不收。在皇太极看来,这就是代善不听话。不听大汗的话,这可不是小事儿。走着瞧!
皇太极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公允,自己把囊囊太后收入后宫。她原本是林丹汗的正室大福晋,名分尊贵,皇太极便把她立为后宫排名靠前的第三位大福晋。成了皇太极的西宫贵妃后,她在史上留下了比较响亮的名字:娜木钟。林丹汗去世后的第二年, 娜木钟生下林丹汗的遗腹子——阿布鼐。接下来,她给皇太极生了第十一个公主和第十一个儿子博穆博果尔。阿布鼐长到七岁时,他的大哥额哲刚好二十虚岁,这时竟然病故了。按照他们马上民族的婚姻习俗,阿布鼐娶了自己的嫂子,也就是皇太极赏赐给额哲的固伦公主。阿布鼐的母亲成了皇太极的妃子,他则成了皇太极的女婿。阿布鼐长大后,受命主管察哈尔部事务。他身上有着蒙古人的血性,不甘心忍受女真人的压服,康熙帝以其多年不朝觐为由,削其亲王爵, 监禁于盛京。阿布鼐的儿子们起兵救父,力弱失败,阿布鼐被绞死。博穆博果尔呢,传说他长到婚配年龄,娶了一个貌美的好媳妇。可是,好女子人人都喜欢,皇帝哥哥顺治看上了弟媳妇。弟弟自然不高兴,哥哥便打了弟弟一个耳光,弟弟郁闷而死。死后二十七天,哥哥就把服丧戴孝的弟媳妇接进皇宫里,她就是芳名广播的董鄂妃。娜木钟本人在康熙十三年(1674)仙逝,葬在沈阳清昭陵。
皇太极不仅培养、提拔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还扶植自己的长子豪格。豪格比自己的叔叔多尔衮大三岁,比多尔衮早上战场,早立战功。日后,豪格成为多尔衮权力上升过程中的主要对手。皇太极提拔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是想把年轻人培养成将帅,替换“三大贝勒”,而他扶植自己的儿子豪格,却是要把他培养成为接班人,想要让他当大汗的。皇太极为豪格挑选了林丹汗最小的嫩俏可人的第八福晋。豪格非常喜欢,但豪格原本有媳妇,大老婆肯定不喜欢小老婆。这大老婆是谁呢? 是豪格的表姐妹,是他亲姑姑的女儿。豪格的岳母是谁呢? 是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姐姐莽古济公主。她哥哥是莽古尔泰,他们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妹。
公主莽古济对哥哥莽古尔泰杀死母亲一事,无法接受,不再与哥哥来往。莽古济先被父亲嫁给了海西女真哈达部,所以又称哈达公主。她生下了两个女儿,长女嫁给了代善的儿子岳讬,次女嫁给了皇太极的儿子豪格。后来,她的夫君乌尔古岱,被人状告受贿,努尔哈赤将其降职惩罚,乌尔古岱忧愤而死。再后来,皇太极执政之初,蒙古敖汉部首领琐诺木杜棱前来归附,皇太极把寡居的姐姐莽古济公主赏赐给琐诺木杜棱。黄金家族的男人封王晋侯,黄金家族的女人同样是战利品和礼物。莽古济公主和夫君是半路夫妻,感情不好,同床异梦。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婚姻问题,莽古济对弟弟皇太极心存不满,当二女儿受到豪格的小老婆欺负时,莽古济去找弟弟皇太极理论,不料话不投机,生气离去。恰好路遇二哥亲家公代善,代善把妹妹请进家里,设宴招待,肯定要谈论一些关于皇太极的话,因为面对强势的皇太极,他们心里都有一肚子怨言。后金大汗的耳目四通八达,如日中天的皇太极强势得很,杀上门来,责问代善,为啥招待冲撞我的莽古济,你安的什么心?在皇太极心中,莽古济为儿女婚事生气是借口,真实原因是他打击了莽古尔泰,莽古尔泰在两年前气死了,作为亲妹妹的她为亲哥哥打抱不平。但是,皇太极暂且不跟小女人一般见识,目标直指代善。其实,皇太极收拾了莽古尔泰之后, 代善老谋深算,非常知趣, 明白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于是主动退让,以求自保,上奏自请放弃与大汗平起平坐的特权。皇太极假意挽留,在代善执着的坚持下,皇太极同意将代善的椅子搬到下首。按说皇太极已经独尊了,却仍然感觉不到位,依然不依不饶。
皇太极召集诸贝勒大臣开会,声讨代善。大家罗列了一系列罪名。皇太极斥责代善:“古往今来,既为君主,就要一统制令,怎能不分轻重?而今,代善所统的正红旗贝勒等轻视君主之处太多。大贝勒以前随我征伐明朝,违背众贝勒意愿欲中途回军。出征察哈尔部时,又固执欲回。此外,大贝勒偏袒本旗,赏罚不公。我喜欢的人,他讨厌;我厌恶的人,他喜欢,这不是离间相互之间的关系吗?”皇太极在历数代善罪状后,故意使性子,宣布闭宫不出,假装要众贝勒另选他人为君。众贝勒面对皇太极和代善,需要选边站,到底站在哪一边? 大家一致商议,让多尔衮带头谴责代善蔑视大汗的行为,积极窜掇皇太极给代善定罪,诚恳地跪请皇太极亲政。多尔衮统计了众贝勒的意见,面呈大汗皇太极,要求革去代善大贝勒职衔,夺去十牛录人口。皇太极见火候到了,又坐在龙椅上亲政,鉴于代善劳苦功高,从宽处理,免革贝勒职,免夺十牛录人口。代善自此威望折损,没有兄弟子侄再看他的眼色行事了,他的影响力只局限在本旗内,当年威风凛凛的英雄储君,变得唯唯诺诺,谨小慎微,只求子孙平安。
代善亲眼看到过叔叔舒尔哈齐和表弟们被处死,也看到过自己一奶同胞的大哥褚英之死,他自己还被人状告与老汗王的妻妾私通,差点跌落万丈深渊,为了求平安,在老汗王动怒斥责他听信继妻而虐待两个儿子时,为了让老汗王消气,他亲手杀了自己非常喜欢的继妻。
这边皇太极刚处置了代善,那边,一个正在等待处置的人,突然暴病而死。谁呀? 德格类,努尔哈赤第十个儿子,莽古尔泰和莽古济的亲弟弟。皇太极先是夺了阿济格的镶白旗,交给多尔衮;接着,皇太极夺了阿敏的镶蓝旗,交给济尔哈朗;之后,皇太极夺了莽古尔泰的正蓝旗,交给德格类。全是把旗主之位从哥哥手里转移到弟弟手里,看似公允,其实,是把不听摆弄的哥哥换成了听话的弟弟,这原本不在皇太极势力范围的三旗兵马,就变成了他的附属。但是,德格类和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不同,皇太极并不信任他,让他当正蓝旗主,只是个过渡,而且皇太极自己的大儿子豪格没有兵马可带,这不行,皇太极想让豪格接过正蓝旗,成为八旗劲旅之一的主子。
两年前的秋天,莽古尔泰暴病而死,整整两年后,又是萧瑟肃杀的寒秋,德格类又暴病而死。这只是清朝早期历史上众多令人疑窦丛生的事件之一。
事情还没完:一个叫冷僧机的人,登上历史舞台,华丽转身,把自己从一个家丁打造成了朝廷大臣。很多人的上升,都是踩着别人的尸骨。告密者众多。比如,努尔哈赤的小福晋密告大福晋阿巴亥,因而邀宠一时,最后,却被逼迫跟着阿巴亥一起为努尔哈赤殉葬。
在莽古尔泰去世周年祭日那天,正蓝旗将士为了表达自己的情绪,搞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扫墓,然后一起来到莽古尔泰的住所慰问他的福晋。
多尔衮倒吸了口凉气,一是觉得正蓝旗将士无法无天;二是明白皇太极绝不会善罢甘休。他觉得自己必须有所表现,不能冷眼旁观,于是求见大汗,禀告了正蓝旗将士大逆不道的行为,请求大汗谕示,给予惩处。皇太极已经先一步知道了,甚至在正蓝旗将士秘密谋划扫墓时,他就知晓了,只是按兵不动,要等到正蓝旗将士做了,才整治他们,那样才会有理有据。对多尔衮能和自己心往一处想,皇太极非常赞赏,点头叹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皇太极以众将士在莽古尔泰福晋前醉酒失礼为由,令众人唾正蓝旗旗主德格类的脸。也的确怪德格类没有约束好自己的部属们。其后,皇太极又以莽古尔泰的福晋在祭扫时不够悲哀为理由,让女人们出战,命众福晋对莽古尔泰的未亡人进行辱骂、羞辱。
和性情暴烈的莽古尔泰不同,德格类敦厚温和。然而,皇太极已然容不得他了,处处看他不顺眼,做错了是错,做对了也要寻个错:德格类掌管户部,一些汉官反映差役繁重, 他转奏给皇太极,却被斥之为“诳言”;出征明朝,德格类所部因攻城受阻, 未能在指定的地点会师,被皇太极批为违反军令;在为牧场挑选官员时,德格类自知不说话是不对,说话又怕说错,就小心地只讲了一句貌似安全的话: “人选不可忽视。”皇太极借题发挥,抢白道:“谁说人选应该忽视了? 难道以前用人都不慎重,是忽视而为吗?”看看, “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 , 德格类活得太憋屈了。
德格类“忽然”死去两个多月后,莽古济公主的家奴冷僧机,以下犯上,卖主求荣,告了御状:“莽古尔泰和德格类,在生前, 与莽古济等人结党谋反。”皇太极正需要这个。是冷僧机揣摩出了大汗的心思,投其所好地赌了一把,还是有人安排冷僧机这样做? 总之,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皇太极信了。他立马派人去莽古尔泰家中查抄,搜出了十几块刻有“金国皇帝之印”的木牌。真想谋反的人都不是傻子,会故意留下这种证据吗? 另外,如果一定想搜点什么出来,也是可以安排的。恰好,又一个证人挺身而出:莽古济的现任老公琐诺木杜棱,见风使舵,一看要牵连到自己了,便及时“自首”,供称曾同莽古济一起对莽古尔泰发誓:“我等阳事皇上,而阴助尔。”
莽古尔泰和德格类已死,算是侥幸,也是死无对证, 但莽古济还活着。对谋反大罪,哪个帝王也不会宽恕。皇太极怒不可遏,处死了亲姐姐莽古济。
莽古济临终前是什么心态? 作为努尔哈赤的女儿,本是千金之躯,却被裹挟到政治杀戮中:母亲被儿子杀,哥哥姐姐被弟弟杀,女儿被女婿杀——因为岳母谋反,豪格也学伯父的样子,为了让父汗高兴,向父汗表忠心,亲手杀掉了自己的正妻大福晋,也就是莽古济公主的二女儿。
这让莽古济公主的大女婿陷入了为难境地,自己是不是也应该杀妻向大汗表忠心? 莽古济公主的大女婿是代善的长子岳讬。面对父亲被皇太极责罚,岳母被皇太极处死的境况,岳讬无奈,只好上奏,请求圣裁:“豪格既杀其妻,臣妻亦难姑容。”我对媳妇咋办? 杀不杀? 把难踢的皮球传给大汗,这并不是好方法,岳讬为了夫妻情分,走出了一步险招。万一皇太极生气,可能连岳讬一起处置。
岳讬敢于这样做,是自恃和皇太极关系不错,在皇太极继承汗位一事上,他有举足轻重的拥戴之功。岳讬年轻有为,冲锋陷阵,深得爷爷努尔哈赤喜欢,创立八旗时,努尔哈赤让代善统率正红旗,把镶红旗交给了孙子岳讬,父子共掌两红旗。努尔哈赤驾崩时,代善最有登基称汗的实力,岳讬却劝自己父亲,让出大位,立皇太极。没有代善父子支持,皇太极不会顺利身登大宝。
岳讬果然赌赢了。
皇太极没有忘记岳讬的拥立之功,满足了岳讬保全妻子性命的愿望。其实,皇太极心里早对岳讬有裂痕了。岳讬性情耿直率真,在叔叔莽古尔泰受到过度严惩时,心怀同情,在一片斥责莽古尔泰的声音中,他没有随声附和,而是惋惜道: “不知皇上与彼有何怨耶?”这话,传到皇太极耳朵中。不过,因为旧情深厚,皇太极权作听而不闻。如今,岳讬为爱妻付出了与大汗再次淡化情谊的沉重代价,此后,皇太极视岳讬为半心腹。每每偏袒他,换作别人,拿住一点错,早就处死了,但皇太极对岳讬大多是轻罚,斥责、降职、软禁等,始终网开一面。
清崇德三年(1638)八月,皇太极赐封岳讬为扬武大将军,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兵分左右两路,再度大举进攻明朝腹地,抢掠中原,大肆烧杀,祸害汉人,后金军自身也是损兵折将。右翼主帅岳讬,因感染天花,病死在济南。四月初春,多尔衮护送岳讬的灵柩运抵沈阳,岳讬的大福晋、莽古济公主的长女,像母亲一样刚烈,为夫殉葬。
那个时代,夫妻情义的表达,便是生死与共,令今人唏嘘。
那个时代,还有另外的夫妻情感状态:多尔衮灭亡蒙古,有一个重要的功臣,那就是说服姐姐苏泰太后的南楮,凯旋后,为了表奖他,皇太极把自己的东宫福晋赏赐给了南楮。东宫福晋是蒙古公主,嫁给皇太极三年零七个月,以“不遂汗意”, “改适”南楮。这时候,她刚给皇太极生下第二个女儿。
同父异母的公主姐姐被杀,多尔衮眼看着这一切,又是什么心态?他肯定不是执刀行刑的刽子手,但他是帮凶。处罚代善,他非常赞同,因为扳倒代善,就踢开了自己晋升的挡路石;在清除“三大贝勒”的过程中,多尔衮虽然不是主要打手,但他完全站在皇太极一边,看到阿敏成为囚徒、莽古尔泰暴亡、代善成了“落汤鸡”,多尔衮甚至有报复的快慰,杀母之仇,这四大贝勒都有份;面对莽古济公主之死,多尔衮虽然觉得皇太极做过头了,但仍然点头认可,身为帝王,就应该有杀人不眨眼的杀罚手段,不然,太宽厚仁爱了,难以服众。
既然正蓝旗主子谋反,皇太极名正言顺地把正蓝旗取消了,把其部众分遣到各旗中,无论服与不服,他们不能再成为整体的合力。旁观者清,多尔衮早就知道皇太极对桀骜不驯的正蓝旗势必来一次彻底的清洗。他想到的是换旗主,却没有想到汗兄来的是这一手,正蓝旗被拆分得四分五裂。八旗是父汗创制的,汗兄说取消一旗就取消了,八旗变成了七旗,不伦不类,这是对父汗在天之灵的不敬啊。但是,现在皇太极想做什么,谁能阻拦,谁敢说个不字? 多尔衮内心责怪皇太极,口中又违心称赞大汗做得对、做得好!
没过多久,皇太极又在朝堂上假意沉痛地自责道:“只怪自己一时恼怒,取消了正蓝旗,这是父汗留下的家业,我不该如此莽撞。”多尔衮此时在形势上已经成为众将之首,是大汗身边最得宠的红人,因此立马宽慰大汗,奏请恢复正蓝旗。皇太极欣慰道: “墨尔根代青,甚知我心。”多尔衮马上着手,张罗从各旗里抽调人马,重新组成正蓝旗。新正蓝旗不再是原来莽古尔泰兄弟执掌的正蓝旗了。皇太极任命的新旗主是豪格,现在,没有“三大贝勒”共坐金銮殿,他不需要再考虑别人的感受,可以任人唯亲了。皇太极亲自执掌努尔哈赤留下的两黄旗御林军,加上长子豪格掌控的正蓝旗,他们父子握有三旗,兵强马壮,势力最大。其次是多尔衮与多铎掌握的两白旗,紧跟皇太极。济尔哈朗掌握的镶蓝旗,也是皇太极一伙的。只有代善父子掌握的两红旗是外人,从大势上看已日薄西山,翻不起大浪了。
多尔衮在成长过程中,听到的、看到的,都化作他以后执掌政权时的凌厉铁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