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升中的后金政权来说,内部政务事小,外部征战事大,关乎生死存亡。多尔衮统领吏部不足一个月,皇太极又发动了新的进攻明朝的战争。哨探来报,大明兵部尚书、大学士孙承宗督理全国军务,重新整备山海关外的防务,积极抵御,经崇祯皇帝准奏,修复大凌河、小凌河两城,连接松山、杏山、锦州三城,这样,在宁远城周边形成堡垒群,互为掎角,协同作战,将关宁防线前推。首先修复的大凌河城,位于锦州东三十多里,原城建于明宣德年间,周长三里, 嘉靖时又有所增修,是锦州的前哨卫城,几经战火毁坏。酷暑七月,空气热似烟火烤人,明朝总兵祖大寿率领将士,不畏辛苦,动工重建城池。这些明朝将士,对女真人后金军,真是仇恨入骨,吃肉喝血都不解气:他们原本是“蛮夷”,看他们可怜,无处安身,才允许他们在辽东立足活命,没有想到现在却对主人恩将仇报,一群白眼狼、中山狼。对明朝将士来说,他们也忘记了当初明朝军队是如何欺侮女真人的,甚至就算想起来了,也会觉得那是应该的。同样,对女真人来说,有能力像猛兽般扑咬大明朝,吃肉喝血、断骨害命,都是必要的,必须这样做,有“七大恨”昭告天地了嘛。
得知明朝修筑加固大凌河城, 皇太极毫不犹豫、毫不迟疑、毫不拖延,立马发兵,跃马加鞭,昼夜兼程,赶奔前线,要趁明兵还没有筑好城堡之际,扰乱破坏。你修整城池不就是为了对付我吗? 那我偏不叫你好好修城,让你修不成。皇太极御驾亲征,带领各路兵马,不辞劳苦,不畏酷暑,于八月初六,杀到大凌河城下。从两位帝王的对照,也能看出大明朝不行了,谁都知道享受好,崇祯皇帝躲在皇宫里,养尊处优,而皇太极则长途奔波颠簸,亲临阵前,倘若两个皇帝对决,年轻的崇祯肯定也打不过人到中年的皇太极。
多尔衮作为皇太极鼓劲认可的青年将才,被任命为先锋官,冲在最前面。
后金兵马从四面八方围住城池,蒙古兵马补围各部缝隙。皇太极分兵一路截断通向锦州的大道,以防有明军来援。多尔衮跟在皇太极身边,看着汗兄调派千军万马,也在悄悄学习指挥军马的战术。皇太极命令多尔衮率领本部旗兵, 负责从东面进攻。多尔衮一心想把任务完成好,求取功名,讨得汗兄欢心。
初七,后金军兵在城外挖掘深壕,把大凌河城困得水泄不通。初八,后金将士发起总攻,人喊马嘶,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双方拉开了一场长时间的进攻与防守的作战。
十二日,祖大寿派明兵出城来战。虚岁二十的多尔衮,率先冲入敌阵,扬刀跃马,奋勇拼杀。明军逐渐抵挡不住,向城内败退,纷纷坠入深壕,死难者百余人。城上明军居高临下,向多尔衮部放炮射箭,副将孟坦命丧阵中。在明军优势炮火的打击下,多尔衮部伤亡不小。为减少伤亡,多尔衮虽然求胜心切,但爱惜将士生命,为保存有生力量,无奈率部撤回。皇太极没有指责多尔衮攻击不利,反而斥责多尔衮的部将们:“按照我军定例,当遇到敌兵时,贝勒(此处指多尔衮) 当坐镇军中,令诸将率兵进击。今天贝勒亲自进战,你们为何不进行劝阻? 万一有失,贝勒死伤,不就辜负了我的一片厚望吗?”一番肺腑之言, 既在批评诸将,又公开表明了对多尔衮的偏袒爱护。如果是别人进攻失利,很有可能会受到大汗责罚。这令多尔衮感动不已,更愿意牢牢追随汗兄左右。
大凌河城主将祖大寿是个生不逢时之才。他修城不到半个月,城墙雉堞还没修好,后金军马就烟尘滚滚杀气腾腾地来了,太快了,出乎意料之外,女真人的情报工作真是太及时准确了。城中粮草仅够几天之用,很快就断粮了,将士们惶恐心惊,都知道女真人是虎狼之师。祖大寿几次试探突围,都不成功,随即坚壁不出,坐等救兵。
后金兵马面对高耸的城池,也没有办法攻破。围困十天后,皇太极便开始了对祖大寿的劝降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许以高官厚禄,但祖大寿不为所动,在国仇家恨面前,不愿讲价,根本不予理睬。皇太极采取长期围城的战术,消耗城内的粮食,吃光了,不投降,就饿死。但是,后金大军会集在小城之外,时日久了,自己的消耗也是问题。在击退几次来援的明军后,为了速战速决,为了消灭城中的有生力量,多尔衮苦心积虑,琢磨一计,皇太极欣然采纳,搞了一次假增援,让一部士兵穿上明军服装,假装厮杀,冲击包围圈,诱敌出城,以求胜机。饥饿中的祖大寿盼望援军心切,急忙率军出城相迎,想前后夹攻,实现突围,结果上了大当,损失十分惨重,败退逃回城内,坚闭城门,再也不敢出城应战。
皇太极也是不肯罢休,非要拔掉大凌河城这根钉子不可。后金大军的后勤保障虽然艰难,但也断断续续、源源不绝,而城内的明朝军民就只能坐以待毙。多尔衮积极主动替汗兄分忧,接应粮草,阻击来援明军。他对汗兄不畏困难必求胜利的决心非常敬佩。
僵持两个月后,皇太极实在坐不住了,虽然恼火,但心中对祖大寿又充满了赞赏:的确是位大英雄! 农历十月七日和十月九日,皇太极接连送出两封箭书,致祖大寿和都督佥事何可纲及副将张存仁,再次劝降,仍遭到祖大寿的拒绝。
这时候,城内是什么样了? 粮尽援绝后,将士宰杀战马充饥。城中百姓更是悲惨,活活饿死的成百上千,还有一口气的人,都抢夺死人身上的肉吃,用人骨头当柴烧, “炊骨析骸,古所未有”。有个叫张翼辅的人,从城里逃出来,诉说城内惨状:粮食早就吃光了,先杀工役而食,现在又杀兵丁食之,军粮已尽,唯有大官还剩米一二升而已。
围城三个月,皇太极派降将姜新赴城中面谈劝降。祖大寿对朝廷失望至极,知道再也不会有自己人来救援。原本全城兵民共三万多人,此时仅存一万出头,军马只剩下三十二匹。为了这些军民,祖大寿长叹一声,无奈放下自己的名节,这个决心很难下,一旦下了,祖大寿就要付诸行动,他绝对是个狠人儿。城中的二把手,都督佥事何可纲更狠一筹,宁死不降,但愿意成全祖大寿。祖大寿向现实低头,决定伤损名节,何可纲不干,舍命不舍名节,求史册忠烈。
“大寿及诸将皆欲降,独可纲不从,令二人掖出城外杀之,可纲颜色不变,亦不发一言,含笑而死。”为什么何可纲含笑而死? 或许是因为自己死得其所。
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大开城门,率众将来到金营。皇太极与代善、莽古尔泰、多尔衮及众贝勒众大臣,一齐隆重迎接祖大寿一行,以女真人最高贵的礼节抱腰礼相见。之后,双方登坛发誓祭天,盟誓祭天毕,皇太极携祖大寿手进入大帐,为祖大寿设宴庆贺。
祖大寿不仅仅通过杀何可纲向皇太极表明献城投降的诚意,还要向皇太极献上另外一份厚重大礼。他恳切建议:我的家眷都在锦州城里,趁锦州不知我已经投降,愿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夺取锦州城。皇太极略作沉吟,知道这样做会有两种可能:一是祖大寿真的献出锦州城;二是他假意诈降真逃回。但皇太极久经沙场,决定赌一把,派出自己最亲信的多尔衮和阿巴泰,领四千兵马,尾随祖大寿,伪装成突围逃回的明军,想诈开锦州城门,乘夜色袭取锦州。
皇太极给多尔衮的命令是协同祖大寿又监视祖大寿,若是有诈,可临阵斩杀之。多尔衮知道责任重大,是汗兄信任自己,才把这任务交给自己,他也明白这任务的风险性太大,祖大寿本是不共戴天的生死对手,怎么敢相信他是真心投诚,所以他时刻小心,也叮嘱手下人都机灵点、警醒点,浑身上下都长满眼睛和耳朵。此时正值月底,天上没有月亮,夜色够黑,而且恰巧天降一场大雾,浓厚迷乱。多尔衮不好把祖大寿牵在手里,但手握刀柄,一旦发现祖大寿有不轨意向,立马斩之。一路上,多尔衮一会儿能看见祖大寿,一会儿看不见。他便经常和祖大寿说话,没话找话,询问路怎么走,还有多远。祖大寿有时回答,有时装作听不见。看到锦州城时,却看不到祖大寿了。
祖将军——
多尔衮暗叫不好,但还是试探着呼喊,想唤回祖大寿。
阿巴泰冲多尔衮吼叫: “祖大寿这个坏蛋肯定跑啦。”
多尔衮不愿意承认自己被耍了。
锦州城门没有开,想必城里士兵在黑夜大雾中也不敢开城门。多尔衮命令会说汉话的士兵向城中喊叫,试图骗开城门。然而,请求打开城门的叫喊声只换来一阵箭雨,有几个兵丁和战马被射伤。
多尔衮两眼在茫茫黑暗中发怒喷火,他不甘心失败,这可怎么回去向汗兄交代? 他断定祖大寿也没有进城,于是下令在城外搜捕祖大寿,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挖地三尺也要找到。他算准了锦州城内的明军不敢出来对战。
天亮了,浓雾重重,祖大寿溜得一点影儿都没有了。
多尔衮长叹一声, 很仗义地向阿巴泰说:“责任在我, 我去向大汗请罪。”
阿巴泰也是英雄豪杰, 并不逃避责任:“大汗派咱俩来的, 有难同当。”
太阳驱散迷雾,皇太极率大军也赶到了。
多尔衮和阿巴泰下马跪奏,无颜面抬头,这是他从军征战以来最大的失败。
这是一次攻取锦州的绝佳好机会,可惜让多尔衮和阿巴泰给办砸了。皇太极特别生气,一气祖大寿不讲信义,二气自己本已经料到祖大寿会有这一招,悄悄叮嘱多尔衮他们小心盯住,但他们还是没办好。如果仅仅是阿巴泰,没办好还情有可原,叫多尔衮来,就是相信他心细,可还是让祖大寿跑了。
多尔衮羞愧难当,请求带领本旗人马强攻锦州,不破不还,战死在锦州城。
皇太极毕竟是大汗主帅,没有因生气冲动而失去理智,小小的大凌河城尚且如此难攻,何况锦州重镇,大军征战已久,人疲马乏,不宜再投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中, 应该班师休整了。皇太极宽厚地作笑:“是祖大寿那厮为人不端, 又恰逢昨晚天降大雾,没有大雾就不会有诈袭锦州之策,是本汗考虑不周,轻信了祖大寿,也是天不亡他,且留他这狗命多活几日,待以后再跟他算总账。再说,祖大寿是无耻小人,根本不值得我们爱新觉罗子孙为他搏命。”
皇太极亲手搀起了多尔衮和阿巴泰。
众将士都看出来了,阿巴泰是沾了多尔衮的光。越是这样,多尔衮越于心有愧,觉得对不起汗兄的栽培,在八旗将士面前低下了头。
皇太极向将士们宣谕:“百日之战,实现了此次出征目的,破坏明军修筑大凌河城的计划,得胜奏凯。”然后,飞箭留书锦州城内,且饶尔等性命,约定日后来取,并问候祖大寿,将军劳苦,好好休息。
后金军队一把火焚了大凌河城,将城池完全拆毁,夷为平地。后金军不宜在此城驻守,但也不能留给明军。
祖大寿一回到锦州城里,就积极组织防御,抗击后金。对祖大寿率队献大凌河城投降一事,崇祯皇帝同样大度宽容,识大体,不拘小节,充分信任前线将士,不仅没有怪罪祖大寿,反而提升他为左都督,全权负责锦州防务。在这一点上,崇祯皇帝也算英明了一回。但是,崇祯皇帝三次下诏,命祖大寿进京觐见,因为有袁崇焕前车之鉴,祖大寿都借故推辞,不敢去朝廷,始终默默坚守在锦州,一心对抗女真人。
祖大寿诈降成功,在多尔衮眼皮子底下遁走,成为多尔衮心里的一个阴影,他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对明朝降将,多了一层戒备,既要放手使唤,又要牢牢套上紧箍咒,就像主人牵住拴在狗脖子上的绳索。
可以说,多尔衮这一次的失败, 对他的人生成长非常必要,极有意义,因为近几年顺风顺水,他已经有了骄傲轻狂之意,这次失败犹如暴风雨,浇头盖脑,给他降温,让他清醒了,恰恰是因为有这前车之鉴,令其后的多尔衮成为常胜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