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进入了火箭上升时期,官越当越大,提拔得飞快。他这官当得甚至有点莫名其妙,比他功劳大的有多少? 仅仅因为他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吗? 老汗王十六个儿子中,出类拔萃的,主要有褚英、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以及多尔衮兄弟仨,其他的虽经沙场,出生入死,却无法登位最高层。多尔衮后来居上,完全就是皇太极的作用,汗兄把十四弟看顺眼了,六十分的成绩,被夸赞成双百。说你行,你就行,说你行的人,得行! 皇太极就瞅着多尔衮行,别看小,机灵, 懂眼色,脑瓜好使。皇太极慧眼,看出在青年子弟中,多尔衮是可教之才,会成长为俊杰。但是,人才成长,需要机遇青睐,贵人提携。
官场如戏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多尔衮春风得意,也有人官场失意。比如多尔衮的七哥阿巴泰,在八弟皇太极当政后,地位不升反降。阿巴泰是努尔哈赤的侧妃所生,因为母亲地位较低,所以他在兄弟中的排位比较卑微,但阿巴泰在年龄上有优势,较早地参与征战,建功立业,从台吉升到贝勒。阿巴泰总觉得论功行赏时,自己得不到公平对待,经常满腹牢骚。多尔衮三兄弟是子以母贵,阿巴泰是典型的子以母贱。
皇太极封赏赐宴,首席属于和硕贝勒们,阿巴泰已经三十八岁,年岁不小,功劳也不小,却只是个贝勒,坐在哥哥、弟弟和侄子下面,感到脸上无光,郁闷不乐。回到府第, 阿巴泰大发牢骚:“我觉得可耻,今后再也不赴宴了!”这私下里说的话, 却传到了皇太极的耳朵里。皇太极这时刚刚继位,对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七哥,知根知底,便没有发作。
后来,有蒙古察哈尔部众前来投奔归附,皇太极在八角殿设大宴,召诸贝勒作陪。阿巴泰果真说到做到,拒不参加,还说风凉话:“我没有像样的皮裘可穿,父汗原先赏赐的皮裘,改成两件给儿子们穿了。”皇太极不再姑息宽容,欲杀一儆百,于是召集贝勒们,讨论如何处理阿巴泰。大贝勒代善教训阿巴泰:“你先时连与五大臣一同议事的资格都没有。因你在诸弟之列,父汗拨给你六个牛录的属民,才有了贝勒的身份,心犹不足,如果你当了大贝勒,岂不更生称汗的念头?”在众人的齐声斥责中,原本理直气壮的阿巴泰,狼狈不堪,只好低头认错,甘愿受罚,被夺去了名下的十六匹马和四副甲胄。
天聪五年(1631) 三月,皇太极忽然下令诸贝勒直言时政, 提出建议,加以改进。
多尔衮虚岁二十了,他的确聪明,看穿了汗兄的用意:他是要建立自己的权威,改变父汗留下的权力班底和工作机制。
多尔衮非常清楚,这是一个绝佳机会,提出好建议,能够受到汗兄的赏识,再次出头露脸。但是,也担着风险,如果建议不符合汗兄的心意,得不到汗兄的喜欢,不如不说。到底说还是不说? 多尔衮几番斟酌:倘若不说,不提建议,又显得自己没有想法,让汗兄觉得自己没有头脑,糊涂蛋一个。最好是提出一个让汗兄眼亮惊喜的建议,最差也要提出一个折中的不犯毛病的建议。
多尔衮思来想去,后金常年征战,对触犯军纪的官兵,有时没有经过严格审理,没有真正按照刑律办事,出现过错杀重判等现象。于是,他决定赌一把,小心翼翼上奏说,审判定罪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凡任此事诸臣,“当悉心详议,不可苟且塞责”。军纪严明, 对一些可杀可不杀的勇士,要严格甄别,区别对待,后金正是用人之时,需要这些勇士冲锋陷阵,不可轻易错杀乱杀! 战场上有流血牺牲,但内部法治生杀大权的使用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以示大汗英明,厚爱将士。
对杀人如麻的后金政权来说,一个人的生死,原本和山林打猎鸟兽一样,死了也就死了,活着正常,死了也平常。把人命当作关天大事正经八百地提出来,纳入法治,尊重生命,这有点猛喝惊醒的味道。这可以是一个不咸不淡、很圆滑的建议,也是明哲保身、应付差事的建议,更是挑不出毛病又没有什么建树的建议。
但是,人若是好运气来了,一顺百顺,一通百通,想挡都挡不住。多尔衮深得皇太极的赞许:十四弟聪明睿智,有勇有谋,堪当大任。大汗说好,众人也都点头夸赞,挑大拇指:墨尔根代青所言甚是,一矢中的,命中要害。
皇太极非常欣赏多尔衮:彰显法纪,以服官民,这是当下要务,也是以后大政,一针见血,绝非匹夫之见,长远看,十四弟是智勇双全的将帅之才。
代善和莽古尔泰等人见皇太极拔高夸赞多尔衮,心知肚明皇太极是在提携多尔衮,但他们又无法说多尔衮的建议不对,无法表示异议。
此时,在朝堂上,皇太极希望多尔衮能够说话,他只要做了三分,皇太极都能让他得五分,他刚刚得五分,皇太极就能给他提高到八九分,这个用意极其明显,就是扶持青年人才,打击那些老资格的权臣。
多尔衮已经被皇太极纳入他的大局范畴,把同父异母、根红苗正的小兄弟提升起来,谁也无法说有什么不正确。关键是,小兄弟多尔衮的翅膀还不硬,听话,而且手中握有兵马实权。皇太极拉拢多尔衮、多铎兄弟,就拉拢住了整整两白旗兵马,加上自己和长子豪格掌管的两黄旗,还有从阿敏手里抢来交给济尔哈朗的镶蓝旗,自己可掌控的已经是五旗人马,八旗劲旅,自己占有了一大半,只剩下代善父子掌管的两红旗和莽古尔泰掌管的正蓝旗,没有真正握在自己手心里,那就慢慢来。
多尔衮一时高兴,乘胜进军, 又向皇太极献策:“汉人奴隶,多是贱民,但也有个别优秀的,如同鹤立鸡群,可以挑拣用之。”皇太极瞪眼大笑,挑大拇指:“好啊,墨尔根代青,有勇有谋!”
有资格上朝堂的众贝勒台吉,都看明白了,墨尔根代青在大汗眼前得脸受宠。
要说后金能够建立大清朝,的确是因为女真人的领导者没有故步自封,一直在求进步。就说皇太极吧,相比于他父亲努尔哈赤,在统治能力上有了极大提升,其重要一点就体现在对待汉人的政策上。
努尔哈赤在青少年时代,受尽了汉族人的欺侮,因此他对待汉人的态度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汉人把女真人视为未开化的蛮子,当作奴隶,努尔哈赤反过来把汉族人也看作奴隶,抢掠牲畜和汉人,等同视之,在战利品登记时,就说俘获人畜多少。努尔哈赤对待汉族知识分子也是“屠灭儒生”。
皇太极的成长环境和执政态势,与努尔哈赤时期不同,他意识到必须要利用归降的汉族人,这是一股极大的重要力量。于是,登基后第三年,他在朝堂上举行了一场有特殊意义的科举考试。“自古国家,文武并用,以武功戡祸乱,以文教佐太平。”努尔哈赤在世时,虽然命令大臣根据蒙文创建了女真文字,但对文化的用心仍然不多,更多考虑的是打胜仗求生存。皇太极说:“朕今欲振兴文治,于生员中考取其文艺明通者,优奖之,以昭作人之典,请贝勒以下,满、汉、蒙古家有生源者,俱令考试,于九月初一日,命诸臣共同考校,各家勿得阻挠,有考中者,仍以别丁赏之。”汉人原本都是给女真人当奴隶的,汉人的官员也从属后金大臣,自己的马不能骑,自己的牲畜不能用,自己的田不能耕;汉官病故,妻子要给贝勒家为奴。参加这次科举考试的汉族生员,是为了抓住“救命稻草”,翻身救赎,借此改变命运。在三百多名应试者中, 有二百多人为皇太极录用,这些汉族知识分子在后金政权实现了从仆役到官员的逆袭。
皇太极大力笼络汉族上层人物,对归降的汉官给予田地,分配马匹,进行赏赐,委任官职。皇太极重用汉官,最突出的代表人物范文程被誉为“清初第一汉臣”。
还有一个著名的汉臣,叫宁完我,是辽阳人,本为明朝官员,后来归降后金。皇太极高挂招贤榜,设立文馆。听说宁完我是个人才,便召见重用之。宁完我率先代表汉臣文官登上后金政治舞台。宁完我向皇太极推荐了几个同僚,其中一人叫鲍承先。不久,鲍承先就立了一个大功劳,向皇太极献上反间计,除掉了袁崇焕。宁完我,果然人如其名,真是宁愿用一切手段完好自我,不让自己吃亏。他是出了名的好色好赌,后来,为此还受过严厉的惩罚。宁完我向皇太极建议,为了更好地使用后金的人才、财力和物力,加强统一指挥,扩大军权,应该仿照中原王朝制度,设立三院六部,设吏、户、礼、兵、刑、工部。皇太极一听,改制能够扩大自己的权力,好啊! 皇太极征求众人意见。现在,多尔衮也敢于在朝堂上向大汗说话了,就抢先表态,带头支持这个建议。一是他看出来汗兄心理上已经接受了这建议,否则不会征求意见;二是多尔衮和皇太极一样,虽然是后金王子,但他们自小喜欢汉文化,父汗努尔哈赤就非常喜欢《三国演义》,从中学到了兵法,女真人的勇武加上汉文化的智谋,在统一女真、君临华夏的进程中所向无敌。自此,皇太极一方面加紧对外出征,一方面着手在内部进行政体改革,后金政权逐步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化,因他重用汉人文臣,一个即将成熟的大清王朝正悄悄走来。
多尔衮陪伴着汗兄一步步落实施政大计, 同时他还是重要参与者,被皇太极委以重任,统摄吏部。六部之中,吏部为首。其职能是任免将军官员,晋升职务头衔,举用忠贤,惩办劣臣,关系军国要害。多尔衮懂得自己位置的重要,汗兄如此信赖,他心怀感恩,勤劳政务。吏部事务繁忙,青年多尔衮精力旺盛,细心料理,充分发挥其聪睿敏捷的长处,做了大量工作。
游击祝邦成在攻蓟州时阵亡,尚无子嗣,其妻来到吏部,请求免除家中丁差。多尔衮先行安抚,再向汗兄奏报,建言献策。皇太极赞同多尔衮的奏报,念祝邦成之战功,免去八丁,而且准许多尔衮的奏请,明文规定:以后凡有功之人, 已故而无嗣者,一律减免家中丁差。这对安抚将士,激励士气,稳定军心民心,大有益处。
吏部初创,凡事需要摸索,多尔衮事必躬亲,处置有方,工作很出色,受到汗兄的首肯赞扬。皇太极专门召集文武百官,评论六部衙门政绩,赞扬了吏、户、兵部,批评了礼、刑、工部。他说:“自立六部以来,惟吏、户、兵三部尽心办事,不烦予虑。礼、刑、工三部,办事多未周到。”尤其点名表扬多尔衮: “墨尔根代青善于养人,动作甚符我心。”他拿七哥阿巴泰来比较一下:阿巴泰长于统兵作战,拙于治理行政事务。皇太极给了阿巴泰机会,让他执掌工部两年多,阿巴泰却疏漏百出,让皇太极大失所望。他批评说: “至于工部,更不及他部。这都是贝勒才短,承政疏忽,怠惰所致。”对阿巴泰来说,舞刀弄枪,阵前厮杀,是他人生的主旋律,而在衙门中正襟危坐,应对烦琐公务,却令他英雄气短。核算工程账目等,令阿巴泰感到头痛,他连工部的衙门都懒得去,敷衍了事,很不称职。
由于吏部之重要,多尔衮尽职尽责,成绩卓著,这项工作不仅仅让皇太极高看他,也在文武百官中提高了他的威望,结交了一大批人,增强了他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