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在多尔衮的生命中,是仅次于父母双亲的第三人,皇太极对多尔衮的人生成长作用,甚至超过了其父母。没有皇太极的栽培,就没有后来叱咤风云、改写历史的多尔衮。
皇太极是多尔衮的领导,也是多尔衮的恩师, 更是多尔衮的贵人。多尔衮是皇太极的优秀学生,是跟班打手,是合作伙伴。皇太极在继承汗位前,只是后金军政高层中的重要配角,历史选择了皇太极,把他变成了指点江山的主角。从获赐“墨尔根代青”的美号,到当上镶白旗旗主,多尔衮开始了跟随皇太极东征西讨的戎马生涯。
身材瘦削,面色苍白,体弱多病,多尔衮仿佛先天不足,但他眼光冷峻,透射出异常的精明。生命是讲究均衡的,一些肌体病弱的人,常常智谋超群,多尔衮就是这样。在一奶同胞三兄弟中,相比于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的好身板、性情耿直、脾气鲁莽,多尔衮更机敏、善应变。
对汗兄皇太极把自己扶上旗主宝座,心思缜密的少年多尔衮能琢磨明白皇太极的用意。
面对皇太极,多尔衮心里滋味复杂,本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并不是外人,只不过因为有二十岁的年龄差,他们从小没有多少交集,多尔衮出生成长的时候,皇太极已经成年,总是跟随父汗外出征战,讨平四方。多尔衮一直把八哥皇太极看作仅次于父汗的英雄哥哥们行列中最重要的一员,“四大贝勒”和“开国五大臣”,如同最明亮的星辰,围绕在太阳般耀眼的父汗身边,多尔衮盼望自己早日长大成人,像哥哥们一样披挂上阵,跃马扬刀,冲锋陷阵,杀敌立功,成为父汗的得力助手、得意战将,成为女真人的大英雄。
多尔衮小小年纪,在父母的教导下,学习骑马射箭, 识文断字,饱读兵书,尤其喜欢《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热血沸腾的梦想、一个高而可攀的目标:成为父兄一样的人,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老汗王苍老病故后,以皇太极为首的“四大贝勒”,忽略了多尔衮三兄弟的汗位继承权,还恶毒地逼迫他们的母亲殉葬,三兄弟呼天抢地,眼睁睁地看着母亲被哥哥们杀死。他们的母亲无奈赴死, 三兄弟忍辱求生。可以说,眼看着母亲阿巴亥被逼死,自己跪在母亲膝前却无力拯救,这是多尔衮生命中的至暗时刻,刻骨铭心,永远不会忘记,想起来就心痛得难以忍受。后来,多尔衮打击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将他折磨致死,既是除掉政敌,也多多少少有些许复仇的意味,算是父债子还吧。
当时的多尔衮,依旧要坚守忍辱负重的生存之道,紧紧依靠仇人汗兄,努力向上爬,待自己翅膀硬实了,有能力与仇人抗衡了,再另做打算。
在后金女真人政治集团中,一个男子汉的成长、上升, 就是论功行赏、论资排辈,谁军功大,谁就“牛气冲天”。多尔衮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自己体力上弱于其他兄长和弟弟,但是他可以和他们在军功上一争高下。再者,自己已经是一旗之主,已经是统兵将帅,必须在战功上力拔头筹,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汗兄的更多赏识,才能够服众,才能有出头之日。多尔衮懂得:汗兄皇太极相中了自己,看好自己,有心提拔,有意栽培。他很珍惜自己头顶的荣誉光环和手中握有的权力,也十分感谢汗兄对自己的器重和信赖,自己一定要对得起汗兄的知遇之恩,力争上游,超越众人,成为汗兄身边的第一人、最当红的人,才能对得起自己,才能够告慰父母在天之灵。
后金政权建立在进攻之上,可以说是马不停蹄,一旦想停下来,求安逸,这个政权就会衰弱,濒临死亡。后金军民,一听打仗,男女老少,欢欣鼓舞,欢呼雀跃,就像伸手争抢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像庄稼人去别人家田地上大丰收。通过征战,攻城略地,能够俘获人马牲畜、金银财宝,分得实惠,而且谁有战功,谁就可以加官晋爵,光宗耀祖,真是名利双收。对当权者来说,是“马上得天下”;而对普通百姓来说,就是“马上”得家产。历年来,少有的败仗,持续的战利,把大家都惯坏了,集体性地忽略了部分牺牲,更渴望不断地进行抢夺。
多尔衮期待新的战斗,以证明自己得到的英雄称号和旗主之位是名副其实的。
皇太极急于发动新的战役,父汗留下的军政大业梦想,需要一场又一场胜利来实现。皇太极虽然继位时间短,但已经和明朝、蒙古、朝鲜这三家邻居打了个遍,降服朝鲜王室,击溃蒙古察哈尔部,唯有面对宁远锦州一线的明军,他们凭坚城固守,赖西洋大炮霹雳怒吼,让后金劲旅伤亡惨重,尝到了苦头, 只好败退,没有吃下这块肥肉, 还被骨头崩了牙口。皇太极及诸贝勒大臣将士皆内心不服,对袁崇焕这个克星恨之入骨,定要再寻时机,除之而后快。
皇太极顺从时势,随机应变,血的教训,让他改变了对大明朝的战略方针。他对“三大王”及将军们说:“且彼山海关、锦州防守甚坚。徒劳我师。攻之何益。惟当深入内地。攻其无备城邑可也。”站在女真人的角度,皇太极这种认识是英明的,是对父汗努尔哈赤大业的超越;但站在明朝的角度,皇太极这种战术扭转,对中原明朝百姓来说,是天降大灾,伤及无数无辜, 女真人的崛起, 让无数明朝百姓倒在了血泊中, 白骨遍野。
后金天聪三年(1629) 十月,皇太极挥师远征, 计划从蒙古地盘上,绕过山海关外的明军宁锦防线,突破长城,奔袭北京,掠夺富庶的中原。皇太极之所以敢劳师袭远,是因为朝鲜国王投降称臣了,虽然朝鲜只是假意归顺,暗中依然与大明朝结交,但已经吓破胆了,再也不敢在后金的后方惹事添乱。至于蒙古,之所以能够借道蒙古,暗度陈仓,是因为皇太极相信蒙古人已经依附女真,不会兴风作浪:后金真正的大敌,就是大明朝。皇太极感觉到大明朝实在是太大了,大到望不到边,西到青海、西藏、西域,南到江南、岭南、南海,不知道骏马奔驰多少日夜才能跑到头,好在大明朝的首都就在北京,山海关内,长城脚下,这还是够得着、摸得到的。大明朝永乐年间以来,遵奉“天子守国门”的圣训,皇帝率文武百官,镇守北京,与蒙古人抗衡, 谁也灭不了谁, 只好以长城为界,共生共存。如今,大明和蒙古,两败俱伤,第三方女真人乘机雄起,这是上天对女真人的眷顾,是神灵对后金的庇护。
皇太极之所以敢于用兵关内,近乎倾巢而出,是因为后金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鸭绿江口皮岛上的明军因内乱而崩溃了,无力再袭扰后金的后方,无法对之进行有效牵制。
历史真的是一部有趣的演义。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两代大汗,都吃了一介书生袁崇焕的亏,袁崇焕成为大明朝的辽西柱石,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而不倒。然而,为大明朝阻挡后金铁流的是袁崇焕,帮助后金解除背后瘙痒的也是袁崇焕。
皮岛上的明军首领毛文龙,率兵民数万, 像一只大马蜂, 乘后金不备,时不时蜇一下。女真人的白山黑水渔猎习俗,令后金军队擅长跃马野战,弱于海战。毛文龙筑巢海上,后金的利刃长箭够不到“马蜂窝”,无法捣毁它。再者,辽东海岸线漫长,处处皆可登陆,后金对毛文龙防不胜防。毛文龙虽然不是扭转战局的决定性力量,不能置后金于死地,但可以保持对后金的掣肘作用,令后金非常头疼。
皇太极登基第二年,明朝那边换了新皇帝朱由检,年号崇祯。朱由检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二月,比多尔衮大一岁半,虚岁十九坐龙椅,当上了少年皇帝。相比于皇太极的运筹帷幄,崇祯皇帝年轻气躁,一心想当个好皇帝,想重振祖业,复兴朱家天下。虽然中原黎民灾祸连连,义军作乱此起彼伏,但小皇帝朱由检更注重关宁战事,召见袁崇焕,询问安定之计,袁崇焕信誓旦旦,禀告圣上: “五年平辽。”小皇帝高兴得许诺将全力支持,兵员粮草,悉数保障,国之安危,全赖袁崇焕一人,并赐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
袁崇焕手捧尚方宝剑,决心要开刃,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他把目光瞄准了桀骜不驯的毛文龙。挟两拒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之威风,明崇祯二年(1629)六月,袁崇焕致书毛文龙,邀请他前往双岛阅兵。袁崇焕渡海东去,在大连外海登上双岛。毛文龙也离开皮岛西来,会见袁崇焕。两人同为明臣,却无私交,只得假意亲近,却暗藏心机,互相防备。袁崇焕设宴饮酒,天天行乐到夜半,毛文龙放松了警惕。
六月五日,袁崇焕说:“我明天返程, 海外的事情全寄托在您身上了,请受我一拜。”然后邀请毛文龙登上山头,观看将士们射箭。在帷帐中,袁崇焕诘问毛文龙,说他有几桩违令之事。毛文龙不服,极力辩解。袁崇焕高声呵斥毛文龙,预先埋伏在帐外的铠甲士兵冲了进来,袁崇焕命令他们扒下毛文龙的官帽袍带,将他捆了起来。毛文龙的部属不敢上前,怕危及主帅。袁崇焕训斥毛文龙: “你有十二条该斩头的大罪。”袁崇焕一一历数后,厉声道:“你道本部院是个书生,本部院却是朝廷的将首。”毛文龙不敢再犟,吓得叩头求饶。袁崇焕跪向京都, 遥请圣意: “我今天杀毛文龙以整军纪。我不能成功的话,请皇上也像杀毛文龙一样杀了我。”袁崇焕恭取尚方宝剑,把同样佩带尚方宝剑的毛文龙给砍了头。袁崇焕告诉毛文龙的麾下官兵: “只杀毛文龙一个人,其他人等无罪。”
第二天,袁崇焕洒泪祭奠毛文龙:“昨天杀你,是朝廷的法律。今天我祭奠你,是出于同僚、友人的感情。”崇祯皇帝接到袁崇焕的报告,惊心动魄,非常不满袁崇焕矫诏擅杀大将。毛文龙虽然已经沦为半官半匪,但毕竟能够游击骚扰后金, 有总比没有强。袁崇焕在奏折中也说:“毛文龙作为大将,不是我可以擅自诛杀的,所以我谨席蒿待罪。”但事已至此,人死不能复生,为了平辽大计,还要依靠袁崇焕,崇祯皇帝只好下诏书褒奖袁崇焕。
袁崇焕在奏折中还禀报,毛文龙部连老带幼只有四万七千人,却假称十万,不计百姓,兵还不到两万。袁崇焕对毛文龙所部人事任免重新做了安排,但树倒猢狲散,没有了毛文龙,皮岛群龙无首,乱不成军,战斗力丧失,对后金再无威胁。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到底是怎么想的? 除了那些冠冕堂皇的场面话,真实的心理是不是一山不容二虎? 总之,他帮助后金做了一件大好事,女真人做不到的,袁崇焕却送给他们一个大礼包,这和李成梁自毁宽甸六堡是一样的,都是在为女真人安固后方。毛文龙的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兔死狐悲,不久便反叛作乱,最后投靠敌人,归降后金,成为清朝入主华夏的先锋官,一系列后果令人唏嘘惋叹。
多尔衮听说袁崇焕斩杀了毛文龙,和所有后金将士一样,特别高兴。有点遗憾的是,毛文龙不是由后金将士亲自一举**灭的。
毛文龙死后三个月,皇太极没有给大明朝一点喘息缓劲儿的时间,派部分兵马佯攻宁远锦州,迷惑袁崇焕,八旗主力大军则经科尔沁,驰承德,到了长城脚下,重演蒙古人和此前历代少数民族突袭中原的策略,直捣京师。
多尔衮听到汗兄皇太极命令部下从蒙古人的地盘上走过去,进攻大明朝的京都,同样是又高兴又担忧。他仿佛看到一支飞箭,从沈阳射出,绕过宁远和山海关,从蒙古草原飞过,射穿长城,飞过燕山山脉的崇山峻岭,射穿北京城门楼,射到皇城内,咚的一声,插龙椅上,箭头深深地叮咬进椅背,箭杆还在颤悠。
这种大胆的战略部署,让多尔衮兴奋,但他也担忧蒙古人会怎么想。这可是经过宿敌察哈尔的家园,虽然察哈尔被击败溃逃了,但蒙古人和女真人一样,是马上民族,下马为民,上马为军,一旦不服气,迅速集结阻挡干扰,还是可以做到的。再说了,其他蒙古部落会怎么想? 倘若有唇亡齿寒之感,他们定会声援察哈尔,一是让后金军多了绊马索;二是长城外草原一旦出现战事,中原明军就会有所防范,长途奔袭出其不意的效果就会打折扣。
阿济格和多铎领兵,冲锋陷阵,勇冠三军,动心眼儿的弯弯绕却比不了多尔衮。阿济格和多铎假如想到了,直接就吵嚷出来了。多尔衮想到了,却在心里隐约掂量,不会冲口而出,扫了汗兄的兴,一定要在恰当的时机说出来,要是战事发展顺利,就永远不说。
多尔衮率领自己的镶白旗兵马,紧紧跟随皇太极,汗兄指到哪儿,他就冲到哪儿。他深知,自己的兵马是汗兄给的。如果带不好,大家会觉得自己不行,不如阿济格。而一奶同胞的十二哥阿济格,虽然在别的队列中,但也时刻冷眼旁观自己这边,心里很不舒服。
十月初二,八旗兵马出沈阳,向西北,涉水过蒲河时,有点混乱,皇太极指示部下,在蒲河上造一座坚固的石桥,以后出兵凯旋,就方便多了。
皇太极身躯高大,骑在大青马上,放眼科尔沁大草原。此番大胆借道蒙古攻明朝,他细心考量过,他同时征调科尔沁兵马同行,令敖木伦大捷归降的蒙古兵马在前头带路,沿袭父汗时的策略,紧紧把蒙古人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一同出力,而且许诺蒙古好处,跟他们一起瓜分战利品。半威吓,半利诱,达成了女真人和蒙古人共同打败大明朝的目标。此次迂道突袭北京,旨在纵深攻略,打到敌人大后方去,夺取人畜财货,撼动大明根基,削弱明朝实力,增强后金国力。
二十四日,抵老哈河畔,扎下营盘。皇太极召集诸将,各授命令,兵分三路,向遵化城前进。左右两路,分别进攻大安口和龙井关,皇太极则带领多尔衮和多铎等中路大军向洪山口进发。
后金大军进展神速,二十六日,从喜峰口突入塞内。明军毫无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根本没有想到后金兵马会避开宁远和山海关,直抵燕北长城。长期以来,因为女真人的崛起,蒙古和明朝这对宿敌,基本不再互相攻击,而是一致面对后金,二虎相争,不希望再来一只熊,尤其是这只熊还不把二虎放在眼里,要一口吞吃全天下。
多尔衮是第一次与明军作战。他斗志昂扬,统率本部旗兵,偕弟多铎,随五哥莽古尔泰,直扑汉儿庄城外。明军驻防的骑兵和步兵,人数有限,根本无力阻挡后金虎狼之师。
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子孙,旗主之尊,无论多么英勇,偏将、副将们也不会允许多尔衮到队列前冲杀,只在后面督战指挥就好。
按惯例,击败明军,后金兵马入城驻营,逼迫城内兵民剃发投降,稍有不服从,立马斩杀,以恫吓他人。
多尔衮学会了这一招,明朝汉人兵民,只要愿意像女真人一样剃光额前头发,脑后扎上辫子,就算真心归服了。否则,就不是真心投降。剃发结辫的汉人,想回汉人那边去,也难了,投降过的人,名誉有了污点,不再被接受了。后来,多尔衮领兵入主中原,大力推行剃发令,“留发不留头”,惹得血流成河,头颅堆成山。
十一月初三凌晨,多尔衮率军与皇太极及诸贝勒会师遵化城下,四面围攻,城中的内应放火,引后金军入城。部分明朝将士无奈逃走,而巡抚王元雅自知若是逃走,也会被朝廷治罪,于是选择带领妻儿自杀殉国,成就英烈之名。继而,后金大军又陷三屯营,总兵朱彦国殉职。十五日,后金大军至三河县,多尔衮领兵,随莽古尔泰赴通州,巡视渡口,捕获明军哨卒。
二十日,后金按照预定目标,兵临北京城下。
自从接到奏报说,后金大军越过长城,兵出喜峰口,崇祯皇帝便惊掉了下巴,大呼不好, 忐忑慌乱,埋怨女真奴酋,这不是不按套路出牌吗?他急忙快马征召各地军兵赴京勤王。然而,因为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义军蜂起,许多军队忙于镇压,或者路途遥远,只有京城附近的大同宣府兵马和蓟辽督师袁崇焕带领关宁铁骑赶来救驾。
袁崇焕曾两次向崇祯皇帝上疏说:“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 “塞垣颓落,军伍废弛” ,蓟门薄弱,应设重兵。但没有引起崇祯皇帝的足够重视。
十月二十九日,袁崇焕从宁远启程,还没到山海关,便得报后金军已破长城,立即安排防御部署:其一,严守山海关, 防止后金乘机夺关;其二,严守京师要道,安排参将步步堵截,努力不让后金军队逼迫京城;其三,严守京畿地区,严密布防,命保定兵马移驻蓟州遏敌。袁崇焕自率大军,以宁远总兵祖大寿做先锋, “士不传餐,马不再秣”,急驰关内。袁崇焕首先想把后金的军队阻截在遵化, 他急令平辽总兵赵率教率四千兵马,三昼夜到达遵化以东的三屯营。但总兵朱国彦不让他们入城,赵率教无奈驰向遵化。十一月初四,赵率教在遵化城外,误入后金埋伏,中箭坠马,力战而亡,全军覆没,袁崇焕失去了最得力的大将。
十一月初十,袁崇焕驰入蓟州。皇太极知道, 明军最强悍的就是袁崇焕部,因此,他没有进攻城池,而是绕过去了。擅长防守的袁崇焕,在蓟州拦截皇太极的计划落空,又争奔通州,力图把皇太极军队拦截在通州。皇太极故技重施,绕过通州,直奔北京。袁崇焕深知后金骑兵擅长野战,明军唯有依托城池防御作战, 才能取胜。此刻,袁崇焕无奈只有“背捍神京,面拒敌众”,率领九千关宁铁骑,日夜兼驰, 抢在皇太极之前,于十九日抵达京城广渠门外。时值寒冬,军兵露宿,缺乏粮草,兵饥马饿。袁崇焕军纪严明,不许士兵抢劫百姓。
在京城内,明朝官员中早就在传言袁崇焕引导后金贼兵进京,崇祯皇帝一看,这女真奴酋就是按袁崇焕此前奏折中的计划而行的,他们这是沆瀣一气呀! 于是,他下令,袁崇焕不得越蓟州一步。袁崇焕一心要挽救大局,只得擅自率部抵京。因此,袁崇焕到达京城城墙下的那一刻,实际上已经腹背受敌。
后金军队先在德胜门外与大同总兵和宣府总兵的勤王部队开战,城头上的御林军炮轰助战,结果明军与后金军队厮杀在一起,被炮火误伤,伤亡惨重。
广渠门外也发生激战,九千关宁铁骑血战数万八旗军及蒙古兵,从上午战至傍晚,炮吼箭啸。混战中,一员后金猛将抡刀砍向袁崇焕,恰好身边有副将以刀相迎,刃对而折。袁崇焕身中数箭,幸披重甲。袁崇焕身先士卒,壮士奋勇,后金军队被击退,逃到运河,人马拥挤,冰面塌陷,淹没无数。对袁崇焕来说,这是通过玩命换来的局部惨胜。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焕逼近皇太极大营,以火炮手为先锋,四面攻打,后金军大乱,狼狈再退,离开京城,攻击北京周边那些几乎不设防的小城。
十二月二十七日,多尔衮随皇太极率护军五百人南进,忽遇驰援京畿的明军步兵五千人。明军就地立营,环车列阵,竖起盾牌,遮挡后金弓箭,以驽炮阻拒后金战马。后金军兵虽然人少,但面对明军,女真人早在心理上占据了上风,毫不畏惧,将士们奋勇冲杀,马快刀利,一举突破了明军阵营,斩杀无数,明军大乱,迅疾被歼。此战,后金军恰以一当十,这就是明朝步军和后金骑兵战斗力的真实对比,令人慨叹。
此一战,多尔衮这功劳立得像白捡的一样,尝到了与明朝军队争斗的甜头。
多尔衮还意识到,他们攻击北京皇城,明朝军队拼死力战,决不后退,因为这是明朝的首脑和心脏,他们已经无路可退。因此,面对玩命的明朝军队,后金军队伤亡惨重,却没有达到破城目的。这样以命换命,吃大亏的是后金,自己这边人少,换不起。汗兄皇太极此次突袭明朝腹地的本意也并非是攻占北京城,而是在心理上打压明朝,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于是,他建议后金军队迅速撤离北京。拼尽全力的明朝军队无力再追击,任由后金军队在大平原上杀掠,只要不惊扰皇上就行。后金铁骑,不擅长攻城,但平原野战, 对明朝军民来说是一样的,明朝军队出了城池,就如同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多尔衮学会了以后对付明朝军队的最好战术:诱敌出城,或者迫敌出城,进行野外决战,扬己之长,攻敌之短。
这一次,多尔衮非常佩服汗兄皇太极的是,他以反间计,除掉了后金的仇人和心腹大患, 那个提起来就令他们咬牙切齿想生吞活剥的袁崇焕。
清朝修撰的《明史· 袁崇焕传》记载:“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 《啸亭杂录》: “文皇乃擒明杨太监监于帐中,密札鲍承先在帐外作私语曰: ‘ 今日上退兵乃袁巡抚意, 不日伊即输诚矣。’ 复阴纵杨监归。明庄烈帝信其间,乃立磔崇焕。”清末大才子魏源是明白人,在《圣武记》有论:“我军纵反间,言与崇焕有成约,令所获太监知之,阴纵使去。明崇祯帝前疑崇焕擅杀毛文龙,至是即召崇焕入城,下之狱。”
后金军抓到了两个太监,皇太极让人故意在太监睡觉的时候聊天,说袁崇焕和皇太极早就密谋好了,假意大战,里应外合。然后,故意让那两个太监侥幸逃走。太监是皇宫里的人,这样崇祯皇帝自然就会知道袁崇焕和奴酋勾结作乱,纵贼兵,献京城,拥兵自重,想造反自己当皇帝了。
袁崇焕自知,后金兵临京都,自己没挡住,有罪,但他毕竟累得吐血打跑了皇太极,保护了皇上,他期望能将功折罪,换得平安。北京城里不许袁崇焕的兵马入城休整,九门禁闭,从城头上吊下一个大筐,袁崇焕坐在筐子里被提到城上。他战战兢兢见到崇祯皇帝,接着被剥掉官服,身受刑具,被押送到锦衣卫大狱。
京师保卫战,袁崇焕打赢了,自己却落得万劫不复。
次年五月初,天气热了,后金兵马不耐中原酷暑,皇太极方下令收兵,回家了。此次远征,历时七个月,屡败明军,攻克十余州县,如入无防之境,俘人获财甚众。
后金兵退出长城外,崇祯皇帝心里安稳了,炎炎八月,颁布诏令:袁崇焕通敌叛逆,罪当凌迟。京城百姓,气愤填膺,争买袁崇焕身上的肉⑩之,边吃边骂。可叹袁崇焕,功高招妒,只剩一副白骨,身后争议不休。
听闻袁崇焕被千刀万剐,皇太极和多尔衮兄弟等人欢欣鼓舞,拍手叫好,终于报了父汗之仇。后金军心大振,明军受到袁崇焕之死的震慑,人人惊恐自危。
从此,后金数次进攻明朝腹地, 袭扰大后方,伐明战略进入了新阶段,明朝则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在这个战略转折关头,多尔衮身在其中,协同作战,出了力,立了功,声望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