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镶白旗主:从阿济格到多尔衮(1 / 1)

多尔衮 赵凯著 3336 字 15天前

后金天命九年(1624) 五月二十八日,蒙古科尔沁部护送一个小新娘来到辽阳,嫁给了多尔衮。努尔哈赤非常高兴,命令宰牲畜九头,摆酒席四十桌,带领皇宫福晋和诸位贝勒大臣,贺子成婚。新郎官多尔衮虚岁十三,就洞房花烛,成了小男子汉。转过年来,多尔衮携手福晋,跟随父汗母后,迁徙到沈阳。一年半后,努尔哈赤驾崩,阿巴亥殉葬。对多尔衮来说,沈阳定都之初,或许是伤心之地。

在父母双亡之际,还有另一项重大的失败,降临到多尔衮三兄弟头上,那就是失去了汗位继承权。如果努尔哈赤再活十年,很大可能是多尔衮或多铎继承大宝。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一日,皇太极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与诸贝勒对天盟誓,继承父汗大业,进攻明朝,夺占中原。皇太极还发誓:尊敬兄长,爱抚子侄。诸贝勒则誓言忠心事君,一派同心同德共保家业、齐打江山的亲密友爱气氛,然而各人心中却另有算计。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七月十五日,十五周岁的小福晋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了一个儿子:阿济格。这是阿巴亥生的第一个孩子,却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个儿子。在满语中,阿济格的意思为“小”。但他长大后,“身长丈余”,骁勇善战。后金天命十年(1625) ,二十周岁的阿济格跟从五哥莽古尔泰出征蒙古察哈尔部,高歌猛进,一路追杀,林丹汗溃不成军,遁逃西方。天命十一年(1626)四月,阿济格和比他大五岁的侄儿硕讬(代善次子),讨伐漠北蒙古巴林部。十月, 阿济格跟从二哥、大贝勒代善讨伐蒙古扎鲁特部,阵斩敌将,活捉敌帅。阿济格跟随大军征朝鲜,攻明朝,仗仗少不了他,军功耀眼。因为战功,阿济格先当台吉,后封贝勒,颇受父汗的喜爱。

有一件事,值得特意说一说。皇太极的第二任正妻,也就是阿济格的八嫂,见到小叔子阿济格时,没有下轿。努尔哈赤对此极其恼怒,这不是嫂子和小叔子的事,是男尊女卑,是眷属轻慢国家英雄功臣的大事情,便给皇太极下令:休妻。

新官上任三把火,皇太极首先要做的就是人事调整,把摆老资格、不肯顺从的老人踹下去,把没有资历、俯首听命的新人扶起来,这是他的治人之道。大汗皇太极深谙内部斗争策略,对高层领导集团的重新梳理,先对谁开刀呢? 皇太极盯上了阿济格。可以说,是阿济格自己把“刀”递给了皇太极。

天聪二年(1628)三月二十九日,后金政权第一次把一个旗主固山贝勒给撤换了。这个倒霉蛋就是阿济格。阿济格到底犯了什么罪? 他的罪状是为小弟多铎娶媳妇。

爱新觉罗家族的联姻,首先是政治行为。皇太极想为多铎迎娶科尔沁女子,也就是皇太极大妃的娘家人,这样,既加强了后金与蒙古的关系,又把多铎变成了自己阵营的人。此时,当了大汗的皇太极,无形中就把同坐金殿的“三大贝勒”当成了外人,甚至是政敌,他要拉拢最有势力的多尔衮三兄弟,强化自己的力量。但多铎看上了自己的表姐,想娶舅舅阿布泰的女儿为妻,想亲上加亲。阿济格觉得自己是多铎同父同母的亲大哥,长兄为父,应该替过世的父母为小弟做主,于是派人去舅舅家提亲,并且亲自去舅舅家,想看看长大后的小表妹变成啥模样了。本是好事一桩,皇太极知道后,却雷霆震怒,这为啥呀?

一是多铎不听话;二是阿济格擅自作主;三是皇太极非常厌恶阿布泰;四是皇太极害怕多尔衮三兄弟与他们的亲舅舅结盟。

皇太极反感阿布泰,缘于努尔哈赤时代的权力斗争。阿布泰是大福晋阿巴亥的亲兄弟, 乌拉部被灭后, 阿布泰逃到叶赫部。天命四年(1619) ,努尔哈赤又**平叶赫部,俘虏了阿布泰。努尔哈赤因为宠爱阿巴亥,在她的求情下,饶过了阿布泰,还把自己的女儿和硕公主嫁给了阿布泰。阿布泰既是国舅爷,又是驸马爷,对姐夫兼岳父的努尔哈赤自然感恩戴德,从杀“父”仇人变成了自己人。阿布泰非常聪明,加上努尔哈赤格外关照,超级提拔,几年后,就擢升为统率千军万马、佐汗治政的八旗高级将官,是代理努尔哈赤管辖一旗的固山额真,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军政要员,与开国五大臣何和礼等人同等待遇,荣耀之至。有一次,努尔哈赤还高兴地将自己穿的镶貂皮袄赏赐给阿布泰。军功靠后却被闪电提升的阿布泰,遭到皇太极等贝勒大臣们的嫉妒,大家斜眼儿瞧,很看不顺眼春风得意的他,但碍于老汗王,众人唯有忍受。

此一时,彼一时,到了皇太极时代,他要排挤前朝大臣,培养自己的亲信。阿布泰就是被打击的对象,皇太极故意找碴儿收拾他,一贬再贬,没多久就把他降职为小小的游击。阿布泰对皇太极一肚子憎恨,怨气冲天,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皇太极担心的是,多尔衮三兄弟年纪小,军政资历浅,经验不足,但他们三兄弟手下都有兵马,阿济格和多铎都是一旗之主,多尔衮不是旗主,但也领有十五个牛录。他们小哥仨握有后金约四分之一的军事力量,倘若再与亲舅舅阿布泰亲上加亲,政治结盟,有身经百战、老奸巨滑的舅舅当军师,出谋划策,多尔衮三兄弟将如虎添翼,会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那样一来,皇太极就控制不了他们了。而阿布泰和阿济格撮合多铎娶表姐,也正是这么想的,他们是以待时日,与皇太极分庭抗礼。所以,皇太极一目了然,大动肝火,必须严惩他们,把他们的犯上念头扼杀在摇篮中,以绝后患,也乘机树立自己的政治威严。

皇太极以阿济格未与大汗和“三大贝勒”商量请示, 就擅自做主为多铎旗主贝勒聘亲,违逆了家规国政为由,废黜了阿济格的旗主贝勒头衔,夺了他的镶白旗兵马。

罢旗主,夺兵马,这可不是小事,甚至是老汗王努尔哈赤处置胞弟舒尔哈齐之后最大的变故,后金军民上下震动,搞不好就会埋下祸患。

在这个关键时刻,皇太极的政治智慧大为彰显,他没有把镶白旗划入自己帐下,而是转手把多尔衮拉上了镶白旗旗主宝座。

这件事,多尔衮原本仿佛是局外人。弟弟多铎娶舅舅的女儿,“大哥”阿济格做主。多铎和阿济格都是旗主,多尔衮只领有十五牛录,地位在哥哥和弟弟之下,存在感不强,但皇太极硬是把多尔衮变成了主角。别人看这三兄弟是一体化的,皇太极居高临下,敏锐地看准了这小哥仨的焊接缝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多尔衮福从天降,获意外惊喜。他虽然人不大,但心眼儿灵,非常明白汗兄为什么要从哥哥阿济格手里硬生生夺过来旗主宝座,又暖心地塞给与哥哥一奶同胞的他。这是让所有人都明眼看到,瞧,我皇太极没有私心吧,这么一大块肥肉,我没有自己吞下肚,还是留在了他们三个小兄弟手中。多尔衮更清楚皇太极现在刚刚上位,立足未稳,还不敢硬生生吞下镶白旗。

对“三大贝勒”来说, 本来想看皇太极的笑话, 又担心他吃了镶白旗,势力过大。如果皇太极那样做,“三大贝勒”一定会出面阻止,毕竟是“共治国政”嘛, “三大贝勒”有这个权力。“三大贝勒”也有很好的说辞,是父汗把镶白旗交给阿济格的,不能任由你皇太极胡来。然而,皇太极决定把镶白旗给多尔衮,对这“三大贝勒”没意见,完全赞同, 阿济格成人了,不服管了,把兵马给年少的多尔衮,他还没有资格与汗王抗衡,会听话,对汗王的权势,暂且还构不成威胁。两全其美。

对阿济格来说,又恼火,又无法发作,因为汗兄把旗主和兵马都转手给了亲弟弟多尔衮,他一下子变得没有多少理由反驳吵闹了。阿济格再粗鲁,他也明白:如果皇太极自己吃下镶白旗,他抗命奋争,“三大贝勒”为了不让皇太极坐大,会站在自己这边支持自己,但把镶白旗给了多尔衮,大家都会赞成皇太极,自己就失去众人的同情和帮助了。阿济格只能忍气吞声,毕竟这一旗人马还是留在了自己兄弟手里。

皇太极这一招太极推手,拿捏得十分恰当,绵里藏针,力扫了几方人马的势力。对比阿济格位置高的“三大贝勒”, 皇太极眼下还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动手剪除比阿济格位置低贱的贝勒台吉们,也产生不了多少震慑作用,而阿济格年轻、根基浅、职务高、功劳也不小,拿他开刀,能在全体将士中产生恰到好处的震慑。

在皇太极看来,这貌似一体的“三小王”兄弟, 其实是不同的,应该区别对待。阿济格在父汗时期就立了军功,一朝天子一朝臣,阿济格是前朝的战将,恃功傲物,目中无人,轻蔑他皇太极,不太容易听话。再看多铎,虽然年纪最小,但父汗在世时,多铎最受宠,最被偏疼,六岁时就被父汗赐封为和硕额真,十三岁封贝勒,虽然还没有军功,但统领正白旗,任旗主,这也让多铎有了恃宠而骄的实力。唯有多尔衮,没有阿济格那样的军功,又委曲求全排位在弟弟多铎的后面,皇太极于是相中了多尔衮,想拉拢原本不太受待见的多尔衮,排挤阿济格,让多尔衮对自己感恩戴德,死心塌地跟随自己,成为自己人。

皇太极既打压了阿济格的戾气,又对“三大贝勒”等人形成震慑,阿济格气得吐血还要自己咽下去。皇太极对多铎网开一面,以他还小,没有主见为由,放过了他,但也挫磨了多铎的乖张,让他以阿济格为鉴,不敢轻举妄动。皇太极名正言顺地公开大力笼络多尔衮,希望他能感激涕零,俯首听命,当然了,皇太极还要继续观察多尔衮,看他是不是可教之才,看他是不是愿意跟自己一条心。

很多事情,不仅仅有正反两面,还常常是多棱角、多层面的。被惩罚的是阿济格,捡便宜的是多尔衮,无论好坏,便宜吃亏都不出自己家。其实,对多尔衮三兄弟来说,把镶白旗兵马放在足智多谋的多尔衮手里,是赚了,比留在头脑简单的阿济格手中强,增加了三兄弟与三大贝勒和诸位贝勒抗衡的实力,也增加了皇太极压制“三大贝勒”的比重。多尔衮私下悄悄跟胞兄阿济格说:“十二哥,你放心,我先帮你看着,这一旗兵马,还攥在咱们手里,要防备的是日后,要防着他们会不会从咱们手里抢夺兵马。”

多尔衮的担心不无道理,是有前车之鉴的。多尔衮的亲叔叔,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和多尔衮的大哥, 努尔哈赤的长子禇英,先后被赐死。

多尔衮没见过叔叔舒尔哈齐,在多尔衮出生前一年,舒尔哈齐就死了,多尔衮少小时听到过叔叔舒尔哈齐的故事。舒尔哈齐五岁时,生身母亲就过世了。继母对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冷若冰霜,衣食不周。小舒尔哈齐跟着十岁的哥哥努尔哈赤,一起勇闯深山老林,采集山珍,打猎擒兽,相依为命。实在活不下去了,哥哥便带着弟弟,一起投奔外祖父。但好景不长,外祖父被剿灭,兄弟俩成了明军的小俘虏。正因为小,他们才免于被杀害,留下来当了童子军,从而有机会接近大明辽东总兵李成梁。小兄弟俩是暂求安身,忍辱偷生。李成梁有意栽培这两个小孩,像驯养小野兽一样,想把狼崽儿驯养为听话的大狗,可以斗狼的猛犬。如果不是李成梁养虎为患,也许历史上就不会出现努尔哈赤和后金。小兄弟俩不仅仅学会了如何从军打仗,也学会了如何与明朝交往。明万历十一年(1583) ,兄弟俩的祖父和父亲, 被明朝军队乱刀误杀。兄弟俩悲痛欲绝,向李成梁诉冤论理,讨回了祖父和父亲的遗体。李成梁又把爱新觉罗家族世袭的官职赔偿给了努尔哈赤,舒尔哈齐跟随哥哥一起离开明军,回老家任职,统领建州女真。这一年,努尔哈赤二十五岁,舒尔哈齐二十岁,弟弟成为哥哥的左膀右臂,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舒尔哈齐跟随努尔哈赤起兵,冲锋陷阵,奋勇当先,哥哥是统帅,弟弟是先锋官,舒尔哈齐辅佐努尔哈赤征服了建州女真,也令其他女真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心惊胆寒。朝鲜使者来到建州,对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见面行相同的礼仪,向两人馈赠同样的礼物。

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轮流带队到北京进贡,这让舒尔哈齐眼界大开,从小辽东放眼大华夏,对山海关内的农耕文明和富庶生活产生了向往。明廷隆重款待舒尔哈齐,大大封赏,不仅仅赏赐金银绸缎,还授予舒尔哈齐都指挥的官衔。这一招够狠,一下子让舒尔哈齐可以和哥哥努尔哈赤平起平坐了。当哥哥习惯性地向弟弟发号施令,遇到不顺心的指示时,弟弟便心生愤懑:我也是都指挥使,你也是都指挥使,我为啥听你的?渐渐地,弟弟对屈居兄长之下越来越不满,觉得自己手下也有战将数十,兵丁五千,完全可以另立山头, 自封为王。兄弟俩就不再是一条心了。此所谓“能共苦,不可同甘”。

“一山不容二虎”, 舒尔哈齐率领本部人马另起炉灶, 想自立为王。努尔哈赤火冒三丈, 突袭了弟弟的地盘,将舒尔哈齐身边的两个儿子(长子阿尔通阿和三儿子扎萨克图)以及部将等人诛杀。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自小养在伯父家里,和皇太极一起长大,在皇太极等人的苦苦求情下,努尔哈赤免了阿敏一死。努尔哈赤把舒尔哈齐囚禁在暗室之中,用铁链紧锁,如同制服猛兽,仅留两个孔穴给他送食物。两年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 ,舒尔哈齐被秘密杀害,时年四十七周岁。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 ,努尔哈赤立三十三周岁的长子褚英为太子,授命辅掌军政,建州女真有了新的二号人物。

明万历八年(1580) , 褚英出生,父亲努尔哈赤起兵时,褚英只有三周岁。少小的褚英,成长于刀光剑影之下,那时候,经常有敌人来攻击或者暗杀他们,兄妹们常常被父母藏在板柜底下,血雨腥风,险象环生。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 ,褚英十八周岁,带兵打仗,征东海女真,收取二十多个屯寨的兵民,被赐号英雄“洪巴图鲁”。真正让褚英声名大振的是乌碣岩大战,他替代叔叔舒尔哈齐率领部众,神勇地以少胜多,从而被父亲努尔哈赤重视。

褚英勇敢有余,智谋不足,生性残暴,心胸狭隘,曾经在辽阳大战时,贪杯贻误军机,被解除过兵权。后来,他成为储君,飞扬跋扈,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瞧不起叔叔辈的“开国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和扈尔汉), 又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等兄弟不和睦,缺少长兄的慈爱和君王的宽厚。他强迫“四大贝勒”立誓:“不得违抗兄长的话,更不许将兄长所说的话告诉父汗。”

女真人没有立嫡以长的宗法传统,扳倒褚英,“四大贝勒”皆有上位机会。“五大臣”早年追随努尔哈赤,威望高, 权势重,历战阵,建殊勋,也不满于褚英小人得志后的专权。于是,“五大臣”首先告状,然后“四贝勒”跟进,共同向努尔哈赤控诉褚英的劣行“罪状”:第一,褚英挑拨离间,使“四贝勒”“五大臣”彼此不和;第二,褚英索取诸弟贝勒的财物、马匹;第三,褚英曾言: “我即位后,将诛杀与我为恶的诸弟、诸大臣。”众人纷言:大汗身后,我等皆不能活,大汗辛苦打拼的江山恐将不保。

努尔哈赤深知儿子褚英有毛病,但也没想到他刚当上太子,就把人都得罪遍了,以后如何为君掌印啊? 努尔哈赤希望褚英能够检点悔过,承认错误,重做好人。可褚英固执己见,狭隘专横,不思悔改。努尔哈赤怒不可遏,削弱了褚英的权势,这更加激发了褚英的强烈不满。努尔哈赤带兵出征时,不再让褚英跟随,叫他闭门思过。褚英对父亲和兄弟以及将领们怀恨在心, 竟然写下诅咒,焚告天地: 希望出征之师被击败,“我将不使被击败的父亲及弟弟们入城”。褚英严令身边的仆人们保守秘密,可是,有人看出主子丧心病狂,不可倚靠,为了自保,冒险向大汗努尔哈赤告密。努尔哈赤在经历弟弟舒尔哈齐之变后,又一次气急败坏,将长子褚英幽禁在高墙之内。

两年后,即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 努尔哈赤以褚英不思悔改为由,将其处死。

褚英殁于虚岁三十六岁,这一年,多尔衮三周岁。

多尔衮长大后,曾经苦苦思索过:父汗接连杀死弟弟和儿子,是什么心情? 这都是血脉至亲,也是父汗出生入死并肩冲锋的战友,是他的两任先锋官,没有命丧两军阵前,却死于同一战壕的亲人之手。

一切都是因为权力!

权力让自我以外的人都可能会成为敌人。

血缘亲人之间的这种杀戮,对多尔衮来说,在心里留下了怎样的深重影响? 尤其是眼睁睁地看着母亲阿巴亥被皇太极为首的“四大贝勒”杀害,少年多尔衮从此学会了杀人不眨眼,认为谁都可以杀。离开了父母的保护,多尔衮三兄弟的生存,如履薄冰,必须时刻小心提防。多尔衮三兄弟作为努尔哈赤的儿子,在序列上并不占优势,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亲生母亲阿巴亥是大福晋。因此,三兄弟小小年纪便全部跻身后金的第一政治集团,政治地位已经超过许多战功赫赫的哥哥。在少小的多尔衮眼中,父亲是大英雄,极其高大,母亲非常美丽聪慧;天塌了,有父亲用臂膀扛住,天冷了,有母亲的温暖怀抱,把他和弟弟多铎紧紧搂住。多尔衮小时候的理想是:长大了,我也要当父汗一样的大英雄!

后金天聪二年(1628) 三月初七,多尔衮因微功被厚赏“墨尔根代青”的英雄美号,只过了二十二天, 即三月二十九日,多尔衮被赐封为镶白旗旗主,成为手握重要力量的统帅之一。他才十六岁半,正是意气风发的少年,这样的成长起点,简直福星照命,成为上天偏疼的少壮派,人生开挂,跃跃欲试,恨不得生出翅膀飞起来。

至此,多尔衮的人生事业拉开序幕,诨亮的号角高亢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