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日本江户时代,有个将军非常尊敬白隐禅师,经常向他请教一些佛学上的知识。
这天,将军又去参拜禅师,问道:“请问禅师,佛经里说的极乐世界和地狱真有其地吗?”
白隐呵呵一笑:“有啊!”
“那么它们在哪儿啊?”
“想明白它们在哪儿,首先得明白你是谁。”白隐依旧笑呵呵的。
“我是谁?我是您的老友啊,是当朝的将军啊!”
“你是个将军吗?真是笑死人了,你以前或许是,但我听人说,你昨天已经被废黜了,现在连个乞丐也不如,还说自己是将军……哈哈,真是好笑,真是好笑……”
将军怒火中烧,按住腰间的剑柄,作势欲拔。
白隐却不害怕,还盯着他的手,火上浇油:“噢,我倒忘了,你虽然不是个将军了,但还是个武士,可你的脸怎么越看越像叫化子呢?还有你的剑,也太钝了吧,能砍下我的脑袋吗?”
将军怒不可遏,呛啷一声,拔剑出鞘,直指白隐的胸口。
白隐笑声一收,指着将军说道:“你看,地狱之门开启了!”
将军心头一震,立即会意,顿时对自己刚才的鲁莽行为感到羞愧,赶紧收起剑,恭恭敬敬地向白隐赔礼:“望大师原谅我的愚痴。”
白隐又是一笑:“快免礼吧!你看,天堂之门开啦!”
天堂也好,地狱也罢,由于没有去过,我们不便妄说。不过,我们可以至少肯定一点,那就是但凡还活着的人,都没有去过。所以,人们明知道天堂很好,但还是不愿意去。至于地狱,人们就更不愿去了。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哪怕人间不如天堂幸福,比地狱还痛苦,人还是要想尽办法活着,并尽量感受、挖掘生活之美。
天堂是什么?我认为它是个抽象的概念,同时也不仅仅是个概念。天堂,泛指一切好的环境。比如我们常说,和古代受压迫的农民比,和当代饱受战争摧残的人比,现在的中国人就好比生活在天堂里。这里的“天堂”,绝不同于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死后要去的那个地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天堂”是一个多么被滥用的词汇。
地狱则恰恰相反,也是个抽象又不抽象的概念。说到一些人的生活环境,人们往往说:“啊,那里真是一座地狱!”可见,天堂也好,地狱也好,都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描述。天堂既不在天上,地狱也不在地下,它们都在人间。
而白隐禅师的回答,则进一步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地狱,也是自己的天堂。当你萌生行凶作恶之心时,你正在向地狱迈进;当你谦卑慈爱时,你已处在天堂里了。两者的转换,一念而已。
在“天堂”的原产地——西方,自然也少不了类似的故事。比如有个小故事说:
上帝派使者去视察地狱和天堂。使者先下到地狱,发现地狱里的人一个个面黄肌瘦,有气无力。是地狱里不给他们吃的吗?非也,不仅有吃的,伙食还不错,问题是上帝给他们的勺子太长,饿得发疯的人们怎么也送不到嘴里。一来二去,就会洒到地上,洒到地上就会像《西游记》里的人参果一样,马上消失不见,他们想从地上捡点都不行,于是地狱里的人就始终重复着“舀食物”——“够不着”——“洒到地上”——“然后消失”的悲惨生活,能不面黄肌瘦吗?
使者摇摇头,又上到天堂,发现天堂里的每个人都红光满面,精神焕发。是不是天堂里的伙食更好呢?不是,使者发现,不仅天堂里的伙食跟地狱里没有差别,而且天堂里的每个人手上拿的也是长把勺子。那他们为什么能够生活得那么和美欢畅呢?答案是:天堂里的人懂得用长把勺互相喂别人吃饭,而地狱里的人却只懂得往自己的嘴里塞。
这个故事可以看作对上面故事的补充,即天堂和地狱,并无区别,区别只在于里面的人。当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是好人,即使有个把坏人也翻不起大滔天大浪时,那我们就可以说它是天堂;反之,当一个社会人心败坏,阴暗堕落,或者说很多人虽心怀善念,但囿于各种原因既难以反抗、又不能逃离时,那就可以说人们是生活在地狱里。事实上,毋宁认为,这种环境中的人,比活在地狱里还惨。毕竟在上面的故事中,地狱与天堂的各项生活待遇都不差,差的只是人品。而现实生活中的有些人,活得很惨,并不是因为他们人品有问题,而是别人有问题。如果说人间有命运这回事的话,这可能最好的例证了。
但是,正如人必须正视自己的命运,并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屈服于它一样,人也不能因为生在不尽如人意的世界而糟践自己生而为人的高贵。你生活的地方是不是天堂、是不是地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做天使,要尽量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并尽自己可能为这个污浊的人间输送一些清新氧气,而不是把灵魂出卖给魔鬼。这样想的人多了,世界就是个有希望的世界。否则,谁也不能保障自己能在魔鬼纵横的世界里收获幸福,即使是带引号的“幸福”。
再来看一个小故事:
美国有个画家很想画耶稣,但长久以来找不到一个本性纯真的人做模特。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家修道院里找到了一位修道士。修道士的外形、气质和秉性,都非常符合画家的要求。很快,画家推出了作品。人们被作品中耶稣的悲悯纯善所打动,画作屡获大奖,画家一举成名。为感谢修道士,画家给了他一份丰厚的报酬。
不久后,画家又想画魔鬼撒旦。与当初一样,画家始终找不到气质符合的模特。后来有人提醒他,为什么不到监狱里去找一找呢?画家一想也是,果然在一所监狱里找到了理想的人选。可是当画家告诉囚犯,他将被画成魔鬼时,囚犯竟然失声痛哭起来。
坏事都干了,难道你还在乎当一次撒旦的模特吗?画家不解地问他,然后跟他商量:“你为什么要哭,难道你不愿意做我的模特?我会付一大笔钱给你的……”
“别提钱!”囚犯突然显得很激动,他打断画家:“难道您忘了吗——以前您画耶稣时的模特就是我,想不到现在您要画魔鬼,找的还是我!”
画家大吃一惊,仔细一看,对面果然是当初本性纯真的修道士。“怎么会这样呢?”画家问修道士。
“唉!”修道士长叹一声,悔恨地说:“自从您给了我那笔钱之后,我便再也耐不住清修的寂寞,整天花天酒地。把钱花光之后,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欲望,我就去偷、去抢、去骗……最后……就到了这里。”
这个故事说明,人有一半是天使,有一半是魔鬼,是人,就有人性的弱点与人性的优点,也有一点点神性、魔性乃至兽性,有些人之所以表现出天使的一面,在于他们懂得彰显自己美好的一面,同时压制心中的撒旦;而另一些人,最初或许也不是有意地放纵自己的魔性,只是本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精神处世,久而久之,心中的魔鬼渐渐复活,并主宰其内心世界,难以回头。人们在诅咒一些坏人时,往往说,“你会下地狱的”,客观地说,这个真没准儿,毕竟有没有地狱还在两可之间,不过我们都知道,人间的监狱,早就为他们准备好了。
2.天堂·地狱·人间
日本历史上的一休宗纯禅师,是连中国人都知道的著名奇僧。据说,一休悟道后,曾长期在日本各地云游,自称“狂云子”。有一天傍晚,云游在外的一休敲开一个农家,想借宿一晚。不料开门的竟是一位戴孝的妇人,原来这家的男主人刚刚去世,一休便说:“真是不幸,我去诵卷经超度他吧!”
妇人非常高兴,尤其是听说眼前这位僧人就是名满天下的一休之后,于是她原原本本地告诉一休,我的丈夫生前曾经做了不少坏事,并长期以捕鱼捉鸟为业,因此他病逝前常常为过去的罪孽不安,现在就请大师作法,让我的亡夫升往天堂吧!
一休点点头,不一会儿,诵毕经文,他特意要了一张纸,在纸上题了几个字,塞到死者手中,并告诉妇人:“好了!你丈夫的亡魂会升往天堂的,你放心吧!”
妇人非常感动,但她是个好奇的人,她想看看一休究竟在那张纸上写了些什么,竟有这么大的法力?于是她趁一休不注意打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这个人所犯的罪孽,像须弥山那么大,恐怕连阎罗王的账簿都记不完。”
妇人看了,感觉受了欺骗,说:“大师,你为什么要捉弄我呢?”
“我哪里捉弄你了?”一休说:“难道你不认为你丈夫的罪孽像须弥山那么大吗?”
“我承认,但您刚才答应了我要让他升往天堂啊!”
“没错啊!我这是写信告诉阎王,像他这样罪大恶极的人,应该放逐到天堂去,免得阎王在账簿上记来记去也记不完,多麻烦。你丈夫拿着这封信,必定可以升往天堂。”
故事中的一休禅师,其实是在借机点化那位妇人,犯了罪的人,跑到哪里,本质上还是个有罪的人。即使你能上天堂,也不代表你是个好人。这样的人,在天堂里的待遇也是可以想象的。想上天堂,想得到真正的天堂的待遇,唯一的办法就是尽量做个好人,少做恶业。否则,天堂这一“机构”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类似的场面我们在香港电影中也经常看到: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黑社会老大,因为仇杀等等原因,恶贯满盈,一众小弟及亡妻往往为其设下豪华的灵堂,和尚、道士、牧师,能请的全请到,请不到的就胁迫来,各施法术,助其往升天堂,保佑小弟们在下界抢地盘顺利,作案一帆风顺,嫖妓不得艾滋……当然,类似的场景也经常出现在广大农村地区,一场法事下来,往往顶得上死者生前数年的赡养费。至于死者是不是真能往生极乐,那根本不是孝子孝女们关心的问题,他们要的,只是个面子。法事,都是做给活人看的。
我们在前面说过,站在一个无神论者的角度,清楚地说,世界上并无具体的天堂与地狱。正因为其没有,所以才能确保其维持一种理论上的公正。否则,它必然会像人间的相应设施,存在种种潜规则,比如从前门进不了天堂,大可以凭借钱多走后门进,从前门进了地狱者,也大可以从旁门悄悄溜出。更有甚者,为了维持所谓的公正,那些天堂的执法者可能还要时不时地抓些无辜之人做替罪羊。再不济,也能搞个缓刑什么的。
我这么说,绝不是助长那些邪恶之人更加肆无忌惮,事实上,《圣经》在一开始时,也并没有明确地告诉世人,哪里是天堂,哪里是地狱,好人去哪里,坏人又去哪里。《圣经》以及牧师们明确地说:尘归尘,土归土!只是人们总是刻意地忽略这一点儿,一厢情愿地相信死后有灵魂的存在,且有个幸福的天堂在等待着苛求幸福的灵魂们。
所以在我看来,与其相信天堂与地狱,还不如相信伊甸园。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原本是幸福快乐地生活在里面的,只是因为没能忍受住魔鬼的**,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所以,人活人世间,要紧的是不犯错,不被现实版的上帝——法律和正义,逐出生活的伊甸园,让身体及良心都饱受地狱之苦(铁窗)。
说到地狱,尤其是说到地狱之苦,我们也有必要进一步指出,如果天堂不意味着是好人的接收站的话,那么地狱同样不意味着就是坏人最终的归宿。其实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在人间承受着莫大痛苦的人,都无异于生活在活地狱里。地狱,不过是苦难的代名词。天堂与地狱,都只是人间的投影而已。
地狱是苦的,不管是传说中的,还是现实版的,这都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也不要一提地狱就皱眉头。曾经有人问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赵州禅师:“像大师这样的有道之人,会不会进地狱呢?”赵州禅师答:“我第一个进!”这人不解:“得道高僧怎么还进地狱?那修行有什么用?”赵州禅师说:“我不下地狱,谁来教化你?”表面看来,赵州禅师的回答仅仅是一种机锋,或者说是对那个发问人的讽刺,实际上却不然,出家人讲究慈悲为怀,而赵州禅师在世时就被时人尊称为“赵州古佛”,他的回答很大程度上是出自真挚的慈悲心。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佛祖也好,赵州也好,最可贵的地方就是这种大无畏的慈悲心。再者说,地狱也有地狱的公理,下地狱的人未必就会受苦,受苦的,永远都是那些行恶的人。
林肯的故事也很有启发意义。当年,林肯竞选州议员时,对手是当过牧师的赖特。为了胜出,赖特大肆攻击林肯不信上帝,让很多摇摆不定的人滑向了赖特的阵营。这天,赖特在教堂布道时,林肯特意前往,赖特一眼就发现了他,立即借机发难。他突然对大家宣布:“愿意把心献给上帝,想进入天堂的人请站起来!”顿时,除了林肯,所有人都站了起来。赖特很得意,请大家坐下,一会儿,又故伎重施:“不愿意下地狱的人请站起来!”除了林肯,大家又都站了起来。这时,赖特把矛头对准林肯说:“林肯先生,天堂你不去,地狱你也不去,请问你要去哪里?”众人的眼睛都盯着林肯,只见林肯不慌不忙地说:“我要到国会去!”刹时,教堂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很简单:我可以相信天堂,但你不能以**的方式让我相信它;我也可以相信地狱,但你不要拿它来吓唬我!去天堂的人,不仅需要一颗善心,还需要一颗坚定的心,有主见的心,有智慧的心。不然,稀里糊涂地去了天堂,相信与稀里糊涂地活在人间,也差不了多少。
一句话,如果你劝人弃恶向善,就好好说,别拿天堂、地狱忽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