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如是因,得如是果
关于“因果”,佛经上有一个著名的例子:
有一次,佛祖释迦牟尼带着一众弟子去远方布道,在经过一个小村庄时,佛祖命阿难尊者前往村里打水,给大伙解解渴,并明确告诉阿难,从村口往里走,五百步有一口井,井边有一个洗衣服的老妇人,可向她求一桶水,但她脾气不好,切记对她态度和善些。
阿难记在心上,拿着空桶向村里走去。果然只走了五百步,就见到了水井以及旁边洗衣的老大娘。阿难想到佛祖的嘱托,以非常恭敬的态度向老大娘申明来意,谁知这位老妇人却不通人情,说:“不行,这口井只能给本村人使用!”接下来,任凭阿难苦苦请求,老大娘始终不为所动。到最后,把老大娘说烦了,老大娘还呼叫起来,让邻居们来帮忙,把阿难赶跑了。
阿难带着空桶无功而返。他把遭遇到的情形原原本本地向佛祖讲述一遍,佛祖点点头,示意他坐下,接着换另一弟子舍利弗去借水。
舍利弗很快来到井边,见佛祖跟阿难描述的那个老大娘还在井边洗衣服,便走上前去,很有礼貌地说:“老人家,我的师父和师兄弟们口渴了,我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老大娘抬起头,见到舍利弗,竟没来由地心花怒放,那神情就像见了一个久别的亲人。她高兴地说:“行!行!来,我帮你打水……”打好水,老大娘还让舍利弗在井边等她一下,然后匆匆跑回家,拿了一些斋食让舍利弗带上!
舍利弗带着斋食,提着水,回到大家歇脚的地方,将自己遇到的情景告诉了佛祖,佛祖点点头,照样示意他坐下。大家喝完水,众弟子便疑惑地问佛祖:“为什么阿难去打水,也很有礼貌,对方却把他赶了出来?”
佛祖说:“这都是因果啊!在远劫前的一世,那个老妇人曾沦为畜牲道,投生老鼠身,最后死在了路边,被烈日艳阳暴晒。阿难当时是个商人,他见到死老鼠时,心中起了嫌恶之心,掩鼻而过;而舍利弗当时是个读书人,见到死老鼠,心中生起怜悯之心,顺手捧了一把泥土,将老鼠掩埋了。如今,再见阿难与舍利弗,自然生出不同的反应。”
我们在前面讲过,佛教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大的用处就是用来解释那些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比如在这个故事中,以及与之类似的生活场景中,有些人,前日无仇,近日无冤,素昩平生,也不是为了争取利益而相见,一见面却很不“感冒”,甚至一言不和,大打出手,打完了自己也挺纳闷,我这是怎么了?他这是怎么了?我哪里得罪他了?而有些人,从前也没有任何交际,但甫一接触,便立即生出好感,即使别人都认为他是个坏蛋,甚至还有些“面目可憎”,他却依然固我。
这下,困惑解开了:有些人之所以一见你就没来由的烦你,是因为你在某个前世得罪了他;你之所以一见某些人就来由的不高兴,也是因为他在某个前世伤害了你。
这个理论,在科学和常识上都没法求证,但除此之外,恐怕我们也拿不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说到“因果”一词,很多人往往把它想得很神秘,提起佛家所说的“因果”,又往往生起恐惧心理。毕竟,人无完人,大都犯过些小错,伤害过一些人,照故事中那个老大娘的逻辑,别人嫌她臭,掩鼻而过,她穿越时间也不放过别人,如此推算下来,我们的未来岂不是很麻烦,很可怕?
其实,类似的故事,完全不必深信,你所需要相信的仅仅是,人世间的很多事情,而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因为有前因,才有后果。你若不想品尝类似的后果,乃至恶果,那就好好呵护自己的生命之树,别让它从根本上生发出一点邪恶的芽子。
一些并未彻悟的僧人,往往向世人说什么“种如是因,结如是果”。其实,在禅者看来,人固然应该敬畏困果,多种善因,但还应该更进一步,不昧因果。对此,我们不必过多展开,只需记得,人生在世,应多行善事,但也难免做些错事,错事不是恶事,对于已经发生了小错,要持超脱的心情去看待,不要让它成为自己的负担。
抛开“因果”,我们不难发现,佛家的“因果”思想,也是有一个主要的“因”的,那就是劝人向善弃恶,但光说大道理,人们未必信,或者说虽然信,但不好好地执行。于是佛家的高明人士们便编出了一些吓人的故事,用那些可怕的后果来吓阻世人。这与我们小时候哭闹不止时大人动辄说,“别哭了,再哭大灰狼就要来抓你了”,没什么本质的区别。
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就胆大妄为。俗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大可不必管什么前世、来世,但仅仅是想幸福地过好今生,也必须相信点因果。
著名小说家王朔曾就这个问题表达过自己的看法。他说:“人们常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个‘报’的本质,其实就是物理上的能量守恒定律,仔细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你做了一件坏事,你打着各种冠冕堂皇的幌子把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到你那里去了,你仗势欺人,别人或许敢怒不敢言,但‘敢怒’二字就说明‘报’的能量已经产生,再也不会消失。它如何积累,如何酝酿,如何释放,都只是一个时机和管道的问题。反之,你做了一件好事,你帮助了别人,别人即便不能即刻报答你,但至少不会讨厌你,周围的人也会认可你。认可你的人多了,善报自然会络绎不绝地随之而来。”
人际交往如此,其他方面莫不如此。农民不辛勤播种,怎么能得到果实?学生不辛勤学习,怎么能有好的成绩?学者不扎实研究,怎能写出好作品?修行者不布施、不持戒,怎么会得善果、成正果?人生的大道理都特别简单,具体到我们本节而言就是——你想得到什么,就先付出什么;你不想得到什么,就不要做什么。
2.莫以恶小而为之
关于“因果”的案例,在现代社会中口耳相传的,以及在网络上也不少,不过大多有迷信色彩,不值得宣扬。还是那句话,这都是佛教人士为导人向善而有意附会到“因果”之说上的,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历史上就有一个颇具启发意义的“因果”故事:
据《太平广记》记载,好佛的南朝梁武帝萧衍,还有很多业余爱好,比如下棋。他的棋兴上来时,经常整宿整宿得下,熬得那些专门陪他下棋的侍卫、官员哈欠连天、东倒西歪。有一次,他正在下棋,侍从报告:榼头师来了……榼头师是当时的一位高僧,佛法精湛,是梁武帝难得的僧友。当时梁武帝已经入迷,身心完全沉浸在棋局中,恰好在棋局中又要“杀”对方一枚棋子,于是随口答道:“杀!”那个侍从也是个糊涂蛋,也不细究,当即把榼头师就地正法。稍顷,棋局结束,梁武帝险胜一局,正自高兴,于是传问侍从:“榼头师来了没有?”侍从回奏:“刚才陛下不是下令杀了他吗?已经正法了。”梁武帝倒也没有责怪侍从,只是问他:“大师临死前说什么了吗?”侍从回答:“说了。他说我一生持戒,没有罪过,想必是前生我做沙弥时,有一天翻地时,误杀了一条蚯蚓,才得此恶报!”
类似榼头师这样的说法,自然是不能信的。不仅不能信,我们还有理由相信,假使这个故事是真,多半也是梁武帝在误杀僧友之后,自己杜撰,以混淆视听的。封建帝王们,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借助迷信宣扬对自己统治有利的一切思想,或者借以树立自己公正清明的形象,掩盖自己的凶暴与昏庸。更何况我们还知道,《太平广记》本就是一本志怪小说集,怎可全信?
但即使是志怪,其中也并非没有丝毫积极意义。其中的“因果”之说,不可相信,但又不能绝对不信。古人常说,离地三尺有神灵,离地三尺有神灵吗?没有,有的只有自己的良心——大多离地三尺。古人、现代人这么说,其深层次的含义,还是在于让人对未知世界时刻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借以约束自己,不至于在邪路上走得太远。古代也好,现代也好,很多人,之所以铤而走险,置一切于不顾,就在于失去了这份敬畏之心。
再回到上面的故事:那位不能确定是否真正存在过的榼头师,前生只不过杀了一条蚯蚓,而且还是误杀,至于受死刑吗?放到现代社会,怎么的也得判个死缓一类的。可梁武帝却直接给他立即执行了。这在我们看来,非常不能理解,不能认同。相信您也不能理解。但我们必须理解创造这些故事的作者的苦心,他们所强调的,无非是那句老话:莫以恶小而为之!在佛家看来,众生平等,杀蚯蚓是杀生,杀人也是杀生,同样是犯戒,性质上是一样的。而在法学家们看来,没有人生来就是大恶人,大恶人往往都是由于没能及时改正、纠正一些小错,造成思想上的信马由缰,最终让人在邪恶的路上狂奔,再无回头的可能。明白了这层道理,你就能明白类似故事的出发点了。
《法华经》中有一个更符合我们本节内容的小故事:
有一次,佛祖率众弟子前往摩揭国的梨越河城,途经畔梨越河时,适逢正午,艳阳高照,佛祖便命弟子们在河边稍事休息。当时,河畔还有500个人在放牛,河里则有500个渔夫在捕鱼。
不一会儿,旁边有人吵闹说,渔夫们网住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鱼,500个渔夫同心协力,居然无法将大鱼拖出水面,这时几个渔夫过来请500个放牛的人帮忙,最终,合千人之力才将大鱼拖上了岸。
这条大鱼的体重本来就够惊世骇俗的了,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条鱼身上居然长着驴、马、猪、狗、骆驼、老虎、豹子、狼、狐狸等100个不同动物的头。人们非常惊奇,对此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
佛祖见众人在河边吵闹不止,便让阿难尊者过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阿难尊者看到大鱼也很吃惊,马上回报佛祖。佛祖便带着众弟子一起前往看个究竟。人们见佛祖来了,纷纷用期待的眼光看着他,希望他能以无上智慧揭开这个谜。
佛祖便问大鱼:“你是不是迦毗梨?”
大鱼开口回答说:“正是我。”
佛祖又问:“你现在在何处?”
大鱼回答说:“现在堕在阿鼻地狱中。”
阿难和人们对此充满了疑问,便请教佛祖,佛祖耐心地解释:“在过去迦叶佛在世时,有一位婆罗门生了一个男孩,取名为迦毗梨。这个男孩长大后聪明伶俐,知识渊博,在当时的婆罗门中,没有人能比得上他的才学与雄辩。他父亲在临死时再三叮嘱他说:‘你千万不要与迦叶佛的弟子辩论,他们智慧深奥,你是比不上的。’但父亲死后,迦毗梨的母亲却让他假作沙门去偷学知识,以便能在辩论中胜过迦叶佛的弟子,虽然迦毗梨不想这样做,但他抗不过母亲,只好照办,并以他的聪明好学,在短时间内记下了很多经典,初步理解了义理。他的母亲问:‘你现在能辩倒迦叶佛的那些弟子了吧。”迦毗梨说自己还是无法胜过那些有禅定的人,结果他母亲很不高兴,教唆他在辩不过时出恶言辱骂,那样的话迦叶佛的弟子肯定会默然不语,而旁观者也就会认为是迦毗梨胜了。在母亲的唆使下,每当与迦叶佛的弟子辩论快要输时,迦毗梨便破口大骂:“你这个蠢人,没见识没智慧,比某某(动物名)还不如,懂得什么!”天长日久,百兽的头部都被他用来骂过了,因此他便变成了今天这样的百头怪物。”
老百姓常说:说话时,嘴上最好带个把门的。这个故事则告诉我们:骂人,小心下辈子会成为怪物身!谁说骂人不痛不痒?还是那句话,类似的鬼怪故事当不得真,但不要以为这只是个传说,就不把它放在心上,生活中因为一言不和、一言不逊导致的不幸多了。如果大家能经常引以为戒,经常在嘴边设个把门的,不说狠话、脏话、伤人的话,多说好话、祝福的话、有水平的话,不仅可以避免相应的伤害和反伤害,办事也会顺利,心气也会和顺,有什么不好的?
另外,“莫以恶小而为之”的现实意义还在于,有时候,你做了一千件好事,或许也得不到好报。但你刚刚做了一件坏事,还是无意为之的小坏事、小错事,却往往立即得到“恶报”,甚至招来千夫所指,万人唾骂,一点儿也不成“正比”。不是身处其中,很难体会当事人的心情。我这么说,并不是说我自己遭遇过类似的境遇,更不代表我对类似的当事人绝对持同情态度。我只是说,这世界有时候,还真的有点不讲道理,尤其不跟世俗认定的“坏人”讲道理。这世人,也往往吹毛求疵,上纲上线,无限发挥,打翻在地还要踏上一只脚……但生在这个世俗的人间,有什么办法呢?善自修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