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随缘不变(1 / 1)

顿悟 马银春 2483 字 1个月前

1.随缘方能有缘

我们中国人,大都相信点缘分。老百姓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诗人则说:“自古游鱼栖于水,一丝缘线牵其中。”剧作家们最爱玩那些“缘定三生”的桥段,佛家则说,“随缘不缘,不变随缘。”还有人借佛祖之口,说什么“前世500年的回眸,才换得今生与你擦肩而过。”就连一向被认为与铜臭挂钩的商业人士,见面也往往以“咱们真是有缘啊”开头……

有人认为,讲缘分是迷信,其实,缘分不是迷信。当然,它也不是科学,确切地说,缘分也好,命运也罢,都属于玄学的范畴。玄学也是一种学问,它的唯一用处就是用来回答人类已知的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东方思维方式。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就叫《缘分与命运》,季老在文中写道:

缘分与命运,我认为,不能全信,又不可不信。我绝不是为算卦相面的“张铁嘴”、“王半仙”之流的骗子来张目。算八字算命那一套骗人的鬼话,只要一个异常简单的事实就能揭穿。试问普天之下——番邦暂且不算,因为老外那里没有这套玩意儿——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孩子有几万,几十万,他们一生的经历难道都能够绝对一样吗?绝对地不一样,倒近于事实。

可你为什么又说,缘分和命运不可不信呢?我也举一个异常简单的事实。只要你把你最亲密的人,你的老伴——或者“小伴”,这是我创造的一个名词儿,年轻的夫妻之谓也——同你自己相遇,一直到“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经过回想一下,便立即会同意我的意见。你们可能是一个生在天南,一个生在海北,中间经过了不知道多少偶然的机遇,有的机遇简直是间不容发,稍纵即逝,可终究没有错过,你们到底走到一起来了。即使是青梅竹马的关系,也同样有个“机遇”问题。这种“机遇”是报纸上的词儿,哲学上的术语是“偶然性”,老百姓嘴里就叫做“缘分”或“命运”。这种情况,谁能否认,又谁能解释呢?没有办法,只好称之为缘分或命运。

可见,所谓缘分,就是一种切切实实地存在的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联系。也就是说,有人的地方,就有缘分,所不同的是有些人缘深,有些人缘浅。绝对的无缘是没有的。

“缘分”一词,最初或许脱胎于佛教,不过众所周知,佛教在传入中土之后,早已在与儒、道两教的磨合与相互影响下中国化,相关学者也指出,无论是道家的 “性分”和“时遇”之说,儒家的“天命”之说,都可以看到“缘分”的影子。当然,影子终归是影子,真正让“缘分”一词在中华土壤中落地生根并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唇间耳边的,主要还是得益于佛家思想的广泛传播。

佛家的缘分说,其要点归纳起来就是我们前面所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八个字。简单来说,就是指佛家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万物乃至万物构成的物质世界,都是由于因缘际会而生。而所谓因缘际会,则可以视作无数偶然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对此,自然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既然不能改变世界,就只能改变自己的心。让自己的保持宁静,去面对这一切,才能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安身立命,随遇而安。然而这只是针对前半句而言。当今世界,节奏不断加快,物质生活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身心压力也随之而来。对此应该客观、辩证地看待,要尽量谋求两者间的平衡。当追求的,必须去追求,暂时追求不到的,要随缘,也要思考自己为什么追求不到。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自己根本就是在强求?如果是后者,就要“随缘”,不可执着、强求;如果是前者,那就应该把视角放在“不变”二字上面,即在逆境中,要保持进取心不变、真诚心不变、清净心不变、觉悟心不变、慈悲心不变,等等,这才是真正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不能简单地把“随缘”当作自己不思进取、一蹶不振的遮羞布。

季羡林老先生也说过:“信缘分与不信缘分,对人的心情影响是不一样的。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决不至胜则忘乎所以,败则怨天尤人。”换言之,我们信缘分,讲缘分,为的还是让人在波诡云谲、因果错综的人世间,永远保持心情的平静。

生活中,人们说起“缘分”时,一般处在两种情况下:高兴,或者悲伤。遇到让自己心动的人,动心的事,人们总会在欢欣、激动之余,道一声“我们真是有缘啊”,顺便感恩命运的厚赐;遇到恋人分手、合作失败等烦心、痛心、无可奈何的事情时,人们也往往在感伤之余,向对方或向自己道一声“没想到我们有缘无分”,顺便诅咒苍天待自己不公。

这些,都是普通人的正常反应,无可厚非。需要关照的是那些嘴巴上明明说着自己与对方“有缘无分”,却始终无法从内心深处认同这句话的人。也不知道他们是真懂还是真不懂。

其实,缘分本就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能有缘本身就是一种幸运,就应该知足。缘分不可强求,缘分也不是唯一的歪脖树。只有随缘,才能尽快走出失意的现状,更好地走进下一段缘分。

有些缘分,可以落地生根,使陌生人成为朋友,成为恋人;有些缘分却终究是缘分,如水中明月,风中云霓,天际流星,曾经拥有,就是莫大的福分,切不可强人所难,强自己所难。

“缘分”大家族中,最让人放不开的可能就是“情缘”。但俗话说得好,“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用佛家的观点来说,有些人之所以只能成为恋人,而不能成为夫妻,是因为他们修得不够,只能做恋人,不能做相伴一生的爱人。以寻常眼光看来,这自然是一种遗憾。但从反面想想,正是因为这种遗憾,让那些注定只能擦肩而过的人及时擦肩而过,彼此才能够有机会地去寻找自己的“真命天子”,有什么不好的?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为“有缘无分”痛苦,就在于他们不懂得缘分;社会上有太多因爱而起的悲剧,也在于那些当事人不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并往往蛮横地认定一个人只要跟他谈恋爱,就必须嫁给他,或者娶了她。其实有首歌写得好:“原来上天是让我们来相爱的,不是让我们厮守一生的……”这是一种极高境界的爱之觉悟。不能白头到老,未必就是不幸。明明已经没有感觉了,甚至感觉相当讨厌了,却还在一起,相互折磨,那是人生的大不幸。

随缘吧,随缘方能走进下一段缘分。别让有缘人等得太久。

2.有一种缘分叫孽缘

孽缘,简单来说就是罪恶的缘分。按过去迷信的说法,这种缘分是造孽,是要遭报应的。按现在的说法,孽缘虽说未必都是罪恶,其中也不乏值得同情乃至可歌可泣的成分,但至少在表面上,孽缘是违法的,是缺少道德基础的,这种缘分从一开始就不该萌芽,一旦发芽,只会结出苦果。

我们看一些玄幻电影时,当剧中的妖怪、精灵等害人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位道教或佛教的法师,高声断喝一句“孽障!”然后救人、除妖。“孽障”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是骂人,确切地说是骂妖怪。其实不然,法师如果也骂人,也就不是真法师。“孽障”在这里是点醒之语。在佛教中,孽障也叫业障,指妨碍修行的一切罪恶。具体到我们所说的缘分,尤其是关乎姻缘的缘分,则是指一切不利于双方及双方家庭乃至社会和谐的爱念或情欲。

如果再说确切点,孽缘就是婚外情、包二奶、养小三、第三者插足、嫖娼,等等。俗话说,“万恶**为首”,人一旦控制不住自己,分不清什么是善缘,什么是孽缘,或者明知故犯,那么原本可以滋养心灵、滋养彼此的爱情,就会变成一剂致命的毒药,一旦发作,即使不至于见血封喉,也必定令人痛苦不堪。

那么,人们,主要是那些吃着碗里还惦记着锅里的“色情男女”们,为什么总是看不清这一点呢?主要还是源自对美色的贪恋。且看下面的小故事:

话说有一次,佛祖的弟子阿难尊者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下贱阶层”(印度的“下等种姓”)的下等女子,并向对方讨水喝。那女子十分自卑,阿难却告诉她,在佛家看来,人人都是平等的。那女子从未遇到过一个男子这样尊重她,尤其阿难还是个气质高贵、长相英俊的男子,因此这女子不自觉地爱上了阿难。连接几天,她连着邀请阿难到她家接受供养。阿难很快意识到这个女子对自己产生了恋情,于是再也不肯接受她的供养。

女子非常痛苦,躺在家里茶饭不思。她的母亲很心疼女儿,劝她忘了这个注定无法得到的男人。但陷入爱情中的女子做不到。她的母亲因为爱女儿,便给女儿出了主意。然后她们俩一起到寺中请阿难最后一趟接受供养,说此后再也不会打扰他。结果阿难去了之后,二人却在饭菜中下了**,希望把生米煮成熟饭,那样女子或许就能得到她梦寐以求的男人。

阿难当时已经有了极高的修为,吃下东西后立刻觉得不对劲。他心里明白,但一言不发,马上盘腿坐起来开始禅修,力图让自己保持觉醒。另一方面,佛祖见阿难一直不归,料想生了变故,也派人去寻他,并成功地把阿难解救了回来。

到手的男人又飞了,令那个女子异常愤怒。她跑去质问佛祖,佛祖耐心地接待她,温和地问她:“你爱阿难吗?”

女子说:“是的,我很爱他。”

佛祖又问:“那你爱他什么?”

女子说:“我爱他的眼睛,爱他的脸,爱他的姿态,爱他的一切。”

佛祖说:“看来你并不知道,在阿难的身上,有比你说的这一切更加美好的东西。”然后佛祖又问她,“那么,你觉得阿难爱什么呢?”

女子摇摇头:“我不知道他爱什么。我只知道他不爱我。”

“你错了。阿难是爱你的。只是他的爱,却不是你说的这种爱。不是这种会给你带来绝望和痛苦的爱。为什么不像阿难一样,爱众生呢?”

女子还是摇摇头,根本不听佛祖那一套。佛祖无奈,只好运起佛法,瞬间把阿难变成了一具散发着恶臭的死尸,然后引领女子前往,表示只要女子肯出一百两银子,就把阿难的尸体卖给她。结果女子一看到尸体就掩鼻斜视,连正视阿难尸体的勇气都没有。佛祖却不依不饶,又问:“你是嫌贵吗?我可以便宜些,五十两怎么样?”最后,佛祖宣布:“如果你要的话,我可以让你免费抬走。”但女子仍不作答。佛祖趁机开释她:“你看,阿难活着时,你爱他爱得死去活来,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让他跟你在一起,可现在不过几天,免费送给你也不要,你到底是爱他什么?”

女子低下头来,终于彻悟,当下皈依了佛门。

故事就是故事,当不得真。众所周知,“色”乃佛门首戒,在佛家看来,色就是**,比刮骨钢刀、穿肠毒药还可怕。但先哲早有言在先,“无色路见人稀”。大家都出家,最后人类非灭绝不可。所以,我们在这里讲述这个故事,绝不是让大家都像佛门中人一样,断爱戒情,了悟皈依。我们只是奉劝世人,不要打着所谓爱情的旗号滥情。

有些无耻之徒,甚至连“滥情”都谈不上,根本就是滥性、**。看到美貌女子,张嘴就是“我们真是有缘啊”“你是我的最爱”之类,肤浅的女子往往上当受骗。其实这类话,听听说说本无所谓,但怎可当真?一个一见面就爱上你的人,只能是爱上你的美貌。而美貌终究会消逝的,等你人老珠黄,他还会爱你吗?

性也未必就是洪水猛兽。饮食男女,人间大欲。一味的戒情禁欲,有违天道,但千万不要纵欲滥情。欲望让人心醉,但正如毒酒;情爱让人疯狂,却好比河豚。古往今来,不知毒毙了多少人。

所以,每当心猿意马时,不妨想想:美女也好,俊男也罢,都是一副臭皮囊!及早戒掉你该戒的爱,等到“不可不戒”时,后悔只怕晚矣。

“当今社会,耍手腕的人越来越多,耍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出书的人越来越多,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养二奶的越来越多,养奶奶的越来越少;未婚同居的越来越多,婚后同居的越来越少。”——这段极不负责的网络流行语固然有失偏颇,但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今社会人们对待爱情与婚姻的态度越来越不严肃。当然,中国有句俗话:“孩子总是自己的好,眼里总是别人的妻。”受数千年“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的贻害,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把“人不风流枉少年,人不风流只为贫”等封建糟粕挂在嘴边上,认为男人身边多几个女人,不仅无损道德,还是有能力、有本事的象征。如建国以来最大的卖官案主犯、绥化市委原书记马德有一句“名言”:“一个情人没有是废物,有两个三个情人是人物。”好事者又在后面加了一句——情人太多是动物。还有人写过这样一首打油诗:“握着小姐的手,仿佛回到十八九;握着情人的手,仿佛在喝茅台酒;握着老婆的手,仿佛左手握右手,一点感觉都没有。”但是不管怎么说,正如张爱玲所说:“人本来就是动物,可是没有谁像她这样肯定地是一只动物。”我们毕竟是人,毕竟是一种讲道德的动物。没有人不让你爱,但你必须遵守爱的规则。没有人否定缘,但类似的孽缘,断得越早、越干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