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过去”过去
古时候,有几个内心充满仇恨的人结伴去一座山中,请一位隐居多年的禅师帮忙化解心中的仇恨。
禅师问他们:“你们都记得你们恨的人的名字吗?”
“当然记得!”人们不假思索地回答。
“那好,把你们的仇人的名字写在纸上,然后贴在屋后面的铁饼上,你恨一个人,就贴一个铁饼,然后,背在背上,我再给你们讲讲佛法,一会儿就化解了。”禅师吩咐他们。
众人到屋后一看,啊,这么多铁饼!拿在手上掂掂,啊,这么重!但顾不了这么多了,不一会儿,大家就按照禅师的吩咐,背着或多或少的铁饼,准备聆听禅师说法。最多的人,背的铁饼竟有数十块之多,最少的,也不下十块。
背着这么重的铁饼,肯定不会轻松。但当大家来到禅师面前时,禅师却好像忘记了刚才的话,迟迟不肯说法。终于有背得多的人受不了了,叫道:“禅师,你快开释我们吧!我都快被压垮了,要不,先让我放下来歇一歇也行。”
“不行,谁敢放下来,就请回去。”禅师不容商量地说。
人们只好忍着,毕竟来一趟不容易。可又过了好一会儿,禅师还是不肯说法。不说法也就算了,越往后,细心的人还发现,禅师居然以一种类似耍猴的眼神看着大家!终于,有人气愤地将背上的铁饼放在地上,扬长而去,其余人见了,也纷纷把铁饼放下,准备离去。
这时,禅师才笑呵呵地说:“你们刚才感到很难受,是吧?你们可曾想过,你们背的并不仅仅是铁饼,而是你们的仇恨。现在,你们的仇恨就像这些铁饼一样,放下了你们感觉轻松了。以前,始终不肯放下,一直背负着,所以才会感觉很累,很痛苦。刚才,你们甚至连我都恨上了,但你们越是恨我,我就越是要你们背。除非你们像放下背上的铁饼一样,放下心中的仇恨,才能如释重负,不再痛苦。”
大家相视一笑,这才明白了禅师的用意。
佛经中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客观地说,它未必适用于所有人,我们也未必都达到。尤其是面对那些大奸大恶、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人,做不到“以爱对恨”,实属人之常情。不过,像故事中那些人,一味地背负着仇恨生活,也不是智者所为。仇恨产生于伤害,伤害本身就已经令人痛苦,而仇恨除了会加深这种痛苦之外,没有任何好处。反之,如能放下仇恨,让“过去”过去,不管对于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意味着什么,至少对自己是一种解脱。
我本人就有过这方面的经历。说具体点,还不是因为我本人,而是因为我的父亲,我恨上了几个人。具体来龙去脉就不要讲了,总之,坦白地说,我一生曾经有过许多愿望,但当时我唯一的一个愿望就是那几个人能出个车祸什么的……当然,他们都没出车祸。于是我便不停在心里诅咒他们。同时,我也想到,他们同样会在心里恨我。因此那时我上街都是三步两回头,以防被偷袭、被暗算……现如今,几年时间过去了,在我内心,仍然无法做到完全原谅他们。如果可能,我仍然希望他们接受法律的制裁,或者适度的天谴,但至少心中的恨意不再像当初那么深刻了。如果不是刻意提起,我也很少会想到他们。而在当初,我几乎是时时刻刻都在想着他们,想着他们给我和我的家人造成的伤害,心情受影响,工作也受影响,一定程度上,连人格都受影响。
好在,一起都过去了。让你的过去也过去吧。让“过去”过去,才能过好现在;让过去过去,才能迎接未来。这个世界上的人,鲜有没受过伤的,也鲜有没恨过人的。当仇恨刚刚在我们心中生根时,它是那么刻骨铭心,那么强烈,复仇仿佛成了天底下最重要的事情,乃至人生的主要目的。至于到底谁对谁错,孰是孰非,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全不计较,全不在乎……说白了,就是理智全无。
有句歌词说,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人心又岂能载动得如许仇恨?人活百岁,匆匆而过,这个世上,其实并没有太多的绝对意义上的仇恨。很多真正的仇恨,也是人为升级而成。若能懂得宽恕,让不愉快就地解决,无论对人对己,其实都有好处。
恨主要分两类,除了仇恨,就是怨恨。应该说,这类恨在生活中更普遍些,甚至广泛地普通地存在于每个家庭,存在于那些最亲密的人之间。
戴尔·卡耐基讲过一个颇具普世价值的小故事:
我的姑妈伊迪丝和姑父弗兰克住在一栋被抵押的农庄里。那里的土质很坏,灌溉条件又差,收成也不好。他们的日子很艰难,每一个小钱都得省着用。可是伊迪丝姑妈却喜欢买一些窗帘和小饰物来装饰她的穷家,她曾向密苏里州马利维里的一家小杂货店赊过这些东西。姑父弗兰克很担心他们的债务,而且不愿意欠债,所以他私下里告诉杂货店老板,不让他赊东西给我姑妈。我姑妈听说以后,怒气冲天——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将近50年,可直到现在她还在大发脾气。我曾经不止一次听她说起这件事。我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她将近80岁了。我对她说:“伊迪丝姑妈,弗兰克姑父这样羞辱你确实不对;可是你有没有觉得,自从那件事发生之后,你差不多埋怨了半个世纪,是不是有点过分呢?”不管她承认与否,我的姑妈对这些不愉快的记忆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她付出的是她自己内心的平静。
卡耐基总结得多好!有些做太太的,当然也包括一些做丈夫的,正像故事中的伊丽丝姑妈一样,念念不忘对方当年的不是,大到劈腿未遂、婆媳不和,小到有一天睡觉时谁不小心碰了谁一下……平时没事还好,稍微有点摩擦,这些陈芝麻烂谷子便一条一条被相继搬出,其记忆之精微着实令人佩服。但一旦让他们记一些有用的知识,他们的脑袋却又像榆木疙瘩一样不开窍。让“过去”过去吧。不管过去是仇恨,是怨恨,既然它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人为地把它翻出来,折磨现在的生活了。哲人说,做人最大的痛苦,就是记忆力太好。人要学会遗忘,尤其是那些坏人坏事。这世上没有被恨死的人,这世上也没有仅仅靠恨能改变的事实,咬牙切齿地想着他们和它们,实质上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2.放过自己
有个非常不幸的女人,丈夫早亡,她为了让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选择了再嫁。但再嫁之后,却总是做噩梦,总是梦见自己的死老公来索命,时间一长,严重影响健康及生活,一位友人便推荐她去请教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
医生没有盲目地给她开药,而是先让她自己讲述一下自己最近的生活,越详细越好。
女人说:“我和我的(前任)丈夫非常恩爱,可他得了绝症,而且他这个人有点小心眼儿,临死前还跟我说,‘我死后,你不能再找别的男人,否则我做鬼也要回来找你算账!’可他死后,留下一屁股债,我自己也没有什么能力,孩子又考上了美国的名牌大学,费用特别大,没办法,我在亲友的劝说下,和我现在的丈夫结婚了。可是,自从跟他交往开始,我那(前任)丈夫的鬼魂就天天出现在梦里,骂我不守妇道,不守诺言,还要掐我,每回都是从梦中惊醒……”
听到这里,医生插言说:“听起来他的法力还挺大的,你结婚的事他也知道……”
“不光这个,”女人补充说,“就连我再婚后的一些生活细节他都知道,你说邪门不邪门?……”
女人又讲述了半天,最后,医生给了她一颗定心丸:“你的问题没什么大不了。你听我的,下次他再来梦里找你时,你先不要怕,不妨请他看在以前的情份上,先不要掐你,先跟他打个赌:既然你这么厉害,连我结婚以后的一些细节都知道,那你不如回答我一个问题,如果能回答上来,我立即离婚;若是回答不上来,那也请你以后不要再来骚扰我。”
“那我问他什么问题好呢?”
“你就在枕边备上一碗米,他若再来,你就随手抓一把米,问他你手里究竟有几粒米。”
女人将信将疑地走了。当天晚上,鬼丈夫果然又出现在了她梦里,她依照医生所说,先稳住对方,然后提出君子协定,随手抓起一把米,问他: “你既然什么都知道,那你说我手里究竟有多少粒米?”
说来也怪,鬼丈夫听到这话,像是突然遇到了什么强大的法术似的,“嗖”的一声不见了,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明眼人一看即知,在上面的故事中,不是鬼丈夫不放过女人,而是女人自己心里有鬼。说白了,就是做了亏心事。尽管从法律和道德层面上来说,她再婚的行为都无可厚非,但她若许是一个对道德层面要求较高的人,可能还有点儿封建社会“三贞九烈”的过时思想。这种思想让她觉得自己的再婚是对前任丈夫的不忠,加之他那小气的丈夫死前还有遗言,几方面的原因加在一起,就会形成深刻的潜意识,从而自然而然地梦中自导自演类似的纷纷扰扰。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人都是有原罪的。佛教没有原罪一说,但有“业障”之说。所以无论是西方的牧师,还是东方的僧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或许就是:你忏悔吧!直到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并诞生出佛教最伟大的支派禅宗之后,“忏悔”才退居次位,让位于“超脱”。忏悔不是不好,但万事都讲究尺度,一味地忏悔,无异于自我折磨,也无益于改变既成事实。忏悔过后,还要超脱;只有超脱,才能彻底地觉悟,迎接全新的自我。
佛教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不过其动机是没错的,即无论是谁,只要他有悔悟之心,肯改过向善,佛祖也会原谅他,度他成佛。之所以说这话有点绝对,就在于世俗社会、世俗人,不是佛祖,莫说是杀人凶手,即使是个小偷,除非大家不知道他的既往史,否则很少有人能发自内心地做到“既往不咎”。有些人,还说得特别刻薄:做一次贼,一辈子都是贼!结果,很多原本已受过法律惩罚也有心向善的人,往往被世俗的眼光再次逼上邪路,他们的逻辑就是:反正我怎么做也不会有人拿我当好人,我索性就当个坏人吧!我想,佛祖当年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义就在于此。
这么说,绝不代表我就认同那些因为世俗的眼光再次拿起屠刀的人。如果你想改过,别人说什么大可不必理会,只需诚心改过即可。中国人常说,一失足成千古恨。其实,这句话只适用于那些一蹶不振、破罐破摔的人。古今中外,浪子回头的例子数不胜数,只有那些不愿意给自己机会的人才会进一步泥足深陷。历史并不如烟,我们要牢记昨天的教训,但绝不能让它成为负担。明天将是新的一天,原谅自己、体谅自己,把过去的伤感、痛苦、屈辱、错误全部放下,打包封存,明天才会充满希望。
生活中,谁都难免犯错,我们不但要学会宽恕别人,更要学会宽恕自己,尤其是那些无心之过。即使是失足了,也不要让自己沉浸在悔恨之中,否则你可能真的一失足成千古恨了。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说什么“如果”、“假如”了。我们最需要的,是“知耻而后勇”,“迈步从头越”。
弗兰西斯·培根——一个享誉世界的名字,他的一生,对人类哲学、科学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鲜为人知的是,培根生前曾因贪污受贿东窗事发,被英国高级法庭判处罚金4万英镑,监禁于伦敦塔内,而且出狱后再也不能参与议会。对政治人物而言,这个打击可谓沉重,尽管他是咎由自取。然而培根出狱后,挟自己多年政治经历所悟所得,转而开始专心著述,先后提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经验认识原则和经验认识方法,并提出了“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知识就是力量”等至理名言。后来,他把矛头指向了经院哲学,在反对经院哲学的过程中,他建立起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最终成为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代巨匠。
除了道德上的错,我们也难免犯一些生活上的错,做些傻事。对这些耿耿于怀,就更不值得了。打个比方,人生其实就是个大考场,总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考试,每一场考试都是一道选择题,你不可能每次都选对,选错一次,并不能说明我们不优秀。况且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即便某件事只有唯一的正确,你又恰恰错失了它,同样没关系,人就是在不断地出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路走来,谁都会犯错,但只要你还懂得在错误中寻找正确的人生方向,那你的人生就还是完整的,就还是有希望的,也还是值得钦佩的。怕只怕,人不肯放过自己,与世俗一道,彻底绞杀那个还有无限种可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