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怒乃心奴(1 / 1)

顿悟 马银春 2271 字 15天前

1.多找原因,少找别扭

古印度有一个寓言故事:

有个叫爱地巴的人,他脾气很不好,经常生气,与众不同的是,他每次生气,都会绕着自己的房子和田地跑三圈。人们都很奇怪,但不论谁问,爱地巴也不说。几十年时间转眼就过去了,爱地巴逐渐老了,他成了当地房子与田产最多的人。但他仍然爱生气,生气时仍然会围着自己的土地跑三圈,实在跑不动就走,不走完决不做其他事情……这天,爱地巴已经很老了,他又生了气,又要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圈,家人却拦住了他。他最宠爱的孙子苦苦劝告:“爷爷,您年纪这么大了,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了,我们会为您担心的。还有,你能不能告诉我,您为什么一生气就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转圈呢?”

这一次,爱地巴说出了隐藏多年的秘密。他说:“年轻时,我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一边跑一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闲心和人生气呢?想到这儿,气就消了,接着努力工作。”

孙子又问:“爷爷,那您现在已是这里最富有的人了,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

爱地巴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一边跑一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何必跟一个穷人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气也就消了。”

爱地巴的话,正印证那句流行语——生气不如争气!不过我们必须在后面加上一句:生气不如争气,争气还要顺气!气不顺,那不叫争气,而叫争斗、斗气。往大里说,它不利于社会和谐;往小里说,它不利于个人发展;往雅上说,显得没有素质;往俗里说,那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总之,没有任何好处。

说到气,尤其是说到生气,很多中国人都会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上,那就是“人为一口气,佛为一炷香”。也不知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是谁告诉他们佛是为一炷香而存在的?烧香磕头,那不过是一些痴迷不悟者的自发性行为。“请”再多的香,磕再多的头,也不如一颗虔诚的心。缭绕的烟雾,只能增加佛在他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纵有真佛降临,恐怕也会被呛跑。

佛也不会生气,因为佛有智慧。很多人之所以爱生气,简单粗暴,大抵也是因为缺乏解决问题、面对挑衅者的智慧。

佛经上有一个故事:

有一天,佛祖正在为大伙儿说法,一个婆罗门突然怒气冲冲地找上门来,破口大骂。因为原本很多信奉他的人,都跑到了佛祖这里,令他很不满。

佛祖安祥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过了好半天,婆罗门可能是骂够了,没意思了,忽然对佛祖的态度感觉很奇怪,便问:“我这么闯进来,这么骂你,你难道不生气吗?”

佛祖这才接过话头,反问道:“婆罗门啊,你的家里偶尔也会有访客吧?”

“当然有,这有什么关系吗?”

“没什么关系,我只不过告诉你,在我看来,你就是我的客人。尽管你不太礼貌,但我还是要款待你。对了,你偶尔也会款待客人吧?”

“那是当然的了!”

“那么,如果客人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他不吃的话,只能归于我。”

“婆罗门啊,”佛祖趁机说道:“你今天在我面前骂了太多的坏话,但我一点儿也不接受,所以,你的无理取闹,恶意谩骂,最终都是归于你自己!”

婆罗门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来。佛祖又说:“对愤怒的人,以愤怒回报,是不应该的事,也是不理智的事。对愤怒的人,不以愤怒回报的人,将得到两个胜利:第一,他不为对方所动,战胜了对方;第二,他不为自己所动,战胜了自己。”

最终,这个婆罗门被佛祖彻底折服了,皈依门下,成了阿罗汉。

美国的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经在他那本风靡全球的《人性的弱点》中说过一句类似的话——没有人会踢一只死狗。当然,这比佛学要低了一个档次,因为佛祖不仅淡定,与世无称,包羞忍辱,还有无上智慧,把外道变成同道的大智慧。然而,仅仅是做到像戴尔·卡耐基所说的那样,对很多人来说就已经是勉为其难了。社会上的很多人,平常没事儿还想找点儿事儿,你还去招惹他、攻击他、挑衅他,他不加倍送还给你,肯定是因为当天他的心情实在太好,天气也实在不错。否则,二人之间至少有99%的概率,会爆发一场骂战,直到有人败下阵来、落荒而逃,或者有人闭上嘴巴,抡起老拳……

对于这种事情的看法,中国人的看法一般是“一个巴掌拍不响”。这自然不能算是标准答案,但很多情况下确实如此。网友们说,“不怕无风起波浪,就怕你浪他也浪”。如果不懂得宽容忍让,息事宁人,即使是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也往往被燃烧的怒火催化成悲剧,无法挽回。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有很多,有夫妻之间的,有恋人之间的,有亲人之间的,也有陌生人之间的,无须举例,它们每天都在发生,尽管所有的人都希望类似的事件能少一点,更少一点,但我们始终没看到明显少的趋势。

有人说:“气大多是自己找的,没有人愿意无缘无故地气你。”的确如此。有些人,男朋友迟到半分钟,生气;同事跟她开玩笑,生气;老妈没做她喜欢吃的菜,生气;路人多看了她一眼,生气;自己不小心摔了一跤,也生气——这路怎么没人修修呢?更有甚者,有些人做梦都在生气。这种人尤需明白,他之所以爱生气,是因为他的潜意识始终在给自己找别扭,而不是生活故意跟他过不去。

大千世界,纷纷扰扰,生点小气也很正常,但一个人不能整天活在气愤中。如果一个人总是这也气,那也气,那就不是别人在气他,而是他自己在气自己。时间一长,他会变得连自己都不喜欢自己。

退一步讲,即使有些人真的像上面例子中的婆罗门一样,我们也不能跟他一般见识。当然,我们在姿态上更退一步的同时,还应该在心态上更进一步,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某些地方做得不对,不够好,触犯了对方?换作自己,同样的问题又会怎么想?当你这样想问题时,至少表明,你已经是个成熟的人了。你或许仍然改变不了别人,但至少你控制得了自己,而不是被愤怒所控制,做出无法收场的过激之事。

2.江山易改,脾气更易改

中国有句俗话,叫“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也有人叫作“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过相信前面的说法是正解,毕竟,一旦涉及“本性”,往往会让人产生负面的联想,甚至直接让人想起——“狗改不了吃屎”。

禀性,说白了就是人的性格、脾气、气质等的综合。有人认为它是先天的,其实有一部分禀性也是后天造就的。更有人认为,禀性是不可改变的。这个更加不然,单看“禀性难移”这四个字就是如此,只是说它“难移”而已,又不是说它绝对不能移。要不然,那些以“性格”与“命运”为关键词的书能卖得那么火?

其实,禀性不仅能移,脾气不仅能改,而且从理论上来说,也远比“改江山”容易得多。上下几千年,中国不过换了十几个王朝而已,但中国历史上,因为种种原因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脾气禀性并因此取得了命运转变的人却多得不可计数。再说简单点,改江山,那往往是一个民族的事;而改脾气,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孰难孰易,不说自明。

有人会说,那些改了禀性的人,并不是改了禀性,而是迫于无奈,或者基于某种目的,装出来的。这就有点心理阴暗了。自己不改也就罢了,有什么资格质疑别人的动机呢?

人们说,禀性难移,主要是针对那些不好的禀性,如懒惰、孤僻、懦弱。如果非要排个队的话,那么性情暴躁几乎算得上最不好的禀性。这样的人,若是赶巧了坐上江山,八成暴君一个,老百姓就倒大霉了,夏桀、商纣、秦二世、孙皓、高洋、杨广、朱温,都属于这一系列。即使是做个大将、大官,也往往因为制不住怒火,或把大伙儿带进沟里,或把自己埋葬。赫赫有名的张飞,就是其中的典型。他的结义二哥关羽看上去稍好些,实质上也是个暴躁、急躁兼浮躁的人。晚清的林则徐,少年时脾气也很暴躁,不过他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会了制怒,并将“制怒”写在匾上,时刻警醒自己,从而避免了前面两位不得善终的悲剧。

“善战者,不怒。”这是《道德经》中的名句。表面看来,这是在谈战争,实质上老子是通过军事的角度告诫世人,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处世为人,都要学会制怒,也即不生气。因为人一愤怒,就会短路,学识、修养、经验、见识、智慧、理性,统统都会在一瞬间**然无存,多么粗暴、多么无耻的事儿都干得出来。只有制住怒气,理性、人性和幸福,才会回归。所以,即使有再大的怒火,也应尽可能地息怒,尽可能地用智慧去解决。

容易发怒的人,个性一般都比较强。但个性强的人未必都发怒。有时候,他们是敢怒不敢言,但归根据结底,心里还是怒了。这种愤怒,相当于现代人常说的冷暴力,更不好制,又因当事人往往处于极端弱势,因此对当事人的危害也就更大。比如清代的光绪帝,表面看来,他是个懦弱随和的傀儡。但细细想来,他应该也是个强势的人,至少他不是个乖巧的人。如果不是因为在前期给了慈禧老太婆太多的冷暴力,他也不至在慈禧临死前还被毒死。

中国历史上善于制怒的人不在少数,但最具代表意义的,恐怕非魏晋时期的王述莫属。史料记载,有一次王述吃煮鸡蛋时突发奇想,试图用筷子扎住鸡蛋,但鸡蛋光溜溜的,他怎么也刺不中。王述因而大怒,抓起鸡蛋掷于地下,可鸡蛋竟无巧不巧地没被摔烂,而是继续在地上滳溜乱转。这下王述更加恼怒,便伸脚去踩鸡蛋,踩来踩去,总也踩不中。王述怒不可遏,竟弯腰捡起鸡蛋,直接放进口里,狠狠地咀嚼一番,然后“呸”地一声,吐了满地,这才算解气。然而这样一个性情中人,忍功却非常了得。有一次,他一着不慎得罪了谢安的哥哥谢奕。谢奕也是个性情粗暴的主儿,直接找上门去,对着王述破口大骂,王述却始终一言不发,最后,他还转过身去,主动“面壁”。直到谢奕骂够了,离去很久了,他才问左右的小官说:“安西将军(谢奕的官职)走了没?”答曰:“走了好一会儿了。”王述这才坐回座位。

古人说,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在于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王述是不是标准的君子,尚待商榷,但他无疑是个明智的人。首先,当时王家不如谢家势大,官大一品压死人,势大更甚;其次,王家与谢家是姻亲,谢安之弟谢万正是王述的女婿;再次,王家与谢家还是政治上的盟友,王述在之后谢安对抗桓温集团的过程中帮助很大。所以从哪一方面来说,他都不应该跟谢奕闹翻。

灾祸大多都是鸡毛蒜皮的矛盾激化而成的。个性别那么强,制怒也没那么难,关键看你是不是发自内心的想改变自己。

曾经有人问日本的盘圭禅师:“我这个人天生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得罪人,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禅师说:“噢,你天生就有这么有趣的东西吗?你的暴躁脾气带来了吗?快拿出来,我帮你治治。”“呵,这怎么能拿出来?每当事情不顺心时,它才会出来。”“这么说,暴躁脾气就不是天生的了,它只会偶尔出现。如果在那个时候,你能克制自己,不使它发生的话,哪里会有什么暴躁呢?你把自己的暴躁脾气,说成是父母生的,这是陷父母于不义啊!”这人被说得哑口无言。

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总是说什么:“我也知道发火儿不好,也想过不少办法,可事到临头就是控制不住我这暴脾气,真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其实,东方古语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西方也有名言:“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就没有什么是我们改不了的。第24章

恕乃心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