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学日增,为道日损
为学日增,为道日损——这是《道德经》中的名句。对于前半句,我们很容易理解,为学日增,就是说做学问,是一个每天增加知识、天天向上的过程,而且知道得越多越好,这是没有疑义的。但对于后半句,争议就大了。
首先就在于“为道日损”中的“道”字有太多的内涵。众所周知,“道”是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的内核。在道家那里,修行的最高境界叫“得道成仙”;在佛家那里,也不叫“得佛高僧”,而是叫“得道高僧”。这里的“道”做何解释?本书的书名叫《顿悟》,悟的是什么?还是“道”。这个“道”又作何解释?在世俗社会,“道”也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上,比如,“为人处世之道”,“夫妻之道”,“治国之道”,这里的“道”,又做何解释?
其次是“损”字。有一种解释认为,“为道日损”中的“损”,就是反省自己,不断检讨自己的毛病,改正自己的过错,去除自己的私欲和贪念,改掉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气。也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改正。另一种解释则是说,“损”就是“少”,没有更多的延伸意义。所谓为道日损,就是说,修道的过程,恰恰与求知的过程相反,知道得越少越好。这解释跟上一种解释风马牛不相及。
争议是有的,但主流看法也是有的。普遍的解释取众家之长,即认为“道”就是人生的真谛。而寻找人生真谛的过程,是一个自减的过程。
自减,就是自己做减法的意思,是相对于自加而言的。我们知道,人生下来时,空空如也,白纸一张,所有的一切都是别人和自己加上去的,包括知识、财富、经验、体验,等等。这个过程是个成长的过程,用杨澜的话说,“人可能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所以说,这个加法是必须得做的,这也正是老子为什么要把“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两句话放到一起说的缘故。
但是人生从本质上说,却是个自减的过程。清代的顺治帝有一首禅诗说:“人生三万六千天,不及僧家半日闲。”可以说,人生就是一道减法题,从出生那天起,活一天就少一天。所以有人说,人生下来是排着队伍走向坟墓的。此话有点消极,但也很实际。人生就是如此,生老病死,谁也摆脱不了这个规律。
由于摆脱不了,人生就显得有些残酷。因为生命的本质是“日损”的,而我们的功名、财富、知识等却是随着时间“日增”的,至少理论上是“日增”的,结果增来减去,有一天,它们绝无意外地相交了,伴随着生命的归零,一切都将归零,什么也带不走,这就是生命的减法,残酷而真实。尤为残酷的是,那些带不走的东西,还往往是我们费尽心力、好不容易争取来的。这正如小沈阳在小品中所说: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人没了,而钱没花了。
古往今来,有那么多人,都选择了出家,做和尚,做道士,这是一个根本原因。但是出了家就能解脱、超脱吗?不能。出了家也成不了仙,做不了佛。出家,还是要参悟人生的真谛。悟不透,跟活在红尘社会上没什么两样,还是俗人一个。
那么人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呢?网上、书上都没有标准答案,这里只能给出作者的一个思考。我认为,人生的真谛就是自然地活着。这并不是随口胡说,而是有其出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逻辑是不是有点绕,你直接人说人应该效法自然不就得了嘛!那么“自然”又是什么呢?当然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顺其自然”的自然,不过也有学者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解释,即认为“自然”是个合成词,“自”,是指“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的意思。换言之,道就是自然,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具体到我们个人而言,那就是做回那个最初的自己,快快乐乐地活着。但由于我们并不是最初的自己了,所以就需要把后天习得那些困扰我们的知识、习惯、心计等,一点一点减去、忘掉,至少不是时时刻刻记在心里,即“为道日损”。
当然,老子之所以要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不是故意绕弯的,这几个“法”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说具体点就是,人首先要向大地学习,大地承载万物,是万物的衣食父母,但人回报给大地的,活着是大便、小便、脏水、垃圾,死了是一具臭皮囊,而大地却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养育我们,养育我们的后代。或言,大地把我们当成了后代养育,就像父母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且不求任何回报。做人,首先要有这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人就无限接近于伟大。除了效法大地,还要效法苍天,苍天给人的启示就是运行不息,事实上,大地也在一刻不停地运行不息,大地和宇宙只消一分一秒停下来,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都要完结。所以,古人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就是说,人要像天一样,自强、奋发,永远地前进,永远生机蓬勃。但是,天也好,地也好,宇宙也好,其运行都是有规律的,不能慢,也不能快,更不能超出自己的轨道,否则就会爆发大灾难。我们做人,就应该效法这种规律。具体地说,就是尽量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能该起床的时候赖在**,也不能该休息时不知休息,否则就会打乱自己的生活规律。
如果再结合下面的小故事来理解,“为道日损”就更加浅显化了:
有个人问首山省念禅师:“树开花了没有?”禅师说:“开了很久了?”那人又问:“不知道有没有结果子?”禅师叹口气道:“昨晚忽然被一场霜冻了。”
禅师的意思其实是在说,人生在世,修行也好,生活也好,追求也好,都不能只想着结果,罔顾身边盛开的鲜花。鲜花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很好的结果了,希求更好的结果,只会让人无心去欣赏既有的美,那么鲜花即使再漂亮,也等于是被冻死了。“为道日损”,要损的就是这种直奔结果不懂得享受过程的功利心,要损的就是那颗不懂顺其自然而上下求索的心,要损的就是那颗有了花朵还要果实的利欲熏心,要损的就是那颗原本可以很快乐却东想西想把自己搞得很沉重、很不安的心。
2.智慧即愚痴
接着聊“道”。
它有没有一种接地气些的解释呢?有。
对普通人来说,“道”无非就是大智慧。对修行人来说,“道”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大智慧。我们在前面讲过,佛家讲究“戒定慧”,其中戒是指戒律,定是指禅定,慧其实就是指智慧。佛家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可见,慧是终极目标。戒也好,定也好,如果生不出慧,还是白忙活一场。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一句话,叫“慧剑斩情丝”。其实,这里的“慧剑”,也是出自佛家。如果您见过“正宗”的文殊菩萨的塑像,那你一定会发现,菩萨的右手擎着一把宝剑。此外,很多佛像也拿着类似的剑。有人说,这是为了斩妖除魔的,其实不然。这个宝剑是代表智慧的,是用来斩断烦恼的。换言之,“慧剑”就是智慧。进一步思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一个人能时时生出智慧,断绝一切烦恼,他也就得了道。虽不至于像菩萨一样,普度众生,但度一下自己,还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这里的智慧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生活中的智慧。实际上,在近代以前,中国人也从不讲智慧。前者说过,中国人的文化内核是“道”。有智慧,不仅不等于有道,甚至智慧越大,离道越远。
那么,怎么界定“智慧”与“道”呢? 我们不妨结合另一个词——聪明,来谈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尤其普通老百姓是崇尚聪明的。中国人几乎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然而说到聪明,人们又往往在前面缀上一个“小”字——小聪明。所谓小聪明,其实就是不聪明。爱耍小聪明的人,不过是些看重小利、见识短浅、打些擦边球的小人物。看重小利者,多半被小利所伤,更谈不上大利;见识短浅者,也往往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人们又说,小聪明不如大智慧。
那么是不是说,不被小利所伤、不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小聪明就是大智慧呢?也是,也不是。全看怎么定义大智慧。中国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很多词用在不同地方,就完全是不同的意思。大智慧也一样,如果你仅仅把它提升到“小聪明”的上一个档次,那它就还不是大智慧,而是一种大聪明。大聪明,不过是升级版的小聪明,还是不聪明。所以,有些人费尽心思,到头来还是不免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毋宁称这种所谓的大智慧为智慧。
真正的大智慧,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道”,也可以说是佛家的“慧剑”。结合前面所述,我们可以给“道”下一个大致的定义,即道是一种恰到好处地大智慧。
“恰到好处”,其实是人世间最难的事情。“智慧”为什么要恰到好处呢?因为智慧是把双刃剑,在可控范围内,它可以劈荆斩棘,除魔卫道,但一旦失了准头,走向极端,智慧也会戕害自身。而且,智慧带来的危害往往比愚痴还严重。那些贪官,哪一个没有智慧也不可能坐上高位。那些高科技犯罪者,都是有着相当高的智慧的。但智慧最终害了他们,也害了大家。所以,站在一个无神论者的视角,我们可以说,佛家的“慧剑”也不单单是用来斩断烦恼的,它也是用来斩断那些有害无益的智慧的。
古人有句话,叫“慧生便是罪生时”,历史上不乏类似的例子,包括“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内的三国智者们。每当他们的智慧涌现,不是正在打大仗,就是将要打大仗。不论谁胜谁败,哪怕是打成平手,死人也是免不了的。李白说过,须知兵器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诸葛亮本人在盘蛇谷活活烧死了孟获向乌戈国国王借来的数千藤甲兵后也说过:“南兵顽固,非火攻不能取胜,此计乃不得已而用之。如此酷战,烧杀生灵,亮心中不忍。我虽有功于社稷,然而必损阳寿!”当然你可以说很多战争是正义性的,但它们不也是那些非正义的一方发动的吗?发动非正义战争的侵略者最初不也往往认为自己是智慧的吗?
正如同很多“小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小人”一样,很多坏人也往往不认自己是坏人。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很多人往往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所谓的智慧所迷惑,最终打着智慧的幌子走上犯罪道路。
老子也说:“智慧出,有大伪。”六祖慧能则说:“烦恼即菩提,智慧即愚痴。”对此,南怀瑾解释为:修行是一个上山又下山的过程,开始你是上山的,然后你必须下山。开始你是努力的、有为的——你需要获取智慧,但到后来,你必须变成非努力的、无为的——你必须舍弃智慧,成为一个无智慧的人……不舍智慧即愚痴。成佛不是一个智慧的成就,相反,它是一个舍弃智慧的成就。”老子又说:宇宙的道理不过是一加一减,人生需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很多人,就因为一心做加法,不想做减法,且过于迷信自己的智慧,结果越活越累,日子越过越危险。
愚痴的人往往说别人愚痴——这是我总结出来的规律。几乎所有的愚痴和荒唐,都发生在当事人认为自己是智慧的,或者当事人以所谓的“智慧”为参照、为指导的前提下。
与此相对,人们说,大智若愚,这并不是要大家绝对的不要智慧,做个实打实的傻子,只是奉劝大家别过多地玩心计、耍心眼儿,要以诚待人,坦**追求。如此说来,智慧也未必一定就等于愚痴。智慧即愚痴,只是指那些走向了极端的智慧、失控的智慧。
如何保障智慧不失控呢?我们可以从文殊菩萨的塑像中得到些启示:菩萨手中的慧剑不仅连剑鞘都没有,而且时时刻刻高举过顶,为的就是时刻警惕,哪怕有一丝的妄念,马上手起剑落,斩断那些不良企图,重回人间正道。我们在生活中,尤其是在需要运用智慧时,一定要想想,我的智慧是符合大道的智慧吗?如果不是,赶紧挥起你的慧剑,毫不客气地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