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律与他律
唐代的道林禅师是个异僧,他既不像普通僧众那样住在寺庙里,也不在懒残和尚等人一样隐居在山洞里,而是在杭州附近山中一株大松树上搭了个鸟窝似的“棚子”,因此时人都称他为“鸟窠禅师”。
大文豪白居易任职杭州太守时,有一次前往拜访鸟窠禅师,见他端坐在窠边,就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
禅师却说:“太守!你的处境岂不是更危险!”
白居易不以为然,说:“我是当朝要员,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么能说不危险呢?”意思是说官场浮沉,勾心斗角,危险就在眼前。
白居易似有所领,于是转了个话题,又问:“请问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呢?”
禅师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白居易本以为禅师会开示自己深奥的佛理,没想到是如此平常的话,感到很失望,说:“这是三岁小孩儿都知道的道理啊!”
禅师说:“三岁小孩虽然都知道,但八十老翁却未必做得到。”
许多事人人明白,却不动手。比如垃圾在地,人人生厌,却无人捡拾扔进果皮箱。比如公共汽车上,白发苍苍的老人站立一旁,肯让座的仍然是极少数有素质的人。
道理都很简单,只是说来容易做来难,世上眼高手低的人太多,世上会找理由的人更多。
人人都知道应该做个好人,但做一个好人真难!
谁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然而广大烟民还不是“宁舍一顿饭,不舍一袋烟”?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有一次本人居然为了写一篇有关戒烟的文章,抽了两包红塔山!
谁都知道酒大伤身,酒多误事。因为喝酒了把事情办砸了的人到处都是。我的一位老乡就曾说过一段颇有感触的话:我寻思吧,这人还不如一个酒瓶——酒放在瓶里,瓶老老实实;酒放在人肚子里,人就不老实了!
谁都知道骂人不好,但包括小学生在内的很多人每天都在骂着各类国骂。在有些地方,一定程度上的骂人居然成了亲密的表现。咄咄怪事!
谁都知道贪污不对,**无耻,但网上几乎每周都会有一两上贪官、色官落马,难道说他们没有法律意识吗?
难道说,不知道自己做的一些事情不对吗?
都知道,只是做不到,管不住自己。
管不住自己,主要是管不住自己的心。这并不是普通人才会遇到的问题,包括唐代玄奘法师在内的高僧有时候也管不住自己的心。
玄奘法师就是《西游记》中那个家喻户晓的唐僧,他于唐朝贞观年间,不顾国家禁令,独自西行,经西域诸国进入印度,游学各邦国,17年后满载而归,长安城道俗奔迎,倾都罢市,唐太宗也亲自接见他,不仅不计较他当初犯禁出国,还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谢绝,此后一心译经,共计1335卷,为佛学和中国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后来,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根据他的事迹,创作了《西游记》。在《西游记》里,代表玄奘法师原型的唐僧,看似胆小怕事,除了执着、慈悲之外,一无是处,风头被三个徒弟抢得一干二净。然而依禅宗的思维方式来看,《西游记》还是一个人的旅行,孙悟空的桀骜不驯,猎八戒的奸懒馋滑,沙和尚的愚痴我慢,都只是包括玄奘法师在内的所有人都有的人性的弱点;各路妖魔,暗喻西行途中的各种艰难、困苦与磨难、打击;那些**的妖与人,则代表**;师徒四人与各路妖、人的每一场戏,都只是玄奘法师一个人内心天人交战的艺术化写照。所以,在《西游记》中,作者给孙悟空起了很多名字,其中就有一个叫“心猿”,这个名字出现了不下十数次,白龙马则称“意马”,这两位组合起来,就是“心猿意马”,上过学的人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禅宗史上还有一个类似的公案:
北宋的汾阳善昭禅师,人称“无德禅师”,有个弟子叫元持,修行多年,却始终没有更深的体悟。这天,他找到老师,说:“师父,请您慈悲开示我,是不是我有些必修课程没修,所以才会用功多年,一无所悟?”
无德禅师说:“你不找我我也要找你了。你要看管好自己的两只鹫、两只鹿、两只鹰,约束好口中的一条虫,同时还要不断地斗一只熊,看护好一个病人。如果能做到这些,相信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元持想了半天,也想不明白,自己哪有什么鹫、鹿、鹰、虫,只好继续请教:“师父,我孑然一身来此,并不曾带什么动物……何况,我问的是参学的必修课程,与您说的那些动物有什么关系?”
无德禅师含笑解释道:“两只鹫,就是你的双眼,你要警戒它们,非礼勿视;两只鹿,是你的双脚,你要把持住它们,非礼勿行;两只鹰,是你的双手,你要像熬鹰一样,让它们经常工作,非礼勿动。口中的一条虫,是你的舌头,你要紧紧约束它,非礼勿言。一只熊,是你的心,你要克制它的杂念、妄想,非礼勿思。一个病人,就是你的身体,希望你不要让它陷于罪恶。对于修行,这些实在是不可缺少的必修课程。”
什么叫修行?简单来说就是在努力追求的同时约束自己。我想,无德禅师已经把话说得非常明白了:你这个元持,修行多年,却没什么收获,不是路子不对,也不是不够努力,而是你不能在努力精进的同时,约束好自己的思维与言行。连自己的身心都控制不住,还谈什么觉悟?觉悟了又能怎样?只会贻害世人。
这位元持后来怎样了呢?至少笔者除了这个公案外,没有找到与他有关的更多内容,看来最终还是没能把握住自己,枉费时光。
对普通人来说,上述所言,其实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那就是“自律”。对于自律,先哲老子曾经把它提到非常高的高度来谈,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前不久,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访问中国时,曾经引用它,解释为“战胜别人的人很强,但是战胜自己的人更强”。的确,克服自己、征服自己,最为困难,因为战胜自己,一时、一事或许不难,但若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时时处处都做到严格自律,就太难了。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自律难就不去自律。康德说得好,人不自律,那就得劳烦“他律”。“他律”就是纪律和法律。有的人,看似能逃脱“他律”,甚至能凌驾于“他律”之上,但别忘了,“他律”之外,还有天谴。“他律”和天谴,看似离普通人很远,一些需要自律的小事,看似无足轻重,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世上没有天生的恶人,希特勒最初甚至连“无良少年”都算不上。超级恶魔们都是因为在少年时缺乏自律的精神,才会在以后没有“他律”制衡的情况下,信马由缰,葬送自己不说,还往往把一大群人乃至整个社会带进深渊。自律,怎可小视?
2.把自己拉回来
唐代的石矾慧藏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相传他原本是个猎户,最讨厌见到出家人,因为出家人一见面就会让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有一天,石矾慧藏在追赶一头受伤的麋鹿时,马祖道一半路杀出,将他拦在道中。他本来就讨厌和尚,马祖又干扰了他打猎,于是他抡起胳膊就想动粗。
马祖问:“你这个猎人,可会射箭吗?”
石矾答:“当然会!我不仅会射箭,而且一箭一个,百发百中。”
马祖却摇摇头说:“我看你还是不懂得射箭。”
“你说我不会射箭,难道你这出家人还会箭术不成?”石矾反唇相讥。
马祖:“我自然懂得!”
石矾:“那你一箭能射几只?”
马祖:“我一箭能射一群!”
石矾听了,嗔怪地说:“出家人讲慈悲,彼此都是生命,何必要一箭射它一群?我虽以杀生为业,但杀取有道,从不杀幼兽和怀孕的母兽……”
马祖眼晴一亮,趁机说道:“你既然知道彼此都是生命,为什么还要射杀它们?你为什么不回转箭锋射自己呢?”
石矾不解:“射自己?”
马祖开释他说:“是的,射自己!你被欲望困扰,心中积满尘垢,因而贪残嗜血,人性消失,剩下的只有兽性。你要做的,就是射死自己心中的兽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慈悲大丈夫!”
石矾闻言大悟,当下扔掉弓箭,跪在马祖面前,做了禅师的弟子。
有一天,石矾正在厨房里做事,马祖进来了,问他:“你在这里做什么?”
石矾说:“我在牧牛。”
马祖又问:“怎么个牧法?”
石巩说:“当它走入草地里时,我立即把它拉回来。”
马祖嘉许道:“你是真的懂得牧牛之道了。”
上面两个小故事中,射箭之道与牧牛之道,说的其实是一回事,即怎么约束自己。不过之所以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还在于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相辅相承的关系。如马祖所言,被欲望困扰的人,心中只有兽性,所以要学会箭射自身,射死自己心中的兽性。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兽,比如牛,虽有兽性,但也是人类的好朋友。杀了它,谁替人们耕田?最合适的办法是驯化它,约束它,不使它踏上草地;一旦它生出杂念,被草所**,就赶紧把它拉回来。具体到修行人,那就是说,要管好自己的心,一旦心生妄念,或者说已经铸成些许小错,要及时悔改,把自己拉回到正道上来。
说到这里,不妨提个小问题:当马祖问石巩在做什么时,石矾为什么要回答“牧牛”,而不是“牧羊”、“牧马”等等呢?其实,这并不是石矾信手拈来、随口一说,而是其来有自的。
首先,在很多佛教典籍中,牛都被用来比喻众生的佛性,如《法华经》中有羊车、鹿车、牛车之喻。关于这三种车,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们解释为,佛祖用来救度众生脱离苦海的交通工具,但是前两种车只能自度,只有牛车才能既度己、又度人。其次我们知道,佛教是从印度传来,今天的印度各宗教中,对牛非常尊敬,视牛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在大街上,牛可以随便游**,随便吃集市上的东西。再次,在中国禅宗史上,还流传下来了一组重要的图画,叫《十牛图》,也就是十幅与牛且主要是牧牛的连环画,普遍的解释认为,这就是将禅宗倡导的悟道直观简化为十个阶段,关于这十个具体阶段,我们不必详述,我们只需懂得,先哲之所以以放牧为背景,阐释修行,就在于两者有着共通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前面所说过的,修行者,一定要管住自己,就像牧童管住自己的牛一样,不使其乱蹿乱跑。同时,这组图画也从而面暗示人们,在修行过程中,尤其是在修行的初级阶段,牛,也就是人心,被杂草,也就是各种**所扰,在所难免,关键的是要及时约束自己。
其实,这个阶段也正是禅宗所说的“戒定慧”修行三阶段中的“戒”的阶段,即遵守戒律,去除杂念,控制自己。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入接下的“定”与“慧”阶段。至于“定”与“慧”究竟是什么,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再细谈。
前者我们曾经歪解过《西游记》,说那本质上仍是一个人的旅行,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都只是唐僧的心理活动,有负面,也有正面。按照这一思路,我们不妨来解读一下《西游记》中的一个著名妖怪:牛魔王。
用一些学者的话说,牛魔王这个妖怪是“不同凡妖”,它是《西游记》中少数没对唐僧肉起过兴趣的妖怪,而且在500年前,它还是孙悟空的结拜大哥。它能当大哥,靠的不仅仅是岁数大,而是武功及法力,这在“正义力量”收伏它时就表现得非常明显。按《西游记》中的描写,为捉拿牛魔王,仙佛两界共出动了五路大军。第一路:取经队伍,孙悟空、猪八戒二人的猴猪组合;第二路:原在兜率宫当值,后被贬下凡的土地所率领的阴兵;第三路:金头揭谛、六甲六丁、一十八位护教伽蓝;第四路:四大金刚率领十万佛兵,于四面八方布下天罗地网,让老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第五路:托塔李天王并哪吒三太子领率的天兵天将。此外,还命过往虚空一切神众都留步帮打。面对五路神佛的围斗群殴,牛魔王现出本相,也即一头千余丈长、八百丈高的大白牛,拼命血战,但终因体力耗竭,被照妖镜困住,做了俘虏,皈依佛门,最后成了正果。
另有学者在别篇文章中指出,《西游记》中的妖怪大多是有后台的,没错,这牛魔王就是其一。那么,它的后台是谁呢?其实就是如来。确切地说,它就是如来的那颗心。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在于佛经中常以大白牛比喻修行上的最高境界。谁是佛教中修行境界最高的呢?自然是如来佛。谁是西游记中的NO??1呢?还是如来。另外,我们前面讲过的禅宗连环画《十牛图》,十幅图的内容也是一个渐进地由大黑牛变成大白牛的过程。当然,变成大白牛并不是最高境界,真正的境界是“人牛俱忘”,即《十牛图》中最后那幅图,既没有牛,也没有牧童,只有一个大圆圈。结合这些,可以说,大白牛其实是佛祖心生杂念、境界下滑的产物。“派出佛兵”一事则是辅助线索。整个《西游记》中,只有这么一回。这并不是说牛魔王特别厉害,不派出十万佛兵不行,而是暗示,这牛魔王是佛祖的心,只有佛祖能收回它。这与《西游记》中其他一些天尊、菩萨的坐骑、童子偷偷下凡作乱,最后又被本人收回,是一个道理,只是比较隐讳而已。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包括佛祖在内,也有管不住自己的心的时候,我们凡人有些违规逾矩,实属正常。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要在自己的心里设下十万佛兵,只要自己的心一乱,就立即去讨伐它,降伏它,切莫让它扰乱了自己的修行。第17章
俯仰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