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不动不伤(1 / 1)

顿悟 马银春 2182 字 15天前

1.白银白骨

话说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听说山西五台山碧山寺有个叫金碧峰的方丈,禅功非常厉害,入定时能达到无欲无念、无色无相的境界,别说凡人看不见,就是神鬼也找不到他的魂魄!朱元璋就想封金碧峰做国师,于是派使者携带圣旨及重礼前往,哪知金碧峰早就看破了功名,只礼貌性地接受了一个紫金钵,其余一概谢绝。可是,由于这个金钵太精美,修为深厚、定力非凡的金碧峰居然也对它起了爱慕之心。

转眼到了万历年间,时年二百来岁的金碧峰阳寿将尽,阎王便派黑白无常前来索命,但金碧峰正在入定,任他们东寻西找,就是找不到金碧峰的魂魄!

黑白无常想来想去,就去找“土地”帮忙,“土地”无奈地说:“我看你们是白来了,金碧峰入定时,上仙都找不到他的踪迹,我这个仙界末流又怎么帮得上你们?”

黑白无常没法回去交差,于是苦苦哀求“土地”为他们出个主意。“土地”想想说:“有了,金碧峰什么都不爱,就爱他的紫金钵。如果你们想办法找到他的紫金钵,轻轻敲上一敲,他自然会出定。”

黑白无常欢天喜地的东找西找,终于找到了紫金钵,轻轻地敲了一下。紫金钵一响,果然,金碧峰出定了!他说:“是谁在碰我的紫金钵?”

黑白无常说:“你的紫金钵很快就要属于别人了——你的阳寿尽了,现在请到阎王那儿报到。”金碧峰心想,自己修行一生,还是不能了脱生死,都是这个紫金钵害的!想到这儿,他就骗黑白无常说:“我想请一刻钟的假,把寺里的事处理一下,完事后我立即跟你们走。”

黑白无常说:“好吧!念你修行不易,就多给你一刻钟。”

突然,金碧峰把紫金钵抓在手上,往地上一摔,登时粉碎。然后他双腿一盘,又入定去了。这一回,黑白无常找来找去,只找到了一首题在墙上的诗偈:

若要抓我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

若能锁得虚空住,再来抓我金碧峰。

这个故事,叫做“金钵动念”,是一个很有名的禅宗故事,南怀瑾等大家都曾讲过,只是版本略有出入。但中心思想是不变的,它强调的都是欲望的可怕,同时也可见学佛有多难。

按照佛家的说法,凡人在婆娑世界哪怕只是贪恋一株小草,都超脱不了轮回之苦。好在我们不是专业的修行者,只是学禅,学顿悟,所以大可略过宗教、信仰等大词,只看它对我们凡夫俗子的积极意义。

禅语有云:“人在荆中,不动不刺。心在红尘,不动不伤。”大意是说,世路多险峻,红尘多烦扰,世人就好比身处荆棘林中,处处潜藏着危险或**。只有不动心,不妄想,心如止水,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否则就会痛苦缠身。

人有可能全然不动心吗?不可能。所以禅家只强调不要动妄心。妄心,就是不该动的心。

这个世界,最容易让普通人动心的东西,恐怕非金钱莫属。在今天,是人民币;在古代,则是银子。有人认为是金子,其实金子在古代中国始终只是被上层社会用来制造奢侈品,或被用来制造佛像及法器等,寻常百姓跟金子的距离无限遥远。即便是银子,对普通百姓也很遥远。一般百姓日常使用的货币大多是铜钱。直到清朝中后期,墨西哥的银矿大规模开发,大量白银及铸币技术流入中国,普通人才开始在生活中少量使用银元。因此,人们尤其是穷人们,看到大锭银子时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

禅宗丛林中还流传着一个相关的小故事:一个暴富起来的农民去请教一位禅师,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邻居不喜欢他了?禅师把他带到窗前,问:“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农民说:“看到外面有很多人。”禅师又带他走到一面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农民答:“我看到了我自己。”禅师笑了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银子,便叫你只看自己而看不到别人。”

生活往往也是这样,很多时候,缺乏定力的人会被闪耀的银子晃花眼,只知考虑自己,完全不考虑他人。同样的,由于这个世界上真正有境界的人并没有几个,他这样考虑自己的时候,别人同时也在这样考虑,甚至比他更自私,于是很难不引起一场纷争。类似的纷争,最终双方达成和解的例子,不是没有,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却是无法逆转的悲剧。很多影视题材也一再地警醒世人,爱钱不要紧,但不要起贪心,有些钱能拿,有些钱千万不要拿。否则,白花花的银子后面,往往是白骨森森。利益的后面,往往就是利刃。

利如此,名也一样。对某些人来说,它甚至是个比利更难跨越的门槛。因为谁都知道,基本上一个人有名了,也就有利了,尤其是当今社会。所以,我们总是会看到网上有些人在不遗余力地保持自己的红火程度,甚至不惜以各种花边新闻吸引公众的眼球。可是不少勤勤恳恳者却怎么也不红,连观众都会为他喊冤。当然,自己在角落里喊冤、诉苦甚至骂街的人也不少。其实,这都是看不透的表现。娱乐圈也好,财富圈也罢,那都不过是个圈,千万别被它圈住。即使里面风光无限好,也还是要时不时地跳出圈外,冷静地问问自己:是不是也被它后面那层银子晃花眼了?需要加倍小心的是粉丝们迷离的眼神。其实,他们欣赏的不是你,而是内心那个浮躁的自己。不太风光的人也不必难过,你已经足够幸运了。即使你一点也不幸运,也应该把心思用在正事上,尽量改变自己的糟糕现状。禅语有云:“风动幡动,仁者心动。”事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我们的“心”投射出来的。不要执着于外界的现象,否则就会迷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东西丢失了可以再寻,心迷失了该往何处寻找呢?

2.黄金黄叶

“黄金黄叶”的典故出自《法华经》,大意是说,有一次,佛祖告诉弟子们,不要执着于自己的佛法,并打比方说,我给你们说的法,就好比一个小孩子在那里哭,我为了使他不哭,就顺手拣了一片黄叶哄他:“小朋友,别哭了,这个好玩儿,这是黄金!”只要能把小孩子哄住,管它原来是树叶也好,鸡毛也好,只要他不哭就好了。

这个典故的本意是提醒修行的人,佛讲的佛法,都是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切不可执着于佛的法,否则就学不到真谛。不过,这个典故本身或许更值得现代人思考,即:为什么小孩子一听黄金就不哭了呢?还不都是大人从小教的。

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由于金银具有存量稀少、质地均匀、体积小、价值大、便于分割、易于携带等天然特性,最适合用作一般等价物,所以被先民们自然而然地用作了充当货币的材料。换言之,金银本是人类生产的商品之一,如果人类有可能找到足够多的金矿银矿,或者找到其他替代品,那它就会失去附着其上的货币价值。现代人用的纸币更是如此。如果忽略其面值,所有的纸币无非一张废纸,也像一片树叶,本身并不很重要,但人一出生它就遮在眼前。如果不能把它从眼前拿开,那么一辈子看世界都会很别扭。

对修行者来说,更是如此。连财富关都过不了,根本就谈不到修行。前面我们讲过“金钵动念”的传说,下面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唐代的沩山灵佑禅师,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沩仰宗的初祖。他在开山立派前,曾长期在沩山一带弘场禅法,当地人都愿意供养、亲近他。后来连当朝宰相裴休都有所耳闻。裴休也是个好佛之人,而且对佛法有着深厚造诣,甚至一度把自己高中状元的儿子裴文德送入寺院中,接受再教育,免得他少年骄狂。但有一点,裴休比较自负,年轻时就曾诘问得很多所谓的高僧无言以对。如今听说沩山出了个高僧,裴休便想去试上一试。

到了沩山灵佑的修行处,裴休大吃一惊,禅师居然连个寺院也没有,只有一所依山搭建的简陋茅棚,也没有床,只有一个蒲团……养尊处优惯了的裴休根本无心在茅棚里跟禅师切磋佛法,简单说了两句,就告辞而去。临行前,他心想:禅师连个庙也没有,不如我布施些,供养他盖个庙吧!于是命随从拿出三百两银子。禅师听在耳里,既不接受,也不拒绝。把银子放在哪里呢?这里连个桌子都没有。裴休见茅棚中有一堆草,就命随从把银子放在草堆中而去。

三年后,裴休又有时间了,料想禅师的庙宇大概也建好了,于是再次登山。但到了那里,发现还是茅棚一间。裴休心想:“我给他钱,他不造庙,还是一副贫苦相,不知他把钱用到哪里去了?”于是便问:“禅师!我给你的造庙的银子,你放在什么地方了啊?”

禅师头也不抬,说:“你从前放在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去找。”

裴休走到草堆边,一看三百两银子居然原封不动,还放在那里!装休又想,“真是懒得要命,给他钱他也不会用。为什么愈修愈愚痴呢?”

禅师看透了他的心思,淡淡地说:“你既然以为我不会用钱,还是拿回去做别的事好了,我根本不想造有形相的庙。”

裴休听在耳里,当下折服,回去后就广为宣传,这下,反倒由不得沩山禅师不造有形相的庙了,因为天下的学僧、士子们都争着去向他求教,一拨接着一拨,络绎不绝。这么多人,总得有个住的地方吧,这下,裴休的银子派上了用场,当地的百姓也自发地捐钱捐物,建起了一座同庆寺,一直延续至民国年间。

民间有句歇后语,叫出家人不爱财——多多益善。意思是说,即使是不贪图身外之物的出家人,也不介意多一点钱财。说白了,还是认为人性都是贪婪的,没有人不爱钱。应该说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我们也必须讲讲它的另一番道理,那就是在站在真正的出家人的立场上,有时候还真是虽不爱财,但多多益善。这并不难理解,不爱财的出家人,有了钱,可以用来弘扬佛法,可以用来做善事,事实上,我们在以往国内遭遇洪灾时往往能在第一时间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庙宇的僧人们不眠不休,蒸馒头给灾民吃,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把馒头送到抗洪第一线。做好事,也要用钱,没有钱,往往有心无力。出家人具有大慈悲心,想多帮助众生,所以希望财钱越多越好,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不知道,媒体上披露的那些利用出家人身份骗财、敛财的报道,是不是真的?无论是出家人,还是俗人,我想都应该对钱财这一问题反省一下。

“黄金黄叶”的典故还可以给我们另一方面的启示,即我们不仅要学会把钱财看淡,还要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荒地上只有种上庄稼,才能杜绝杂草蔓延;人心中只有有了更高境界的追求,才不会被财富所魅惑、所主宰。

无论是先哲也好,当代人也好,总是会说,做人,要有一颗“赤子之心”。那么什么是赤子之心呢,具体到我们本节而言,“赤子之心”就是没有“黄金”,拿着“黄叶”也快乐的人。或者说,“赤子之心”就是一颗尽量快乐,不以物质的得失、多寡为转移的心。说具体点,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水平、经济实力尽管较以前有大幅度提高,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别说离理想太远,就是离世界平均水平,也还是有明显差距。对普通人来说,获得更大的突破,实现财富自由,也往往可望不可即,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此,我们必须理性看待,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明白:没有钱,不能再赔上快乐;没有物质,不能再赔上精神;切不可因为没钱在婆娑世界“啼哭”。人要学会自己哄自己,生活中的快乐“黄叶”多的是,要学会自己去寻找,不能总指望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