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勿念我(1 / 1)

顿悟 马银春 2214 字 15天前

1.有容乃大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走在大街上,迎面走来一个人,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简单寒暄两句之句,便开始劝你加入某宗教组织……

至少我本人遇到过,且不止一次。勿庸讳言,我是个无神论者。因此遇到这种事,我一般都会推说有急事,找借口赶紧离开。不过有时却走不开,因为你会在一些朋友聚会的场合遇到类似的人。可以说,这并非都是坏事,那些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可能真的是发自内心的为你好,想“搭救”你,才劝你加入。不过他们往往犯这样一个错误,尤其是那些信奉 “一神教”的人,动辄告诉你,这个世界上只有某某一个神,别的神啊祖啊都是外道……这还不算,他们还会告诉你,世界不久就会有大灾难,只有加入该教,到时候该教教主才能拯救你。更有甚者,如果你不相信、不加入某些宗教,该教教主就会非常生气,教主一生气,后果很严重,你就等着倒霉吧!

本书不讨论宗教,只是讲“顿悟”。

不止一位学者在公开或者私下的场合讨论过类似的话题。其中最令人欣赏的一个话题就是:如果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穆罕默德、老子等人坐到一起,大家一定会客客气气,而不是像现在那些打着他们的旗号杀来砍去的信徒。当然,除了客气,他们还会虚心讨教,相互学习,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面对的都是相当了不起的人物,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一句话,有容乃大。成大事者,首先要有博大的胸怀。只有那样,他才能兼收并蓄,成就自我。

傅大士的一个典故恰到好处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前面讲过,达摩是中国禅宗初祖,不过这并不代表在达摩之前中国就没有禅,而且也不代表达摩是唯一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的禅宗领袖。在当时,除了北方的达摩,禅宗名宿还有南方梁朝的志公禅师和傅大士,合称“三大士”。这里只谈傅大士。傅大士又叫鱼行大士,说的是他未出家前,常去捕鱼。捕到鱼后,每次都把装鱼的竹笼沉到水下,让鱼儿有自由离去的机会,留着不去的,他才拎回家。因此人们都讥笑他是蠢人。当然我们知道,这不是蠢,而是慈悲。不过慈悲乃是出家人的本分。傅大士之所以能被人称颂千古,主要还在于他的禅学修为。

据说有一次,傅大士为了点化几度舍身入寺的梁武帝,头戴一顶道冠,身穿一件僧袍,脚上又穿着一双儒履,去见梁武帝。梁武帝见他打扮得这么奇特,就问:“你怎么这样打扮?头戴道冠,是表示你是道士吗?”傅大士不说话,只把身上的僧袍扯了扯,梁武帝又说:“难道你是僧人吗?”傅大士又把脚抬起来给他看,梁武帝又问:“难道你是儒士吗?”傅大士又扯扯头上的道冠。见梁武帝还是不懂,傅大士只好明言:“皇上您喜好佛法,这是百姓之福,可是您太执着于佛法了啊!您把自己的皇帝当好,把国家治理好,就是在普度众生,就是慈悲为怀啊!何必一定要出家呢?把头剃光,穿一身和尚衣服,未必就是向佛啊!”

姑且不论梁武帝是不是接受了傅大士的巧妙劝导,这个故事至少印证了我们前面所说:禅不等于佛法。中国禅,其实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产物。对此,仙逝不久的南怀瑾老先生也说过:“傅大士以道冠、僧服、儒履的表相,表示中国禅的法相,是以‘儒行为基,道学为首,佛学为中心’的真正精神。”老先生甚至认为,傅大士其实才是中国禅宗的领袖。因为在傅大士闻名天下时,达摩祖师还没有到中国,还没有正儿八经传禅法。一些历史学家则指出,达摩其实迟至唐朝才来到中国。当然,这些说法都只是一家之言,都只是争议。不过傅大士是中国早期禅宗的代表人物,这是毫无疑问的。

事实上,如果跳出禅宗这个话题之外,我们还会发现,傅大士的影响绝不限于禅宗。宋朝著名宰相曾经做过一首诗:“道冠儒履释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忘却兜率天上路,双林痴坐待龙华。”大意就是说,傅大士所倡导的三教合一的思想,无论出家、在家人士,都值得吸取、借鉴。因为三家各有所长,互通有无,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不仅能助益个人与集体的生存与发展,也能避免固执一端、只学一途的弊病。具体说来是,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儒家讲气节,道家讲境界,佛家讲慈悲;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等等。事实上,此三家者,也正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三大内核,它们共同形成了我们的国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支撑着中国的社会格局和国人的意识形态。对现代人来说,对它的理解无妨大道至简些:凡事不可偏激、不可偏信、不可偏废。只要是好的、对的,只要是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的,我们就学习,我们就接受。当然在学习、接受过程中,还是要注意扬弃一些与现实脱节的、过时的、糟粕的东西。

2.和光同尘

在上面的章节中,提到,傅大士曾倡导“三教合一”,且很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倡导“三教合一”的人,那么是不是说,在傅大士之前,三教就是井水不犯河水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三教尤其是佛、道两教,在长期共存过程中竞争颇为激烈,有时甚至显得不择手段,如道家曾经为打压佛家、占据优势,宣称“老子化胡为佛”之说,意思就是说释迦牟尼根本就是当年出关的老子进入胡地(古印度)变的,所以道为本,佛为迹,佛教必须往下站;而佛教为了打压道教,也造了的不少“经典”,贬低道家信奉的老子、庄子,宣称不是释迦牟尼学老子,而是老子学释迦牟尼,而且释迦牟尼还是老子的“太师父”辈,庄子等人更是连当弟子的资格都不够。总之,两教一些徒众为了自己的利益,乱说一气,全无风度。

不过,在相互论战、搞阴谋乃至借助皇权打压、打击对方的同时,双方其实也在不断地吸收着对方的一些观点,乃至一些原创文字都会被拿到自己的经典中。原本出自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和光同尘”一词就是例证。

关于佛道之争,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即可,下面只看其共通、共融的一面。“和光同尘”,源出《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原文是“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简单地讲,就是“塞住出口,关上门径,收敛锐气,排除纷争,调和光芒,混同尘垢,这是神奇的同化境界”,无非韬光养晦、收敛锋芒之意。而在佛经中,“和光同尘”则是指佛菩萨等为了引导、救度众生,暂时隐藏头上的佛光,化作普通凡人的样貌,不然或许会吓到信众,或者不利于佛菩萨见机行事。

说通俗点,佛道两家的意思都是劝人低调处世,切莫顶着光环到处乱跑,要尽量把自己放低,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处世智慧,尤其是一种想争取别人、影响别人时的必要前提。

曾经在某杂志看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个传教士,具体名字记不住了,姑且称他为A吧。很多年前,A去到一个煤矿区传教。他每天都把自己收拾得非常整洁,待人无比和善,但好长一段时间,附近的居民没几个人买账。要不是看在每次礼拜时都能得到些小礼物的份上,人们根本不会去空旷、冰冷的教堂祈祷。

传教士焦虑不已。冬天来了,他想把教堂弄暖和些,便一个人跑到矿区,辛辛苦苦地背了几袋煤回来。然后顾不上清洗,像以往一样,挨家挨户的劝人们当天晚上去教堂祈祷。

出乎意料的是,当天晚上,所有他拜访过的人都聚到了教堂,诚心听他的布道,并且皈依了上帝。众人散去后,传教士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上床睡觉前,准备洗脸时,他才意外地发现:由于自己运完煤没有洗脸,自己的肤色简直就和那些黑乎乎的矿工们一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影响别人,首要前提就是让对方觉得你和他是同一路人。只有这样,你才能走进对方心里,才有进一步交往的可能。这一点,正如著名国学应用专家翟鸿燊教授所说:“同流才能交流——交流才能交心——交心才能交易。”

翟鸿燊教授据说还是“‘人’与‘入’效应”的提出者。所谓“人”与“入”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当你让一个人用双手的食指做一个“人”字给你看时,大部分都会站在自己的视角做“人”字,但在你的角度看来,他做的却是个“入”字。这个心理学效应强调的是人不能自我,越是想着我,以自我为中心,离正确答案也就越远。

翟鸿燊的这两个思路,大概都出自《道德经》中的名句:“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就是说,圣人——泛指那些德才兼备的人,之所以能够站到世人达不到的高度,做出常人做不出的成就,就在于他们能够走进没有“我”的世界,共四海之利为利,以天下之心为心。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舍小家,为大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凡人,之所以称为凡人,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经常把“我”字挂在嘴边,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人之天性使然,也是普通人与智者、圣人的差别所在,甚至可以说是基督教文明与儒家文明(广义的儒家文明泛指华夏文明)的根本区别。

笔者在中国新能源行业协会工作期间,曾听一位在非洲工作多年的新能源方面的专家讲过一个故事:

一家精神病院住进了一位特殊的病人,他不哭不闹,不唱不跳,而是每天撑着一把伞蹲在角落里,不吃也不喝,因为他总以为自己是一只蘑菇。医生怕他饿死,就千方百计地让他吃饭,但他说什么也不吃。没办法,大家只好汇报院长。院长就想了个办法,他也撑了一把伞,蹲在病人旁边。不一会儿,病人就奇怪地问:“你是谁呀?”院长说:“我是一只蘑菇呀。”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过了一会儿,院长站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病人就问他:“你不是蘑菇么?咱们蘑菇是不能走来走去的!”院长说:“谁说蘑菇不能走路?我们是新品种!”说完继续走来走去。病人看看院长,又看看自己,觉得院长的话有道理,便迟疑地站起来,试着走来走去。院长见他上钩,接着又拿出一碗米饭吃起来,病人又奇怪地问:“咦,蘑菇怎么可以吃东西?”院长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们是新品种,当然可以吃东西呀!”病人觉得很对,于是也开始吃东西……没多久,这个病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然在心里他还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讲完故事后,专家意味深长地说:“这些年,我们(中国新能源产业)在非洲发展得很好,甚至比欧美国家还要好,但说实话,我们的投资力度其实没有他们大。为什么呢?靠的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人格魅力。‘和谐世界’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讲个小例子——抽烟——我们中国人在非洲,与黑兄弟们一起工作、交往时,也像在国内一样,抽烟时,总是先掏出一根烟,友好地递给身边的人,然后给别人点上。欧美人却不这样,尤其是美国人,他们往往开着车,车门都不开,便从车窗里扔出一整条的万宝路,大吼一声‘黑鬼,抽去吧’,然后一踩油门,扬长而去,烟还没抽,‘土炮’先抽上了……”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让我们都成为“和光同尘”的圣人虽不现实,但我们至少应该懂得尊重别人。哪怕对方真的比我们差很多、低很多,也不能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要时刻记得,无我方能成就自我。任何刻意彰显的动作,在旁人看来都是刺眼的。真正的高人,完全不需要自我标榜。只有滥竽充数的人,才会动不动把自己吹得像个气球,看起来很饱满,实际上只能骗骗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