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平常心(1 / 1)

顿悟 马银春 2478 字 15天前

1.吃好睡好

慧海禅师是唐代高僧,因其俗家姓“朱”,且被当时的禅门领袖马祖道一禅师誉为如珍珠般“圆明光透”,所以时人又称其为“大珠和尚”。典籍中说,他悟道后深藏不露,故意表现得笨嘴拙舌、呆板木讷。然而由于他得过马祖的首肯,因此不管他怎么韬光养晦,向他求学的僧人越来越多,不分白天黑夜地向他提问题。事不得已,禅师只好随问随答,其智慧犹如泉涌,且深入浅出,令人叹服。

有一次,一个僧人问他:“听说您修习禅道非常用功?那您是怎样用功的?”禅师说:“很简单,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僧人不解:“世上有谁不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也叫用功?”禅师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世人虽然也是在吃饭、睡觉,但他们吃饭时百般挑拣,睡觉时辗转反侧,跟我完全不同。”

这个典故,后人把它总结起来,叫“饥餐困眠”,也叫“饥来吃饭困来眠”,是非常高的修行境界。我们可以分别从吃饭和睡觉两方面去理解它。

首先,“民以食为天”,人要生存下去,就要吃饭,没饭吃,一切免谈。我喜欢读史,读史过程中最惊心动魄的地方,莫过于那些“人竞相食”、“易子互食”之类的记载。五代十国时期,有的军阀甚至用人肉当军粮!抛开这些极端事件,我们仍然可以说,五千年中国史,基本上还是一碗饭的历史。啥时候老百姓没饭吃了,那碗饭吃得太艰难了,天下就会乱;有人振臂一呼,给老百姓饭吃,人们就跟着他走,和他并肩战斗。江山打下来,懂得在自己大吃大嚼的同时也让老百姓吃饱饭的,江山就坐得久一些。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再让老百姓吃得有营养点,如孟子倡导的让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吃上肉食,那就是“王道乐土”,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境界了。

前两年有个纪录片特别棒,叫《舌尖上的中国》,当真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吃。外国人甚至说,中国人带翅膀的除了飞机不吃,带腿的除了桌子不吃,什么都吃。我们自然不会为那些不惜触犯法律也要吃的国人开脱,只不过也应想到,中国人之所以“不挑食”,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古代先民们的肚皮始终处在饥饿状态。

现在,绝大多数中国人虽然不至于挨饿了,但还是喜欢把“吃饭”引申为生存,把“饭碗”引申为工作,骂人工作能力差叫“饭桶”,说人狂妄叫“不知自己吃几碗干饭”,懂得谦虚的人总说自己“也不过混碗饭吃”,大多数见面打招呼都是问“吃了吗”。在有文化的人那里,则是“世间唯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吃饭的方法也各种各样。有“土里刨食”的,有吃公家饭的,有靠山吃山的,有凭苦力吃饭的,有靠嘴皮子吃饭的,还有吃软饭的。尽管实行了计划生育,但中国人还是越来越多,有那么多需要吃饭的人,有那么多想吃得更好的人。社会越来越热闹,越来越复杂,各行各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处于劣势的,即使吃饭不成问题,但压力总是有的,迷茫、徘徊、郁闷、愤怒也都是会有的,对此,有关人士给出了解决之道:“屁股要稳,思路要宽,交际要广,认人要清,信息要灵,下手要准。”基本上做到这六点,吃饱、吃好都不成问题。

问题在于,这只是理论上的结论。如果做到了这些,仍然吃不饱、吃不好怎么办?那就只有照大珠慧海禅师说的去做:饿了就吃。不管怎么样,饭还是要吃的。在你的物质条件没达到一定阶段时,就试着把你的幸福标准降低点。现代人之所以郁闷,多半就在于幸福标准太高。事实上,在饿了的时候,有一碗饭吃,就是最大的幸福。当然,你可以不认同这一点,但你还是必须吃饭。吃完饭,你才有力气继续打拼。

是谈谈睡眠时候了。说来也奇怪,当一个人处在社会底层、处在用体力谋生存阶段时,他很少有失眠的时候,因为他每天都会累得筋疲力尽,站在公交车上都会打盹,怎么可能失眠?可是等他度过了这个阶段,不必再像以前那么辛苦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了,却往往没有胃口了;睡在高级公寓里的高级床垫上,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沾床就睡了。

他为什么会没胃口呢?古人说得好,饥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他吃饭时不再像以往那样头脑简单了。以往,他吃饭就是吃饭,至多在心中抱怨几句拉面馆的拉面汤太多、面太少之类。现在,吃饭成了工具,成了副业,赚钱才是主业,他一天到晚设下各种饭局,宴请各位大仙,想方设法让别人吃好,唯恐招待不周,鸡飞蛋打,哪有心思吃饭?

为什么睡不着呢?说简单点,是不困,困了自然就睡着了。说客气点,是脑子里事情太多,心里放不下。比如今天没成功的“A计划”,比如明天将要实行的“B计划”,比如什么办法也无法挽回的“C”事件,比如能让他的财富和影响力更上一层楼的“D方案”,比如“E美女”、“F私生子”,等等,甚至包括想到某地有个禅功了得的“G大师”,早就想去拜师却一直抽不出时间……好不容易睡着了,做梦还在想着这些事情!

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有得吃且能吃好,有烦心事也能睡好。什么叫“修行”?什么叫“禅”?什么叫“顿悟”?都是形而上学。知道饿,知道吃,知道困,知道睡,顺其自然,那就是修为。若连这些都想不明白,作为多大,有什么用?

禅语有云:平常心是道。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快乐之道,也是成功之道。有一首著名的禅诗,阐释的就是这个道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春花秋月,夏风冬雪,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世间的很多事情,都像它们一样,非人力可改变,至少不是想改变就能改变的。人只能在顺应的基础上行事,有花就赏花,有月就赏月,有风就吹风,有雪就踏雪。没花、没月、没风、没雪,也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要因为这些没有的东西影响自己的心情。要明白,人生只要有饭吃,有衣穿,有事干,能睡好,就是幸福,更多的,是陪衬,失去了,不过如此;得到了,也不过如此。

2.戒妒如戒毒

据《迁善录》一书记载,宋代有个叫蒋瑗的士大夫,先后生了十个儿子,九个都是残疾人,有驼背、有跛子、有聋子、有瞎子、有哑巴、有弱智……唯一一个正常的,还因为犯罪死在了牢里。他的一个朋友精通佛法,问他:“你都干什么了?怎么会遭这么大的灾祸呢?”

蒋瑗说:“我也没干什么大坏事,只不过心胸不是很开阔,经常嫉妒比我高明的人。看见别人得了好处,好像自己损失了什么似的。看到别人受损失,则好像自己得到好处一样。此外,听到别人做善事,我一般不信。但听到有人做恶事,我深信不疑……”

“够了!”朋友打断他说:“按佛家的说法,你这都够下地狱的了,你再不改过向善,必然满门全灭,绝不止此!好在你现在开始,还不算太晚。”

这话让蒋瑗很害怕,此后他痛改前非,广修善行。说来也怪,几年后,他那九个有残疾的儿子居然都逐渐痊愈,成了正常人了!

这样的故事,绝对是宣扬因果报应思想,故意夸大其辞,不必深信。不过它的忠告是没差的。往小里说,克服嫉妒之心能免除人的烦恼;往大里说,能让人远离灾祸。

现代人常说,羡慕嫉妒恨,空虚寂寞冷。初一看,这句网络流行语,怪头怪脑,不伦不类,但稍微对文字有点感觉的人都能品味出它的传神:羡慕嫉妒恨,空虚寂寞冷——多清晰的一幅心路历程图,多微妙而又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把握不住羡慕的尺度,从而跌入了嫉妒的烈火,由于不能自拔,继续跌入了嫉恨的深渊,到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而空虚寂寞冷,还是最轻的。

有人认为,嫉妒也有积极因素。这话不假,但不要拿嫉妒当励志。嫉妒通常发生在两个水平差不多的人身上。比如,当你告诉自己的邻居,世界首富已经不是比尔·盖茨了,而是大洋彼岸的某某新贵,对方的反应肯定不以为然:爱谁谁,关咱屁事!但你若告诉他,你这个月涨工资了,或者当主管了,尤其是在你俩能力、经历差不多的情况下,甚至于你俩就供职于同一公司,上个月还是同一位主管下面的小兵,那么,他多半也会说些“恭喜、恭喜,我早就知道你不是普通人”之类的祝贺语,但实际上,就算不嫉妒你,心里也早在哀叹“为什么这种好事总是轮不到我”了,基本上是不会为你高兴的,除非你请他“搓一顿”。

有个网友说得很有意思:蹬三轮的往往嫉妒骑骑摩托的,总是说,“这小子,竟敢超我,不要命了?!”但对速度特快的飞机却从不说三道四;卖水饺的总是眼红卖馄饨的,总是想,“他有什么了不起,生意竟然这么好?!”却从不嫉妒星级酒店的大老板;你的同学看你考了好成绩,往往在心里嘀咕:“他以前成绩远不如我,这次多半是抄的!”但对老师却从不嫉妒。

这说明了什么呢?很简单:嫉妒是没出息的表现。如果仅仅是心里看不惯,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比自己强,也就罢了。事实上,大多数人之所以会嫉妒别人,就说明他们心理阴暗,缺乏阳光,除非他们嫉妒的人会突然遭遇什么变故,又和他们“平起平坐”了,甚至还不如他们了,否则他们就会想出各种办法,高明的,低级的,下三滥的,总之,非得把别人拉回到他的水平,他胸中那团无名之火才能平熄。更有甚者,有些人会像童话故事中那个每天都要问“魔镜魔镜,谁最美丽”的白雪公主的后母一样,恶向胆边生,到头来,毁了双方幸福的生活,悔之晚矣。

佛经中就有一个很好的故事:

佛祖住世时,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的摩伽陀国国王饲养了一群大象,其中有头白象,通身白皙,非常漂亮。国王把它专门交给一位驯象师照顾,白象非常聪明,不久就与驯象师建立了默契。

一个节日,国王要举行隆重的庆典,打算骑着这头白象去观礼,于是命驯象师将其洗刷一遍,精心打扮。驯象师照做后,国王就在一众官员的陪伴下,乘着白象去参加庆典。谁知由于这头白象实在太漂亮,百姓们都围拢过来,纷纷赞叹:“看啊,象王!象王!”结果让骑在白象背上的国王很不高兴,他觉得自己的风头居然被一头象给抢了,便匆忙转了一圈,回到宫中。然后,他把驯象师叫来,问:“你有没有训练这头白象一些技艺呢?”驯象师回答:“训练了很多。”国王又问:“能不能让它在悬崖边展示一下呢?”驯象师表示没有问题,于是国王下令,明天带白象去与邻国相邻的悬崖上表演。

第二天,大家准时出现在悬崖边上。国王指着白象问:“它能以三只脚站在悬崖边上吗?”驯象师说,“这很简单”,说完,他骑上象背,对白象说:“来,用三只脚站立。”白象立即缩起一只脚。

国王又问:“它能两只脚悬空,只以两只脚站立吗?”“可以。”驯象师又命白象缩起另一只脚,白象很听话地照做了。国王还是不满意,继续提要求:“它能不能三脚悬空,只用一脚站立——悬空在悬崖上?”驯象师顿时明白了,国王这是想杀死白象和自己啊!不过,这对白象来说并不是问题,再说,万一自己错怪国王了呢?于是他对白象说:“你这次小心些,收起三只脚,只用一只脚悬空站在悬崖上。”白象非常谨慎地照做了。围观的百姓见了,都情不自禁地拍起了巴掌。

在一片叫好声中,国王又说:“它能把第四只脚缩起,全身悬空吗?”驯象师听罢,赶紧伏低身子,对白象说:“国王存心要你的命,我们在这儿很危险,你就腾空飞到对面的悬崖上去吧!”说来也奇怪,这头白象居然像刘备的的卢马一样,真的腾空飞过了悬崖,平安地落在了邻国。邻国的百姓见一头大象驮着一个人从空中飞来,都认为这是天大的吉兆,满城欢呼。邻国的国王特意接见了驯象师,驯象师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给国王听后,国王叹道:“唉,一个人怎么会嫉妒一头象呢?我们的很多幸福不也是这样被逼走的吗?”

的确,克服不了嫉妒心,人就会不断地逼自己。那么,如何克服呢?著名哲学家罗素曾经给出过自己的解决方法:一、无私;二、比别人更幸福;三、超越自我。客观地说,关于无私和超越自我,一般人很难做到,尤其是那些善妒的人,否则他们就不会嫉妒了。所以,还是第二条比较务实——一个比别人幸福的人是不会嫉妒别人的。

古人也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你站在岸上咬牙切齿有什么用?鱼儿绝不会傻到自投罗网。更何况,即便它们肯投,也没我们的份儿——我们连“网”都没有。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看到别人富裕了、成功了,就羡慕、嫉妒、愤恨,但让他们自己去做,又顾虑这、担心那,迷茫、徘徊、患得患失。现实是残忍的,羡慕也好,嫉妒也罢,非但不会让我们产生些许安慰,反而会让我们更加痛苦。

不要再羡慕了,任何人的幸福都来自拼搏。不论是他自己拼的,还是他老爸老妈拼的,想与他们平起平坐,分一杯幸福,拼搏是唯一的途径。